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及解释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及解释,第1张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及解释如下:

1、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

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登上这座楼。

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无穷无尽啊!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原文: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如果遇上阴雨霏霏,整月都不放晴,阴惨惨的风狂叫着,浑浊的浪头冲击着天空;日月星辰隐藏的光辉,高山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上的桅杆被风刮倒,船桨也折断了;快到傍晚时,天色阴暗,只听见老虎在长啸,猿猴在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啊,就会产生因被贬远离国都而怀念家乡,担心受人诽谤,害怕被人讥讽的心情,放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分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到了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和湖光相映,一片碧绿的湖水,宽广无比;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息,美丽的鱼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的白芷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雾气全消散了,洁白的月光照耀千里,水面浮动着的月光闪耀着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碧玉,渔人互相对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却,端起酒杯迎风畅饮,他喜意洋洋。

唉!我曾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不一样。为什么呢?古代道德高尚的人,不因为景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人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做官也忧虑,不做官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唉!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谁与回归?

成语:

*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扩展资料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一、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4]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5]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仕宦生涯

二十岁借山归隐图(佟春凤国画作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三、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参考资料来源:-陶渊明

范仲淹为北宋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少有大志,为官有政绩,关心民生疾苦,锐意改革弊政。平生喜爱文学,热爱教育,其政论、辞赋和登临记胜文字多切合时务,襟怀恢宏,文笔晓畅。《岳阳楼记》为其贬官河南邓州时所作,文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警策世人,声调铿锵,震撼千古,表现出政治改革家的豪迈气度和文采风流。

范仲淹为北宋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幼孤贫,有节操,发奋苦读,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任地方官期间有政绩,后被推举为京官,先后任秘阁校理、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职,皆能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朝廷,革除弊政,整顿吏治的政治主张,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多次被贬官,后出任陕西西路宣抚使,负责西北边防,政绩卓著。一生喜爱文学,热爱教育,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政论、辞赋和登临记胜文字多切合时务,文笔晓畅,表述革弊兴利的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襟怀。代表作《岳阳楼记》融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以其独特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人自勉,表现出恢宏的胸襟和非凡的识度。文章思路跌宕起伏,色彩斑斓,声调铿锵,是不朽的传世名作。

一、范仲淹生平襟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1]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而孤,母更始常山[2]朱氏。”[3]尚在襁褓之中便死了父亲,孤苦无依,母亲谢氏不得已携带范仲淹改嫁常山朱氏。仲淹“少有节操,既长,知其家世,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4],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5]范仲淹少年便有节操,当他稍长知道自己的家世后,便立志有所作为,于是有感于家道衰落,便哭泣着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到应天府书院,投靠在同文门,拜文岳先生为师。范仲淹读书非常刻苦,昼夜不息,冬天读书实在困倦不已,便以凉水洗脸,驱除倦意。饭食不能接济,就煮粥代食。人不堪其苦,而仲淹总能坚持读书不辍。《年谱》引《遗事》曾记载说:仲淹在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魏泰《东轩笔录》也说,他每日煮一锅粥,分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撒盐或拌咸菜而食。我们从这里便不难理解并未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何以会写出如此震撼人心传诵千古的佳作《岳阳楼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根深叶茂”。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必有一个深植于土壤的根。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其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范仲淹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便是得力于苦学和立志这样一个深厚的根。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27岁的青年学子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得中登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6]司理参军[7],迎母亲归回故乡,后改集庆军[8]节度推官[9]。监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西溪盐税,迁大理寺[10]丞,继而又徙监楚州粮料院。[11]天圣四年(1026年),因母病逝离官归乡守孝。时文学家宴殊兼任南京府事,晏殊知范仲淹人品才学,特推荐为府学主持,以求振兴府学。晏殊在举荐状中说:“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众徒,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范仲淹《言行录》也称:“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而至。”因训学成绩卓著,守孝期满后,被晏殊举荐为秘阁校理。[12]“仲淹泛通六经,[13]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14]范仲淹本来就是好学苦读之士,又得官方藏书以供校勘,于是通经学,尤其深研《易经》,当时不少学者都向其质疑问难,学问操守居人之上。范仲淹不仅学问出众,而且一腔正气,在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朝廷,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多次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先后任饶州(今江西省波阳一带)、润州(今江苏省丹阳、镇江等县)、越州(今浙江省绍兴、余姚一带)等地方官。后党项族首领西平王元昊反叛,天子召仲淹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史。镇边屡立战功,天子大喜,说“吾固知仲淹可用也。”[15]举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整顿吏治的改革主张,由于这些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既得利益,遭到章得象、夏竦等保守派的反对,一时毁谤四起。范仲淹与富弼、欧阳修等人一起再次被贬逐外放,出任陕西西路宣抚使,负责西北边防。在任期间防御西夏人入侵,使西夏人闻范仲淹名而胆颤,护防很有政绩。十一月因病请求转任邓州(今河南省邓县),“求去邠州凛寒之地,以就便安之所”。[16]范仲淹一生热爱教育,喜欢文学,他任邓州知州后,居住在风景秀丽的百花洲内的花洲书院,教育州中子弟,闲暇读书习文,生活倒也安逸平稳。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范仲淹被调往杭州统领军事。两年后,于皇佑三年(1051年)又被差知青州、充青、淄等州军安抚使。本来身体不好的范仲淹病情加重,于皇佑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时年64岁,谥文正。葬于河南洛阳尹樊里之万安山下,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二、受人之托,题记《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受好友藤子京之邀写下的千古名作。就在范仲淹贬官到邓州之后,也就是庆历四年(1044)春天,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人诬告降官到岳州。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既有才干又希望有所作为的文治武功兼备的人物,他到岳州上任后便立即着手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滕子京不仅是个文武兼备的人,而且喜欢做大事。他到岳州后,决心重修岳阳楼,既然是重修,便是原来就有的。那么最初的楼为谁所建呢?据说岳阳楼最初只是用于阅兵用的。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建安时期,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备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因地处岳阳,取名岳阳楼。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宋朝爱国诗人张孝祥、陆游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这所三国时的阅军楼虽经唐朝扩建,但它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建筑艺术和风貌。当滕子京于庆历六年(1046年)初夏,重修岳阳楼即将完工之时,他非常高兴,希望重修的岳阳楼能成为天下名楼,如何才能使经自己重修的这座楼传名千秋而万世不朽呢?那只有一个办法,借美文而传世。滕子京深深懂得,“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矗立在洞庭湖之上风景如此佳丽的这样一座楼阁,需要有一篇名记与之相配,文以佳景而显,楼借美文而传,如此定能使斯楼流芳千古,传名万世。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文学家范仲淹,当即修书一封,详细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恳请好友范仲淹为之作记。但又考虑范仲淹毕竟身在邓州,未曾到过岳阳楼,为使范仲淹对岳阳楼更多一些了解,除自己修书详细介绍岳阳楼大观外,同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之后,命人骑快马昼夜兼程,送往河南邓州。范仲淹和滕子京既是同科进士,又都锐意改革,以求有利于社会,且同遭诬陷被贬官,在朝受排斥和攻击。因此,当他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书信后,反复思考,深夜不寐,他独自绕着百花洲漫步,精心构思。他虽然没有去过洞庭湖,见到的只是岳阳楼的图样与相关资料。然而一花知春,他从眼前的百花洲可以想象出洞庭湖的水在春和景明时节,是如何的静谧和深邃,那一定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岳阳楼,心情该是多么的舒畅和欢乐!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7]写吧!就这样写吧!终于在百花洲荷叶青青,杨柳依依,月色如银、绿草如茵的美景中构思出了那千古绝唱的美文《岳阳楼记》。通篇文章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

三、范仲淹不曾到过岳阳楼,何以会写出令人折服的题记。

我在给学生讲授《岳阳楼记》时,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一篇不足400字的《岳阳楼记》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又何以会历传千秋而不衰?令文士为之叹惋,武士为之折腰?一篇短文竟会如此震撼人心,使人不得不直起腰杆做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写成这篇美文佳作的作者又不曾亲到岳阳楼仔细观察,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想象力和谋局布篇的能力,使这篇佳作的魅力无穷?想来想去我觉得大概是作者得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第一、参天大树必植根于深厚的土壤。宏深的学养必来自勤学苦读,我们从上边谈到的范仲淹的大体经历看,他少年是如何的勤奋刻苦,人不堪其苦,而他安之若素。据《年谱》引《家录》记载,范仲淹在南京学舍读书时,缺食喝粥,仍苦读不辍,曾引起一位官员子弟的同情,将公厨的饭菜馈赠于他,但范仲淹却谢绝说: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再食此粥?一个如此勤奋自律的学子日后能没有大成就吗?后来范仲淹又利用府学主持之便,在督训生徒的同时,自己也“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后值母亲去世,丁忧期满被晏殊举荐为秘阁校理。“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利用官方藏书通经学,深研《易》理,才学誉满当朝。纵观范仲淹一生,常持内居力,勤学苦读,寒暑不辍,才形成大事业、大学问。大学问乃大认识者也,大认识必具大气力、大精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人生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乃第一境界。大凡有志于科学探索的人,必经此“独上”之艰辛探索的内居作用,然后进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格物第二阶段;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物我为一的交融。任何人要想追求大学问,必经此三种境界,自觉地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深厚的知识沃土之中,才能达此物我交汇的喜悦境界。植根深厚应是范仲淹虽未亲历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传唱的佳作的原因之一。

第二、得邓州百花洲自然美景的滋润,心灵澄静。邓州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古有“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之说。沿邓州市城区,向东南行约里许,便可见一处翠柏掩映、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据说这便是当年范仲淹知守邓州时创建的花洲书院。想当年范仲淹公务之余暇,常与诗友同仁于此讲学会友,诗歌酬唱,浏览美景。“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是多么的惬意,想来百花洲景色当时一定是很美的,也正是这种大自然的真美滋润了一代大文学家的情愫,使他有那么大的创造灵感,写出壮美旖旎而又飘逸洒脱的艺术篇章。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在其作品《兰亭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里王羲之是在捕捉美的踪迹。宇宙中无处不美,要的是人的心态和睿智。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朵微小的小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18]能够达到欣赏美景的一定的深度,需要具备主观心理方面的知识储备。伟大诗人的感情是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的一种清澈情感。范仲淹受人打击被贬官到邓州,又身患疾病,身世飘摇,其愁烦郁闷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能不以己悲而观物,借助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写出警策世人的千古名篇。范仲淹之所以能在远离岳阳楼千里之外的中原写出如此妙文,应该说部分得力于邓州旖旎的自然风光之助。

第三、丰富的想象力。范仲淹是应朋友之邀,仅依据朋友对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气势的描述和请人描绘的一幅《洞庭秋晚图》,以及朋友抄录的一些关于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当时的作者并未在岳阳楼作实地考察和细致观赏,可以说完全是凭着丰富的想象力来构置篇章的。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一侧,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若遇晴朗天气,便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皓月千里,浮光跃金,”且环绕洞庭湖,“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风光幽美而旖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作者在如此总写洞庭湖风貌之后,接着分别描绘其在阴晴不同时间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象以及对怀着不同心情人的心理影响:“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9]因洞庭湖的景色变换奇特,岳阳楼又位于其上,因此历代文人雅士多有登临,并留辞赋诗文酬唱诵美,正所谓“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能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独出心裁,写出超迈众人优美而又符合对象实际的文字,如此风格独具而又震撼千古的一篇名楼记,有谁能想到作者居然没有亲临其境,而仅仅是凭着一些资料发挥超人的想象力就达如此效果,若不是具有非凡想象力和素有才学积聚之人,谁能为之!

第四、 政治家博大的胸怀

范仲淹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自然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看似在写景,实则重在抒怀。通过对葆含着深刻思想的自然美景的描述,向世人说明一个人生大道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是一种大化宇宙的人生观,那种去一己之小喜小悲而融入天地宇宙之中与天地同悲喜,与万民同忧乐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怎不令普天下有志之士心灵震撼。对于一般的迁客骚人,在霪雨连绵之时豋楼览物,自然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在春和景明之时豋楼览物则自然会“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这是人之常情,是将一己之喜悲寓之于物,或以物引起心之悲喜。二者都不过是因物牵意或以意染物,还停留在一般文人骚客的物情之迁移上,是常人之悲欢。而范仲淹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一种超出一般迁客骚人的关注国计民生与民同忧乐的仁者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襟怀是何等博大而宽广!又是何等高尚!先忧后乐,不仅文字掷地有声,而且表现了仁者情怀。这一融自然美景之中的忧人之先,乐人之后的伟大襟怀,不知激励古今多少人去思考人生,探知使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一的种文化积淀,《岳阳楼记》才能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清人浦起龙称赞说:“先忧后乐两言……缘情设景,借题引合,想见万物一体胸襟。”①岳阳楼虽从他矗立大地时就不失为美楼,依山傍水,重檐鳌突,雕梁画栋,巍秀壮丽,丹柱彩楹,金碧辉煌。无论在建筑学、在美学、力学抑或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但岳阳楼之所以美名久传不衰,其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归功于《岳阳楼记》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情怀!真所谓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

自古以来,为楼写记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却如春风拂面。不足四百字的短文,叙事、写景、抒情、论理融为一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不独了无痕迹,而且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论理警策世人。岳阳楼的几度盛衰,洞庭湖的波兴波息,与人世间的王朝更替、宦海风涛、人生旅途何其相似。2000年我借助参加三国文化会议之机,曾重登岳阳楼,在其上留连徘徊长达三个小时,站在岳阳楼,凭栏纵目四望,遥想三国时远去的鼓角争鸣,透过尘封的战火烽烟,眼前仿佛呈现出往昔的峥嵘岁月,江山屡易,朝代频更。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如何度过短暂人生,这是任何仁人志士都不能不认真考虑的。事隔几年,我仍能记忆犹新,当时一位导游员多情地唱起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金歌,至今声犹在耳:“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黄河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站立在这初为鲁肃阅军台后经沧桑几经修复的名楼岳阳楼之上,听着这豪迈而感伤的歌词,吟诵着《岳阳楼记》那情感激越而又风光旖旎的优美文字,“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真令人感到人生易老情难老,不由人不由衷赞美那一代大文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壮志情怀。当时身处邓州逆境的范仲淹,未曾登临这巍巍壮观的岳阳楼,也不曾放眼八百里洞庭波,然而却写出了如此大气优美的文章,一语道出震憾古今的仁者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么能不令人感奋,哲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吐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万变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碰到乌峡小,南面直通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员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号。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桨折断,包完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家人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充分和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光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12甜心,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涡动的光,闪着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的想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荣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人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啊。失而获得,或悲或喜,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偏远的江河中间,就为国君忧愁,他禁言,忧愁,退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五人人必定说先听下能的哟,去游玩于天下。哎呀,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庆历六年9月15日。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白话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四鳃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注释

 1、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2、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5、月华:月光。

 6、练:白色的丝绸。

 7、无由:无法。

 8、明灭:忽明忽暗。

 9、欹(qī):倾斜,斜靠。

 10、谙(ān)尽:尝尽。

 11、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曦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及解释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及解释如下:1、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