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的祖先有几个
程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地。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即今山西省境内。
秦汉之际,程氏除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西进一步繁衍外,已有迁入蜀都(今属四川省境)之地,以及今浙江乌程县和今江西南昌。
至汉代,程姓主要盛于我国北方各地,分布于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省地,并有部分南迁至今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魏晋之际,尤其是晋末,因北方连年战乱多事,中原氏族大举南迁程姓也随之南迁。
其中安徽、江苏等省是程姓首先南迁的主要地区,其后再繁衍于湖南、江西省境。
与此同时,程氏在西北也有了新发展,形成了“安定”这一大郡望。
到了唐宋时期,程姓人士已散居全国大部分地区。
又据有关学者考证,北宋年间,河南又形成了一支影响巨大的伊洛程氏。
这支程氏起始于五代后晋时的深州陆泽(近河北深县南)人程羽,到程颢、程颐兄弟开创宋明理学而闻名全国,故伊洛程氏也被后世称为程氏正宗。
程姓南迁于福建、广东等省,则始于元末。
据《台湾程氏家谱》所载,先世为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太守坊人,元末,程文智因官入闽,为福州知事,是为开闽始祖。
其弟文惠居漳浦,封迪功郎。
明世宗时,文惠之后程渠爵携二子惟山、惟海,自漳浦梁山居诏安后门山,是为诏安始祖。
之后再迁入广东等地。
明清之时,程氏便广布于我国广大地区。
总之,历史上,程氏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为主。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着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世系谱、源流谱、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县邑、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姓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
程姓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吴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今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鸟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村子里好多人都开始把家谱搬到互联网上了,查看修改起来很方便呢,名字叫百姓通谱网的。
这一支祖上是程敬祖,于洪武年间迁至归德夏邑,程姓中流传着“三迁夏邑”的说法,文革之前夏邑县车站公社以程大庄为周围的大队部所在地,所以,有种说法是迁夏邑程大庄,实际与三迁夏邑不符,但也证明这支是二程之后。
始祖伯符:仕周成王(周朝)献三异(爵位),封广平程(裂土封号)伯,以国(古时称领地为国)为姓,而广平(地名,今河北省)其故郡(辖区、住地),为程氏开宗第一祖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
二世廪丁
三世仲壬
四世子臧
五世休父:淮夷叛,宣王命为大司马,将兵伐之,克平徐万。生仲庚、仲辛。仲庚袭父职,以官为姓,司马氏即其后也。(公元前827年)
六世仲辛
七世黑肱
八世君识
九世应公
十世公龛:生抚
十一世抚:为周顷王卿(公元前618)
十二世思陵:为周匡王司马
十三世德邈:娶太原孙氏,生婴。
十四世婴:仕晋(春秋战国),孟子而友焉,朔贤为大夫。屠岸贾灭朔之故,朔有遗腹子,贾索之,欲尽绝。朔客(幕僚)公孙杵臼相与谋,存立赵孤。封忠诚君,宋嘉封忠翔疆济孚佑广公,立庙临安(今杭州)。生伯丕、伯先、伯恭。注:京剧巜搜孤救孤》的故事即源于此。
十五世伯先(二子):封任诚君。生叔睾、叔本。伯丕(长子)袭忠诚君,为安京兆,咸阳、天水、扶风诸郡程氏祖也。伯恭(三子)封呈诚君,为会稽、盱眙、太原诸郡程氏祖也。
十六世叔本:讳文觐,字子华,即吕氏春秋子华是也。按孔子家谱云:子赴郯(山东郯县),遇程于途,倾盖而语终日,顾谓子路曰:束帛(丝织品)以赠先生。公即其人也。注:“倾盖定交”的成语(典故)即源于此。
十七世会:字子允,仕赵,为邯郸尉。襄子灭智伯,公与其谋。献侯之难,以自死之烈,侯立使公从享襄子。生辨、括二子。
十八世括
十九世叔虎
二十世景遂:生逸、述、遏、远四子。
二十一世远:仕赵灵王,平林胡役,死沙丘之难。生彪、玮二子。
二十二世彪:长平役,见获于秦,为荆州刺史。(无传)玮,历任孝成王、悼王。生愿、悫二子。愿仕始皇为御史,定隶书。邈(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9年)
二十三世悫
二十四世珍和:仕西汉。(公元前206年)
二十五世黑:仕张耳为将军,从汉高祖有功,封历侯。生釐、整二子。
二十六世整:文帝为代王时,以谒者从,及帝位,爵彻侯,授兖州牧。生元则、元嘉。次子元嘉,封建平侯,谥“哀”(封号)。(公元前179年)
二十七世元则:孝文时为广平太守,以恃身广约景帝。封汤陵侯。生玄通。(公元前156年)
二十八世玄通:武帝时从封东岳,负碾泰山,擢关内侯。(公元前110年)
二十九世翔:袭侯,宣帝时以女嫁霍氏,被诛,夺侯,贬为东郡太守。(公元前73年)
三十世泰:以老姓望诏袭广平侯。生康。续娶,生永、保二子。保为河南太守。
三十一世康:武帝(疑为成帝)时夭逝。太学生。生君缙。(公元前88年?)
三十二世君缙:孝平时为安平太守,自莽乱,归及叔安,封安亭侯。生文尚、文爽。文尚初依南阳刘定,冒其姓。后从光武复之。
三十三世文爽:生孝隆、孝集、孝宠。孝隆为南昌尉。生公曾(无传)。
三十四世孝宠:生公似。
三十五世公似:娶太原王政女,生昊。
三十六世昊:生伯盛、伯弘。
三十七世伯盛:生奢。
三十八世奢:封广平侯,三国时袁、曹争占河北,广平乱,程氏合族避地东河。生元起、元昱。(公元190年)
三十九世元昱:名昱,字仲德,本名立,帝以日加其上便为昱,封安乡侯,追赠车前将军。谥曰“肃”,生武、谨、建。
四十世建:字道福,领东平太守,以父荫封烈侯。生晓。武袭安乡侯。谨字道富。
四十一世晓:汝南太守,生平所著文章有巜晓集》三卷,有《晓汝典集》等书。生智达、智彻。
四十二世智彻:仕西晋,天水,娶姜氏庄女,生咸、卫、延)。(公元290年)
四十三世延:字孝长,娶太原王修女。生恢、牧。咸为洛阳房祖,其后分迁。卫为洛阳房祖。
四十四世牧:与潘岳、陆机同署,后迁为青州刺史,娶尹氏,生元标、元谭。元标为济南房祖。
四十五世元谭(篁墩始迁祖)仕东晋,新安太守,帝赐子孙田宅于新安歙县篁墩,为新安程氏始迁祖。娶东海徐晋女,合葬郡西十里坞路边,制二石人于墓前,遂曰其地名“二人”。宋追封忠佑公。(公元317年)
四十六世超:为宁远护车安辑番昌(官号),娶清和张竞女。生冯、荣。
四十七世冯:字弘记,身长八尺,有勇力,为零陵太守。娶游氏。生广、信、丰。
四十八世丰:生景通、景平、景秀。
四十九世景秀:太平十七年(公元四三五年)为荆州别驾(官职),娶曾彻女,生元镇、元歆、元稚、元政、元寔。元镇,会稽为官,居会稽。元寔为巴西太守,居巴西。
五十世元政:仕宋为豫章太守,娶游氏。生宝昂、宝慈、宝梅、宝俊、宝云、宝明、宝谦、宝贵。宝俊居松阴。(南北朝时南朝宋)
五十一世宝云:字天祚。娶王氏,生法晓、法通、法达。
五十二世法晓:生隐隽。
五十三世隐隽:字法生。生三子道宗、道乐、道业。道业娶汪氏,生:广崇,居方村下里。广炬,居方村下里。广保,居博村。广超,居方村下里。广宪。
五十四世道乐:仕齐(南北朝)为都官尚书。生次茂、次恭、次芮。广宪生三子:孝樵,居休宁普合村。孝脉,居乐平三松村。孝节,居休宁普合村。
五十五世次茂:仕梁(南北朝),生詧。
五十六世 詧:仕梁,生宝惠。
五十七世宝惠:梁太清二年(梁帝萧衍年号太清,公元五四八年)擢为太学博士,娶安定胡氏,葬歙县黄牛山洗马池。生灵洗、灵傅、灵潇、灵浩、灵彻。
五十八世灵洗:字玄涤,善骑射,体壮力强,间日行二百余里,通谋略,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其事绩详于谱史。陈光大戊子年(南北朝)追赠镇西将军,谥:忠壮王。永贞四年,配享武帝庙。宋赠额"世忠”。历封至忠烈孚佑显惠顺善应王(封号)。墓葬篁墩庙前溪边,鱼形,两旁有龙角三根。娶董氏,谥“夫人”,葬歙县三十五都东塘尾。生二十二子:文干、文粲、文季、文尧、文瑶、文奇、文翼、文秀、文祯、文瓒、文琮、文瑾、文会、文和、文华、文慎、文谨、文养、文恺、文肃、文恭、文震(出自姬妾)。(公元568年)
五十九世文季:字少卿,仕陈(南北朝),干略果敢,有父风,弱冠从征战必先登,事详于谱。封董安邑开国侯,食禄千户,以子响袭,谥曰“威悼”,娶鄱阳王冈女,生九子。续娶苏氏,生三子,共十二子。生子成、子敬、子琳、子响、子廉、子献、子同、子澄、子思、子俊、子禹、子元。
六十世子响:仕隋,袭董安侯。娶吴郡陆氏,续娶江陵平氏。生诩、翔二子。
六十一世诩:精通经史,尤长日易,所著有巜易论》十卷。娶南阳肖氏,生顺、颉、颖、颢、觊。
六十二世公颢:仕唐为监御史,娶左丞相烈伯女。生绚、纶二子。
六十三世绚:为司仓将军,娶岑文本女,生南金、南锐。
六十四世南金:字楚贡,唐睿宗时为丞相。生元皓、元谏,从六世孙秀为河南祖。(公元684年)
六十五世元谏:字仲几,唐玄宗时,开元廿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登李岑榜进士,娶秘书丞王建女。
六十六世季随:字公执,天宝十元(公元七五三年)登张颖(主考官)进士。娶驸马都尉郭暧女。
六十七世绎:字文纯,以公主甥补子牛长史。生西范、昔范。
六十八世昔范:字文齐,进士,以文名学。娶太常卿颜格女。生秉彝、匡柔、行褒。
六十九世行褒:字谷神,生谅、干、纂、翰四子。翰为典藏将军,葬休宁远富村。
七十世纂:字思袭,号逍遥。生琼、璩、珍、璊四子。琼长子崟为休宁草市日溪、洪田祖,次子蒿迁宣城、开化、西安等处。璩长子诜迁古塘长翰山祖,次子谓迁休宁禁渠。
七十一世珍:字席儒,生十子:洎、瀼、浑、泽、澐、清、渝、湘、淘、汾。唐东密金紫(官衔)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官职),迁休宁议口。洎:二世孙授浮梁邑尹,迁景德镇。瀼:字子盈,迁湖湘,曾孙端仁:迁休宁溪西东关口。端义:迁率口卡源。
浑子邭即:迁澎泽洪梁。清:迁开化。渝:迁休宁议口。
泽子番:迁休宁山区祖。汾:迁河南。淘:继沚子旭为嗣。
澐:字仁功。唐黄巢作乱,起兵保卫乡里,授歙州都知兵马使。
七十二世湘(婺源始迁祖):字云从,唐检校银青(官衔)光禄大夫,授歙州牙将(官职)。屡与越兵战,有大功,分兵镇守婺源,授检校工部尚书(官职),迁居婺源三溪里。葬银洪。生全礼、全皋二子。
七十三世全礼:字广节,代父镇婺源,仕为中丞尚柱国,迁居和睦。生嗣邈、嗣遁、嗣恭三子。嗣邈:迁清源。嗣遁:迁彰睦。
七十四世嗣恭(长径始迁祖,光化三年生,公元900年):行大,字子隆,迁居婺源长径,唐昭宗光化庚申年生。葬长径章村胡仓宅后,卯向,猛虎跳墙形。妣赵氏,金竹坑章村头。生思复、思伯、思叔(无传)。思伯生茂、芳、范、萌四子。
七十五世思复:行十二,名烈,字子炳。后梁(五代十国)龙德辛己年(公元九二一年)生。葬长径案山。妣葬金竹塘,生筠、稽(无传)。
七十六世筠:行八,葬金竹李茄坑大塘,蜘蛛结网形。妣葬金竹塘山。生诰、兴、护三子。诰迁马岺下。兴葬羊牙坪,丙向。妣李氏,葬塘溪。四世孙次子琰迁金竹。
七十七世护(溪源始迁祖),字德卿,行十九,迁溪源。葬浆坑,木术垄。妣葬下长径宅后。
七十八世安:行八,葬龙尾下村,寅向。妣李氏,葬本村曲尺园乙向。因安祖墓碑被浮土淹没,于康熙辛未年上下溪源重为修整。并共主清明祭扫。曰:仁义祀会。冢旁有势公次子谢:迁葬其下。
七十九世张:行九,葬石仓,巳向,凤凰展翅形。今遵庚申会修护公谱序:揆以地统,于父之义,嗣生母之嫡庶,文、而注母氏,葬于势,携二子下。
八十世携:行二,桢龙摆尾形,卯向。妣范氏,葬石仓。携公生母朱氏与张公同穴。生:於、副二子。副生先、宗二子。先至二世止。
八十一世於:行七,葬桑枣源,妣朱氏葬桃源庄上。生真、政、盛三子。政二世止。真生允券、允伦、允才、允首。允首无传。
八十二世盛:葬祖宅边,今名上宅。妣潘氏,葬桃源金盘辰向。生允镇、允丘。允镇居浆坑,传十一世,无考。
八十三世允丘:葬勾栗木垓圳上。妣吴氏葬桑枣源,庚向。
八十四世协:葬桑枣源,妣潘氏同穴,庚向。生居坤、居旻,住金斗坑。
八十五世居旻:住霍边山下,葬霍边。
八十六世瑾:葬桃源朱木垄,妣同穴寅向,生之章。
八十七世之章:葬宅后,妣同穴庚向。
八十八世致隆:葬宅后,妣同穴庚向。
八十九世元贵:葬桃源庄上,妣陈氏葬休宁廿八都塘岺下,巽向。
九十世卯:葬桃源株树垄,囬龙顾祖形,申山,寅向。妣同穴。生得寿、得(德?)琳、得坚三子。
九十一世德琳:葬休宁岺南村,妣李氏同穴,继兄子拱三为后。
九十二世拱三:字桂芳,葬宅后,生仲牛,锁子。
九十三世仲牛:字得耕,幼失怙,随母改适,戎闻官挽之归宗。元朝至元己卯年(公元一三三九年)生。葬休宁塘岺下,妣李氏同穴,生文顷、文肱、文禄、文高、文佳五子。
九十四世文禄(四甲三房始祖):字世功,明洪武戊午年(公元一三八七年)生,葬杉木垄,妣占氏同穴。生五子,续纳洪氏,生武庻。
文佳,字世美,明洪武初,汉府君采木扰攘,迁秦得罢。葬下坦,娶俞氏(无出),继文禄子武奇为后。
九十五世武华:字彦士,永乐癸酉年生,河南招魂入穴(无传)。
武奇:字彦经,永乐壬寅年(公元一四二二年)生。继仕纲为后。
九十六世仕网:明正统壬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生,葬下坦宅后。娶叶氏,生六子。
九十七世景晁:葬霞月形,景昱、景晁同穴。生孟琰、孟珍、孟璜、孟瑶四子。
九十八世孟瑶:葬白石坑。生廷谦、廷认、廷评四子。
九十九世廷谦,葬白石坑,娶李氏,生光魁、光祖。
一零零世光祖:字君显,葬曲尺源,妣江氏葬立大亭,生立宣、立达、立昌。
一零一世立昌:字德全,葬江坑,犬形,娶江氏,生维缙,维纾。
一零二世维纾:葬黄土坑,生盘益。
一零三世盘益:葬贡土坑、巽向,父穴下首。生茂棋。
一零四世茂棋:葬长源头,夫妇同穴。生世煌、世辉。
一零五世:下接四甲三房六家头家谱。
修订时加以符号及注解并删节和补句。程振薰一九九五年于成都。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程」源出
一、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为重黎(火正)之后裔。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二、以邑为氏。据《左传·杜预注》云:春秋时晋国有中行荀氏之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名"程"为氏。
堂号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 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世忠堂:据《程氏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程姓又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四箴堂”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 ,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程氏开宗始祖程伯符,在周代正成王七年,作嘉禾颂王,封为程国伯,传四十五代至程元谭。程元谭东晋初年,任新安太守。其三十一代嫡系孙程希振传至黄陂,次子程遹(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任黄陂县令,妻张氏(湖北孝感县人)封赵国太夫人。程遹病故后,遗子程,朝廷录旧臣之后,命黄陂县尉,家住县城内草木巷的程乡坊,得子程颢、程颐。任满,不能调,闲居安平,奉养母亲,教抚弟妹,供子读书。到宋仁宗庆历六年,至长弟与从弟得官娶媳,二妹既嫁,乃复赴调”。朝廷受程大理寺丞,调“知虔州兴国县,假南安”。二程兄弟也随父离开黄陂。后拜周敦颐为师,潜心研究理学,创立洛学。
二程夫子随父离开黄陂后,就再也没有回到黄陂。直至元末明初,他们的子孙念其先祖程颢、程颐根基是黄陂,有不少人陆续迁居黄陂。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居黄陂的一共有三支人马。
一支是程颐的七代孙程梧之子万二,据《古贤程氏宗谱》程氏黄陂派序中记载“明洪武二年,吾祖万二从河南洛阳至安徽六安霍山过籍到黄陂插草为标。叔伯兄弟八人以万字排号,万一居孝感,次房万二看中巴陵市畈,市畈田地大殷,因住其地。万三、万四住新洲等地,其余几房未详。”而“巴陵市畈经堂乃程氏公祠,满清同治末年改为吉言祠,清朝末年,庙墙损坏,恐废没提倡重修,卖程家林子祖田六斗六升,按户事实捐款。”由上可知,谱中的巴陵市畈应是现在姚集程家林子一带。故姚集程家林子的始祖为万二。
居黄陂李集镇地区的程氏后裔有驻程岗、牛车程、夏家田、草原湾、赵家院等湾组。据《北环程氏宗谱》卷二原序记载(23):“程颐七代孙万一于明洪武二年从河南洛阳迁居黄陂西黄孝河边的老屋湾,改湾名为港边程(后定县界时,划归孝感县管辖。笔者)。长祖第十四代孙程天赐,怀念先祖二程夫子的出生地黄陂,带着儿子由港边湾(程)迁黄陂李集镇泡桐地区的驻程岗定居,传三代。长祖第十四代孙程金榜带着全家人,座乘牛车迁居到黄陂李集的民安集地区创建家园,取湾名牛车程。此地田地宽阔,全家人勤扒苦做,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丁兴旺,传十二代,发展成五百多人的大湾村。故,这些湾组的始祖是万一公。
另一支人马就是元末明初,程颐的嫡系八世孙程德用之长子祖一,迁居黄陂县长堰地区的鹿儿山,创建路边程。据《古贤程氏宗谱》载“祖一,号顺泉,自江西迁楚北陂邑崇义乡子强村鹿儿山周家社下创业,垂统家声,丕振以传后世,瓜瓞绵绵,而荻贤之庇阴矣。”据史料考证,鹿儿山周家社下就是现在的路边程。因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良田成畈,男耕女织,子孙发展昌盛。
明朝万历年间,祖一九代孙有程文炳和程文焕两兄弟,兄程文炳路边程辛苦创业,其子孙先后创建祠堂程、馋头程、牌坊程和程铺,以及王家河的响山程,创建程氏宗祠,奉祀二程先祖。至今后代达三千余人。弟程文焕同黄陂北乡夏店(现为大悟刘集镇)地区的左氏成亲。他后迁到岳父家落户,起湾名左程河。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子孙繁衍极盛,又创建了程家冲、梁家冲、范家畈、赵家岗等湾。至今人口达八百多人。
还有一支人马就是江西程旺祖(黄冈始祖圣一于元朝至正年间迁湖广黄冈孔家埠,即现在新洲孔埠镇,旺祖为圣一之次子)等九人,他们于明洪武初年迁居黄陂,居住在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地区的程氏家族有五个湾(组)。据清乾隆四十八年续修《程氏宗谱》序记载(22):“威悼公文季其长也,(程文季为程灵洗的长子,也就是新安太守程元谭的十五世孙)枝繁派盛,唐末黄巢之乱,由新安而徒江西者,皆公位下裔孙也。即河南中山博野二夫子亦皆公所自出(即二程夫子也是程文季的子孙),由唐及宋,科弟连绵,文德武功,理学名儒,昭然列史册者,指不胜屈。明洪武初年,奉诏徒丁,自江西饶州来黄陂者九人,吾祖乃旺祖后也。其余徙居者各立宗纪未暇联牍。”程旺来陂后大兴家业,建祠奉祖,家族逐强,创建程望湾。旺祖三代孙程志刚创建程家岗;九代孙程宗恩创建马家弄。
据查《中华程氏宗族世系表》和上文可知,黄冈始祖圣一之次子旺祖实乃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地区的五个湾(组)程氏的始祖。他和二程夫子同属于文季公之后代,旺祖并非二程夫子后裔。
在后来的朝代里,也有不少程氏家族念其先祖程颢、程颐根基是黄陂,陆续迁居黄陂。
二程夫子十九代孙程伯贤(即德用公之十一世孙),生于明正德三年,居河南洛阳。常思黄陂是二程先祖生长之乡,又建有祠宇,不可无后以奉祠。故,迁居黄陂丰享门外长港千工堤,创建程家墩,专奉二程祠祀。据民国十八年,续修《黄陂程氏宗谱》新序记载(21):“以为我明道、伊川祖所生之乡,修业之处也。考其遗迹,至今有二程祠、望鲁台、双凤亭存焉”。传一代,其子程尚仁,生平有志,继承祖业,生机勃勃。伯贤视其子博有才能,将专奉先祖之事托交于他,年老返洛。程尚仁按父教之事,不忘先祖,考证程氏唐、宋、元、明、清各代诸公所著旧谱,历代先祖记载详明,历历可考,深感继承先祖的文化传统,其责重大。在清康熙年间,见祠宗废颓,决心重新修建,克服诸多困难,上请求助时任县令的杨廷蕴,重修其祠,与杨之志一拍即合,顺利完成了重建大业。此后,他也承担起专奉二程祠祀。为程家墩一世祖。传一世,其子一言、二言、三言,他们遵守父训,大振家声,子孙兴旺,传十五代。
二言五代孙程国贤,生于清顺治辛卯年,由程家墩迁居县北乡蔡店集北街定居,创建程家老屋。因这里山色蔚秀,林木葱茏,又有田园可依,有利子孙安居。他成为蔡店程氏一世祖。其亲侄程万先,生于清康熙戊寅年,居黄陂县礼教乡丰宁门中和村,也于清康熙戊戌年秋迁居蔡店集,与亲叔国贤相居,给睦亲宗族增益门户,传七代。国贤孙程伯润,创建蔡店程氏宗祠,供奉先祖程颢、程颐的儒像,春秋供香祭祀。由于年代久远,宗祠不复存在。
综合以上考察资料证明,分居在黄陂的这些程氏家族,大部分为程颢、程颐的嫡系子孙。他们来黄陂定居,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陂是二程夫子出生地,根基在黄陂,怀念故里,不忘先祖;二是,为保护先祖遗迹,祭祀二程夫子;三是,黄陂靠近长江,土地宽广而肥沃,是子孙后代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我们按考察资料逐一统计,他们分居在黄陂的二个街道办事处,七个乡镇(包括原黄陂北乡夏店区,后划归大悟县刘集镇)的十八个村民委员会,三十五个湾(组),达一万五千余人(包括在外地工作,打工和移居的人)。还有与黄陂程氏家族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周边县,如原孝感县的丰山镇、武汉市新洲区的李集镇和毕埠镇,红安县的二程镇等处,也都分居有二程夫子的后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发扬了二程夫子的人文资源。
程氏家族来黄陂或返回黄陂,对保护和发扬二程夫子的人文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看管二程夫子的遗迹。其十九代孙程伯贤,就是为保护先祖的“二程祠”、“双凤亭”等遗迹,才从河南洛阳迁居黄陂的,而且代代相传。胜迹双凤亭能保持至今,与程氏家族的保护是分不开的;二是,修建程氏宗祠。凡程姓湾(组)都建有一程氏宗祠,祭祀二程夫子。后因种种原因,宗祠不复存在,但是对二程先祖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保存和续修《程氏宗谱》,记载了二程夫子大量的功绩,是研究“二程”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难得的历史资料;四是,程氏家族,遵守宗训,发扬了二程夫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造就了大批的人才。由此可见,程氏家族,对保护和发扬二程夫子的人文资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黄陂这块热土上,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程氏有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程夫子的后裔在黄陂大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到一万五千余人,他们遵循程氏家族的宗训:“完国课赋税,乃朝廷重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候,他们在中国一些有志之士的影响下,寻求救国的征途上,人才辈出,不少的人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路,有的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有的参加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二程夫子的后裔创造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据考察初略登记,解放五十多年来,程氏家族分居的三十五个湾(组),大学生近三百人,其中博士生3人,研究生10余人,留学生5人。这些人中,任县团级以上党、政、军干部的有15人,大专院校任教授的22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公安部队中任连级干部的17人,其中一人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他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发展成为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有20余人(户)。
首先,要承认洛阳的魅力;其次要承认事实。二程是洛阳人没错,但是还明白一些事实,理解参考今上。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
其次来看看他们的父亲,程珦,原名温,字君玉。任官后改名珦,改字伯温。十八岁时,程珦父亲卒于湖北黄坡任上。他从此承担起赡养母亲、教抚弟妹的责任。后来朝廷录用旧臣之后,他得到了社郊斋郎之职,但因家里的负担太重,不能离家远任,族兄弟程琳为此向朝廷申说,他得以就近在黄坡任县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妇,妹妹出嫁,他才开始外出任官。程珦出任兴国县令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程珦是带着年仅13岁的程颢、12岁的程颐一起到兴国赴任的。
再来看看远祖,程颢祖籍是歙州,深州陆泽(治今河北深县西南)人,后来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程委村),家里有人做官之后,才又迁到开封、洛阳。
程氏的祖先有几个
本文2023-10-23 13:25: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