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作文寻找我们的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800作文寻找我们的文化,第1张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江西人的饮酒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晋朝的陶渊明,晚年家中比较贫困,却主张“得酒莫苟辞”,许多诗中都写了酒,还专门写了《述酒》一篇。南朝的齐东昏侯(今永修)肖宝卷和宋少帝刘义符在“于华林园为列肆,亲为沽卖”(《南史·宋少帝纪》),唐代江西宜春人郑谷在《中年》诗写道:漠漠秦乡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园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提改数联。

宋代江西抚州的王安石《何处难忘酒》其一是:何处难忘酒,君臣回合时。深堂拱尧舜,密席望皋陶。

和气袭万物,欢声连四夷。此时无一盏,真负“鹿鸣”诗。

据传李渡酿酒有约千年的历史,民间有“焦石李家渡,打(买)酒卖豆腐”的谚语,李渡处于赣抚平原,是江西的粮仓,粮食丰收,老百姓就要酿酒,以供嫁女娶亲,过年过节,接待客人,祭祖祭神之用。李渡《邹氏族谱》载有有二首饮酒诗也可证明酒业历史悠久。

留饮山门:扫罢荒邺重叹嗟,羽衣邀我献松花。瓦瓶酒醢龙膏酒,鼎新烹雀万古静。听晚林鸣玉籁载,瞻阴壑起丹霞洞。门前惆怅辞先垒,祸首红尘尽俗家。

次留饮山门:祀余铁壁从兴嗟,观里停骖数落花。春霭燕毛班序齿,风飘仙羽迭供茶。浩歌瞒舞云洞鹤,微醉浓餐日暮霞。宿鸟归林休重感,马蹄乘月却还家。

据李渡镇焦石村《南坪邓氏四修族谱序》载:“汉高密侯三十四世之元元孙(邓木懋)也,自福建寻源凤凰山,唐时牧抚州路,带管郡北金源监金厂,见山水悠趣,官居于此,立郡籍而家焉,后复迁居(焦石市)南坪,今之上店,梦良公是真长嗣也”(乾隆庚辰谱)。据该镇《李氏五公家谱》载:宋雍熙间(983-1016)“沆公为汴梁之始祖,生三子,次曰正,字端甫,官密州刺史,生五子,长曰文龙,登进士拜黍(参)政督军,平寇江南,取道邵武,喜其山水之盛,率幼子仁山,留居其地,卜居清远(抚

州市玉茗堂附近),熙宁间(1071-1077)德言公再卜居李家渡之松山红桥(即今李渡镇之松山村委会附近)。”据胡天明先生《话说李家渡》提到:此地原名邹家渡,一年秋天,邹家18名秀才和李家1名秀才要到南昌赶考举人,邹家秀才欺李家秀才贫困,认为考不取举人,与李家秀才打赌签约,如李家秀才没有考上举人,就迁出邹家渡,如果考取了就将邹家渡改名为李家渡,后李家秀才考取了举人,而邹家秀才却名落孙山,于是邹家渡变成了李家渡。李家秀才宽宏大量,留了一条巷名邹家巷。这虽然是传说,但说明李家来此之前,此地已有邹姓人家居住。先有邹家渡后有李家渡,但现在邹家巷已没有邹姓居住,邹姓人家多居住在李渡镇红桥村委员会一带。李渡镇之万寿宫碑载:万寿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尚存清代乾隆前后的柱础四个,可见李渡镇已有千年历史的居民史。

一、 山东莱州府城(掖县附郭),今山东莱州“崇儒毛氏”。

系元末从“淮四间” (今安徽泗县、江苏淮阴一带)迁来,占籍东南隅社。

始祖毛士原,有父毛启宗。

四世毛敏通过修家谱、振家风、崇儒重教、文化传家、创立“崇儒毛氏”堂号。

五世毛纪成为明代首辅(宰相),直到明末100多年,是崇儒毛氏的鼎盛时期。

莱州朱旺字辈:光应人(字旁)可之永 泰水(字旁)年云鸿(树) 吉 福忠(宗、金、德、福)。

莱州毛氏分为崇儒毛氏、西关社毛氏 、城南松树茔毛氏等支派。

子孙散居于城关各村及小原集、西障毛家、前小朱、东庄、交通村、后王门、桥头、中朱旺、饮马池、南菊寺、小屋、大台头、西山张、南五里、驿道等村庄。

有一支迁河北滦南。

西关社毛氏始祖毛璟,始居莱州府城西关,子孙在城关及八蜡庙、滕哥坡子、薛家、大台头等村庄繁衍。

城南松树茔毛氏,即南毛家村一支。

始祖为元代的登州通判毛福,子孙散居在毛家村、枣林、东朱家等村庄,与平度毛氏同族。

二、山东即墨毛家岭毛氏。

目前有三大支:毛法云一支、毛理一支、王演庄毛兴一支。

其先祖毛理旧籍燕京,明洪武年间以军功任燕王府护卫指挥佥事,后出镇莱郡,驻即墨营。

后留此地成为即墨毛氏一世祖。

永乐二年明成祖(燕王)将毛法云,从云南狮子口北迁山东隶籍墨县毛家岭町。

毛法云是燕王护卫军功封万户侯,世袭指挥,居即墨营。

来山东的有七兄弟,每人带有后世识别的信物:志宗石,红叶树。

与谱书记载的“七坟六茔”相吻合。

七至九世祖居即墨城西十多里的马山。

十世祖毛若麟讨饭到毛家岭,现为山东省即墨县段泊岚镇毛家岭一三四村。

分迁的有:烟台海阳县窦疃村的毛氏,东北辽宁省法库县红五乡蛇山沟村的毛氏,即墨西流峯毛氏,山东高密,胶州的毛氏,墨华山万花埠。

三、山东高密岭庄毛氏。

明朝时从即墨毛家岭迁到高密县东北乡前岭,始祖毛伦公。

分布于:夏庄、前岭、毛家屋子、毛家庵、高密、仁和等地。

字辈:有克继志,居心维诚。

相传昭世,丕振家声。

恒怀忠恕,勤建文明。

和平永立,光裕延宗。

山东平度毛信宇, 我祖籍山东平度,现籍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工作在北京,我们家谱辈分:有柯继志,居信为成(居心维诚)。

吉林延边毛成继, 我祖上在朱武洪年血洗山东之后,被迫从山西小云南大榆树下迁到山东,到我这,我在十七世,字辈:有克记至,居心维成,相传昭世,贫震家声。

四、山东安丘、诸城毛氏。

源于安丘城南约法30公里毛家寨庄。

始祖毛国友。

分布于涝洼(诸城)、毛家庄(安丘城南10余里)、桥北头、前屯(又名于家屯、毛家屯)、关西、邹家洼、营子、吴家漫、颜家庄、昌乐。

还有淮县、高密等。

五、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梁海村毛氏,唐朝叫沙门店。

明末时从济南长清迁来,现有100多人,提供毛刘锋。

六、山东昌邑县南乡南悠庄毛氏。

我七世祖褘帮玉,原籍潍县东乡吕望社泊庄人氏,缘遇荒年就食昌邑县南乡南悠庄。

嗣遇壬午大乱七世祖与六世祖迄今并不知墓之所在。

五世祖褘毛林明崇贞年间十二月十五冬(1642年),林长子尚松生子福俱住北京不知其名故不敢轻注,林次子尚志住毛家屯,林四子尚孝无嗣、林三子尚忠卜於朱甫庄。

而居焉七世祖而上无传故即七世祖;邦玉序下。

七、山东青岛毛氏。

我祖兴公于永和二年从云南迁来。

具体云南的什么地方族谱未有记载。

自十七世至四十八世共三十二字族谱辈份为:玉肇嘉瑞,德庆其祥。

学开绍修,敦乃可昌。

循正立道,崇廷丕芳。

谨守成法,振家之良。

八、山东苍山县鲁城乡毛氏。

始祖景祥兄弟三人于(与)母亲,在明朝中期,从登州府来阳县下水泉村迁往山东沂州府西南乡(现在的苍山县鲁城乡)定居。

山东省苍山县鲁城毛铺字辈:景、俊、泰、士、好,天、伦、明、伯、锡,廷、稼(守)、文(启、立)、德(学、允)、成(本),凤、洪、兴、全、继,敬、修、强、富、玉,元、福、清、瑞、安,志、永、庆、平、先,中、华、震、胜、传。

二弟景威,明朝弘治二年迁往毛家埠东南五十华里定居,起村名毛家庄。

现在二百于(余)户,一千余人。

三弟景田迁往离毛家埠西南毛家牌坊,年久无往来,失考经查考记载。

山东临沂毛洪彬。

这:学,成,凤,洪,兴。

九、山东临沂沂南毛氏。

我是山东临沂沂南,家谱辈分:一世:毛龙 二世:毛虎,毛帅,毛起 三世:毛存有,毛存亮。

十一世毛殿昌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定了二十辈:勋培锡汉林,焕城铭清杨,炜增锁泽荣,烈堂金瀛相。

(十四世,本人毛培连辈分,老家是临沂沂南铜井镇珠宝村)。

十、山东省海阳县毛家庄毛氏,吉林长春毛旺 ,是吉林德惠市岔路口镇的 ,祖籍是山东省海阳县毛家庄的,当时闯关东到吉林德惠达家沟镇,后我们这太爷辈哥三个(毛振海,毛振江,毛振方)来到岔路口镇大概六七十年吧,之后老太爷又因工作迁到敦化黄泥河镇(毛振方)。

太爷“振”字辈,爷爷俩个字,父辈“文”字辈。

据说老家还有“凤”字辈,家谱没有了,望这些宗亲联系。

查2002年普查资料:山东省海阳县村庄毛姓分布如下

1、经济开发区:平顶村、埠南村

2、方圆街道办事处:镐地村、窑上疃

3、东村街道办:和平村

4、辛安镇:滩西村 5郭城镇:上十字夼村

6二十里店镇:沙子埠,石家泊村,窦疃庄(以证实为即墨毛家岭搬出的)。

山东海阳窦疃庄毛姓是吉林毛承群一支,字辈:于凤方可贵,成宗乃作显。

十一、山东菏泽毛氏,毛兰存这一支,现用的十二个字是“殿台明 桂兰兴 帮国泰 家道成”,这是咸丰年间修谱时续的,明朝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往山东曹州府东北五十五里灉水之滨。

山东菏泽毛恒璇跟河南的太和毛氏家谱续到一起了,字辈:凤鸣朝阳,林穆顺昌,太和世家,永怀志祥。

十二、黑绥化县毛有赢是原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毛氏后人(经打听现在大概是东营市广饶县一带),我爷爷毛喜发和他父亲(毛彦)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现已有100多年。

族谱失落,想寻根续谱,不知族亲能否帮忙?爷爷的爷爷叫 毛登云。

经常梦回祭祖,完成爷爷临终嘱托。

十三、毛晓英,老家山东日照那支毛氏再早是从山东临沂市郯城县迁出的,郯城县跟苏北的新沂交界,位于新沂正北,两县交界处距新沂县城仅5公里,历史上新沂早期也曾隶属过山东。

目前郯城县泉源乡北毛村、南毛村等地有不少毛姓,人口很多,都是一脉之传,据我目前得知的零星消息,他们也是元末明初北迁(即从南向北)至此地的。

十四、毛新才-辽宁海城才字辈。

祖上老祖宗叫毛振东说祖籍是:清朝山东省莱州府掖县马库的,顺治年间移民到辽宁的,振、起、吉、有、德。

永、洪、治、国、才。

毛振东下面十辈。

十五、毛忠鹏家谱字辈:文学永昌彦、胜守忠兴诗、立礼安富尊荣,原籍出於闗里永平府昌黎县毛家帐子,一世毛汲,二世毛文荣、毛文花(无配),三世毛有学、发学(有后)、亮学,四世毛永五世毛昌,六世毛彦臣,七世毛圣,八世毛守,九世毛中(毛忠鹏),十世毛兴,十一世毛诗 。

十六、山东青岛毛承炬就是即墨的段泊岚镇毛家岭的,爸1999年修过毛氏家谱,毛氏家谱里有两个毛旺,一位是在5世‘一位是在13世,家谱记载,南泉王演庄,红岚洪兰毛家街的毛姓都是一家人 ,华山小埠,海阳,高密的都从我们村迁出的。

山东青岛毛晓会,好像是从即墨毛家岭搬迁过来的,仁兆毛庄,明朝永乐二年搬过来的。

只知道老祖叫毛旺,毛旺由即墨毛家沙窝迁此建村,以姓取名毛家庄,毛旺育有八子,四子去了南方,四字留在原地。

跟承炬兄也就离三四十里吧,应该和南村的高家庄毛氏也是一家的。

十七、:我毛大军,是山东高密康庄社区前毛家庄的,字辈”勇、美、长、成、恩、广、大、富”,听老辈说是明代从莱州迁来的。

另一支字辈”寿、学、德、永、顺”永字辈和我同辈,高密城东还有一支和我们辈分排不起来。

十八、-我毛氏家族原籍山东搬倒井附近,从清朝中后期迁到河北省,留下十代家谱:(启、立、鸿、殿、广、纪、德、永、发、昌),祖宗叫毛启俊,祖太太爷叫毛立业,祖太爷叫毛鸿章,太爷毛殿元,到我已经是第七代,德字辈,现已与祖籍失去联系。

山东泰安宁阳毛氏,字辈是:立洪殿继广,召目庆凡祥。

联系人毛广金。

十九、黑龙江哈尔滨木兰县毛氏,原籍山东莱州府济密县(即墨)七甲二社毛家庄。

清朝时又搬到江西大房身,第一辈叫 毛久山 。

口诉字辈:连 玉 振 成 文 世 洪 德 赵 永 传。

我是毛文有,文字辈。

二十、山东省河间府交河县毛三庄毛氏,家谱是:天佩一枝广、红清永旭伦。

我毛秀艳,是永字辈,我哥毛永存。

二十一、山东东平毛氏,始祖讳宗钧,字鉴辉,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太原洪同县迁至山东省东原县西柿子园村,遂家焉。

三世祖贵顺生四子,长子存利迁居东平城内,次子存福,三子宏儒仍本村,四子居儒迁居冯庄。

二十二、山东莱芜毛氏,在莱芜市鹿野镇 安子湾村,迁自历城毛瑞成。

二十三、山东嘉祥毛氏,来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辗转河南,最后来到山东,字辈:金,开,腾,士,瑞;允,学,清,存,福;宪,有,仁,广,大;

“西山下”位于村西的山脚下。山风穿过山上的古松林,给人以清新绝尘之感,而步入古建筑群中,凝重丰厚的历史令人不愿走开。对全村古建筑了如指掌的陶焕弘,自家老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积近千平方米,很有气势。最典型的是边门上有横批称“五柳遗家”,中堂称“五柳堂”,这既表明家风志向,又与陶渊明连上干系。陶焕弘就是陶渊明第57代后裔。或许陶家为崇尚“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把“五柳堂”改成了“爱菊堂”,堂内3代后裔子孙近50人。另一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场面宏大,中堂左右八只牛腿分别雕有戏剧人物、风景、狮子和鹿等动物,中间各嵌刻一个字:福、禄、寿、喜、荣、华、富、贵。刀功利落精美,加上花窗壁画,天井细石构图,可以想象当年的豪华。假如这仅是建筑上的显示,那么邻近一幢同样建于光绪年间的大屋中,存有的四首诗则可作为主人精神和生活的风景画,其中有“乡村四月闲人少,绕了蚕桑又扦田”、“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风漠笛在沧浪”、“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乌托邦式的世外小天地,古人明知虚境不可得,却愿其境长存可居,甚至不畏艰险,百般寻觅,哪怕捞到一鳞半爪的外景片段,也拟化成形,言之凿凿。而陶氏之后,更以陶渊明的英名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自豪。族谱之类也是往往万山归其一峰,千水溯于一源。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中祠堂(又称陶氏东祠),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听老人介绍,话语总绕不开陶渊明,少不了桃花源。解放后这里曾办过学校,现已办成文化中心,大门口就是人来车往的街道,现代开放气息浓重。离祠堂不远还有陶隆俊和陶泽法等人家的老屋,分别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和明末。前者厅堂长达近20米,廊道深深,牛腿上八仙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檐口瓦有勾头滴水,堪称少见。后者大梁镂刻又显得更古朴一些,尤为稀罕的是墙壁上画有戏曲故事,而其来历却有待专家考察。

陶村后山脚的古民居,建造上讲究的是一个“精”字。邹家宗祠的石柱刻字,戏台雕梁及其牛腿镂镌华美而细致。郑岳文等家庭的前厅堂,门外鹅卵石铺嵌地面和天井,图案有菊花、荷花等。马头墙封檐用的是特制砖,有雌雄榫,檐下墙画有兰花和故事人物。堂中石柱两两对称而双双浮刻花纹各自不同。所用隔壁的门扇窗框,无不拼花或用花板,人在其中仿佛被立体的古人物古动物古花卉包围。这里的特色是前堂大门有防偷防盗石柱,用来加固大门闩;后堂还有许多科举捷报单遗迹留于左右板壁上,其家族盛况环顾几眼即可明了于心。

而陶村街路两旁的几幢古屋也与众不同,除了建于明朝的楼栅斗拱及云头花饰雕刻之外,陶伯新家的老屋充满刚烈刀剑之气,突出一个“武”字。这幢房屋原由武进士陶建勋居住。陶建勋生于1870年,自幼爱武习艺,拜陶村武举人郑树标为师,喜用大刀、剑、千斤石练武。清光绪二十年(1895)中武举人,次年中武进士,钦点花翎侍衙,派乾清门行走侍卫。所以其居墙上有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赠送的条幅:“秀名满江国,芳声腾海隅。”柱子上有武进士亲笔题写的对联:“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现存的遗物还有:武进士头像、一对圈椅、一对茶几、一张石床、三块千斤练功石以及两块书有“钦默”字样的背匾和一把宝剑。从中看出,陶渊明的后裔,不限于世代消极避世、洒脱悠逸地生活,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人物。这些又可以从陶西宗祠一脉中就有23人进入仕途得到证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此真正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解释陶家祖先的志向和节操,应该是妥当的。

后记

曾经的繁荣与富有以及建筑时代和风格,陶村古民居能与相邻数十公里的俞源太极星象村媲美,只可惜现代建筑的夹杂和缺少必要保护措施,与兰溪的诸葛村或更远的古代徽州民居建筑相比,那逊色已不是一二了。正因此,去年仲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人来陶村视察,提出要维护优秀古民居,传承民族文化。 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由僧宗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后殿观音阁和两厢。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并增设天王殿和两廊厢房,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后殿厢房。

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

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建筑艺术的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前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处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曾三次前来考察,1980年9月与1981年4月,日本横滨大学博士关口欣也、南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别前来考察。此外,1978年3月2~3日,全国古陶瓷器研究会在延福寺召开。 武义桃花源峡谷漂流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顺山势而成,隐于崇山峻岭深处。漂流全长45公里,上下落差108米,两岸山高林密,在峡谷中穿行,时而游龙逐浪,时而平缓惬意,时而万马奔腾恩,时而跌宕起伏,沿途欣赏着飞鸟穿梭。游鱼戏水,四季常绿,山峦叠嶂的奇景,感受从高山玉带奔流而下的刺激,穿越游龙峡,时光隧道1,情人谷,龙潭峡,惊涛峡,将军峡,林荫大道,飞瀑峡,等幻境景点,尽情感受旋转,飞跃,驰骋,尖叫,血脉喷张的激情旅程,让身心得到最好的放松和享受。。

武义桃花源峡谷漂流景区距武义县城30公里,距离省道300米,路面平坦宽敞,交通便捷,是情侣约会,朋友小聚,家人共享,野外拓展的理想场所。 据传,迎大蜡烛源自陶村的百年古殿“镇善堂”。镇善堂,也称后殿,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善男信女祈求神灵赐福,保一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圣殿,也是陶村每年马灯会、龙头会、大蜡烛会等民间组织碰头议事与聚会的地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镇善堂原址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古木参天,背倚后龙亭,亭如华盖;面朝溪水,亮若一湾明镜,钟灵毓秀,风水极佳,人气极旺,常年香火鼎盛。镇善堂前后两部分,总共十五间房,里面供奉着弥勒佛、观音菩萨和文武曲星等10余尊神佛之像。

1942年8月23日,侵犯陶村的日寇一把火烧毁了后殿古建筑及通惠桥,大蜡烛无宗地,被迫中止。直到2002年才复兴,且规模空前。这年正月十四日,四百余人分二路纵队排成300多米长的游艺队伍。叠完八仙,从中心广场出发,整整三个多小时,游经主要街道和路巷,许多人家摆设香案迎接。节日气氛四处洋溢,民众同乐的热闹场面,盛况空前。此后活动延续至今。

内容主要有:叠八仙、祭祀,游艺道具有大蜡烛、旌旗、盖伞屏扇、神像阁、大灯笼、乐队等等。应该说有所创新,也有所发展,如工艺的制作、机械的、人员的安排,乃至吹打乐曲的变化。这项活动靠的是群策群力,和民众内在的凝聚力与对乡土节日文化的执着需求,并非外力所迫而勉它既有历史的根源,又有传承与发展的成因。

2007年“迎大蜡烛”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民俗类三十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所谓“浪街”,其实是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除夕之夜的一项颇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陶村,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当热热闹闹的放花炮、迎花灯、舞龙等喜庆活动进入尾声时,民间乐手们便集结而行,演奏着幽雅的乐曲,穿行于大街小巷,当地人称之为“浪街”。据当地民间乐社《五音社》老艺人回忆,约在清朝末年,“浪街”即已在陶村盛行。

杜审言诗里说:“故节当歌手,新年把烛迎”,除夕之夜,听多了花炮声喧闹声之时,忽然传来清丽的竹笛声、婉转的弦乐声、抑扬顿挫的竹梆声、清脆的碰铃声……你是否会倾耳聆听呢?

陶村的浪街,以笛子主奏(正吹)、二胡、三弦等丝弦乐器伴和,板鼓、扁鼓、竹梆、碰铃压板击板,小锣、苏锣、次钹结合旋律作点缀性轻敲,速度舒缓,曲调文静幽雅、柔和细腻。演奏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演奏者大多着长袍、礼帽,一人高挑纱灯(早年用松明火把)在前引路,一人肩挑锣鼓担供乐手敲打,鼓板先生指挥,丝竹弹拨随后,左右两边有大灯笼相伴而行。夜阑人静,乐曲优扬,穿街而行,乐音绕街……

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浪街在陶村流传至少已有百多年。早年间,陶村开明士绅徐凤鳌与陶云芳创办陶村昆腔坐唱班。徐凤鳌少年时曾在叔伯开办的昆腔坐唱班学艺,工大花脸,亦擅吹弹;陶云芳钟爱昆曲,擅长吹笛。徐凤鳌、陶云芳两人志趣相投,于1909年前后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常应邀为村人喜庆演奏。陶云芳还与弟弟陶舍昌及儿子等人组织过时调坐唱班,足迹遍及本地和周边乡村以至溯江而上到杭州演唱。当时当地民俗,大年三十夜是坐夜守岁,下半夜大多冷冷清清。不甘寂寞的乐手们便商议决定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上浪走一番,给平静的除夕之夜,给坐夜守岁的乡亲们送上清婉幽雅的音乐——这便是最早的浪街了。

“五音社”的老艺人说,上世纪70年代,当地艺人陶岳宣将乐曲工尺谱译成简谱进行传授。《浪街曲》原是由曲调风格近似昆曲的十首曲牌联套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只留下《文路》、《插花饮酒》、《小令》三首曲牌。然而,就是这不多的曲子,给当地百姓的春节,带去了喜庆、带去了祝福……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处一村,蔚为大观,在县内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处,邹、徐、郑各1处。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为西陶祠堂。邹、郑祠堂建在后山脚片,两座祠堂门对门,两祠仅隔约30米。徐氏宗祠坐落于徐家地段内,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筑都为四合院,并建有既与门厅后檐相连又相对独立于门厅的戏台,牛腿挑檐,飞檐翘角。后厅明间采用台梁式构架,柱子多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厅后檐、后厅及厢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檩。硬山两坡顶,粉墙黛瓦,五花山墙,外墙檐下绘有壁画。

在中国古代,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建于唐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允许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现,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等宗族大事,往往通过祠堂议事来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国时办学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读书求知识。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桃溪陶氏溯源

陶澍曰:“寻陶之得氏,实源于济阴,所谓陶丘者,帝尧初封于陶,其后子孙居焉。”以技为氏、以官为氏是错误的;以邑为氏,查无陶氏;以名为氏,以地为氏,陶叔、陶邱后亦为陶氏;以族为氏即以国为氏,陶唐氏帝尧是为大宗,而今之陶氏,实始于汉开封侯陶舍,望出丹阳、浔阳。

陶氏之族,出自济阴,居于平阳,今郡望皆云丹阳、浔阳。唐之姓氏书中,皆不载丹阳,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中又列青州乐安郡,注为陶唐氏之后。唐末有陶英,因忤朱温而避祸迁居广西昭州(今平乐),从此只见丹阳、浔阳二望。绛州至明时尚有陶琰一支大族。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济阴从汉王,后以功封开封侯,子陶青袭爵,汉文帝时任御史大夫、丞相,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裔孙陶睢,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诏复家。

陶青9世孙陶敦,京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人,于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征召,后为少府。顺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为司空。一年后以卷入党争而免官。陶敦为避祸举族南迁至丹阳,卒葬当涂县东。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

又据陶翊《本起录》:陶弘景13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当涂县志》云:汉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边。陶弘景8世祖陶基,吴时为交州刺史,子陶璜,于晋时仍为交州牧,开发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绥,四世五牧交州达80年,恩威并孚。后柳宗元有铭曰:“汉光中兴,马援雄绝域之志;晋武一统,陶璜布殊俗之恩。恩随德成,功与时并。”

陶谦为陶基从父,《后汉书》与《三国志》均有传。谦父为余姚长,已迁居丹阳。陶谦与陶敦之关系史书不载,而各族家谱皆云陶谦为陶敦之孙,如果这样,陶敦又是陶超孙辈。

陶敦之孙陶同,在吴孙亮时,因职守而徙居鄱阳,其子陶丹徙居浔阳,丹妾湛氏,剪发待宾,其子即晋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魏时仍居鄱阳(今都昌苏山、左里间),陶侃子孙遍布鄱阳湖四周,是为浔阳之望。

陶侃第七子陶茂,茂子敏,配孟嘉之女,敏子晋陶渊明一代诗宗,承汉魏,开唐宋,三史列传,千古一人。元配陈氏,生子俨、俟、份,继配翟氏,子佚、佟。

《陶茂麟家谱》是陶氏最早的家谱,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江州从事赞皇李庆孙所作旧序载于《昌邑陶氏族谱》中,把世系上接陶渊明长子陶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亦载此世系,但云渊明生族人熙之)昌邑谱以陶侃祖陶同为1世祖,陶俨为7世祖居鄱阳马鞍山,陶茂麟为18世,其子19世庆元迁星子长岗,23世整迁马沥,24世陶诠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迁居新建昌邑陶家林,遂世代居之。34世为陶叔量,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其子孙分居会门、良门、东门、西门等地形成巨族。43世陶语,二子秉思、秉念迁居都昌之周溪、和合、西源。整兄陶鉴乃居长岗窑林,鉴裔述之(29世)迁进贤平塘,述尧迁南城。鉴裔又徙居南昌之石梁、瑶溪。

渊明三子陶份居都昌,迁湘城日就乡、阳城(即吉水)、奉新及抚州金溪。

浙江之陶起自泰顺,谱仍接茂麟家谱,但上接陶渊明第三子份。至处寂子陶褒因避武氏之难,寄居婺州兰溪。褒7世孙泰,泰子戬、乔。乔登唐穆宗长庆辛丑(821年)进士,为避权奸之害,弃官而遁入瑞安白鹤溪口(泰顺司前、溪口),复徙仙稔、下革。乔子永,永子归、史。史于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徙居桂峰、葛,散居于司前池村葛、下洪、碑排、大安等地。其族有迁福建拓荣、霞浦、泉州及安徽淮南者。

台临陶氏出于陶侃21世孙陶儒(字述之,号柴桑),唐天二年(905年)进士,为严州太守,徙台州太守,因世乱而家于临海长潭。子温、良。陶温迁缙云陶滩、筠川。良12世裔孙应吉迁会稽,16世陶凯弟谊迁天台,又迁仙居、永康。陶温17世孙陶尊迁武义。浦阳陶氏,浔阳陶渊明裔孙陶弼之孙常修自临海长潭迁缙云筠川,常修孙公显迁金华八咏门,公显7世孙致和、致英、致祥迁浦阳通化乡。

9世孙陶河之子陶持迁居六丽之桃溪为一世祖因迁易名为善字孝良缘父爵号六评事

桃溪东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始祖六评事,名善,字孝良,由处州缙云县陶滩析派而来。《桃溪东祠陶氏谱》云:“桃溪陶氏宣阳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宋政和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即女婿)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亲官“评事”,故以官称名,余太师女为驮娘,生六子。

桃溪陶氏东祠

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祠堂前半部分现已建成服装大楼出租,陶氏东祠名下现共计有1200余人。 大事件:

1参股成立武义五柳旅游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购回大楼产权,继续出租。

22012年又捐资20余万元委托金华天下谱局重修族谱。预计重阳节前出版。

800作文寻找我们的文化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