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府的楚王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明代王府的楚王府,第1张

从明代楚王朱桢开始,龙泉山成为从明初至明末楚王八代共九王的茔园,它贯穿明代始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明代藩王葬制,为明代的藩王体制、皇家的丧葬制度及明代武汉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世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56年,龙泉山明楚王墓群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的宗室体系,犹如大型企业一般,等级非常森严,阶级鸿沟巨大,晋升异常艰难。根据《皇明祖训》的规定,只有皇子才能封亲王,亲王成年之后到各自封国就藩,成为本地宗室的始祖。亲王的儿子们之中,只有地位最高的那个才能袭封亲王,其他儿子则封郡王。郡王的儿子们之中,地位最高的那个袭封郡王,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就没有袭封的说法了,后代按照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的次序逐代递降,直到降为奉国中尉之后才算降无可降。但是《皇明祖训》只是一份指导性的文件,他的规定很多时候只是原则性的。而在后世的实践之中,出现了大量祖训中没有提及的情况。这个时候司法解释的权力,就掌握在朝廷礼部和皇帝本人手中。

比如按照《皇明祖训》的说法,似乎只有王世子才能袭封亲王。朱元璋对此做了详细规定,亲王嫡长子才能封王世子,只有等亲王和王妃五十岁的时候没有嫡子,他们的庶长子才能封王世子。可是在明朝历史上分明有很多郡王没有被封为王世子就直接袭封了亲王的爵位,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其中又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呢?笔者就结合史料来大概地聊一聊。

《皇明祖训》第一种情况:皇太子登基根据《皇明祖训》,皇太子嫡长子封皇太孙,其他儿子封郡王。这些皇孙必须等到老爹登基,才能进封亲王。当然明朝历史上由于皇帝普遍去世年龄都不大,立了皇太子,还要皇太子有其他儿子可以封为郡王,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多,但并非没有。

比如在《太祖实录》中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一月有这样一条记载:己卯,册兵马指挥赵思礼女为郡王允熥妃。—《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三》朱允熥是明太祖长子、懿文皇太子朱标的第三子,从宗法制度来说,其实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但是由于他爷爷选择了朱允炆为皇太孙,那朱允熥就只能被封为郡王了。等朱允炆继位后,郡王朱允熥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进封吴王。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第二种情况:亲王无嫡子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去世,享年48岁。朱植只有一个嫡子朱贵煐,在3岁的时候便已夭折,此后辽王诸子均为庶子。但根据《皇明祖训》,只有等到朱植50岁以后,其次子长阳王朱贵烚才能进封辽世子。现在朱植在48岁的年纪去世,长阳王也就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以郡王身份袭封亲王的宗室。

这里特别备注一下,由于此前并无郡王袭封亲王的先例,因此《仁宗实录》对朱贵烚的描述是辽王世子。实际上朱贵烚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封为长阳王之后,从来没有其进封辽世子的记录。我们甚至看到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时候,朱棣还下旨为长阳王制作郡王仪仗。壬寅,命遣官持节,命辽简王世子贵烚袭封辽王。—《明仁宗实录卷五》

仁宗剧照第三种情况:大宗绝嗣兄终弟及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了皇帝的继位原则,其中有一条是“兄终弟及”,同样也适用于亲王爵位的传承。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秦王朱志堩去世,年纪21岁。秦王一脉的首封亲王是朱元璋嫡次子愍王朱樉。

朱樉死后,其嫡长子朱尚炳袭封,是为隐王。朱尚炳死后,其嫡长子(实为次子)朱志堩袭封,是为僖王。但是僖王无嗣,朝廷于当年十月册封其庶长兄渭南王朱志均为秦王。朱志均也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尝到“兄终弟及”甜头的郡王。壬寅,命遣官持节,命秦隐王庶长子志均袭封秦王。—《明仁宗实录卷五》

以叔继侄除了“兄终弟及”,还有以叔父身份继承侄子王位的情况看存在。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六月,蜀王朱友壎去世。朱友壎无嗣,而且他的王位本就是继承于其兄蜀靖王朱友堉。他的去世,意味着首封蜀王朱椿嫡长子悼庄世子朱悦燫这一系彻底绝嗣。最终蜀王一爵由朱椿第五子保宁王朱悦(上劭下火)袭封。保宁王也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叔父身份继承侄儿王位的郡王。

朱友壎墓以侄继伯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楚王朱季埱去世,死后留下一个年幼的庶子。可惜这个庶子幼年夭折,楚王府也出现了王位继承难题。朱季埱是楚庄王朱孟烷庶次子、首封楚王朱桢之孙,他的王位本就是承袭自其兄楚宪王朱季堄。按照原则,应由其弟东安王朱季塛袭封。但是朱季塛也只比朱季埱晚死了几个月,最终朝廷在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四月册封其子朱均鈋为楚王,继承其伯父楚康王朱季埱的爵位。

第四种情况:本府亲王以罪废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晋王朱济熿以勾结汉王朱高煦谋反的罪名,被宣宗朱瞻基废为庶人。晋王一脉是永乐年间特别忌讳的存在,因此朱济熿被废之后,宣宗皇帝趁机打压晋藩,直到他死,都没有重新再立一位新晋王。直到宣宗驾崩,新继位的英宗朱祁镇才册封平阳王朱美圭为晋王,此时晋王一爵已经空缺了整整八年。朱美圭的父亲朱济熺本来就是晋王,当年因为朱济熿的构陷而被废为庶人。

换句话说,作为朱济熺嫡长子的朱美圭本就是晋王的不二人选,现在朝廷只是将王位又归还到他手上而已。结语:在整个大明王朝历史上,郡王得以进封亲王的,大体不出以上四种情况。甚至到了中后期由于宗室人数多余庞大,朝廷对于这种旁枝袭封亲王做出了限制,即他们的兄弟不可循例封为郡王,子嗣也并非全部可以封为郡王。当然明廷的这种努力,对于限制宗室人口的快速增长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明楚王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镇龙泉山,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九位楚藩王的陵寝。 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龙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现被辟为风景区。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九王的陵寝与陵园。

这9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山区间当时建有灵泉寺、灵泉书院,李蹊家中藏书丰富,其藏书楼称为万卷书楼。此后人文蔚起,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冯京,明代的曾泰,科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到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于是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从1981年起,武汉市开始对龙泉山的文物古迹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观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现在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

明代王府的楚王府

从明代楚王朱桢开始,龙泉山成为从明初至明末楚王八代共九王的茔园,它贯穿明代始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明代藩王葬制,为明代的藩王体制、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