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人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人是谁,第1张

毕升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早期,中国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唐代初期。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包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现代学者多认为始于唐代初期(7世纪),活字版印刷术发明于宋代庆历年间。自唐代初期至清代末期1300年间,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版不及雕版的十分之一。

印刷技术发明于唐代初期。

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包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版印刷术。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现代学者多认为始于唐代初期(7世纪)。其历史大致分4个时期:自唐代至五代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流行时期;宋代为其鼎盛时期,反映在刻书事业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同时,一些兄弟民族如辽、金、西夏等的印刷术也各有发展;元代的印刷;明代、清代的印刷。

3、活字版印刷术发明于宋代庆历年间,至元、明、清代而发展成锡、木、铜、铅等各种活字印刷,其中以木活字使用最多。自唐代初期至清末约1300年间,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

中国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拓石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我国很早就出现的印章和拓石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近几十年来,周秦印章不断出土。战国墓出土的铜印,成为《史记》所载战国时苏秦佩带六国相印的有力证据。汉朝时印章已很流行。印章通常只刻有三四个字,两晋时我雕版印刷术国古代著名炼丹家葛洪(2817-341)的著述中,记有刻着120个字的大木印。拓石是用浸湿的薄纸敷在石碑上,轻轻拍打,有字处微微下陷,然后在纸上刷墨,再把纸从碑上揭下来,就成了墨地白字的拓本。东汉灵帝时,蔡邕把重要的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作为标准读本。许多人对照校正、抄写、拓印,街道为之堵塞。后来人们又把字刻在木板上,较刻石省力。印章和拓石相结合,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一般是在尺寸相等的纹质细的密坚实如枣木、梨木等的木板上涂胶或浆糊,把写好的文字的薄而透明的绵纸正面贴在木板上,使字成反体,再用刻刀把文字和插图刻在木板上,即成雕版。然后在雕版上涂墨,把纸覆盖上,用刷子均匀刷拭,揭下来,文字和插图就转印在纸上并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引《弘简录》说,在贞观时(627-649),曾令“梓行”长孙皇后写《女则》。说明七世纪前半叶即唐初已有雕版印刷。因为这里只是说“梓行”(即刻印传布),并未说开始“梓行”,故一说此前已有雕版印刷。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引陆琛《河汾燕闲录》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此印书之始……雕版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如是则公元六世纪末即隋时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此说尚有争论,因“雕板”二字或作“雕撰”,“雕”指雕刻佛像,“撰”是撰写佛经,而非雕版印刷。又近年英国发表了斯坦因盗自我国新疆吐峪沟的古物残纸一片,上印“延昌卅四年(公元594年,开皇十四年),甲寅……家有恶狗,行人慎之……”,外国人曾鉴定这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印刷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手迹而非印刷。学术界一般将雕版印刷的开始定于七世纪上半叶。

早期雕版印刷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冯贽《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逸录》说,玄奘用回锋纸印普仙像,发给四众(僧、尼、善男、善女),每年五驮无余,说明唐初印刷技术已达较高水平。长庆四年(824),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至于缮写模勒,出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自注云: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模勒”即模刻,说明在元和、长庆时市上已刻板印书出卖或以之换取酒茶。则唐中叶以来,雕板印刷使用渐广。到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每岁“以板印历日”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大和九年(835)文宗下令“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唐末柳王玼(音pín,频)说,他在中和三年(883)在成都书铺看到许多雕版印书,有阴阳杂记、占梦、相宅、字书、小学等。说明唐后期雕版印刷已相当发达。

五代时期,不仅民间雕版印书盛行,政府亦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22年间刻印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2部,130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它为书籍从手抄进步到印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雕版印刷术逐步传播到国外,成为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唐朝时朝鲜和日本来我国的留学生,学到许多工艺技术,其中包括印刷术。十二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到埃及。欧洲直到14世纪末,才开始有雕版印刷,印刷的方法、程序和我国的相同,说明欧洲的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派遣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盗走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玢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这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第一张雕印佛的故事图,图为释迦牟尼对弟子说法的故事,四周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是一张优美的版画艺术。后6张刻有《金刚经》全部经文,这卷雕版印刷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字体浑朴厚重,墨色浓厚均匀,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现存的唐代印刷品还有僖宗乾符四年(877)和僖宗中和二年(882)的日历残本和唐末印的一张《陀罗尼经》等。可惜这些珍品绝大部分被斯坦因、伯希和等盗往国外,目前国内尚存的只有那张《陀罗尼经》,它发现于1944年成都望江楼五代墓,居中部分的正文是梵文,上面还印有佛像,纸边印有“成都府成都县口龙池坊卡家纸马铺发售”的字样。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日本至今留存着雕印本的(陀罗尼经》,据说印于日本宝龟元年(770),印数相当多,刻工和技术颇似初学,日本学者认为这个经书的印刷,是由中国传去的。

雕版印刷术是唐朝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

雕版印刷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活字印刷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宋代长沙的雕版刻书之风

唐末五代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盛期,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雕版印刷手工业。五代时益阳诗僧齐己的《白莲集》是湖南籍文人中最早用雕版印行的文集。从现存的图书和前人著求的书目看,湖南刊刻雕版图书的可靠年代是北宋时期,南宋时吏趋兴盛。长沙作为历代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成为湖南图书刊刻批发的集中地。

雕版印刷在宋代大致分官刻、家刻、坊刻3类。官刻书是各级官署刻书,家刻书由私家出资刻印,坊刻书是指书商特设的书铺、书坊所刊刻的书。南宋时长沙地区经济繁荣、文风昌盛,州县官员大多是儒学之士,所以官府刻书之风盛行。 1166年(乾道二年),张主持的潭州州学刻印了胡安国编集的宋代理学奠基看程颖、程颐的《二程文集》15卷,这是全国最早的二程文集之一。但由于胡安国在编辑过程中对二程的某些文字作了删削,所以南宋理学大家、二程继承者朱熹见了颇有意见,他另编了《程氏遗书》25卷和《程氏外书》12卷,也由潭州州学于淳熙、庆元(1174-12000年间先后刊行。这些书是当时长沙地区最重要的官刻书籍,印成后流传广泛,对程朱理学在湖南乃至全国的传播发挥了相当显著的作用,于后代湖南的印书事业也影响深远。正是受其影响,延至明清两代,长沙书坊还竞相刊印理学著述,数量、种类繁多。南宋时期潭州州学刻印的经籍,还有易、书、诗、三礼、孝经、论语、孟子、春秋三传和贾谊的《新传》,以满足士生们读经习史的需要。中国古代对编撰地方志十分重视,几乎每朝每代都要花大量人力加以编印,以求流传后代,教化地方,所以长水官刻书中官署刻印的地方志所占比例也较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存书已很少。此外,宋代官署摹的碑帖也属官刻本,如由潭州知州刘沆请钱希白摹刻的《长沙帖》就属此类。一般而言,官刻本的数量并不大,与家刻、坊刻相比要少得多,但因为是官府所为,所以它却一直占引导地位,往往出现官刻什么书籍,私家和书坊就刻什么书籍的情况。

私家刻书,有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著述可以传之后世;有的是为了缅怀先人,光大祖德;有的是热心文教,为保存乡邻文献;还有的是以此为事业等等。所以,家刻书中大量是刊刻者本人或家族先人的诗文、著述、家谱,部分是前人和朋友的遗集,以及家垫用书。在湖南雕版刊印初起的宋元时期,这些书大多作赠送、交换之用,只有少数出售。根据宋代长沙地区文教昌盛的情况看,私家刻书的数量应该不少,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能知的宋代私家刻书已经不多。最早的应该是北宋时潭州湘阴人邓忠臣所著的《玉池集》。邓忠臣以孝著称乡里,1070年(熙宁三年)中进士,官大理寺卿、考工郎,因受牵连列入“元党籍”。邓忠臣对杜甫的诗深有研究,《玉池集》中有不少与这有关的文章,刻版成书后分别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和南宋人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此外,南宋长沙刘光祖也有家刻书,但书早已亡恢。

在官刻、家刻、坊刻3类中,宋元雕版印书由当时书贾所设书肆、书铺、书坊所刻的,坊刻书占的比重最大。坊刻书范围很广,品类也多,如民间日常所需的历书、家书、韵书、佛像、年画、医药、通俗唱本、童蒙读本、占卜星相,以及为士人应科举考试需要而刻的类书、八股制艺、试帖书等。少数资金雄厚、名气大的书肆也刻过一些经书、正史及子集名著。由此可以推知宋代长沙的坊刻书业是很繁荣的,目前所知道的较著名的宋代长沙坊刻书有《百家词》127卷、辛弃疾《稼轩集》1卷等。

看了这些,应该对你有所帮助吧!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雕版印刷术是唐朝发明的。

学术界认为,雕版印刷的发明是在7世纪初的初唐之际。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代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前人早已掌握的印章和拓碑的启发下,唐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在尺寸相等的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文字或图画,然后在上面涂墨铺纸,在纸上轻轻一刷,就可印出正写的文图。

雕版印刷的三大特点

1、雕版印刷技艺所用的材料,必须选用纹理细密、质地均匀、加工容易、资源较多的木材。 为了就地取材,北方刻版多选用梨、枣等木,南方刻版则多选用黄杨、梓木等。

2、雕版印刷技艺所用的墨也较有特色,大多采用松烟等为原料,秘方配制,故而清香四溢,永不褪色。

3、雕版印刷技艺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刻刀和铲刀,其形状、大小有各种规格。 雕刻不同大小的文字和文字的不同部位,都要选用不同的刻刀。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人是谁

毕升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