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字辈是怎么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孔氏家族字辈是怎么排的?,第1张

孔家家谱全部的字辈排列如下: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姓出自殷商,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

孔姓家谱行辈排字立规矩历程简述:

大明洪武年间:厘定十个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再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续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年间: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自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家谱字辈顺序看下图:

相关如下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有圣人孔子,武有忠义关羽,可谓中国文武楷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圣人孔子的后代们,看看孔氏一门的兴衰荣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世后,鲁国世代相传祭祀其庐冢,而其孙子子思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著有《中庸》一书。

子思的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的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

所谓"鲁壁藏书",即在秦始皇焚百家之书时,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因此得以幸免。后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这批简册重新现世。

而孔鲋的弟弟子襄在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的后代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博士,且备受汉武帝宠信。

自孔子逝世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的命运都与大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让司马迁不禁感叹,天下从君王到贤人,人数不可谓不多,然往往都是在世时显赫,逝世后便不再知名。而孔子作为一介布衣传承十余代,为天下学者共同尊奉,着实可谓是至圣先师。

司马迁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孔氏后人的优礼依旧延续不断。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就曾被册封为褒成侯,孔氏一门自此正式获得世袭爵位。

曹魏以后,褒成侯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称谓,但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襃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高一级,以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承袭。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1、明初:

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2、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扩展资料: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

-孔孟一家

孔孟家谱顺序如下:

1、明初:

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2、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

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

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 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孔氏家谱怎么排的

孔氏族人,子孙繁衍,氏族昌盛,延续至今,传裔八十代,历经二千五百年。居住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全国和海外。据估计,现存世者已逾三百万人。在此二千五百年八十代间,上下传承均有谱牒详明记载以为据。故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极具研究价值,且亦为儒学和谱牒学研究之重要基础资料。上述特点和意义之得以延续和发扬,全赖历代之不断修订。 自明以来,即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定约。末次修谱由七十七代宗子(历代称谓衍圣公)孔德成先生主持,始于一九三零年,成于一九三七年,成谱至今已六十年有奇;且孔氏族人中略知族谱之端倪者,多已年逾花甲,故再次修订已迫在眉睫。为此,由孔族近支(共五支,世称“五凝”)七十七代德字辈兄弟发起,经孔德成先生首肯,为便于与海外孔氏族人联系,特于香港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主办续修事宜。 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自1999年3月起,孔子的后代就展开了历来最大的续修孔子世家族谱工作,目前孔氏第77代“德”字辈正在续修。据孔氏第76代孙孔龄金透露,与以往不同的是,孔氏女性后人首次可以入族谱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后人目前全世界大概有300多万。 孔子的族人传承2550年至今,已繁衍有82代。1999年开始至今是新中国第一次修谱,在民国期间还曾修过一次,但这次级别最高,是交由儒教联合会从研究的角度来修族谱。1999年就开始的续谱工作打破了昔日只有男性入谱的惯例,本着男女平等原则,只要经核实后是孔氏后代的都可以入族谱,但是对于女性后人仅仅注明是孔氏第几代,嫁往何处等简单的信息。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 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 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 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

孔氏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 辈分(12)家谱(23)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2孔家家谱

  编辑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 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惟/戈温 扌/纟昭/昌光仁 宀/曰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若端 王 扌/应元之/万 氵思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颁布

希 言 公 彦 承 弘/宏 闻 贞 尚 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肈 彝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孔氏家族字辈是怎么排的?

孔家家谱全部的字辈排列如下: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