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宣卿为广东第一状元。他的家乡故居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莫宣卿为广东第一状元。他的家乡故居在哪里?,第1张

莫宣卿状元祠位于渔涝镇前进村委会蕨村。据北京故宫珍藏本《封川县志》、明代天启五年《封川县志》和莫宣卿第9代裔孙、宋微宗大观戊子年(1180)王府直讲、莫仕广进士撰写的《蕨村状元祠堂记》记载,蕨村状元祠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莫宣卿公去世后唐皇懿宗为表彰状元爷功德而特旨设立。现存的状元祠历代均有修辑,最近一次重建是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后进也有壁画为证。而最近两次小修重光是民国廿九年和1996年。

蕨村“状元祠”于2013年8月8日正式获封开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蕨村状元祠全景

建筑风格

状元祠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三级平台式方耳山墙(俗称马头墙,属中原建筑风格),三间两进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06米,总进深192米。占地面积34542平方米。前、后座均面阔三间,博古脊。

莫宣卿宗祠内景,三间两进合院式建筑

马头墙,中原建筑风格

祠堂大门口的上方,挂着刻有“状元祠”三个大字的匾牌。匾牌两边的屋檐上雕刻有“凤凰开屏”雕花和状元事迹。进入祠内,第一进的两侧均为厢房,陈列着莫宣卿生平和求学的传奇故事,墙上记录着捐资建祠人的功劳。再往里面走,是一个宽大明亮的天井,天井中心摆放着一个焚香的石鼎,石鼎旁还放着砚和毛笔。

状元祠匾牌

匾牌两侧屋檐的雕花

屋檐的雕花

厢房一侧陈列着莫宣卿生平和求学的传奇故事,墙上记录着捐资建祠人的功劳

进入祠堂的后庭,中间供奉着莫宣卿及莫氏先贤的塑像。莫宣卿手握官印,坐在正中间,正视前方,左有祖先莫建仓,右有进士,前有文、武生。后座存民国三十年“祖德昭垂”木匾1面,道光二十六年“始祖唐状元官台州别驾谥孝肃讳宣卿字仲节碑”和两广各地莫姓分枝“神主牌位碑”各50余通,后座有壁画 “宫花报喜图”。该祠堂对研究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莫宣卿及莫氏先贤的塑像

“祖德昭垂”木匾

莫姓分枝“神主牌位碑”

后座壁画

后座壁画

族规族训:

莫宣卿自小生活在积善之家,从小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家风熏陶,五岁能文,七岁立志。他师从良师之后,严守母教:天地君亲师,当所敬也。高中状元之后,他在褒奖、荣誉面前,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但在亲眼看到皇太子李濯的骄奢*逸之后,他甫为人父,即立下400多字的《莫宣卿家训》,与妻身体力行,教导三子成为了饱学的君子,并让优良的家风家训相传至今。

节选《莫宣卿家训》:处家庭,当以诗书为本;守田园,必以耕稼为先。交朋友,须存信义;处乡党,务在谦和。立身行己,不出恭敬一端;处世待人,必戒骄矜二字。勤堪补拙,俭可助贫。宁可以德胜人,切勿以财傲众。奢华乃败家之端,酒色乃戕身之斧。

莫宣卿画像

蕨村状元井:

蕨村状元井位于渔涝镇麒麟山脚对面的前进村委会蕨村。始建于唐代,掘井已逾千年。井口方形,边长18米。井沿砌砂岩石条,井壁砌砖。井台面积24平方米。井东、北两面建有护墙和桂花树。井水清冽常满,仍为村民生活用水。该井对研究南方水井历史变化和莫宣卿状元的出生地具有一定的佐正和参考价值。

诗《答问读书居》云:“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见《全唐诗》十七册)

莫宣卿状元井

莫宣卿状元湖

莫宣卿状元文化

据《中国状元谱》考证,莫宣卿是中国有科举制度以来至清末有记载的640多名状元中最年轻的一位。作为岭南首位状元,他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莫宣卿自小勤奋好学,他的成就更推动了封开当地后世的学风,也开启岭南苦读成才之风。在他之后,封开出过13个进士和32个贡生,重教兴学之风延续到今。历经千余年,直到现在后人仍用多种方式纪念莫宣卿。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七,是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诞辰纪念日,各地莫姓宗亲和友人都自发前来参加当地的庆典、谒祖和交流学习莫宣卿状元文化,一千多年以来从不间断。

壮族大概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广泛沿用汉姓。而族谱以及碑刻所记载都是假的。

例如:

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莫 邪:春秋时期吴国人。吴王命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于是妻子莫邪问:“铁汁不下,怎么办?”干将回答说:“ 古时候的铸剑大师欧冶铸剑,铁汁不下,于是让女人担任炉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听到这,立即窜入火中,铁汁流出,于是铸成两把利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后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

莫 含:东汉左将军,穆帝很赏识他的才能,经常让他参与讨论军事机密、国家大事。后来被封为关中侯。

莫 云:莫含孙,北魏大臣。兄莫云好学善射,道武帝时,赐爵关内侯。太武帝时以功进爵安定公,迁镇西大将军。

莫 题:莫含孙,莫云弟,道武帝时以功赐爵东宛侯。因侍宴不敬获罪,黜为济阳太守。后令其监造平城。因久而懈怠,赐死。

莫 琮:宋代的官吏,字叔方。仁和人。历经明、福两州官。他的品行相当高尚,并且教子有方。他有五个儿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俱登科。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是“燕山五宝”。

莫 蒙:湖州人,宋代官吏、学者。在太学读书时,以文鸣京师。就特科出仕,由县丞累官至通化军知府。工诗,词尤婉丽。有《卧驼集》。

莫 胜: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书画家。曾任虎贲左卫经历。工书画,善绘鱼。

莫 藏:浙江海盐人,字用行,号素轩,明代学者、书画家。其博涉经史,能诗,工书画。有《素轩稿》、《五音字书辨讹》等。

莫 骏:广西省平乐人,明代官吏。举人出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做官二十余年,人称廉洁。

莫 矜:广西省融水永乐人。1938年加入中国***,后来任中共融县支部书记,融县特支副书记,抗日挺进队政治指导员,中共桂黔边区工委书记,桂黔边区人民保卫团政委兼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柳北总队政委兼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柳州专署副专员、自治区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冶金局副局长等职务。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写的《桂林风土记》,很有文化价值,文才也很好。世传的佳作。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省封开人。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 。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莫君陈: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北宋官吏。仁宗时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新置科,中首选,为王安石所倚重。有《月河所闻集》。

莫伯镕: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少有超乎世俗之志,年五十即归休,请名师教诲其子。子三人皆登科,时号“三莫”。长子莫济后又中博学鸿词科,居官给事中时,因反对外戚张说被罢职,后仕至司农少卿。次子莫汲曾为国子监正,因得罪秦桧被贬化州知府。三子莫冲亦曾中博学鸿词科,官任明州长史,以循良称。

莫如忠:松江府华亭人,明代官吏、学者。嘉靖年间进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书、诗文有体要。有《崇兰馆集》。

莫如足:广州府新会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由庶吉士擢御史,曾经弹劾仇鸾,有直声。官至大理左丞,数伸冤狱。

莫友之:清朝时期道光举人,独山人。少年时期就很喜欢读书精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工于诗,他的书法也很好,在当时与遵义的郑珍齐名,当时号称“郑莫”。著作有:《声韵考略》、《遵义府制》、《过庭碎》、《唐本说文木部芊异》。

莫是龙:明代画家,字云卿,华亭人。后来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十岁就能写诗作对。擅长于书画,著有《石秀斋集》、《画说》等。

莫我愚:湖南省善化(今长沙)人,清代书画家。工诗,不喜为时文。于真、行、草书、指头书、筋头书,皆不学而能。工法山水,尤善写照,所绘莫不神态毕肖。

莫与俦:贵州省独山人,清代官吏、学者。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盐源知县,后改遵义府学教授。有《贞定先生遗集》。

莫仕睽:清朝广西平南人。参加太平军,清咸丰六年为刑部尚书。咸丰十一年升迁为开朝王宗殿前忠诚伍天将,任藩镇统官。曾处理外交事务,后来封为补王。同治三年发觉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在天京阴谋叛乱,与浙江的巡抚曾国荃暗中勾结,于是他当面指责李秀成,并带领军队将宋永祺从忠王府中抓获逮捕。天京陷落以后,他回家乡平南。逝世的时候有70岁。

莫荣新:字日初,广西省桂平人,莫宣卿之孙莫平米后裔,行武出身。早年跟从陆荣廷坐镇梧州,担任广西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民国四年(1915年)担任桂平镇守使。民国五年参加护国战争,升为第三军军长。后来转任广东省广惠镇守使。民国六年任广东督军。后参加护法战争,曾经担任护法军政府代理总裁兼陆军部长。民国九年被陈炯亮所逐,败回广西。

莫宣卿为广东第一状元。他的家乡故居在哪里?

莫宣卿状元祠位于渔涝镇前进村委会蕨村。据北京故宫珍藏本《封川县志》、明代天启五年《封川县志》和莫宣卿第9代裔孙、宋微宗大观戊子年(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