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吗?为什么有陈式太极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吗?为什么有陈式太极拳?,第1张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在这期间,清道光末年(1850)兴起了太平天国起义,陈氏第十五代的陈仲莘在这当中立了大功,陈氏一族的年青人则团结一致固守村庄。这些事在《温县志》、《中州先哲传》、《怀庆府志》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

据《盾鼻随闻录》载,陈氏一族在道光时期连十七岁的陈姓少女都会使枪,可见陈家沟练武之风很盛。

关于陈家沟何时开始练太极拳的问题,说法不一。有力的说法是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廷创始的,但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是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1853) 开始的。

到陈长兴一代,同族陈有恒、陈有本二人发展了古传的老套路,创编了新套路,于是老套路就被称为“老架式”,新套路就被称为“新架式”。

不久,从陈有本学了新架式的陈清萍,又创编了新套路,并以陈清萍迁居的地名而称这套路为“赵堡架式”。

陈长兴传的“老架式”传给其子陈耕耘,陈耕耘传给其子陈延熙,陈延熙传给其子陈发科(1887-1957),并在北京公开教拳。

陈有本传的“新架式”传给其侄陈仲莘(1809-1871),然后广泛传给本族子女。

陈卜创拳说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遂被平。从此之后,来学拳者日多,在村中设“武学社”,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

对陈卜创太极拳说,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发扬中华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李说:“我虽原籍河北省,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的居民。据先祖们说,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武术大会,颇为盛大。另外,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连名称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

另外,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同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樊一魁编)的这本书中,技法和名称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

王宗岳传给陈家说

清乾隆年(1736-1795)前后,山西省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名叫王宗岳。此人从黄帝和老子的书到兵书,样样皆通,还会巧妙地使枪和刀,他还写了一篇被太极拳研究家视为珍宝的《太极拳谱》。

据记载,王宗岳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到过河南洛阳,并在乾隆六十年在河南开封居住过,以教书为业。王宗岳住过的洛阳和开封两地之间流着一道黄河,但和陈家沟一样都属于河南省,相距极近。

王宗岳写的《春秋刀残谱》和陈家沟传下来的《陈沟春秋刀谱》相同。另外,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谱》中的“打手歌”和陈家沟传下来的“打手歌” 一节也相同。这两件事更加有力地证明王宗岳确与陈家沟有过交往。

但从另一方面看,酷爱武术的王宗岳听说陈家沟盛行练拳,也可能去陈家沟学拳,或者陈家沟原有的拳法经王宗岳加工而变得更加精巧。这些情况也是可能的。

对这个问题,中国唐豪认为是“陈家沟传给王宗岳”的,而徐哲东则认为是“王宗岳传给陈家沟”的,两人的说法正好相反。

推测王宗岳住在洛阳可能访问陈家沟,是乾隆五十五年前后的事情。而根据记有陈家沟历代先人的《陈氏家乘》和《陈氏家谱》,陈家沟在当时却早已经在传授拳法和武术,这是有录可查的。

陈王廷创始说

唐豪关于陈家太极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陈家太极拳是陈家沟九世陈王廷研究了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收录的拳法三十二势图解以后,又吸收了道家的《黄庭经》一书中的呼吸法而创编的。

这个说法的根据如下。

第一个根据是:传到陈家沟的拳法(包括太极拳),与戚继光《拳经》中的拳法图、名称和歌诀大多完全相同。

如果说是陈卜创始了太极拳,那么陈卜是早于戚继光百数十年的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当然应该有所记载。

《拳经》是从当时中国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选出优秀的拳技而编写成的,此书并非只登载一个门派的拳法。因此,陈家拳法与《拳经》相同,证明陈家是从《拳经》吸取的。

第二个根据是:陈王廷在陈家沟还留有一首长短诗,诗中还提到了造拳的事。“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另外,《陈氏家谱》记载:“九世陈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寇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这段记载,与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所说的却正好相反。

若说“正宗太极拳”,莫过于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

因为,太极拳缘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始于武禹襄、杨露禅。

约1848年前后,杨露禅再次来到河南,拜访了陈清平。二人切磋交流,陈清平以渊博的内家拳理,为杨露禅释疑解惑,即杨露禅“得拳理于赵堡”,形成了近代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约1852年,武禹襄(1812~1880年)学艺陈清平,又称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说陈清平授予的,因此还闹得和兆元不高兴)。武禹襄回去后,创编“十三势架”,形成了“武氏太极拳”。李亦畲在咸丰癸丑(1853年)随母舅武禹襄学拳,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二十六日手书完成了三本太极拳谱,就是常说的“老三本”,于是,就有了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太极拳”套路名称。

太极拳创始人是谁的说法很多,张三丰只是传说中之一。

但其实,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众多历朝历代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而成的。

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的拳术和导引中引用了。

到了明代,武术家们处于增进健康的目的,才将这些拳法和导引术加以糅合而编制成太极拳。其中以陈玉廷、王宗岳贡献最大。

陈玉廷先祖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扩展资料:

创始起源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太极拳

分类: 体育/运动 >> 武术搏击

解析: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作为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讲杨露禅还得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

 1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创;

 2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

 3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

 4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5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data-filtered="filtered" 电视剧《太极张三丰》

 第一种说法现在基本上被认定为假托,第三种说法连大多数陈氏后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创拳说,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的强化家喻户晓。实际上,明清史料中连张三丰死而复生这样的神异都有记载,就是没提他会拳脚。把他和太极拳联系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长拳,太极拳诞生较晚,但中国人为了凸显一件东西的分量,喜欢往久远、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非要署黄帝的名才觉得自己牛一样,这一点可谓是文武殊途同归。

 陈王廷创拳说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认可,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牌子就挂在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温县“乡兵守备”,在山东扫荡群匪。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但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遭到质疑,因为陈王廷创拳说最重要的证据来自《陈氏家谱》,陈王廷名字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遗词中确有“造拳”一语,但没说造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认为他造的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锤”。

 第五种说法王宗岳创拳说信者寥寥,但有关王宗岳的争论却没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曾和杨露禅学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见到一篇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是太极拳经典文献,许多人认为杨露禅和武禹襄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学自陈家沟的拳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这篇文章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人,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只推测他大概是乾隆年间人,持陈王廷创拳说的认为他学自陈家沟;也有人干脆否认王宗岳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个假托的名字。

 不管怎么样,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当在1852年。**中杨露禅跑到陈家沟学的也是“陈家拳”。

 十八年间三赴陈家沟学拳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他的师父陈长兴(1771-1853)是陈王廷的后人,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其人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绰号“牌位大王”,无论别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按照民间传说,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这个说法之荒谬可笑在于:要是凭借“偷窥”能学来真功夫,早有人跟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尽得数家真传开宗立派了。

 杨露禅自幼好武,不过却是良民,从未像**上那样参加过天理教。关于他如何到陈家沟学拳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杨露禅家贫,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天晚上都在陈德瑚家里聚同族习武。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把陈长兴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杨露禅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杨露禅到了40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杨露禅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

 还有一种说法,拜师地点改成了陈德瑚“太和堂”,陈长兴在此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并私下练习。后被陈长兴发现,令其徒轮番与杨比试,皆败北,始赞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特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正式拜师后,十八年间杨露禅曾三次赴陈家沟学拳,不像**上跟着陈长兴没几天就俨然一代宗师了。

 杨露禅大概是在1821年拜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山到永年授徒。武氏是永年的大族,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三兄弟前两个都是进士。武河清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禹襄,他见杨露禅拳法精妙,常与其比试。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所以武禹襄仅得其大概,而此时杨露禅称呼自己的功夫为“软拳”或“化拳”。1852年,武禹襄求教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已经八十有余,推荐他去赵堡镇向陈青萍学拳,此后他又得到了《太极拳论》,勤加钻研,终于融会贯通。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可以想见,杨、武二人在拳法上必然还有交流。

 在刑部员外郎武汝清的邀请下,杨露禅赴京教拳,太极拳也迎来了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的转折点。

 弟子多为京中权要

 初到北京城的杨露禅扬名于一次宴会。在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张公馆雇有拳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一次,杨露禅到张府赴宴,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

 下场之后,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另一拳师见状,不服气,扑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杨露禅见小铺张如此势利,愤然离席,扬长而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北京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门来切磋技艺,无不铩羽而归,杨露禅也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他的儿子杨班侯脾气火爆,实战记录比较多,后来继承了父亲“无敌”的英名。

 杨露禅最著名的对手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民间关于两人的斗法传的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比试的 是两人上了梅花桩,如流星蝴蝶般飞来飞去,最后是个平手。观战的恭亲王大呼过瘾:“八卦董、太极杨,实乃武林双绝也!”**《太极》中杨露禅与元彪饰演的八卦掌掌门人在厨房上空的比试,显然脱胎于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亲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惇亲王奕誴。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确实惺惺相惜,但是否交过手,谁也没看见过。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 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当时清朝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武术脱离了战场,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始与防身自卫一并受到人们重视。这种变化在杨露禅那些徒弟们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都是些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玉体不动”,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删改了一些发力、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让拳法柔和易练,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后经其子、孙改进,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精编而成。

 今天,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功夫,也正是杨氏太极拳。

“拳经”可以是真的。那时没有作假的必要吧。

当时还没有关于创拳的争议。“陈王廷创拳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一书。

唐豪根据陈沟陈氏家谱中,陈森批注的第九世陈王廷“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以及家谱中有个“闷来时造拳”之句,再根据陈长兴教出了杨露禅,认为三百年前的陈王廷创了太极拳。

而,《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认为“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

在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中的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

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

但,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有流传。

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

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

这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完全包含了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

在河南赵堡镇有流传“乾隆抄本六首歌诀”,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及其解释传给陈家沟,被陈家载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乾隆抄本拳经、赵堡镇所传的相互印证,可见,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并非单独的太极拳经论,而是六首歌诀的解释,由于长期流传,使歌诀的解释与歌诀分离。歌诀解释中的“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此论句句切要”,“察四两拨千斤之句”,“凡此皆是意”等语,都是指歌诀内容而言,从而揭开了太极拳经论中的某些难解之谜。我们可以称六首歌诀为“经”,歌诀的解释为“论”,这和许多注解古代经书的方式是相同的。如此而解------六首歌诀的作者,是张三丰;歌诀的解释者,便是王宗岳。

将这六首歌诀及其解释,按照乾隆抄本的内容和杜育万所传的格式,进行整理,也就是将张三丰的歌诀与王宗岳的解释按句对应,即可恢复原貌:

----------《太极拳经》----------

武当张三丰 著      山右王宗岳 解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胃因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趾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为之走,人背我顺为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异,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王宗岳家族谱这个难以查证吧。

即便是陈家沟的家谱和拳谱,据有关人士悉知,陈家沟人报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资料,拿到荣宝斋鉴定,结果是;纸是民国的,墨是现代的,拳谱没有超过同治年间的。

陈王廷,之前说是明末战将,后来说是乡兵守备。有专家推论---陈王廷出生最早也应在1620年-1625年左右。这样才有可能是“明庠生,清入武庠”双庠身份。这样,在1641年当乡兵守备的时候是20岁约1636年(崇祯九年),陈王廷乡试落第,1639年在玉岱山认识李际遇、蒋发。1647年后,清朝文庠生,会写文章但没留下笔墨文字。

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当地可能传有十三势,但其中的“十三势拳谱”可能后来编入的吧。几乎与杨氏太极拳一样,其实早期的杨氏太极拳并不是这样吧。博爱义沟流传的十三势,更像赵堡太极拳。

唐村《李氏家谱》“十三势拳谱”: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卸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

   李氏先辈抄件《十三势拳》名目,与宋远桥绪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许宣平卅七式太极功,张三丰传张松溪、张翠山十三势以及太一山人珍藏、文山遁叟萧天石编辑《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太极拳拳路势名相同。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之说

(1)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此说最早见于李亦畲清同治六年(1867)《太极拳小序》的初稿:“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而在光绪七年(1881)的定稿中,则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但“太极拳始自张三丰”这一对太极拳起源的最早说法,至今仍为大多数太极拳派传人所宗。

(2)太极拳出自王宗岳。《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1928年定稿):“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另有王宗岳发明太极拳之说,见于1930年出版的姜容樵、姚馥春合编《太极拳讲义》:“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

(3)王宗岳传太极拳。此说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1943年夏《北平晨报》载《王矫宇访问记》,述王宗岳收蒋发为徒之事甚详,王矫宇为杨班侯的弟子,谓此事“闻之禄禅先生”。

(4)唐许宣平传太极拳,和南梁程灵洗创太极拳。民初宋书铭传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远祖宋远桥著),称其家传太极功“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又云“程氏太极拳术,始自程灵洗(梁元帝时人)”。

(5)明陈沟陈卜创太极拳。此说最早见于1933年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的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馀,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6)陈王廷创太极拳。此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等。唐豪根据陈沟陈氏家谱中,陈森批注的第九世陈王廷是“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 还有种种疑问的“闷来时造拳”之句,再根据陈长兴教出了杨露禅,得出个结论,就是三百年前的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最早起源,诸说为何如此之多?根本原因在于,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法,决非一时一人之力所能的。

关於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於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於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於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馀”。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後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於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後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馀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於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於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於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吗?为什么有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