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有多少年历史记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唐姓有多少年历史记录,第1张

  1、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体解释奉上:

  2、唐姓的始祖介绍:

  (1)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姚重华、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2)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在韩国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是中国姓氏排行26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

《说文》:“唐,大言也。”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三支:姚姓、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历史。第二支是姚姓子孙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16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大约占唐姓总人口30%。唐姓人口在北方诸省的比例大约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约12%左右,而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比例在24%。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氏孟权公后裔群:郡号:晋昌郡;堂号:桐封堂;唐孟权后裔,其后裔居于广西全州/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四川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等地。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这支属于宋朝“五豸唐门”唐介后裔。

起源编辑

唐(táng)姓,源出有:[2-4]

源流一

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姚名重华。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鄌)为姓。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几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源流二

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后所、右所、中所、宁蒗蒗蒗、永宁、宁蒗温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红桥、新营盘、战河、跑马坪、永胜、丽江、维西、宁蒗金绵、西川、新营盘、宁利等地。从整体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杂居,使之形成了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源流三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源流四

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元史·唐仁祖传》中的记载,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唐仁祖,字寿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为氏。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⑵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⑶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⑸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⑹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⑺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源流七

源于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藏族,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民国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两大官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负责辅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区政务事宜,可以由任何普通人来担当,但必须通晓汉、藏两族语言,不论职位,统称唐吉忒官,简称唐官。其实,唐吉忒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语言与生活习俗,帮办一应杂务。在唐吉忒官及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称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1]

始祖编辑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姚重华、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迁徙编辑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6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6%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马殷(852—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人(今河南鄢陵县)人,又说扶沟(今河南扶沟)人。青年曾做过木工,唐末社会动荡,藩镇割据。马殷也投入孙儒部下。孙儒是当时非常有实力的藩镇将领,不久与江浙的杨行密发生争战,但后被杨行密战败。马殷也因孙儒被战败而带领部属退回江西。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马殷被唐朝任命为湖南节度使。从此割据潭(今湖南湘潭市)、衡(今湖南衡阳市)为根据地,以后又向外扩大到广西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以及岭南。此时后梁建国,马殷积极与后梁开展交往,后梁朱晃为拉拢藩镇支持,赐封为楚王。后唐时期马殷也是积极奉事后唐。马殷又在楚地开展种植茶叶,鼓励民间贩卖茶,百姓颇受巨益。又铸铅铁钱,百姓受害颇深。马殷图安自保,在位23年,庙号为武穆王。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的楚国,实际是唐中和时期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和龙骧指挥使刘建锋流窜到南方后蜕变出来的。楚国的建立者马殷,在当时社会的大动荡中,战胜很多地方的大小割据势力,最后占据整个湖南,并经过后梁太祖朱晃的册封为楚王,这样才有楚国。

一、从木匠到刺史

马殷是名,字霸图。许州(今河南许昌市)鄢陵人。马殷自己说他是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殷少年时在鄢陵做过木匠。后来应秦宗权军队的召募而从军,并在秦宗权部下孙儒的队伍做士兵。孙儒和刘建锋奉秦宗权命令南下戍守蔡州(今河南上蔡)。当时黄巢起义军正以势不可挡之势直逼南下,蔡州正处起义军进攻当中。秦宗权在强大的黄巢起义军的威慑下,开始是奉命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来很快向黄巢起义军投降。秦宗权的部下大将孙儒和刘建锋也都随从。后来秦宗权又命令孙儒和刘建锋带领军队万人,由他弟弟秦宗衡指挥,去淮南驻守,马殷当时正是孙儒队伍中的士兵。由于马殷作战勇敢,又能与士兵团结热心,所以很快从一名士兵而成为队长。(沈起炜著《五代史话》第4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

唐光启三年(887年)九月,秦彦、毕师铎正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与杨行密展开激战,秦彦毕师铎带领大兵10多万坚守广陵,杨行密带兵在城外围困。由于长期交战,当时流民遍地,饥饿已惨不忍睹。蔡州军阀秦宗权派遣弟弟秦宗衡带兵来到淮南,与杨行密争夺扬州。秦宗衡大军直逼广陵,孙儒是副指挥,而马殷、刘建铎、张佶、秦彦晖也都随从。孙儒军队在广陵城外掠夺一些辎重后,与秦彦、毕师铎军队会合。但不久,因为秦宗权遭到吴兴郡王朱全忠的进攻,所以急命召回秦宗衡军队,同时也召回孙儒军队返回。但孙儒佯称有病,按兵不动,后来秦宗衡接连命令,孙儒大怒,一天早晨,他手拿大刀,寒光闪闪,闯入酒间。当时秦宗衡正在自斟自饮,还没等弄明白所以,早已身首两处。孙儒手急眼快,杀了秦宗衡并向朱全忠报告。然后孙儒又带兵攻取高邮(今江苏高邮县),并赶走了在那里的杨行密。(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一《吴一世家》)

唐景福元年(892年)正月,杨行密占据宣州(今安徽宣城),孙儒带兵围困宣州。刘建锋配合孙儒而带兵镇守常州(江苏常州市),此时孙儒军队颇为强大,而马殷是军中的重要部将。五月,杨行密不断带兵出击,孙儒接连被打败,他的广德营被杨行密击破,又断孙儒军队的粮道。孙儒军队陷入困境,军中又发生灾疫,于是派其部将马殷、刘建锋带兵分别出去到附近各县抢掠。(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一《吴一世家》)六月,杨行密得知孙儒患了疟疾,一天大雨如注,浓云滚滚,雷闪交加,杨行密认为进攻孙儒军队的时机已到,于是命令军队迅速出击,接连攻破孙儒军队五十多寨,歼灭士兵千余人。杨行密的同乡田��在战斗中勇敢异常,他英勇杀敌,在战斗中活捉了孙儒,首先斩首并传示京师。(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一《吴一世家》)孙儒战死后,其部下一时无所归从。马殷、刘建锋等收拢残部7 000多人,重建队伍。当时很多部众都推举刘建锋为帅,马殷为先锋指挥使,又推举原来的行军司马张佶为谋主,一支新的队伍组成。这支队伍很注意百姓疾苦,士兵素质也好,所以战斗力很强。在刘建锋、马殷的指挥下,转攻江西,经略湖南,很快军队发展为10多万人。

进入湖南后,刘建锋、马殷带兵驻守醴陵(今湖南醴陵县)。龙回关有武安节度使邓处讷派兵把守,后来刘建锋带兵去那里,把那里的守将蒋勋收降。然后刘建锋又用蒋勋队伍的铠甲给先锋队穿好,又打着蒋勋的旗帜,浩浩荡荡直奔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当刘建锋的军队来到潭州东门时,那里守门士兵以为是关兵回来了,于是开门迎纳。刘建锋趁开门之机,带兵直入府中,占领潭州(今湖南湘潭市),自称留后。从此刘建锋、马殷这支队伍才开始有了固定的地盘。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唐朝皇帝僖宗于乾宁二年(895年)加赐刘建锋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内外马步都指挥使。

刘建锋为人很平庸,眼光短浅,心胸狭窄,做了武安军节度使便得意忘形,终日饮酒做乐不过问军务,而且与部下是狂饮欢呼没有正形,因此被部下瞧不起。在军中的声望一天天下降。当地新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县有个小吏陈赡,他的妻子实芹非常美丽,被刘建锋看中并与她勾搭成奸,一来二去刘建锋又把实芹据为己有,使陈赡根本看不见妻子面。陈赡恼羞成怒下决心对刘建锋采取报复。一天刘建锋又去陈赡家,乘陈赡不在家便与实芹解带鬼混,而实芹自然百般顺从。正在刘建锋与实芹甜蜜之际,不料陈赡回来,刘建锋、实芹一时陷入困境。没想到陈赡一改常态,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平静,并对妻子实芹也很关心,对刘建锋也很热情。刘建锋为讨好陈赡乞求宽恕,又摆上酒席招待陈赡。刘建锋、实芹、陈赡三人入座,情意浓浓。席间有说有笑,刘建锋更是笑声不断,并举杯祝贺陈赡日后高升。正在举杯之时,那知陈赡从袖中取出铁向刘建锋的后脑勺砸去,当即刘建锋身体落地。实芹虽然被丈夫举动吓呆,而陈赡却很坦然,因为这下全部冤仇一下报消。刘建锋被砸死后,安武军又一时没有首领。

武安军经过头头们商量,又推举张佶为帅,自然张佶也很高兴。一天张佶骑着大马进入帅府,突然马受惊,张佶从马上跌下来,摔伤了左腿。当时马殷没有在府中,他正在邵州(今湖南邵阳县)平息蒋勋的叛乱。张佶受伤后在家里养伤,但伤也不见好,军中又没有人主持,所以他非常焦急。一天军中的重要人物又都聚集在张佶家,一方面慰问张佶安心养伤,一方面又谈到军中主持军务大事,当时张佶看看大家便说:“感谢大家的信任和推举,但没有完成大家的委任。以我看最合适的是那位马公,他勇敢而善谋略,对人宽厚乐善。有些地方我不如他呀,那才是真正的首领呀。”经过张佶一番话,大家都很同意,认为张佶说的很正确。不久秦宗权简介,又派姚彦章去邵州(今湖南邵阳县)迎接马殷。

姚彦章来到邵州,见了马殷,当马殷说了来意。开始马殷因为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所以犹豫未决。姚彦章便焦急地对马殷说:“马都指挥使大人,你与龙骧指挥使刘建锋、行军司马张佶,简直像一个人一样,现在是龙骧指挥使遇到意外,张佶行军司马又受伤,军中无人,这真是天命人望啊,现在是除你任何人也不行呀!俗话说是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希望大人千万别迟疑了。”(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七十二《楚天列使》)马殷在姚彦章的劝说下,才接受了他的建议,回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马殷刚回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张佶就派人抬着肩舆去接马殷入府。马殷进入府中拜谒张佶,不大功夫,又让马殷升堂,并把军中大事交给马殷,又把帅印都交给马殷,大家向马殷祝贺,从此马殷成了军中的主帅。不久,唐朝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任命马殷为潭州刺史,主管湖南军政大事。(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八十七《楚一世家》)

二、从节度使到楚王

马殷做了潭州刺史,据说在这之前他曾做过一个梦,就是在姚彦章迎接他之前,天刚蒙蒙亮,忽然马殷看见一个穿黑色衣服的人,那个人手拿大棒急赶来报告说:“大人,现在军国内外大事,请不用担心。”说完话这个人就不见了。马殷认为这是个很吉祥的征兆,并把它告诉给亲信,说:“这次行动一定是吉祥。”因此命令副指挥使李琼留下攻讨邵州,而他自己直接回潭州。(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六十七《楚一世家》)当然这个征兆我们是不会相信的,不过只能说当时的形势对马殷上任极为有利。由于马殷有才干,很快唐朝任命他为武安军节度使,应当说马殷真是官运亨通,一步青云。

当时湖南的形势非常复杂,马殷的武安军节度使所直接管辖的只有潭(今长沙)、邵(今邵阳)二州罢了,至于其它各州都是由大小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当时湖南有七州,大盗杨思远占据衡州(今衡阳市),唐世旻占据永州(湖南零陵县),蔡结占据道州(今湖南道县),陈彦谦占据郴州(今湖南郴州市),鲁景仁占据连州(今广东连县)。马殷对各州的割据采取讨伐政策。他上任后采纳了姚彦章的建议攻取衡、永、道、连、郴五州,并任命李琼、秦彦晖为岭北七州游奕使,张图英、李唐带兵攻取衡州,攻完衡州后又回兵占领永州,那里守将战死。接着又攻道州,因为那里蛮人据山顽抗,又火攻取胜,道州告捷。李琼带兵攻郴州,杀掉守将陈彦谦。又攻连州,守将自杀。经过一年多的平讨,唐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湖南平定。

马殷平定湖南后,势力向南发展。当时静江节度使刘士政对马殷统一湖南深感不安,于是派陈可璠带兵戍守要寨全义岭。马殷听说后又派人联系,当过全义岭时被陈可璠阻拦,马殷一怒之下下令秦彦晖、李琼带兵7 000进攻刘士政。兵到全义岭,刘士政又派指挥使王建武带兵屯驻秦城,来声援陈可璠。但陈可璠军队纪律很坏,抡掠百姓耕牛引起百姓不满,并主动给马殷军队带路。百姓告诉说:“在这里往西南有小道,那小道仅能走单骑,离秦城只有50里。”于是秦彦晖派李琼带60骑兵和300步兵,由小道去偷袭秦城。乘夜偷袭,活捉守将王建武。然后又去进攻全义岭,那里守将陈可璠也被活捉,又有3000多士兵被歼灭。从此刘士政投降,所属桂(今广西桂林市)、宜(今湖北宜昌市)、柳(广西柳州市)、象(今广西象州县)等五州全为马殷所属。从此马殷的势力范围已经超出湖南而进入岭南。马殷的势力在扩大,唐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改名为朱晃,自立后梁王,从此中原出现后梁王朝,朱晃即后梁太祖。马殷也抓紧时机,派出使臣向后梁进贡,并劝进功。朱晃领会马殷意图,加封为楚王,五代十国中十国的楚国从此出现。

楚王马殷的出现,引起吴国杨渥的担心,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杨渥任命刘存为西南面都招讨使,陈知新为岳州团练使,刘威为应援使,许立应为监军,率领水兵3万进攻楚国。吴越国大兵压境,马殷惊恐万状,当时静江军节度使杨定真看见后便对马殷说:“首先我祝贺,祝贺我军这次能打胜仗。因为在开战前而害怕,那么这样打起仗来就一定能获胜。”马殷听后心情稍加稳定。马殷任命秦彦晖带兵在江的上流把守,又任命黄璠带舟船300埋伏在浏阳口,在那里截击敌人。时当六月盛夏,吴将刘存带兵遇天降大雨,军队无法前进,又无法作战,最后伪派使臣来诈降。楚王马殷开始信以为真,但大将秦彦晖却没有相信,并乘机命令军队出击。吴军大败,刘存逃跑。黄璠带兵在浏阳口万舟齐发大破吴军,活捉刘存,吴军死伤无数。楚缴获战船八百多艘。秦彦晖又带兵进攻岳阳,活捉了守将陈知新。当把刘存、陈知新带到马殷跟前审讯时,马殷把二人释放,并开导他们,不料二人破口大骂,决心以死报答杨渥,不肯投降。最后被马殷斩首。(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六十七《楚一世家》)经过这次战斗, 楚国又稳定了西北面的边境。

一切都稳定之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六月,朱晃根据马殷的请求加封他为天策上将军。从此以后马殷又设天策府,又任命弟弟马宾为左相,弟弟马存为右相,又以廖光图等10多人为学士。(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六马殷》)

天策上将军马殷与中原始终保持着进贡关系,后梁末帝时,又加封马殷为武昌、静江、宁远军节度使,四面行营都统。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亡了后梁,开创后唐。天策上将军又派儿子马希范进汴京献贡,上呈本道将吏名册,当后唐庄宗询问洞庭湖有多宽时,马希范回答说:“皇上如果车驾南巡时,到那里什么都不缺。保证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应有尽有。”李存勖听了很高兴。(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第六马殷》)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又加封马殷为楚国王。仪礼用三公用竹册。(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六十七《楚一世家》)八月,后唐州礼使、尚书右丞李序来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携带节奏朝廷朱书御札,允许楚开国立台、承制设置官属如同天子。马殷终于做上了楚国皇帝。

楚王马殷立国制订国策主要是听取谋臣高郁的意见。高郁,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人。明敏多算,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关键时刻都能给马殷指出方向,提出决策。早在马殷刚刚平定湖南全境时,面临淮南的南唐,荆南的高季昌,广南的南汉,马殷忧心忡忡。但高郁经过分析后认为“那成纳地方狭小而兵力不多,不能成为我们的祸患;南汉刘䶮统治岭南已满足,没有别的打算,我们不用忧虑。杨行密地广而富,是咱们的大敌,对他就是用万金去贿赂,也不能使他心欢。因此,不如去上奉天子,下安抚百姓,训练好士兵,以修霸业,那样谁也不敢与我们为仇敌了。”经过高郁的分析后,马殷便制定了修贡京师,四境宁辑的方针。楚很快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

后来马殷地盘越来越大,又受后梁的加封,因此要求马殷统治的楚国都要跟上形势发展。高郁能把握住形势,及时提出“自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至襄(今湖北襄樊市)、唐(今河南唐河县)、郢(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复(今湖北沔阳县)等州设置经售茶叶的办事机构,从而获利10倍。又准许百姓自己制作茶叶,向商人转卖,官府分成,这样每年收入达数万。又根据湖南地处南北中心,为商旅辐凑之地,地多铅铁。建议铸铅铁钱,与铜钱间行。这样商旅出湖南境,不能带走铅铁钱,必须“悉易他货而去”,从而“百货流通,国日益以富”。在税收方面,又准许百姓“用帛代钱,原来湖南素不习蚕桑,而现在织纺丝绸超过吴越。(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七十二《楚六列传》)由于高郁的建议,结果马殷统治的湖南出现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四境宁辑”“地大力完”的局面。

高郁的作用是人们都知道的,“得邀封爵,以与诸镇抗争者,都有高郁参加”,自然也引起内外反对者对高郁的不满。早在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马希范去向后唐庄宗进贡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就不怀好意地拍着马希范的背说:“最近我听说湖南一定要被那高郁所图谋,现在看有像你这样的下一代,那高郁怎么能取代呢”后唐庄宗的这番话是含意复杂,表面是称赞马希范,实质是挑拨马殷与高郁的关系,散布对高郁的谣言。(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六十七《楚一世家》)南平王高季昌对楚国富强更是不安,因此也不断中伤高郁。开始时高季昌的挑拨离间都没起作用,但后来他用的手段更阴险,所以起了作用。一次南平王高季昌散布流言来挑拨离间马殷和高郁的关系,为了更能奏效,又给衡阳王马希声写信,在信中盛称高郁的功绩,又说愿与他结为兄弟。而衡阳王马希声是节度副使,在对高郁问题上能发挥作用。与此同时,高季昌又派去间谍与马希声说:“衡阳王大人,我们高公听说你们楚国任用高郁,特别大喜,以为这回灭亡你们马氏非得那高郁不可呀。”那衡阳王马希声是愚蠢透顶,不知这是荆南高氏的阴谋,反而信以为实。楚文昭王马希范又以后唐庄宗对他所说的话而怀疑高郁。

后来国戚杨昭遂想代替高郁,为此也谗言高郁,衡阳王马希声借机向马殷请求杀掉高郁,理由是高郁奢潜不法,外结邻藩,如果不及时铲除来日后会成大患。但马殷没有听信,却说:“你们小孩子怎么知道,成我大业者是高郁呀。你们算了吧,以后别说这样话。”但衡阳王马希声是决心要杀掉高郁,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七月,一次马希声假借马殷命令,把高郁杀死在他的府舍中,然后公布内外说高郁要谋反,并诛杀高郁全族。当时楚王马殷已年老,有些事他不亲自审理,对高郁被杀也不知道。过了好久,马殷也以为平常无事,但那天是大雾弥漫,马殷因大雾而引起回忆,对左右说:“过去我跟随孙儒时,每当孙儒杀害无辜时,常常出现奇异。今天又大雾,难道是我们也杀害无辜了吗”不久吏卒告诉了马殷关于杀掉高郁的事情。马殷万分悲痛,边哭边说:“我老了,政非己出。让我的老臣旧勋蒙遭冤祸。”对近侍说:“我也不能长久了。”(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七十二《楚六列使》)在楚国决策发挥巨大作用的高郁,终于被衡阳王马希声杀害,老皇帝马殷知道后也被气的半死。

马殷自从被后唐州封为楚国王之后,从此开国,以潭州为长沙府,又立宫殿,设置百官,一切都如天子制度,把翰林学士改为文苑学士,知制诰改称知辞制,枢密院改称左右机要司。又任命弟弟马宾为左丞相,许德勋为右丞相,李锋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马珙为尚书,张瑶、张迎为判机要司,潘起为吏部侍郎,何致雍为户部侍郎,黄损为兵部侍郎。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十月,年老的马殷患重病,把在后唐的儿子马希声请回来并传位给他。十一月,一天阴云密布,宫中沉静异常,老皇帝马殷离开了人世,终年79岁。马殷出身贫苦,做了几十年楚王秦宗权简介,又当了4年皇帝,最后经后唐明宗诏为“谥曰武穆王”。

湖南株洲县龙门镇旧属潭州,处醴陵、攸县、衡东三县交界处,灵山秀水,物产丰饶,同时,奇峰突起,曲径幽深,恍若世外桃源,历来是人们喜欢迁入的洞天福地。唐末混战,便曾有唐氏一脉为避战乱,辗转迁居于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成为龙门镇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望族。

该镇永福村金烟组的金烟山上,有一古墓。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墓历千余年,多次遭盗挖,如今墓碑虽在,古墓不存。墓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上书:“始祖宋刑部尚书唐公讳佑字承裕大人墓”,落款为:“明万历八年庚辰春月谷旦晋阳唐氏合族公立”。碑上文字至少透露出以下信息:墓主姓唐名佑,字承裕,是山西晋阳唐姓迁潭始祖之一,曾任宋朝刑部尚书,逝后葬于龙门镇。

那么,有如此显赫家世的唐佑,到底何许人也?为此,我循着“宋刑部尚书”这条线索,遍搜《宋史》和《全宋笔记》,在那浩如烟海的宋代史籍中检索良久,结果却一无所获,不但查无此人,就连同名同姓者都没有一个,这大出我的意外。

按照《宋史》编者或宋人记录野史笔记的习惯,上至宰执大臣,下至朝廷各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之类的官员,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记载,即使没有“本传”,也会在他人的传记或交游、酬酢、逸事、趣闻中留下蛛丝马迹的,而对于刑部这种重要部门的大吏,怎么会没有记载呢?这只有两种可能,唐佑要么非宋朝人,要么非刑部尚书。要探其究竟,在宋人史籍中搜索,纵然爬罗剔抉,或许都会是一条黑路,不如追本溯源,向这位唐姓始祖的先人处探寻。果然,《宋史》关上了一扇门,地方志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湖南图书馆所编《湖南氏族迁徒源流》一书“湘潭淦田唐氏”条记载说:“始祖承裕公,讳佑,唐永州刺史,授靖江军节度,父昌图公,讳世旻。马殷据湖南,遣李瑭(唐)攻永,昌图公卒于阵,承裕公避地桂州,继徙衡州踏水桥,没葬湘潭淦田金烟冲(今属株洲)。子潼、灒、汴。潼公迁醴陵橘子桥,至十一世德峻、德杰两公,析为仁义礼智信忠六房。灒裔世居淦田……”

通过对这条记载的细细研读,龙门唐氏一族的来龙去脉,才真正如窗户洞开,逐渐清晰起来。而且,这条记载中的历史大事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记亦完全吻合,可见离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近。

根据这条记载可知,唐佑的父亲叫唐世旻,曾在唐末乱世占据永州自立。司马光《资治通鉴》“光化元年(898)”条记载:“以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马殷知武安留后。时湖南管内七州,贼帅杨师远据衡州,唐世旻据永州,蔡结据道州,陈彦谦据郴州,鲁景仁据连州,殷所得惟潭、邵而已。”

又据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三《唐世旻列传》记载:“唐世旻字昌图,零陵人。素骁勇,状貌英伟,眼环齿露。黄巢起,世旻团结乡兵自捍。刘建锋同武穆王(马殷)入潭州时,举为永州刺史,已而据州不服王命。李唐等攻永州,杀其守将郑封。城陷,世旻力战死之。民颇思世旻保障功,抟像以祀。”

上条与清康熙年所编《永州府志》卷十六《人物志》记载颇近:“唐世旻,字昌图。先世太原,徙家零陵。素骁勇,状貌英伟,眼环齿露。昭宗时,黄巢寇起,世旻团结乡兵,保安闾里,刘建锋举为永州刺史。光化初,马殷据楚,命李塘(唐)攻永。世旻力战,城陷死之,民思而祀焉。庙在城东山上,名曰‘灵显’。有《记》,载《艺文》。”

四条史料互参,唐佑父亲唐世旻那传奇经历一目了然,以此可推测唐佑离开永州的原因、去向、结果、后世等脉络,则庶几接近历史真相。

综合上述史料可知,唐世旻祖籍太原(这也是晋阳唐氏追宗溯祖唐佑的原因),后举家迁往永州。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乾宁元年(894),军阀刘建锋(后被唐昭宗任为武安军节度使)占领潭州后,任唐世旻为永州刺史。从此,唐世旻与儿子唐佑一起经营永州,团练乡兵,自立安民,如同化外之州,唐佑亦称永州刺史。刘建锋去世后,部众推举马殷为主帅(后被朱温封楚王),因唐世旻不服节制,遂派部将李唐进攻永州,唐世旻城陷身死。当地老百姓感动于唐世旻之前的保境爱民之功,塑像建庙于永州城东山之上,香火祭祀不断。

永州城破兵败之后,唐佑携家人先避地桂州(今广西桂林),再徙衡州(今湖南衡阳)踏水桥,最后安顿于湘潭淦田金烟冲,也就是今天的龙门镇永福村金烟组,在这世外之地安享晚年,逝后葬于金烟山上。唐佑之所以成为龙门镇及周边唐姓祖先的来历,大致如此。

唐佑三子,分别是唐潼、唐灒、唐汴。据《湖南氏族迁徒源流》载,唐潼后裔迁居醴陵,唐汴后裔迁居攸县,唐灒一脉世居淦田(即龙门),淦田开利寺左侧曾有灒公祠。其族后人中,唐选、唐斯盛举明万历年间进士,唐世徵举清顺治年间进士,唐紫瑞举乾隆年间进士,唐恒模,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长,唐建藩,曾任侯补国会议员,可谓人才辈出,玉树盈阶。

龙门唐氏在明朝还出了一位大慈善家,他叫唐礼,字仲和,唐佑第十四代孙,明永乐年间贡士,任江西吉水县主簿。永乐二年(1404),湖南大旱,唐礼率族人1000 多人,捐赠谷物一万多担,赈济潭、衡、攸、醴四县灾民,救民于水火。明成祖朱棣为表彰唐礼的赈灾义举,特书“唐氏义门”四个字,命湘潭知府刻石,于太湖村立坊,以示表彰。今天,仍有地名叫“义门坪”,即来源于此。

唐氏本枝百世,人丁兴旺,亦向周边乡镇和湘江对岸等地迁居,龙船镇、古岳峰镇一带的唐氏后人便有“晋阳唐氏字辈歌”熟读于口曰:“青紫传芳昭祖德,升恒继运焕文光,向荣嘉树滋培厚,作善相承卜永昌。”

唐佑到底是唐朝还是宋朝人?说他是唐朝人,是非常准确的,有籍可考。说他是宋朝人,那要看年寿,他历唐末、五代可以肯定,是否逝世于宋太祖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之后,可能性不大。至于说他曾任宋刑部尚书,因为从永州城陷的公元898年到公元960年,达72年,用唐佑当时的岁数再加上72年,即为入宋后的岁数,或许达九十岁以上,哪怕他真的有此高寿而成为了宋朝人,但以宋朝七十岁退休的习惯(《宋史•致仕》: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他也难能在入宋后出仕,所以,唐佑“宋刑部尚书”,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误记。

源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2] 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3] 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 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5]

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6]

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7]

源于满族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7]

源于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1]

源于佤族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1]

源于土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于其他民族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1]

姓氏始祖

编辑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唐叔虞、唐仁祖。[8]

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唐义华: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挂冠归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清初纂成墨谱,康熙57年(1718)续修,乾隆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四修,道光2年(1822)五修,咸丰8年(1858)六修,光绪28年(1902)七修。[9]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余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

唐义华: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挂冠归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唐雎(ju),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2、唐举,战国时梁人。以善相术著名。“举”也写作"莒"。后遂以“唐举”指善相术者。典出《荀子·非相篇》和《史记》卷七十九〈蔡泽列传〉

3、唐蒙初为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令。武帝时,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夜郎,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汉。汉在其地设置犍为郡。

4、唐彬(235年-294年),字儒宗。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人。曹魏及西晋时期将领。唐彬早年便擅长弓马,后来才开始学习经史。历任郡门下掾、主簿、功曹,被州里召为主簿,经屡次升迁任州别驾。后被司马昭征辟为掾属,迁尚书水部郎。泰始初年,赐爵关内侯。

5、唐俭(公元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

-唐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102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8%。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六个省份居多,约占全国唐姓人口60%。[1]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之一唐尧。第二支是姬姓,为唐叔虞之后。第三支也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号为唐的姬姓诸侯国。除此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古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姓氏起源

出自祁姓,以封号为氏

丹朱是上古帝王尧的儿子,尧禅位于舜之后,舜将丹朱封为唐侯,直至西周周成王时期,因发动叛乱,家族被周朝镇压并除去封号,子孙迁于临近西周都城丰镐的杜地为诸侯,或沿称唐氏,或称唐杜氏。到周昭王时期,又复封丹朱的后裔为唐侯。[2][3]于20世纪80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杜伯鬲上有铭文“杜伯作叔祁尊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足以证明杜国确实姓祁,是尧帝的正宗后裔。

出自姬姓,以封号为氏

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在镇压唐侯叛乱后,改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家族遂以唐为氏,叔虞亦称唐叔虞。春秋时期,现今河南唐河县、湖北随州市、枣阳市一带另有一姬姓唐国,于公元前506年同吴国和蔡国一起参加柏举之战击败楚国,次年被复仇的楚国所灭,国人以唐为氏。

属复姓省文简化

为唐山氏和北唐氏及南唐氏所改,均是以地名为氏,汉高祖刘邦有妃子姓唐山氏,称唐山夫人。

出自其他源流

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1]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省)古羌人中有唐姓者。

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后简改为唐氏。[2][3]

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3]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唐叔虞、唐仁祖。[4]

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余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唐冕生唐持(承信郎),唐持生唐信明,唐信明生唐泽(迪功郎),唐泽生唐干(县丞),唐干生三子一女,唐自本、唐自木、唐自介,一女适伍进士,唐自本生唐天定、唐自木生唐天成、唐自介生唐天申,天申生唐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唐义华: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挂冠归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清初纂成墨谱,康熙57年(1718)续修,乾隆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四修,道光2年(1822)五修,咸丰8年(1858)六修,光绪28年(1902)七修。

迁徙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020余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8%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唐姓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

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

唐姓有多少年历史记录

  1、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体解释奉上:  2、唐姓的始祖介绍:  (1)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