请问你知道的王氏族谱是哪支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请问你知道的王氏族谱是哪支的?,第1张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姓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姓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王氏家谱(6张)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此为序。

  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居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始祖。据历代名人数量统计,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琅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导、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谟、王庆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蕴、王国宝、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谱按欧阳修、苏洵的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世祖,字大献,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其后。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院学士经筵国史玉牒官清浔张灿书,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光禄大夫镇守江南江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迁本邑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家谱》,6册,王谢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别派、阳夏、琅琊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西吴韩昌箕甫题《王谢世家序》,已人物传记为主,六朝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王氏宗谱》,26册,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子晋为开宗始祖,明永乐年间奉太夫人由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直隶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中叶传抄,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作者: wxh53 2006-9-30 20:49 回复此发言

  --------------------------------------------------------------------------------

  2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9 《高昌王氏族谱》,10卷,清光绪22年(1896年)王佐柳、王佐基等修,三槐堂刻本,一世祖仕魁公,三槐王氏后裔,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迁居高昌,子孙星居而为五族。乾隆年间草创,道光、光绪年间续修。

  10 《开闽忠懿公王氏族谱》,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镜等修。一世祖王审知,太子晋后裔,“开闽第一”,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成为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王氏宗族。

  11 《延政王氏宗谱》,14卷,清光绪19年(1893年)王庆洪等修。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元末隐居,明洪武初献太平策,授安东知县,王旭后裔,随宋高宗南渡,经常州武进,定居武进县延政郑墅里。宋宣尉使虞允文、汪彻、朱熹,明杨茂允序文。

  12 《暨阳梓里王氏宗谱》,8卷,三槐堂,民国五年(1916年)王春校等修。一世祖混公,琅琊王融之后,23传至王阮,生罗、爵,罗生祜为三槐始祖,爵生混。王混为宋太祖建隆元年江东大将军,自山阴迁徙暨阳,王混九世孙文炳,字伍四,宋宝佑进士,任潼州刺史,致仕归家,览胜九江,卜局中段,为梓里祖,兄弟7人。

  13 义乌《凤林王氏宗谱》,10册,清宣统二年(1910年)王宅心、王纲华等修。一世祖王彦超,越州节度使,先世为太原人,邠,从会稽避乱义乌凤林。长子棣居凤林,六传徙居沙溪,十四传至南陵公时,彦超后裔析为八支;次子标居浦江;三子集,徙居金华。分类甚详。

  14 《王氏三沙统谱》,122册,清咸丰五年(1855年)始修,光绪五年王锺、王承烈、王锡骥等修。该谱规模宏大,取材广泛,支系繁多,内容翔实,载有东沙王氏51支,中沙王氏27支,西沙王氏152支。分东沙、中沙、西沙,一世祖王皋(1081-1146),字子高,王旦曾孙,王素孙,王巩四子,世居开封府,建炎初扈从宋高宗南渡有功,拜太尉,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荻扁,三子:长易,字吾置,袭太尉,徙居昆山沙头,为东沙始祖,子孙居海虞、太仓、澄江等;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傅公遗业,中沙始祖;三曰胤,字吾曾,官礼部尚书,徙居无锡沙头,西沙始祖。

  15 《润东苦竹王氏族谱》,32卷,民国二年(1913年)王振泽等修,一世祖六一公,唐末王璧十世孙,世居徽州祁门苦竹巷,迄宋高宗南渡,迁居京江润东仍用旧名。立姓始祖太子晋至56世为外纪,自六一公始,列为内纪,支派增多,以“勤学扬名力田务本”为八派,宗德堂。

  16 《太原宗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28卷,清宣统三年王熙桂等修。一世祖百八公,宋高宗南渡时卜居东山,十传王鏊(1450-1524年),之济之,明成化进士,正德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父王琬,湖广光化县尹倡修。清宣统题名,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为序。

  17 《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8卷,民国37年王家璞等修,一世祖东岭公,宋高宗南渡时居常州,十三传思莱公徙居夹城。

  18 《双杉王氏支谱》,20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王申农等修,婺邑王氏一世祖双杉公,名瑜,字信之,号双杉居士,唐左散骑常侍王仲舒之孙,唐末由宣州徙居婺邑,分四派。孝睦堂

  19 中湘《留田王氏五修族谱》,34卷,清光绪六年(1880年)王序畲、王序敏等修。一世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县人,明初迁长沙府留田。子王俊,字远万,四子:长景铭迁徙四川;二景章,居留田;三景春,居南京;四景华,居留田;湘潭望族。

  20 《王氏宗谱》,7卷,民国29年(1940年)王家宾等修,一世祖宗公,三槐后裔,原江西吉水,元末居楚北汉川,子三:长瀛洲居养鱼铺;次洋宝,官居湖广;三允槐,居曾家泾。

  摘自上海图书馆《中华族谱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王氏族谱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古滕王家堂族谱》山东滕州西马村保存,大王庄王氏族谱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氏族谱》 山东即墨 康熙四年修 光绪己亥年末次重修 敦德堂存版

  &&&&&&&&&&&&&&&&&&&&&&&&

  王氏宗谱字辈:旧名序:“清山士光延子继振维守志应怀良佐正学斯克传”,旧字序:“大任荣旭世元汉承乃朝瑞景宜有庆国家毓英贤”;新名序:“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聊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良曜照上乾”。

  王氏宗谱字辈:新名序:“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明曜照上乾树灿培钩泽枝荣增锦江学乃家中宾书为品上珠”。

  王氏槐堂字辈: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王氏绍槐字辈: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旧字序:“子孙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新字序:“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太多了,而且各地各分支都不一样。给你一些参考吧。

王氏派语(王灿前整理)

1、摘自《楚伪王氏》11修族谱 王门孟伯主修 民国32年 善庆堂 13册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摘自:《王氏四修族谱》37卷 首上中下 五锡圭主修 民国35年 太原堂 40册

派语: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

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

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

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

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

方来受命旌。

3、摘自:宁乡鸟石王氏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20册,288×171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

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摘自:《王氏四修族谱》12卷首末,民国32年,太原堂 16册

派语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

修礼立义,守本安常

兴家成业,锡庆致祥

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摘自:湖南益阳《王氏四修宗谱》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国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册

派语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

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

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

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

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

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王氏续修支谱8卷,民国癸酉年,太原堂,存7册,305×198缺卷3

派语

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

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

,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摘自《王氏族谱》光绪十二年 文德堂

派语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

第联

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

第联

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

甲第联

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

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

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

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

七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

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九房七星台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

甲第联

8、摘自:《楚伪王氏八修族谱》民国癸未 太原堂

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

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

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

熙朝荣后彦,宝树植庭槐

9、摘自湖南浏阳 《王氏族谱》 8卷 王克如主修 民国壬子年槐荫堂木活字本 8册

派语

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

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10、摘自《长沙王氏六修族谱》11卷首3(3有之5)末,王兆琨主修 民国38年,德瑰堂铅印本

19册

派序: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

(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

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

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1、摘自《王氏支谱》

派语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12、摘自湖南常德《 王氏家乘》 10卷首 王玉山等纂修 光绪20年 德符楼12册

派语

(东阳十甲)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

(东阳二甲)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

(东阳三四)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

(东阳九甲)成龙致□□,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

(慈利县城)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

(王家湾) 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

(坪潭等处)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13、摘自:《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不分卷 道光14年, 2册

派语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

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4、湖南益阳《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国36年,木活字本,107册

派语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

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15、湖南湘乡《牢田王氏续修族谱》39卷首末 王忠恒纂修 民国7年,亲亲堂 木活字本 2

0册

派语:

原订编排,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

又: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6、湖南安化《王氏续修族谱》7卷首上下,王沛生等主修 光绪戊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9册

派语

续修旧派语: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

,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

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

,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17、我们王家自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先祖王均彝从江西迁入湖南平江至今已传27代,我家

祖宗王旭公是三槐堂王佑公的三子(佑公三子懿、旦、旭)。我们的辈别可能不一样,我们的

是:

均千万仲福,景世新昌宗,汉楚尚朝添,希嘉近绍先,思昭甲第联,徽猷原有自等等等等,我

是原字辈又叫王原铭

18、永 承 宝 烈,允 纪 嘉 光,尚 景 时 泰,宗 汉 克 昌,华 廷 兴 振,德 及 遐 方(

王剑)

29、我原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长石何仙庙跟新屋王家,原有王氏宗祠, 宗谱己不存

,只知堂号:植本堂,家谱尚存,堂号:承启堂 只知第十六世起 排行字辈是:久大观光 奕

世传芳 继承启绪,希望知情族人 互相联系 增进乡谊

20、上启进文思,丹大升朝国,有成献正印,四海龙鲤锦(王文君)

我支谱字:英学志国德 泽起逢文世 有庭韶荣日 明仕继登朝

22、我们是太原王氏,王十郎的后代,据传王大郎在山东,字辈如下:

校友传家政,诗书献国恩,依冠联甲第,事业造槐庭,

忠信辉先烈,培然玉厚礅,堂中需桂柏,禄位震乾坤。

23、我们是安徽省寿县一三槐堂王姓的一支,

我们现在能记得的辈份是

亭街珍穗庆

家世永安康

有学传宗远

景德继续长

24、“大化如春日 芳时显盛宗 英雄豪俊杰 世代永兴隆 功业辉云汉 文章映斗宸 鸿规开继起

介寿字天申”我希望搞清太原王氏迁徙到南昌再分支到浏阳之间地过程。我手头有一部族谱

25、摘自《白水王氏族谱》,太原堂,朝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云福多善庆,奕世绍书香。

26、摘自《慈溪半奥王氏宗谱草谱》,积善家道隆,树德斯衍庆。孙会济其美,桂兰联以芳,

崇源维绍述,立志在显扬。安康承泽永,敦厚继世长。

27、《赣榆王氏家谱》,三槐堂,“景裕。彩庭建厚德,全家大吉祥。青松若翠珠,锦秀乾坤

常。”

28、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佐倌编修的安徽《高仓王氏族谱》中记载:高仓王氏自明

代洪武年间的魁公起,即使用字辈:“族自魁公来五百有余岁矣,越道光壬寅,始刊印谱,沿

前人旧班行,一韵一翻,未尝增续,今亦因之。但再续两韵,寓有承启之意焉,盖幸望继之者

。”文中所说的“班行”即字辈谱,也称行第。《高仓王氏族谱》所载的“旧班行”是:

仕魁祖德尊,人文振王门。志廷惠正仁,尚思应万春。永佐盛朝国,方显祖宗兴。

自明初魁公的“魁”字辈,传500年,到清光绪年间的王佐倌“佐”字辈,已传20代。光绪二

十三年所修的族谱,又增续20字的“新班行”:

修齐敦孝友,辅弼笃忠贞。承继延朱绪,贤良世代生。

29、山西《太原王杨氏支谱》(清同治木刻本)

〔统派〕富贵戎开宗清,忠厚宽平纯懿,端严简直廉明。

〔支派〕百代衣冠庆满堂

〔统派〕似续前徽永,诒谋召吉祥。德超珠玉美,品重芷兰芳。礼乐遵周鲁,经纶轶汉唐。功

成名愈盛,千叶发馨香。

30、浙江鄞县《蛟川王氏宗谱》(清光绪木刻本)

〔本支行名歌〕

天文大元道,伯嘉尚世宗。储学功成久,德高智广崇。安康振善吉,荣盛维思同。英俊继懋秀

,福祚锡其中。礼义治家法,朝廷名昌隆。

〔本支行次歌〕

追叙本源迩,祖训遗泽长。绳蛰千万亿,寿禄庆封疆。雍睦纲领整,歌颂海波扬。兰芳与桂馥

,言顺绵书香。后天共济美,蜚声迪忠良。

31、广东谱宁县王姓字辈谱

〔族号〕海广天宽,山高水长。龙腾凤舞,芝秀兰香。文武蔚起,国家祯祥。积善余庆,万世

永昌。

〔书号〕开贻厥孙,谋燕翌子。纪志述事,敦伦饬纪。世德作求,遐福降尔。荣祖耀宗,诵扬

书史。

32、广东广州、南海王姓字辈谱(其先来自江西云都)

祖宗文昌永,声若海国扬。世传开百粤,万载衍其祥。

〔左昭·名上之次序〕日兆嘉维敏,章华国尚珍。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积善传孙子,定

昭福祉臻。

〔右穆·字上之次序〕启发仲景隽,文心达性天。高才光海宇,立场继渊源。试汝登科第,簪

缨奕社绵。

33、福建同安松柏林王姓字辈谱:

太原一本,姓卜三槐万春;魁名永耀,文章万国重新;精忠笃孝,尔其克家敦伦。

34、福建同安由礁社王姓字辈谱:

一二三四五,光宗伟继天,子祺行仕志,臣愿学良贤,仁义礼智信。

35、江西南城王姓辈谱:必得朝源国家乃兴

36、湖北天门王姓字辈谱:天门王家邦,盛才学克全。

37、新加坡江兜王氏世系,源于福建省福清县江兜乡,而其祖先又来自福建南安县石鼻尾。新

加坡江兜王氏一直采用祖先厘订的字辈谱取名,其字辈谱的文字与福建江兜乡完全一致,其字

曰:

(名谱)希孔孟学,常志圣贤,显祖荣宗明世德;

(字谱)述尧舜道,惟存孝悌,振声绍武裕孙谋。

据资料,新加坡江兜王氏各房,现多已传至“声”字辈与“绍”字辈。“声”与“祖”同辈,

“绍”与“荣”同辈,其区别在于取自名谱或字谱。

38、福建福鼎县某地1977年重修的《太原郡王氏宗谱》的字辈谱是:

〔新增名行〕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联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宝贵,硕士必优先

。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

〔新增字行〕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义田。丕达流芳长,显耀福长绵

。日月开祥兆,星辰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39、南渡中沙支第17世至第28世的12代的的字辈为"一永文尚,远惟国天,廷家乃德"

40、江苏楼王镇谱载邦汉公支规定第16世以后的字辈为"嗣丰功伟烈,效明哲仁贤"。

41、江苏海门王雨平反映该谱的字辈为"思古成家顺,德能信士其"

42、湖北汉川马口镇油河乡,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闲。才名辉楚域,槐絮卜长年

第81集:王阳明心学

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教育家、一位政治家、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的功业事迹,完美实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代学者赞誉他是立言、立德、立功的圣人,他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用内圣开出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最活跃的儒学思想家之一,他开宗立派,掀起了明代儒学的一波高潮,对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就是王阳明,他所开创的王阳明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被门人称为圣人的王阳明,曾经是个狂绢少年,这种狂绢在他十五六岁时已表露出来,年少的他希望能够真正参透程朱理学的真谛,这是宋朝以来大多数学者穷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少年王阳明所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格竹,宋代的理学家大师朱熹提倡格物穷理之说,认为普遍的真理蕴含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之中。因此,要寻天理,必须借助格物这一手段,格物的格就是研究,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讲具体事物之理研究一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能恍然大悟,而万事万物无非是天理的呈现。

父亲官署后院的那片竹林,成为了少年王阳明寻求天理的载体,他独对幽篁,如老僧入定,静静地看着眼前这片竹林,感受着竹林的风吹草动,体察竹子细枝末节的变化,就这样他整整七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期待着恍然大悟,最终眼前的这片竹林已不是往日的那片竹林了,然而,伴随着天旋地转,积劳成疾的王阳明无法坚持,终于败下阵来,显然,他没有通过格竹而领悟到天理。

杜维明:他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人,那么这个老师说读书登科,因为他的父亲就是状元,也许就好好学你的父亲,结果他很直接的一个反映,他说也许不是,也许是读书做圣贤,当然,他父亲王华听了以后也感觉到高兴,也很震撼,说你居然想做圣人,当然到了阳明的心里面,圣人是什么,很难说,就是说第一等人,这是他的志向。

王阳明,名守仁,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据王氏的家谱记载,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晋的世家大族,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贵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臣,出身诗礼簪缨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智慧,曾即兴创作《蔽月山房》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潇洒开阔的诗境,不拘一格的眼光,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机敏和思维水平。王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收入到《王阳明全集》的诗作就有600多首,现已经发现的散秩诗有40多首,他善诗文,工书法,多以行草为主,被全世界争相收藏,其书法规矩古法又出新意,诗风淡雅而又自然率真,点画精熟,法度含蕴,其中蕴含着他的人生哲理。

从十一岁离开家乡余姚,跟随为官的父亲王华到京城,王阳明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像一团火一样,激励着这个少年,他渴望去探索事物中蕴含的真谛,也渴望去发现外面的位置世界,王阳明开始实施下一个行动。这一次,他远赴边塞,游历了河北境内的居庸关,紫荆关与倒马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当时,西北边疆常有战事,他向边境的人们问询缘边各族部落的情况,听他们说备边防御的良策,他便览山川形势,长城逶迤起伏,绵延万里,胸中豪气顿生,建功立业、勒石记功,何尝不是少年郎的梦想。

杜维明:儒家里面,主要讲修身,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分外和内,向外修身就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推到天地万物,但更重要的是向内,就怎么能够正心,怎么样能诚意,怎样致知、格物。

在边塞考察一个月之后,游侠王阳明回来了,心急如焚的王家总算安定下来,但事情远没有结束,自古英雄出少年,豪情万丈的王阳明要向皇帝上书,提出削平草寇的防御之策,带着青春幻想的王阳明将奏章写好后,郑重呈给了父亲王华,请其转呈给当今圣上。然而,热血沸腾的他迎来的却是父亲当头棒喝,斥责他这样的做法是狂妄,父亲的棒喝,没有让王阳明放弃,他研习兵法,每逢家宴便收集核桃练习排兵布阵,一个少年整日纸上谈兵,父亲觉得儿子该结婚了。需要婚姻来管束他那躁动狂绢的心灵,明孝宗弘治元年,王阳明奉父亲之命,远赴南昌迎娶诸氏,这位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和内心世界的追求。此时的王阳明不是需要婚姻的管束,而是需要一位导师来指明心的方向。1489年,婚后的第二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回浙江老家,途径江西上饶时,特地去拜会了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对王阳明的一生起到重要作用的理学名宿娄凉。娄凉可以说是青年王阳明的精神导师,指引他通往向上之路。

俞兆鹏:娄凉说收敛放纵之心是居敬之门,这是入门的基本方法,第二句话以何思何滤,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有各种各样杂念,这种思虑,那种思虑,也不要依靠外界来帮助你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做圣贤的远大志向解决不了王阳明的现实问题,在那个时代,要治国安邦,要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入仕为官的必经之路。十九岁时,父亲责成他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熟读程朱理学经典教义,明朝以经义取士,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代前期,朱子学是明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甚至一些学者认为朱熹《四经集注》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已经完全发挥了古圣先贤的心思而无余蕴,后人不繁著作,只需依照朱熹所说,循序渐进,躬行践履。

杜维明:明代的时候,最具影响力的是朱学,朱子的学问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是朱学,有个基本的这个朱学我们叫渐教,就是佛家里面有顿教和渐教,他是一个逐渐的,就是逐渐地积累你的知识,然后积累了知识以后,先知后行,你先有知识,积累了知识,多半人都准备科举,就跟我们的现在人高考一样,准备高考,那么你要读很多书,你要背很多的文本,然后你学做人,战战兢兢,亦步亦趋,按照一个规定来做。

按照父亲的指示,王阳明开始准备参加科举,十年后,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弘治十一年的会试,考取进士,终于如父亲所愿踏入仕途。出入官场,王阳明被派到工部实习,当时,西北常有战事,又值星变,朝廷下诏求言。长期有着边塞情结的王阳明一直都在关注边境形势,于是王阳明上《陈言边务疏》,终于实现了自己十五岁以来就有的上疏愿望。在上疏中,他提出八项对策,蓄材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弗恩激怒,捐小权大,严守乖弊。十多年的准备,令这次上疏极为切中事理,但是,王阳明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奏章如泥牛入海,渺无回音,此时的朝廷官员只知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整个官场犹如一潭死水。程朱理学,不但无法为大明王朝注入活力,反而使他更加僵化,虽然已届而立之年,王阳明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往日的价值观念正在坍缩,自己的思想与学问亦无从施展,他感到异常的苦闷与彷徨。

这是宛委山南路的阳明洞天,距离浙江省绍兴市约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弘治十五年,三十一岁的王阳明请假归乡养病,筑室于阳明洞旁,他暂时放下程朱理学与家国天下,也无心欣赏千岩竞秀的自然风光,他打坐勤修,试图在佛道之中找到疗救精神危机的良方。他每日只是静坐冥想,苦苦思索,困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问题,在阳明洞,过去种种,一一浮上王阳明心头,骑射兵学,虽是实用,终究无用武之地,佛老之学,虽可怡悦心智,如果要离世,祖母曾氏与父亲却又割舍不得,怎么办呢。一天王阳明突然领悟到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是在孩提时候就有的,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割断孩提时就具有的人伦之情,便是毁灭人性。因此人的自我实现,不能以求仙访道,打坐参禅为借口,而舍弃人伦责任,而应以接受人类的普遍情感为前提。

杜维明:假如我祖母这一念能忘,我还是不是一个人,那么这是一个儒家和其它学术之间最为关键的一个课题,儒家的思想史入世,就是有一些情不仅不能忘,不能切断,而是你之所以作为人的必要条件。

对于王阳明来说,阳明洞不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物理空间,是他弃绝佛老而回归儒学,在离开阳明洞前,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归孔孟,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洞中所悟,隐然已非程朱理学的规矩,而要开始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阳明洞的思考,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让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

周月亮:要出来建功立业,必须是走在儒家的这条金光大道上,那别无选择的,练完以后,他觉得那个颠簸精神没有意义,就是那个要不朽,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1505年对王阳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三十四岁的王阳明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是这一年,他开始在北京正式招收门徒,讲学论道,这期间,他还遇到了理学家湛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主张弃书册,废文字,去闻见,静中体验心体,是开启明代心学的重要人物,这与王阳明的思想暗中吻合。此时王阳明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他与湛若水二人,相互砥砺切磋,期许在主流思想界之外开辟出一道新的天地。但是,要跨越程朱理学,他还有一座大山需要跨越,那就是他自己。

明孝宗死后,武宗继位,时年十五岁,太监刘瑾等人日益得宠,转圈山镇,紊乱朝纲,打击排斥正直的大臣,先朝留下的顾命大臣多半无奈地辞职回乡,言官戴宪等人疏谏,逮系诏狱,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面临着两种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仗义执言,选择前者可以确保仕途无虞,选择后者必将招来牢狱之灾,是活在违心的现实里,还是按照心的指引前行,王阳明陷入了知与行的矛盾之中。他意识到遵循孔孟之道就要直道而行,道德只要落实在实践上才是真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王阳明决定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建议宽恕言官,刘瑾大怒,将他投入诏狱,廷杖四十打的昏死过去,许久之后才复苏过来。虽然没被打死,但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通往贵州之路艰险万分,但这条贬谪之路也正是成就王阳明心学之路,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千辛万险,长途跋涉到达龙场。龙场驿,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之中,规模很小,只有驿丞一名,吏一名,刚到的时候连住所也没有,只好搭了个草棚居住,但这个草棚难以遮风挡雨,于是王阳明移居东峰一处洞穴,称之为阳明小洞天,阳明小洞天位于贵州修文县,城东的龙岗山上,如今洞中留有明、清、民国年前的摩崖石刻43幅,是国内外溶洞摩崖石刻最多的一处,它们或许是表达对王阳明的崇敬之情,或是感叹王阳明非凡的人生经历,或是感念王阳明由此而开启的心学之路。在明朝,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中,遍布毒蛇、巫蛊、瘴气、瘟疫,龙场之民,多为苗族、黎族土著,语言不通,很难交流,能同他说话的只是留蹿到这一地段的汉人盗匪,这样一片恶土,竟然成为王阳明的精神家园。他居夷处困,不为恶劣的环境打败,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乐观精神,他给自己筑了一石窟,日夜端居其中,冥想人生,要参透生死。

杜维明:假如是一个儒者,你在一个一无所有,任何人际关系都没有,你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你还能做到儒者吗,就在那个时候他的顿悟,叫做吾性自足,作为一个人我就圆满了,可是,这个顿悟和佛教或者道家的那种顿悟或者彻悟有很大的不同,他第一个就把他所背下来的五经,他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叫五经臆说,就是我现在的这样一个感觉,这种吾性自足的感觉,和我念的儒家的经典有没有矛盾,他经过这五经的检验之后,他觉得没有矛盾,所以后来才发展处就是儒家的心学。

王阳明的自念是向外格物,还是求之内心,是应付外界的直接挑战还是关注内心的主体性,他日夜在石窟中端坐,逐渐体验到内心的平静。经过长久的冥思苦想,一天晚上,正直中夜之时,仿佛梦寐中有人与他说话,王阳明在恍惚中呼喊狂欢,长久以来困扰的格物穷理问题终于被他找到了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心即理。

杜维明:那么心即理呢,从这个陆象山开始,因为性即理,就是所有的只要是从事宋明儒学研究的人都接受了,荀子不接受,这是孟子的学说,就是性,我们人性本身,他是体现了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理,如果用孟子的学说来讲,这个本质就是你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所谓心的话就是每一个人他都有一种内在的,不是受外面的影响,内在的一种同情感,内在的一种是非标准,内在的一种辞让,内在的一种羞恶。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心学构建的开端,自此以后,他的心学思想如江河决口,沛然莫之能御,王阳明自此创立的心学学说是对朱熹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一次革命。当他用心即理的眼光来看待万物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意义世界,少年时苦思不得的格竹问题,此时竟然涣然冰释,居住的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当地百姓,为王阳明构建了几间房屋,作为他安居和讲学之所,分别名为龙岗书院,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经过近代返修,龙冈书院的原貌得以保存下来,龙冈书院因王阳明而盛名天下,成为圣学之地。王阳明在龙岗讲学的盛况不久就传到省城,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率诸生拜王阳明为师,又聘请他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针对当时的人们只知死读圣贤经书,远离人伦日用,王阳明在与席书的交谈中首次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他认为因为知行脱节,人们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以纯粹的知识为知,而忽视了活泼泼的实际行动。

杜维明:阳明就说我自己要孝,那我没有行孝是不可能的,我那个知,要知孝的那个知的本身,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它付诸实践,他认为这个是知行的本来的面貌,知呢就是一种明觉精察,你知道应该怎么做,那么行呢,就是要落实你这个明觉精察的本身,所以这个中间,它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王阳明的心即理与执行合一的新说起初影响并不大,王阳明的讲学也只是局限在贵州一隅,他的心学理论体系此时尚未圆融成熟,这团新思想的火焰,还需要一定的锻炼,才会越烧越旺。

商传:王学是在理学基础上的一个发展,但是王学里面包含了一定的,我个人认为他有一定反理学的一些东西,因为他宣传个性,他要抒发个人的一些东西,和理学的东西克己复礼,要求约束自己,克制自己,这个一切就尊崇最传统的规矩去办,那显然中间互相是不同的。

这是后人为了纪念王阳明在龙冈书院立下了这座石碑,上面刻着王阳明当年在龙岗写下的诗句,卧龙一去亡消息,千古龙岗漫有名,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间无耳听咸英,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这首诗写出了王阳明内心的苍凉,深处偏僻之地,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悠闲的隐居生活并不是王阳明所向往的。好在王阳明并没有在龙场停留太长的时间,王阳明一年内连升三级,正德十一年,因江西盗寇频发,四十五岁的王阳明经荐举,出任都察院左俭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及福建汀州,漳州等地,总览赣南、闽西一带的军务。从正德十二年二月到次年三月,王阳明先后指挥了漳南之役,横水通钢和沥头之役三次战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江西、福建等地的盗贼,他认识到欲治世,先治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些盗寇与那些被残害的山民们,曾经是亲密的父老乡亲,或儿时的玩伴,为什么会从一夜之间从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盗贼。在那些山贼心中是否还有良知,盗贼能否返朴归真回归为民呢。

商传:保甲法是原来这个明朝最早他对于基层的管理是里甲,里甲更重于赋税,保甲更重于治安,他用了这样的一种形式,把整个的基层社会管理起来了,然后又用这个乡约的形式,把人们的思想改变过来,就是灭心中贼更胜于灭山中贼,他这套思想,他能够贯彻到他的所有的施政的这个工作和活动中间去。

江西可以称得上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在南昌迎娶了她一生的伴侣,在上饶遇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娄谅,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江西也是阳明心学的成熟之地。正德十四年六月14日,王阳明平定江西寇乱后不久,江西便爆发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朱宸濠在南昌举兵造反,直至南京。朱宸濠系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权之玄孙,弘治十年嗣宁王位,面对这场大乱,王阳明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凭借临时凑齐的两三万军队,只用了35天就平定了叛乱,对于这场军事大捷,王阳明更是思绪万千,宁王朱宸濠的妻子娄妃,竟是十七岁他拜谒的精神导师娄谅的孙女。以前叫做水观音亭的南昌画院,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这里的格局和风貌乃至建筑器物都保存完好,这里也曾经是宁王朱宸濠的行宫,当年娄妃就居住于此,如今南昌画院还保留着娄妃井,石碑等与娄妃相关的文物。

这块巨石碑上的屏字,据说是娄妃用青丝为宁王所写,宁王起兵前,娄妃曾经苦苦劝谏,宁王兵败之时娄妃以白色锦帛裹身,投水自尽,朱宸濠被生擒以后,也悔恨自己不听娄妃之言,乞求王阳明能够礼葬娄妃,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王明明对善恶有了更深的思考,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还是失望者,内心都有着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良知,但是良知的呈现,必须身体力行,否则良知只是一种隐性的道德存在,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以此丰富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识到,以前的学说一则发明本心,一则强调知行合一,但本心之知与外在之行仍然断为两截,不如致良知来的简易明白,单刀直入。他自称致良知三字是自己从百死千难中体贴出来的,只有唤醒人人心中的良知,使得人人成为圣贤,才能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杜维明:致良知很难了解,孟子里面说的良知良能,就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性善所体现的四端,因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东西原来我们都具有的。但阳明的重大的贡献,就把这样一个一般讲起来是道德实践,道德哲学里面的一个范畴,变成了整个认识论,和这个本体论的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和观念,怎么说呢,就是天地万物都是气,这是中国的老传统,这个气就是良知良能的一种现象,所以这个良知良能不是就人有,这个动物有、植物有,无生物都有。

这是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北麓的王阳明故居,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典雅之气度,故居大堂寿山堂内挂有当代书法家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皆居功绝顶的确切评价。正德16年11月,王阳明因平定宁王叛乱的功勋,被封为新建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已决意放弃仕途,八月即已回到家乡绍兴府。王阳明在绍兴的六年时间里,他专事讲学,达到一生思想的巅峰状态,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士子络绎不绝,以弟子礼师事王阳明,就连年届古稀的老人也用杖肩挑瓢笠诗卷,拜倒在阳明门下,这些学生环绕在他的住处,弦歌之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杜维明:明代的时候,到后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那种思想,当然跟阳明心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那种思想,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独立自主,所以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变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这个社会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多,这个社会就祥和,这个社会就仁。

大道如人心,万古未尝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从根本上重塑了儒家思想的结构,从16世纪到17世纪后期,他的哲学传遍中国本土,主导着中国知识界,近代学者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无不推崇他的学说。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远达于欧洲和美洲,在全球的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更为巨大,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为之用也。

杜维明:日本幕府以来的以朱熹学为主的日本学说,日本这个学术传统一个重要的冲击,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发展是打破了,这个朱熹所代表的一个制度非常严格、礼俗非常全面的一种架构,开发出他的那个创造的力量,这就是阳明学所代表的。

王阳明心学不仅对儒学思想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明代中晚期尊重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勇于表达自我的文化思潮同样始于心学,随着王阳明心学的扩大与普及,心学思想直接影响到明末清初的艺术创作动态,形成了艺术发展的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创作风潮。这幅收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的《聚贤听琴图》是明末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画中的人物神态祥和、安逸,自由而有生机,心学思想直接影响作者对艺术的表达。《水墨花卉》徐渭将他的艺术表达与心学提倡的个性解放,很好的融合,形成了知行合一的艺术风格。

商传: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儒家思想,因为大儒,一代大儒,而且是新儒家,但是呢,儒家并不是书呆子,并不是说坐在书斋里边读书的人,而是经世致用,我要把我学的东西,能够为这个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才。

王阳明,最终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心学学说,当王阳明以为自己可以讲学终老时,朝廷派他赴广西平定叛乱,56岁的他无奈抱病躯前往,临行时,学生向他请教为学的宗旨,阳明留下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的智慧,有代表儒家的社会关怀与道德义务,无代表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越,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以敬畏求洒脱,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精神气质和境界。嘉靖七年11月29日,公元1529年1月9日,57岁的王阳明在平叛叛乱后返程途中,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确,只有内心澄澈光明,元气淋漓,才有这份勘破生死的境界,这份内心的光明。这份光明亦如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激励着后人。一位儒者于兹离世,一位圣人从此诞生。

三槐堂王氏家谱字辈有:

1 善庆堂: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竭、忠、荩,先、武、诞、儒、魁。

2 太原堂:守、定、弘、闻、世、忠、良。

3 中邦堂:万、世、国、恩。

4 愈嵩堂:愈、让、廷、相、天。

5 葵酉堂:葵、善、克、家。

6 百忍堂:百忍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修德为先,以和为贵。

7 钩盾堂:王正德忠,文,克,明,德,新,万,载,荣,光,登,朝,第。

8 兴龙堂:龙,兴,忠,厚,德,泽,壮,龙,官,大,运,保,丰,隆。

9 三槐堂:承,先,惟,永,守;群,仲,万,载,象,贤。

10 崇本堂:商,言,对,有,龙;多,来,崇,本,应,世,昌;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光,祖,耀,宗;秉,德贵。

11 永言堂:有路起高楼,大开方便门,引得龙凤舞,珍珠是囊括。

12 序述堂:宏农俊杰英,渭滨佐周营;渔阳元鲁众,列朝享其成。

13 训善堂:成,康,英,渐,显,忠,思,美,奇,希,尧,仁。

14 树德堂:一元肇始;克歧有文;经诗启秀;带简垂芬;珍视彝鼎;宝若典章;肇衍祖烈;以振家声。

15 佑启堂:钟玉吾之尊,肇颖以垂裕;谋之基之祥,继承其作述。

16 永思堂:秉德尊三槐,克念作圣表;树道行约礼,钦文乐辅元;龙章衍四海,凤诏垂千秋;信义昭祖训,富贵达永远。

17 立本堂:立德立功立言栽福开源王氏一族于东晋初由山东琅琊迁至新安之隶属仁和镇王街村(今属西镇)。

18 忠勤堂:暂无资料。

19 敦睦堂:建文君为长淮王四子朱权所拥而即帝位;景泰丙子年(公元一四五六年)朱权四世孙受二品冠服;嘉靖戊戌年(公元一五三八年)四世从祖受三品冠服;崇祯戊午年(一六三八年)十二世祖见宾与从叔父同登仕籍;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五)王室正十六年台湾部优免五石以下税粮;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王室正二十五年台湾属广东二府充总兵官司;道光乙未年(一八二五)王室正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枢题请王氏族谱为克复振羽之后。

20 琅琊堂:维德克明,秉彝之贞;允谐庶狱,翼赞显升;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勤求远典。

21 御书堂:文武奇才必高强;能通经史万人扬;御书堂内振家声;子孙代代永芬芳。

22 崇德堂:崇德效闻,经纶大经;彦博裔贤,国宾克登;承先启后,道明义贞;才高行厚,福禄善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丹青风骨,当思家学。

23 槐衍堂:文武全斌举世称贤侯圣作述应难及此平生念祖心诚志远德业弥纶名

王氏家谱 前言 悠悠岁月,几经沧桑。王氏家族从元末明初至今已历经数百年风雨春秋。 王氏家族,人材辈出。据咸丰汝州志、咸丰郏县志及名胜古迹、苍谷寺、三苏坟、王布政坟、石碑记载,王氏先祖几代在明朝中期也曾是影响一方的官员人士。先祖王尚絅位居浙江右布政使,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书法家。武进士薛应旗曰:苍谷文追秦汉、诗逼苏李。曾著有《苍谷集》十二卷问世。苏坟坟观石坊上的挽联是先祖亲笔书写,字体遒劲,正如他的性格一样刚正不阿。大殿厢侧王同(苍谷公长子)亲笔草书,字体龙飞凤舞。历代文人墨客到苏坟瞻仰无不对石坊挽联赞叹不已。 郏县城内解放前曾有72道石坊,王尚絅立的就有三座,解放后,72道坊被拆,1964年政治运动中,王氏家谱牌位及苍谷集木刻底版被人为焚烧。此次整理王氏家谱是第二次也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根据咸丰郏县志记载增补人物志、生卒年月,力图体现王氏家祖的全貌。由于先祖年代久远,有些内容无据可查,现代部分则力图详尽,但水平有限,故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敬请给予批评指正。 在整理过程中,曾得到家族几位老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几位老者及提供资料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缅怀先祖 激励后人 王来堂 王科委 王更生 王新国 共同整理 公元二00六年(丙戍)三月 王氏祖先为郏县立坊表 丹桂坊:举人王尚絅立。在西街。 进士坊:王尚絅立。 敕赠坊:王璇立。今废。 文衡坊:吏部王尚絅立。 天官坊司马坊:王尚絅立。在西街。 双桂坊:举人王同立。 大方伯:布政王尚絅立。在西街。 恩莱坊:布政(即布政使。明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撤销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主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为从二品官)王尚絅立。 郡伯大夫坊:王同立。 郏县寺观 苍谷寺:在县西塔亭保,唐建,王苍谷先生尝读其中,故名。 郏县选举 明:进士王尚絅:字锦夫。宏治壬戌科。官浙江右布政使。祀乡贤。 举人:王琦:天顺已卯科。 王尚絅:宏治已卯科。 王同:嘉靖壬午科。苍谷公长子。官随州知州。 贡生:王璇:丁未贡。官陕西南郑县训导,升宜川县教谕。 王翠:已酉贡。璇之弟。 王尚明:字愚夫。丁酉岁贡。 王澈:拔贡。任直棣定州州同。 封赠 王璇:以子尚絅贵,赠兵部主事。 议叙 王尚素:庠生。输粟赈荒,赐五品千户(元代卫所之官,掌兵部千人。明代仍之。)衔。 王尚节:庠生。输粟赈荒,赐八品服。 王尚简:庠生。输粟赈荒,赐八品服。 王尚义:庠生。输粟赈荒,赐义官。 捐职 王府 (尚絅之子)任江苏无锡县县丞。 郏县人物志 儒林 王璇:警哲有气概,年十四读易曰:(象含至理,太极圈可尽)。始学蔡沈(宋建阳人,少与朱熹游。隐居九峰,称九峰先生,著有节集传,洪范皇极内篇等书),又学朱子诗,八应举不弟。乃贡入成均(古代国家的大学)。尝上封事言:崇孔子黜佛教。复贡制(贡当推荐讲,礼射仪疏云:诸候三年以贡士於天子也。)清仕。宗伯沮(宗伯,官名。周制为六卿之一,掌邦礼。明清俗称礼部尚书为太宗伯,侍郎为宗伯或小宗伯。沮,作止或破坏讲。)其议遂以亲老乞教职。授南郑(今陕汉中)训导。即至舆诸生立课程,告之曰:今之举子(应考的读书人);业(研究学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王)之道。孔孟颜曾(指孔丘、孟轲、颜回、曾参,概指儒道)之微,濂洛关闽(自北宋至南宋理学分为四派,即濂溪湖南道县的周敦颐,洛阳的程颐、程灏,关中的张载和闽中的朱熹,亦称五子)之学,皆在是,苛徒为口耳焉,非所望於诸生也。考定冠射古礼(研究古之冠礼和射礼的书。古男子二十行冠礼。惟天子与诸侯十二易冠。射礼,古代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及大学中庸心法,著谦卦图赞,学者称为平山先生。教子尚絅成大儒。 王璇墓在县南六十里平山北麓。 王平山先生墓表:康海撰,王同正书。在平山。 青山玉瘗 王尚絅:性颖悟,童日即有 志圣贤之学。登进士,官吏部郎中(吏部司级长官),持诠,以平允称。出为陕西参政(明代在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以分领各道。后仅作为兼衔。清初沿置,乾隆时废)至官即请归养。家居十九年,安贫乐道。读书苍谷山中。养粹学醇(粹,专一也,醇,通纯,本句意为:修养专一,学术纯正)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卒於官。薛应旗(约公元一五五O年前后在世。字仲常,武进人。嘉靖十四年进士,累迁南京考功郎中。忤严,贬为建通判。著述很多,有方山文录二十二卷行世)谓其右二程而左三苏;崇理学而鄙词翰。使假之以年,当必能继往圣而开来学。著有苍谷集十二卷。学者称为苍谷先生。孙夏峰(公元一五八四至一六七五,即孙奇峰,字启泰,又字钟元,直录容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康熙十四年,九十二岁。晚年移居苏门夏峰,著述很多,有岁寒居文集。世称夏峰先生)先生为其作传,载入洛学编。王苍谷先生墓在平山北麓,去平山墓里许。 文苑 王同:字一之,负奇气,承家学(具有特异的才能和气概,秉承家学传统),弱冠举於乡(古人二十而冠,弱冠指十九岁。举于乡即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晚就拣铨司(官署名。拣铨,也叫拣选。会试多次没有考中的举人,年令也大了,拣铨司负责为他们安排官职)。授海州知州。海地荒民流,极力抚字。疏通河道,振兴学校,以蠲税粮,折马价,并里分,力请於朝,具蒙俞允(天子之许可叫俞允)。擢都督府经历(督都府中掌出纳文牍之官),调随州,致仕归,屏事息虑,超然物外。著谦忍图说,永感类集、义方堂集,乐归园集,书法端庄道劲,动与古会,碑碣摩榻,艺林宝重焉。 孝友 王和:庠生。苍谷先生子。母卒,庐墓。后苍谷卒子浙江布政司任,赙金四百两不受。后庐墓三年。祀乡贤。 隐逸 王尚明:岁贡生。以正学(指儒学的正宗。据苍谷 右二程而左三苏句,此处应指程朱理学)与兄苍谷相勉励。既入太学,卒业归,二十余年,县尹屡促之出,不答。构两得轩、危坐渊然(很深的样子),息神怡性(清除尘虑使心情舒畅),请求天下利弊,期於明体达用。邑候求见之,每不可得。惟尹公庭贤令,常一晤焉。

参考资料:

http://zhaowenliangbokewucom/blog110278htm

  慈禧太后(1835~1908年)

  [编辑本段]

  慈禧(叶赫那拉 杏贞)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

请问你知道的王氏族谱是哪支的?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