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与刘淑的关系
陈蕃与刘淑的关系:陈蕃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1三君的背景与活动
陈蕃、窦武和刘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文人学者,活动于东汉末年。他们都是曹操的文官,为曹魏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君以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著称,曾为曹操撰写过重要的文章和奏章。
2陈蕃的事迹与贡献
陈蕃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辩才和清谈闻名。他曾向曹操递呈《扬州十日记》,提出了一些政治建议。陈蕃还主张推崇儒家思想,拥护孔子的学说,对于曹魏的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3窦武的事迹与贡献
窦武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精通经史典籍。他曾在曹操的幕府中任职,被赞誉为“才德兼备”。窦武提倡典章制度,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并在曹魏政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刘淑的事迹与贡献
刘淑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精通音律和诗词创作。他与陈蕃和窦武一同被称为“三君”,以文学才华和作品的高度赢得了曹操的赏识。刘淑的诗作在当时享有盛名,充分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理解。
总结
陈蕃、窦武和刘淑三人被合称为“三君”,是东汉末年知名的文人学者。他们在文学、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陈蕃以辩才和清谈见长,窦武擅长经史典籍,强调典章制度和法制建设,刘淑则以音律和诗词创作著称。他们在曹魏政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转功曹。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复再迁除太丘长。坐党事逮捕,遇赦。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被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延熹八年,升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陈群,1964年4月生,江苏宜兴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主要从事核磁共振波谱学和高分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科技启明星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领军人才计划等人才专项计划;2001年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主要的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
三人所属籍贯不同,年岁不近,朝代不同,并无实际亲缘关系,但如果陈群是某某名人的后代,那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反正从史考看是不可能的。
平舆: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平舆县文联主席 路向阳 文/图
平舆县历史悠久,是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白芝麻原产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防水防潮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县城提名城市。
路向阳
平舆名始于西周
平舆一名始于西周。据考证,平舆在夏、商时为挚地,挚人因这里地势平坦发明了太平车曰“舆”,始自有了平舆的美名。现仍然可考的遗迹就有古挚地遗址、沈子国故城遗址、月旦评故里、安国古城遗址、袁安墓等。平舆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沈国地。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平舆。明年,王翦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汉置县,为汝南郡治。(距今2000 多年)光武封姚铫为侯邑。晋仍为平舆县,属汝南郡。高齐县废。隋大业初,析新蔡县复置,仍属汝南郡。王世充置舆州。唐初州废,县属豫州。贞观初,县废。天授二年,复置。宋仍属蔡州。元省入汝阳县。杜预曰:平舆县北有沈亭,古沈国也。近《志》:平舆城,在府东南七十里。又江南《颍州志》:州西百四十里有平舆城,与新蔡县接界。历代时置时废,1951年4 月复置平舆县至今。
“月旦评”名扬天下
月旦桥
古往今来,平舆县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东汉末年名士许劭和堂兄许靖常评论乡党人物。经他们评论推荐的人物皆显名于世,人称许劭为“拔士者”。凡受过许氏二人品评的人,身价陡增百倍,名扬四海。曹操年幼时,为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数次求见二许。许劭直言评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由此而知名于天下。袁绍回乡省亲途径平舆,因担心受到“二许”讥讽影响声誉绕道而行。因每月初一品评都要更换题目,因此又称月旦评。许邵、许靖故居被誉为“二龙里”。平舆县城的古巷“二龙里”至今仍然存在,许邵、许靖筹资兴建的桥亦称为“月旦桥”。
“不畏强御”陈仲举
陈蕃像
东汉名臣陈蕃以一语“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而名震天下。现平舆县城北关其墓址遗迹犹存,因其刚正不阿,被世人称为 “不畏强御陈仲举”。
《后汉书》对陈蕃的评价:功虽不终,但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他是平舆县有史以来所出的最大官员。一千多年前,陈蕃从杂乱小屋中走出,官居太尉、太傅、尚书等职,钩党锢于冤狱、佐幼主于危世,成为东汉末年首屈一指的重臣。“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与徐孺子,一官一民,一饭一榻留下了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的千古佳话。县城内陈蕃路、陈蕃公园皆以其名命名。
张飞勒马看古槐
古槐
紧邻月旦小岛北侧几百米的地方,有一棵参天古槐,这棵古槐相传为汉时所植,树基距地面有一米多高。相传三国时期,张飞行军路过此槐,见树高大,遂勒马止步,赞叹不已,从此留下“张飞勒马看古槐”的传说。《平舆县志》文物一章记载:县城西塔寺街西段路北,有一棵枝叶茂盛、顶如华盖、遮荫600多平方米的大槐树,树高17米,干粗42米。
明代著名文人李尚苑《过平舆看古槐》诗云:“闻道平舆有古槐,世人传说汉时栽。千年神物独存种,百代灵根自葆胎。”此树历经千年沧桑,虽然开裂的树干不得不用几根粗如手臂的铁条箍住,却依然苍劲挺拔、生机无限。这棵古槐不但有这么好听的历史故事,还有美丽的传说。
唐传奇小说《槐荫记》中说董仲舒之父为董永,董永“少家贫,性至孝,父死无钱葬埋,于是卖身为奴。葬父后到买家去做工,途中碰到下凡游玩的王母第七女,仙女看其老实,慕其孝,遂爱之。婚后3个月,仙女被天帝追回,临别时留下一帛,上写道:明年某月某日,到槐荫树下取子。第二年,董永如期而至,见一襁褓小儿,即抱回家抚养,此子即是仲舒。”
这一传说后被扩充修改,就是著名的《天仙配》,又称《槐荫记》。因古槐的美丽故事,平舆县的城关镇也改为古槐镇,现仍在使用这一名称。
“胎教之母”太任
另据《史记》记载: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是殷商挚地(今平舆)首领的次女,嫁给周王季历为妻。太任品行端正,诚实庄重,聪慧善良,平时只做有德的事情。在她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闻*声,口不出傲言。”据传她是我国第一位重视胎教的母亲。
大家都说文王因为母亲的胎教,生来就聪明和高圣,太任教其一他能识其百,终于成为周王朝的缔造者。太任与太姜、太姒并称为“周室三母”,并被公认为我国第一位重视胎教的伟大母亲。在今平舆县城月旦坪北岸保留着太任当年浣纱的遗址。
盛于东汉的“汝半朝”
平舆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化灿烂、群贤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足以让平舆的后人自豪,这就是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的“汝半朝”。
汉武帝时设汝南郡,当时的郡治所就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据后人统计,当时汝南郡人入朝为官600石以上职位的就达60人,《后汉书》中有名有姓有传的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史书上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可见我们平舆人有多少在朝为官的。
有记载的就有戴凭官至虎贲中郎将;
周嘉,平舆人,官至尚书侍郎;
何并,平舆人,官至陇西太守;
许训,平舆人,官至司徒。
许相,平舆人,官至司空。
清人顾泰民在游历袁安故里时写诗称:“纵是汝南多月旦,应教此事独推袁。”一方面说“月旦评”出了许多乡贤,另一方面又感叹“月旦评”名扬天下。
李屯乡的普照寺塔
在平舆县城北20公里的射桥乡古城村有沈城遗址,如今还保留着押龙沟、绑龙桩和斩龙台等遗迹。李屯乡的普照寺塔,又名秀公戒和尚塔,位于李屯集西15公里普照寺村,寺院早毁,仅存此塔。此塔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7级14米,平面呈六角形,为密檐式砖砌塔,塔壁错缝平直,各级檐层砖模仿木斗拱。三级南面设塔门,北面设望窗,四至七级均设虚龛。塔身逐级内收,顶部装石制仿法轮塔尖。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展现出古平舆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一摘自《驻马店日报》
是同一个人。
陈蕃是汉末重臣,桓帝朝曾为太尉,灵帝朝又为太傅。这是一位颇富个性的历史人物,唐人王勃那篇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写:“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简括地勾勒出陈蕃礼贤下士的高迈风范。想当年,南朝临川王刘义庆一定十分看好陈蕃的礼贤之德,于是便将这段轶事编排在《世说新语》卷首。
陈蕃因犯颜直谏得罪宵小而被挤出京都洛阳,贬放到豫章郡任太守,按说这够令人恼火的了。可陈蕃一到地方,连官衙都没进,便急问左右,徐孺子家住何方,必“欲先看之”而后快。主簿禀告他,大家都想请使君到衙门歇息歇息。但他却说:“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徐孺子何许人?他既非豪绅,又非巨贾,不过是乡间一介草民而已,要靠“常自耕稼”才能过活。但他绝非普通草民,《后汉书》说他“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誉。但是地方上屡次要录用他,他都“不起”,甚至拜他为太原太守,他也“不就”。即使在陈蕃等当朝大吏极荐下,皇帝“以安车玄备礼征之”,他仍旧“不至”。这“三不”做法究为何故?是他天性超然物外,不近烟火,还是像后来的袁世凯要挟清廷那样,钓于洹上待价而沽?都不是。因为,徐孺子早就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三不”的奥妙,正在于此。
这样一位高士,深为陈蕃所重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平时不接待宾客的陈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为徐孺子特备一榻,徐来则张之,徐去则撤之,是为“徐孺下陈蕃之榻”所由来。不管徐本人感觉如何,这也确是一种罕见的礼贤之举了。
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朝更代换,像陈蕃这样竭诚礼贤的大吏毕竟不多。想陈蕃自幼便与众不同。有一次家中来客,问他为何不屋里屋外洒扫得干净点儿,谁料这孩子却朗声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志令人惊叹。后来他出仕入朝,力撑危局,忠直敢谏,屡思匡正。朝廷曾优诏给他封侯食邑,他十度上书坚辞不受,而牵肠挂肚的却是如何维系东汉这株早经衰朽的“大树”,使其免于颠折。所以,他的思贤若渴,竭诚礼贤,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他心中非常清楚,艰危日甚的社稷,多么需要徐孺子之类的贤才。
可惜的是,他以古稀之年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谋扫除为患于朝的宦官势力,事败反为所害。不过,这倒恰恰印证了徐孺子“大树将颠”的先见之明。
在中国漫长的 历史 长河中,总有一些令人扼腕的悲情人物,陈蕃便是一个。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士,即便是不了解 历史 的人,也多会听过他那句响彻千年的至理名言: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而说这句话时,陈蕃也不过15岁。
可是,后来的陈蕃又怎样了呢?
陈蕃是汝南平舆人,家中祖父曾任河东太守。生于官宦世家的条件,让陈蕃自幼便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还能有属于自己的书房。
15岁那年,父亲的好友薛勤到陈家做客,恰好路过陈蕃的书房,但见书房内外却是一片狼藉,肮脏不堪。薛勤便玩笑般地问道:为何不打扫干净庭院,来迎接客人呢?可陈蕃却不以为然地说道: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是一个15岁孩子的远大志向,也登时让薛勤满是惊讶。但对于这个孩子,薛勤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于是接下来薛勤又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句话让陈蕃哑口无言,但想必此时的陈蕃心中除了豪气云干,也种下了心系百姓的种子。
少有才名,外加官宦背景,陈蕃很快便被举为孝廉,官任郎中。但是,母亲的去世让他不得不选择回家丁忧,而在丁忧归来后他的官职又成为了刺史府的别驾从事。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他便因为意见相左去职。
直至后来太尉李固举荐,陈蕃才真正成为主政一方的太守。在太守任上,虽然远离庙堂,但陈蕃却一心一意地进行治理。他施以德政,清廉爱民,乐安百姓也是交口称赞。
但是,就在陈蕃政绩卓然之际,大将军梁冀有事相托,在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的背景之下,这本是陈蕃平步青云的契机。可是,陈蕃却并不买账,他选择将假托他事求见的信使处死,这其中很难说没有陈蕃对外戚专权、对梁冀毒杀孝质帝的不满情绪。
但搏了梁冀的面子,睚眦必报的梁冀很快便将陈蕃降为县令。直至后来梁冀被诛杀,陈蕃的仕宦才真正的登堂入室。从尚书到尚书令,此时的陈蕃似乎少年时的“扫除天下”梦想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实现。
可是,现实是一个人成就的取得是离不开大环境成全的,而陈蕃所处的时代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就在零陵、桂阳郡山贼造反之事上,面对众位公卿提议的派遣军队剿灭的策略,陈蕃却上疏直言两郡山贼造反为害一方的原因,不过是地方吏治的腐败所致。只有严肃吏治,责成三府,方是上策。
陈蕃的意见,显然很是中肯。可是,奏疏中对公卿的驳斥,也让他遭到了排斥,很快他便被外放豫章。在豫章,我们熟知的便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那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
就在豫章太守任上,陈蕃连官衙未进,便要一睹名儒徐孺子之容,后来为了表示对徐孺子的尊敬,陈蕃特地为其备一木榻,徐孺子来时便张开,不来则撤走;陈蕃更是多次邀请徐孺子入仕。可是徐孺子早对时势已是洞若观火,一句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 便明确拒绝了陈蕃。
而陈蕃则依旧是清廉如故,兢兢业业。后来,他终于再入朝堂成为尚书令,继而成为大鸿胪。
但是正如徐孺子所说的一般,汉朝大树将颠,等待徐孺的还是被贬黜的结局。白马县令李云案中汉桓帝勃然大怒,陈蕃上书直陈,被一并罢免。虽然后来,汉桓帝又晋升他为光禄勋,可是这样一个只有谏言权限的职位,显然对陈蕃而言少年时的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面对皇帝大肆分封爵位的现实,可是陈蕃却并未放弃。他再次上疏,然而汉桓帝本就是昏聩之君,陈蕃的上疏自然而然的也被驳回。
伴随着汉桓帝分封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宦官掌握了大权。而在苏康、管霸掌权后,大司农刘佑、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相继被惩处。陈蕃则又一次站在了前面,上疏直陈。
而就在陈蕃不断上疏中,宦官们自然感受到了威胁,已经将他视为眼中钉。同样,对于陈蕃而言,对这些专权的宦官自然也是想除之而后快。
永康元年,汉桓帝去世,在窦太后掌权后,陈蕃被擢升为太傅。而后,陈蕃想利用窦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将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除掉。
公元168年,他选择了与窦武筹谋,可是事有不密在向太后上疏后,消息走漏。曹节等人很快矫诏便将窦武诛杀,而此时七十多岁的陈蕃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却并未逃走,反倒是带领着八十余学生,拔刀冲入承明门,冒死相拼。
结果可想而知,陈蕃被囚禁。面对宦官王甫、曹节的轮番羞辱,他怡然不惧,最终惨遭杀害。
事实上在整个仕途中,陈蕃面对汉朝末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局面,他并非不知道自己“扫除天下”的梦想几无可能实现,期间他也有机会隐退避祸,但是他却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不避强权、犯颜直谏。
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他的大无畏精神、忠君报国精神,也如火炬一般照亮着后人,值得我们铭记。
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一天,陈蕃的父亲出远门去了。一位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薛勤便一边和陈蕃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近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大跳。屋子里不仅肮脏,空气也污浊。杂物、蜘蛛网、灰尘、垃圾到处都是。薛勤看了后,对陈蕃说:“年轻人,你为什么不打扫书房呢?”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回答:“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事,哪里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屋子呢?”陈蕃说得理直气壮,有些得意的神情。
薛勤对陈蕃说:“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干净,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本身就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先从小事做起,努力把工作做好,然后再说鸿大的志向吧。而不要脱离实际去想象大的志向。
一个房子不去扫,怎么能扫天下呢?这个值得深思。
不过,后来陈蕃也创立了一番功业。
(根据有关资料而编辑,谢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
陈蕃与刘淑的关系
本文2023-10-23 16:18: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