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第1张

明中叶以来,文字资料中出现了郑和是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记载。20世纪,这一观点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大量家谱、金石学资料乃至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支持,成为共识。然而,从詹斯丁到郑和,几代人之间有许多矛盾和城市。成为名门“咸阳世家”中的公案。

“咸阳世家,名臣后代”

三宝太监郑和,生活在历史的早年。据吴晗《明史大家》记载,郑合迎被进攻云南的明军俘虏为奴,并被“阉割”。我们所能确定的郑和最近的祖先,只精确到元初。从数量上看,关于郑和家史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指向一个非常统一的年,都指向元朝的咸阳王和云南平章的政治官员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著名的政治家,出生于中亚布哈拉王室。元太祖西征以“千军骑豹白鹳迎之”,毛“命入宿卫,自征讨,被赛典无名唤之”。他的名字现在被翻译成al-al-SayyidShamsal-Din'Umar。斯丁盛是一位称职的部长。元朝十一年,元世祖在云南设省,任命他为公使。在云南平章的六年间,他“扬云南之心,作云南之子”,复兴云南民生,弘扬孔孟之道。它对云南回归中国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十六年卒于仁上,享年六十九岁。从庶民到天子,无不改容:

百姓在巷子里哭,葬在北门。十二使者为趾王所遣,齐剑为文贡。他的话是“生我,养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使者哭得震天动地。考虑到帝国竞赛的优点,我命令云南省的官员遵守竞赛规则,不得更改。大德元年,我献守仁左云安远集美英雄,都尉,开福义通三司,上诸国,咸阳王,我效忠于你。

因为赛典赤赡思丁被封为咸阳王,所以他的后代称自己为“咸阳世家”或“咸阳王氏”。比如《咸阳族谱》,是赛典赤家族各分支中现存最古老的家谱,属于济南赛氏家族,原名《忠惠咸阳王塞氏家传》。此谱已知最早的部分写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封面有“大德三年六月日”字样,并盖有八思巴文赋堡)印章,最后一部分写于清代,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郑和的家谱也是以“咸阳世家”命名的。明朝万历年间,石在小说《致身录》中提到郑和家谱命名为《咸阳王家乘》。可见郑和是赛殿池的后裔,这在明朝是常识:

“《咸阳王家乘》年:他是咸阳王的后代,他国人,永乐中学奉圣旨西送。”

20世纪60年代,北京民族文化宫向南京郑氏后裔征集其家谱——《咸阳世家宗谱》一份。不幸的是,这份郑和家谱丢失了,再也没有找到。目前只有这块木板的封面还留在南京的郑手里,是郑是赛典赤家族成员的直接证据。2005年,郑和家族的后人以《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为名出版了相关家谱资料汇编。

2014年,在南京南郊发现了郑和后裔妻子的墓碑。作者是他的孙子,碑文不见了。“咸阳人家”这个词

“安讳大姑,公之长女,外祖习宣郑公之袁同室人也。据林说:本姓马,祖上詹司丁公佐,封元德为咸阳王,墓在云南大理州南郊国家来的时候,有一些寺庙建筑的例子,既没有培育,也没有丢失丁,上元郡之孙,第一次不拜而著书。在九月的吉日,光绪沈嘉拜吉仁台孙厚涛。

赛赤詹斯丁自称“圣人”,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所以郑和的子孙,他们的后代,常常自称“圣人”。1931年,在云南昆阳月山《光绪十年郑陈太君墓碑铭》碑附近出土了死于雍正年间的郑和十二世之孙刘铮太君的墓碑。方国宇《故马公墓志铭》记录:

“1931年,在昆阳月山挖的时候,我给郑和拿了1《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卷9明时期文物》的奖金。1964年,李德和参观了这座纪念碑,他说这座颜瑜纪念碑高4英尺2英寸,宽1英尺6英寸。其中,受清帝委托参加郎昆扬州缉捕署的刘铮太君之墓,右侧刻有,雍正陈佳三月十七日始,至乾隆义海九月四日止,左侧为。碑上写着“圣上生”二字,下面两行写着“元咸阳王十八孙,明太监三宝十二孙”。

有许多人见过这座纪念碑。彭家麟在《郑姓墓碑》年说:“郑和是咸阳六世之孙,可见其十二孙媳妇的墓碑,其金石学为左证,可以信赖。”彭家麟看到的墓碑应该也是郑刘太君的墓碑。

除了文字和金石学材料。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的血缘关系也已被现代遗传学研究所证实。2014年,王传超在其论文《马哈只郑和族姓里居考》中发表了《云南昆明男性家族成员与云南大同那氏家族Y单倍型的比较研究》。两者都在单体型L1a-M76以下,有非常接近的共同祖先。这种单倍型主要分布在伊朗东部、巴基斯坦南部和印度,在中国几乎不存在。

根据大量的各种证据,我们已经能够证实郑和是赛典赤西斯廷后裔的说法是可信的。然而,赛典赤-马哈之家的族谱资料种类繁多,从单思丁到郑和,世代差异很大。

从詹斯丁到郑和家,还是迷雾重重。现有的咸阳家族谱系资料,在马哈志、马、郑和父子究竟出自单思鼎长子那苏拉丁第一线,还是单思鼎四子吴穆雷第一线的问题上,爆发得比较密集。

据《现代人类学通讯》,云南平章赛典赤善四丁有五子。詹斯丁的长子纳拉丁继承了“赛典赤”的名号,也是五兄弟中最显赫的。曾任云南各路都督,推动滇陕两省和平政事,卒于元二十九年。以推丞解得英雄,太师,开福义同三师,商,中书左丞相,兼延安王。赛赤詹斯丁的孙辈中,比较成功的是那苏拉丁的儿子:伯颜、乌马尔、沙氏;伯颜察尔等。

三子,仅次于那须,元初以“守朝在家”成为“恐薛”一员。离开官职后,他先后担任了兵部大夫、南京总经理、御史沙

次子哈桑到广东路宣布慰劳总司令。四速丁吴穆雷,云南建昌道官。马官至云南,一路为中书省平章政事。

目前唯一可信的赛典赤赡思丁与郑和的世系部分来自1911年在云南昆阳月山发现的郑和父亲墓志铭《元史卷一百二十五》。此碑文是年云南大学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经济特科状元袁家谷亲自寻找发现的。郑和发迹后,请礼部尚书李志刚补充。它的文本是:

贡嘎才,姓马史,是云南省昆阳地区人。祖炎,史。只有父亲,母亲文的。他生来名声很大,但他怕风,不肯浪费自己。人都有过,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特别好脾气,穷的寡的总会被保护,永远不会觉得累。不会因为家乡党而被称为长辈。嫁到文家,你就贤惠了。两个人,常、纪贺;四个女人。他从小就是个人才,今天是个儿子。他名叫郑,是个掌管内政的太监。勤政,谦恭敏感,谦恭保密,不避有功,士绅有口皆碑。喔呼!见儿子公之于众,是平日积累的,所以从正义党的培养就能看出来。12月9日生于沈嘉,7月3日卒于任旭洪武,年仅39岁。长子温明在宝山乡和戴村受到表彰,也受到表彰。明:是边塞守礼义的习惯,且以馀庆深长为佳,以当时所显之光为佳。永乐三年端阳日,礼部进士、左春芳大学士李志刚所作。

根据郑和父亲的墓志铭,郑和的父亲和祖父都被称为“哈吉”,但“哈吉”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对曾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的称呼,意为“庇护”。换句话说,《故马公墓志铭》并没有提供郑和父亲和祖先的伊斯兰名字或蒙古名字。郑和的曾祖父名叫“伯颜”,疑似蒙古人,但他用蒙古名字的曾祖父“白燕”一定也有伊斯兰名字。例如,据《墓志铭》,一个失去了美德的波斯历史学家,赛典赤的孙子伯颜有一个“阿布比尔克尔”的名字,这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是从来没有的。

没有提供任何足以判断赛典赤郑和出自哪个儿子的信息。1983年,李和郑的后人郑在北京工人文化宫“大海捞针”找到了一本南京郑《史集》。这样描述郑和的家史:

“马哈木长子赛典詹斯丁,皇帝特令,定咸阳,镇之,邀大元帅,授朱果、左丞相,封咸阳王,仍管平章政事赛典占斯丁圣纳南盛伯颜,封楚怀王。生查娜,封侯,生马。

此序是太平天国起义平息后,销毁郑旧谱的老人所作。序言说:

“丑与丑之变后,家族没了,宗族也闲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份后人补充的族谱内容与云南的《墓志铭》、《家谱首序》《抄郑氏家谱首序》有很大不同。这些家谱是詹斯丁第六代孙赛言的两个后代,即明朝咸宁侯的赛哈知和他的弟弟赛英。云纳苏达丁第一系的血统是:

三十二世祖苏娜拉丁三十三位世界祖先伯颜三十四世祖米娜,封杨典为侯。三十五世祖米里金,授云南省参政权,云南阳侯以昆阳为家。

这是李判断郑和应该来自“那素-伯颜系列”的依据。老人瘦了

然而,老李曼侯氏对郑和世系的推断极为草率。《赛典赤家谱》号论文给出的郑和与前六代的世系推断如下:詹斯丁-那须罗丁-伯颜-米地那-米利金-郑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马氏家乘》年米迪纳之子米里金与郑和有血缘关系,但李老判断米里金就是郑和的父亲“摩诃智”。此外,年的“查米尔娜”是否是《塞氏总族牒》年的伯颜的长子也不得而知,因为“查米尔娜”实际上是“小蜜娜”的意思,而查米尔娜很可能实际上是米娜的弟弟!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伯颜和他的弟弟伯颜查尔身上。

郑和墓在南京牛首山,这里的郑和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但他的养子和后代都是穆斯林,所以重修时就按照穆斯林风格修建。

更何况这个世系的推断是云南《赛典赤家谱》,《故马公墓志铭》《史集》等书上解释郑和世系的祖先。史载,郑和收养其弟马之子马懿为养子,继承家业。由于郑功勋卓著,朝廷封马为锦衣卫,统率千家万户,郑从此住在南京的“马府”。

“三宝太监郑和的墓在牛首山西麓。永乐中年下西洋,硕果累累玄德中年下西洋,死于古里,得葬服。吾弟之子义,世袭锦缎数千,然后尴尬。”

或许是因为郑和的宦官身份,这几卷都省略了郑和的名字,而是集中记录了马哈志——马温明——郑毅作为锦衣卫在南直隶的情况。并记载“摩诃之”出自赛典赤第四子詹斯丁,云南建昌道经理,拉夫丁吾莫理:

“若盖天下族谱,姓相同,姓不同。余的姓不同,但他们的姓是一样的。同姓不同宗族的不能入谱;那些姓氏不同但宗族不同的,忍不住要进。从世祖到上面,第一本是真本,其余都是横本,模仿欧阳的。然后把下面竖书里的环节都列为苏最好的,而且总是同谱,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同姓,同属一个家族,就不要乱读,会导致你的死亡。如果在七以下,会列在另一本书里,专门讲赛时。若那、若哈、若虎、若正、若米、若苏、若沙、若山、若沙的后代缺书。不只是外面,很烦很难查,很混乱。人有不同的姓,姓氏也不一样”

“有住南直隶,有御衣者,惟摩诃之后。”

"我的大儿子马,是南直隶的一个锦衣卫"

“夫人丁吾莫兴,生八子,长子摩诃之,授南直隶锦衣卫。”

将这些资料与《赛典赤家谱》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整理出郑和祖先的世系如下:詹斯丁-chenradingwumili-马哈志-马哈志-郑和。

除了家谱资料,另一位研究郑和问题的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宜君教授,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从郑和父亲的祖先使用“马”作为中国姓氏来看,郑和不是出自詹思鼎的长子,也不是出自第四子,而是出自第五子马。并给出了自己推定的世系:单思丁——马苏呼——白燕——查米尔蒂娜——摩诃之——郑和。元代回民取汉姓时,往往以祖先的声母为姓。今天回族有很多马姓,与此有关,可以作为参考。

郑和,明朝宦官,云南人,号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阳人。明朝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

郑和只是云南人,没有其他世代流传的人生故事。据公元《马氏家乘》年云南昆阳人说,郑和是摩诃知的次子,长子马和四个姐妹。但这种说法是孤立的证明,在学术界是存疑的。据此,吴汉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在1381年进攻云南时被明军俘虏,遭受“宫刑”。被选入宫服局受训两年;14岁时,他被任命为皇宫服务于朱棣的燕宫。永乐元年,姚道炎和尚收了一匹马,成了菩萨戒律弟子。他的法名是福吉祥。他一生信佛,广编佛经。

永乐二年,郑和被提升为掌管内政的宦官,排名第四,仅次于司礼监一职。郑和是聪明的,知道士兵和学习战斗,明成祖非常信任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宣德八年四月,郑和死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其骨灰葬于南京鸿觉寺地宫,即现在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或其衣冠冢。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是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刘氏历史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启 (公元前188~前141)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彻(前156一前87),即汉武帝。西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kao曹cao、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cao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1)汉高祖 刘邦(前256--前195年)

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2)惠帝 刘盈(前211--前188)

前195---188年在位,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3)吕后 吕雉(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在位,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

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4)文帝 刘恒(前202--前157年)

前180---前157年在位,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5)景帝 刘启(前188--前141年)

前157---前141年在位,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6)武帝 刘彻(前157--前87年)

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张骞出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7)昭帝 刘弗陵(前95--前74年)

前87---钱74年在位,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8)宣帝 刘病已(前91--前49年)

前74---前49在位,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宣帝中兴。

(9)元帝 刘奭(前75--前33年)

前49---前33年在位,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昭君出塞。

(10)成帝 刘骜(前52--前7年)

前33---前7年在位,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11)哀帝 刘欣(前26--前1)

前7---前1年在位,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断袖之癖

(12)平帝 刘衎(前9--公元5年)

公元0---公元5年在位,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13)孺子 刘婴(5--25年)

5---8年在位,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王莽代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帝王莽(前15--23年)

9---23年在位,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更始帝刘玄(?-25年 )

23—25年在位3年,更始帝刘玄(卒于25年),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中国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年号更始的政权的皇帝。刘玄原本是西汉皇族,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刘子张,母何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

(1)光武帝 刘秀(前6--57年)

25---57年在位,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马革裹尸。

(2)明帝 刘庄(28--75年)

57---75年在位,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班超出使西域。

(3)章帝 刘炟(58--88年)

75---88年在位,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4)和帝 刘肇(79--105年)

88---105在位,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5)殇帝 刘隆(105--106年)

105---106年在位,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6)安帝 刘祜(94--125)

106---125在位,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蔡伦造纸。

婴帝刘懿

汉安帝去世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少帝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但少帝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汉安帝的儿子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7)顺帝 刘保(114--144年)

125---144年在位,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张衡和地动仪。

(8)冲帝 刘炳(143--145年)

144---145年在位,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9)质帝 刘缵(138--146年)

145---146年在位,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10)桓帝 刘志(132--167年)

146---167年在位,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11)灵帝 刘宏(156--189年)

168---189年在位,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黄巾军起义。

少帝刘辩(189年四月-九月)

汉少帝弘农怀王刘辩(熹平五年-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公元176年-190年3月6日[2]),中国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西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二或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3]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皇后何氏[4]的独生儿子,也是灵帝在世时存

活的诸皇子中年龄最大者,即为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5]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分布地区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沛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梁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汲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历史来源

 「张」源出

 一;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后渐成望族。二;改姓,三国魏张辽原姓「聂」,改姓「张」。又三国蜀诸葛亮赐南蛮酋长龙佑那为「张」氏。三;「张」氏自汉代以后,人数渐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道教自称源与黄帝,而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四;据《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分布

 《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堂号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宗族特征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家族名人

 张仪(前~309)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 (前 -前 186)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道陵 (34~155)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 (~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果老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1321~1367)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s("content_relate");

刘姓续派之宗谱

------------襄阳市牛首镇刘官冲

二00一年间,刘显贵、刘显昌、刘显江、刘显斌于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刘官冲村一组探觅先辈于一九二一年(辛酉年)续立刘氏宗谱四十派之石碑,碑之所云:

明 显 定 高 扬 邦 家 必 洪 昌

有 能 修 祖 德 中 正 世 泽 长

毓 景 开 道 泰 安 然 乐 文 章

继 述 周 治 体 远 培 万 年 芳

酌碑三载,考证据实。有履约于前谱“……庭、自、天(富)、月(贵)、明”之刘姓者,请据此谱繁衍生息,分论辈份大小。

本族刘姓者,应借集会、聚宴、串亲、巡游之机,有义务复印该谱接力传递,加大覆盖面积,使本族刘姓者皆知。

刘显昌 刘显江 刘显斌

公元二00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

明中叶以来,文字资料中出现了郑和是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记载。20世纪,这一观点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大量家谱、金石学资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