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孙氏家谱
孙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
� 寻根溯源 ①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舜帝之妫姓后裔。 后被赐姓“孙”。②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后裔。文王第十二世孙武仲崇敬祖父惠孙,故 取“孙”字为姓。③据《世本》所载,出自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裔。孙叔敖本姓芈, 字孙叔,因其政绩深得楚人认可,后世子孙引以为荣,故取其字为姓,也有取单字“孙”者 。④据《汉书》所载,夏侯婴曾孙随外家姓孙,后人亦以“孙”为姓氏。⑤据《汉孙根碑》 所载,出自子姓人比干之后裔。商纣王杀害比干之后,其子孙为避难,改“子”姓为“孙” 姓。⑥据《汉书》所载,出自战国荀子后裔。荀子后人在汉宣帝时为避讳帝名“询”字,故 改姓“孙”。⑦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 姓“孙”。另有契丹族人、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别样 姓氏改为“孙”姓者。�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 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 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 (今山东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 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 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间繁 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 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南阳(今属河南)、冯翊(今属陕西)、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 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 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 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 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 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 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 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
郡望堂号 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孙姓形成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①汲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②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③太原 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④乐安郡,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西北 );⑤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⑥富春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⑦吴郡,治所 在今江苏省苏州。�
堂号:“平治”、“叙”、“积善”、“鹤衍”、“嘉会”、“乐安”、“富春”、“东莞”、“映雪”、“燕 翼”、“万石”、“垂裕”、“孝友”、“兵法”、“太原”等。�
宗族特征 ①族大人众,英才辈出。②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 北、华东一线。③字 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如清人王综所纂《孙氏族谱》中有一支字行为:“大永宏 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孙宝 山所修纂《孙氏家谱》中,河北沧州孙姓一支字行为:“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 世育俊英。”孙炯所纂《孙氏宗谱》中,浙江孙姓一支字行为:“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 ,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胥
5744江苏江都胥氏家乘四卷
(清)胥耀堂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德政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5745江西江都维扬江都胥氏族谱四卷
胥春瑜等修 佘步云纂辑
民国八年(1919)光裕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二部)
注:卷四有墨笔添加处,记事至民国四十年。
5746湖南湘阴胥姓族谱□□卷首一卷
民国十三年(1924)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747四川仪陇胥氏家谱一卷
(清)胥宇宁修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5748四川仪陇胥氏家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注:有嘉庆六年序。
5749 胥氏族谱
(清)胥义纂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钞本 四册
北图
一、姓氏源流
仉(Zhǎ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党姓,由掌氏后人音讹所改。党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古代党姓的党,读音(Zhǎng)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为姓,衍出成为另一支掌姓。后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为姓的仉姓,称仉氏。如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名世。
2、出自 中有仉姓。 中的仉姓为元代诗人“仉仉沙之后裔”。据《 民族说》载:“仉仉沙,字大用,回 ,祖籍大食国(既发 帝国)”。《西域文化名人志》载,仉姓 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
二、迁徙分布
(缺)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仉姓起源于党氏,为掌姓所衍改。古代“党”的读音为(Zhǎng)掌。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党氏,是周王族的旁支之后。其后人就有一支以其读音成为掌氏,掌氏的后人又有一支以其读音衍变成为仉氏。战国时期“亚圣”孟子的母亲就是仉氏族女。仉姓望居鲁郡(西汉初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敦煌郡(汉武帝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三、历史名人
仉 氏:在此单指战国时期孟母仉氏,即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孟轲)的母亲。仉氏知书识礼,她为了使孟子得到好的环境教养,曾迁居了三次,有句成语就叫“孟母三迁”,就是典出于她教子有方的故事。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的母亲史书上称为“仉氏”。
仉 晵:南北朝时,南朝梁有四公子,其中之一名仉晵。然而后世有人认为《梁四公子传》为虚构之作,其实并无其人。
仉 公:明朝人,洪武年间,他在高苑县当个书记官,对百姓有爱心,宽厚待人,政绩好,后来就升为河南道御史的高官,也就是省级主要***了。但官场上明争暗斗很多,仉经山东人直性子,常受挫折。到了永乐年间,他又被降职到常山县当县官了,这时他政治经验更丰富,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深受百姓爱戴。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汉改薛郡为鲁国,治鲁县(秦以今山东省曲阜为鲁县)。晋为鲁郡。北齐为任城郡。又隋有鲁州鲁郡,唐有兖州鲁郡,虽辖有曲阜(隋改鲁县为汶阳,继又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琅琊郡:春秋齐有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县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琊县,并以之为琅琊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琊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
敦煌郡: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酒泉郡置敦煌郡,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郡治敦煌。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2、堂号
仉姓的主要堂号有:“鲁郡堂”、“琅琊堂”、“敦煌堂”等。
============================================================
仉姓宗祠通用对联
(缺)遗憾!
恭请仉氏族人:(或其他网友)贵处仉氏宗祠尚在的,恭请录几副仉姓宗祠通用联来,在此悬奖征用,奖项、宗联规格要求,有意者请来讯(本网短信)咨询、洽议。谢谢!
============================================================
仉姓典故、趣事
〖断机教子〗
孟母仉氏(有的或称为李氏,误),为战国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女,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另两位是:岳飞之母姚氏,孔鲤之母丌官氏 )之首。《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孟母的“断机教子”、“三迁择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
孟子早年家境贫寒,相传孟母仉氏靠纺线织布维持生活。孟子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仉氏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附注 :另一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贤母”为:孟轲之母仉氏、陶侃之母湛氏、岳飞之母姚氏、欧阳修之母郑氏。
-----------------------------------------------------------------
〖三迁择邻〗
孟子出生于现在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山东省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子最初住处靠近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仉氏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于是毅然带孟轲迁居到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又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仉氏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又一次搬迁了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县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曾是孔子之孙孔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子故里在书院之右。)孟仉氏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孟轲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仉氏觉得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定居下来。后来孟母仉氏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最终成就了二代大儒。这就是孟母仉氏“三迁择邻”或曰“孟母三迁”的故事。
濮阳孙氏家谱
本文2023-10-23 14:58: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