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的主要分布在全国那些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 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当代高姓的分布频率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3A)表明: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 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3B)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0.3。
他是汉族人,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解释:
明史 卷三○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 李自成两次称帝都以李继迁为太祖 第一次称王于西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 第二次称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纪闻》: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 甲午申刻,传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驮金帛,纷纷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曾创立了一些礼仪制,主要是结合历代朝廷和自身党项民族的生活礼节,使其礼仪大气而庄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礼仪制度 《明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纷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门为大顺门,颁发冠服,大僚则加雉尾于冠服,方领,又收各牙牌,自务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纪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定思小纪》“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俱刊定成。 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结合西夏国制,制定一系列制度 《爝火录》: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为之。更六部为六政府,设尚书、侍郎等官。改文选司为文谕院,主事曰从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馆,裁革詹事府。改中书曰书写房。国子监设三堂,革去祭酒,以司业为学正,学录博士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给事中曰给谏、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宝司曰尚契司。大常、鸿胪,俱属礼政府。太仆寺曰验马寺,布政司曰统会可。巡抚曰节度使,按察曰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县曰令。守备曰守领,把总曰守旅。改印曰契,一云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领尚方,以云为级,一品云一、九品云九。大僚冠加雉羽,带用犀银黑角三等 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中国明史研究会会员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拔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发"习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当初建立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人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西夏专家唐荣尧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项民族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项民族、羌族人的发源地和隐居地。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草地,行程数万公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上过青藏高原,去过尼泊尔山区;在唐荣尧先生的研究中,确认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历史学家姚雪垠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第四卷第十六章),这样写道:"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几年来要取代明朝的梦想今日实现,一时志得意满,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在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已经破了北京,不久将平定 江南,统一宇内,李继迁传到李元昊,又传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发扬光大。"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汉人,李自成是党项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的李自成的祖先应该是党项羌族人——也就是说,李自成应该是党项羌族人的后代 。" 陕西历史研究所专家李登弟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原馆长申长明:"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才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事实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明日黄花,在这里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李健侯在《永昌演义》说: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米脂李自成研究会成员,政协委员高埃飞在<《李自成——党项羌人后裔》: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顺王朝后,把西夏太祖李继迁立为不祧之祖,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李继迁寨现称李继先。我以为是李继迁的后人们出于对祖先的尊重、爱戴和纪念,不愿直呼其名而取其谐音,或者直接承认其为自己的先祖才这样命名的。总之,此地的李氏族人可以肯定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就是说,李自成的祖上无疑是党项羌人。 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①西夏国――我国古代一支少数民族名叫党项,属于羌族。党项人以姓氏分为许多部落,拓拔一支势力较强,唐末居住于今宁夏、陕、甘边区及与内蒙古接壤一带。其部落首领拓拔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氏。传了七代到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于 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传国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士也与汉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县的李继迁寨人,称李继迁为始祖,听以他虽系汉族,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段苴仁、段苴义兄弟:明朝平定云南后,朱元璋赐名段苴仁为“归仁”,官居雁门卫 大理国镇南王、保国大将军段正淳身为今上保定帝胞弟,精忠体国,喜好结交江湖豪客《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
《后汉书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 第五十五》
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
《三国志 贾诩传》
贾诩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北齐书 卷十六 列传第八 段荣》
段荣,字子茂,姑臧武威人也。祖信,仕沮渠氏,后入魏,以豪族徙北边,仍家于五原郡。父连,安北府司马……
二年五月卒,年六十二。赠使持节、定冀沧瀛四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太尉、尚书左仆射,谥曰昭景。皇建初,配飨高祖庙庭。二年,重赠大司马、尚书令、武威王。长子韶嗣……
《北齐书 卷十六 列传第八 段韶》
韶,字孝先,小名铁伐。少工骑射,有将领才略。高祖以武明皇后姊子,尽器爱之,常置左右,以为心腹。建义初,领亲信都督……
后恩赐父荣姑臧县侯,其下洛县男启让继母弟宁安……
又以霸城县侯让其继母弟孝言……
显祖嘉其功,诏赏吴口七十人,封平原郡王……
韶疾甚,先军还。以功别封乐陵郡公。竟以疾薨。上举哀东堂,赠物千段、温明秘器、辒辌车,军校之士陈卫送至平恩墓所,发卒起冢。赠假黄钺、使持节、都督朔并定赵冀沧齐兖梁洛晋建十二州诸军事,相国、太尉、录尚书事、朔州刺史,谥曰忠武。
韶出总军旅,入参帷幄,功既居高,重以婚媾,望倾朝野。长于计略,善于御众,得将士之心,临敌之日,人人争奋。又雅性温慎,有宰相之风。教训子弟,闺门雍肃,事后母以孝闻,齐世勋贵之家罕有及者。
《晋书 卷一百二十九 载记第二十九 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斩光中田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以盟,一旬之间,众至万余。屯据金山,与从兄男成推光建康太守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吕光龙飞二年为神玺元年。业以蒙逊为张掖太守,男成为辅国将军,委以军国之任……
业僭称凉王,以蒙逊为尚书左丞,梁中庸为右丞……
业,京兆人也。博涉史传,有尺牍之才,为杜进记室,从征塞表。儒素长者,无他权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谶记、巫觋、征祥,故为奸佞所误。
共叔段的子孙为避难,有一部分西去。从潼关西向,一路经过长安、扶风、陇县、天水、兰州,直至武威、张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
共叔段的子孙到武威后的第—世祖公认为西汉文帝时北地督尉段仰。著名的后代有:
西汉武威太守段贞
西汉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段会宗
东汉司隶校尉太中大夫段颎
北魏朔州刺史段严
北魏平东将军段基
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荣
北齐大宰左丞相段韶
隋吏部尚书东京留守段达
隋郑州刺史段嗣元
隋右卫将军段嗣道
唐殷州刺史段玮
唐右武将军段怀节
唐尚书左丞段平仲
唐太尉段秀实
北凉开国君主段业(?—401年),京兆人,汉人,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建立者。原是后凉天王吕光部将杜进僚属,从征西域,后任建康太守。后凉龙飞二年,沮渠男成叛后凉,段业被推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以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男成的堂弟沮渠蒙逊为张掖太守。神玺三年,称凉王,改元天玺。
段业本来只是一个儒家长者,因缘际会被推上王位,其实本人并没有权谋,无法约束下属,只信任卜卦、巫术。而一直以来,段业对于沮渠蒙逊的勇略就颇为忌惮,蒙逊也有除掉段业之意。天玺三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击段业,段业兵败被杀,蒙逊继立为北凉君主。
虽然段业的北凉与武威相当近,但是其本身为京兆人。他与武威段氏究竟有无血缘关系?由于历史对此记载太少,我们不得而知。
查阅《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北齐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四库全书》等,有下表:
第二部分、武威段氏系
图例:
下划线代表此人在本文稍后部分,有详细的世系分图
红色代表此人为凉国王
段贞—(玄孙)关内侯段会宗—(从曾孙)新丰县侯颎—(颎七世孙)信
段信┬严 ?天玺帝凉王段业
│
├基—达——————玮—————┬怀节——成象———平仲
│ │
│ └秀实
│
└连—武威昭景王荣┬平原忠武王韶┬平原王懿┬嗣元———崇谦
│ │ │
│ │ ├嗣道———崇简┬橙
│ │ │ │
│ │ │ ├协
│ │ │ │
│ │ │ └怡
│ │ │
│ │ └平原王宝鼎
│ │
│ ├济北王深
│ │
│ ├德举
│ │
│ ├德衡
│ │
│ └德堪
│
├霸城县侯孝言
│
└洛县男宁安
精华0 积分7660 金钱0 论坛币 花卷0 个 阅读权限100 性别男 在线时间243 小时 查看详细资料
TOP
tankaihong
版主
UID83920 帖子5628 积分7660 包子69 个 注册时间2006-7-17 最后登录2008-8-2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17 20:08 只看该作者
白古通[明]《玄峰年运志》
段氏之先,武威郡白人也。
有名俭魏者,佐阁逻风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
冯苏[清]《滇考·段氏大理始末》
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六传生思平。思平生有异兆,及长,智量不凡,仕为通海节度使。杨干贞篡位,思平图雪国愤,深自韬晦,干贞忌之。思平虑不免,卜于秀山神祠。往巴甸就其舅爨判(姓名)自匿。干贞索捕甚急,思平与(郑)买嗣旧臣高氏眶,高方为善巨守,有志兴复,密遣人招思平。思平与其弟思良、军师董伽罗走就之。追者在后,昼夜兼行至“药师寺”避入,计必死,顷之,追者去,出视则门封蛛网矣。至品甸波大村,得奇戟。又叶镜湖有妖物,夜出食人,行旅不敢进。思平持戟暮至,见水际隐隐有光如匹练,逼视之,一马伏不动,收得之,乃神骥也,日行数百里,追者莫能逮。行山谷中,馁甚,摘野桃剖食之,核肤有文,曰“青昔”。思平怪之,以语董伽罗。对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乃杨氏政乱,吾当是日举义乎”遂至善巨,与高氏谋,高氏曰:“东方诸部,聚之可得胜兵数万人,动以大义,罔不济矣。”遂往借兵,东方黑爨、松爨三十七部皆助之。会于石城,众十余万,鼓行而西,所向无敌,师至河尾,是夕,思平梦人斩其首,又梦玉瓶耳缺,又梦镜破,惧不敢进,董伽罗曰:“三梦皆吉,进也。公为丈夫,‘夫’去首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为‘王’,王者兆也。镜中有影,如人有敌,镜破则无影,无影则无敌。三梦皆吉,进也。”思平乃决,明旦,引兵欲渡,莫知所从,见江尾一妇被璎而浣者,指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 尔国名‘大理’。”从之,得济。遂以后晋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入关。杨干贞战不胜,率妻子走永昌,欲入缅国,以图恢复。思平追至万箭树,自缢死,亲属皆俘。思平自立,改国号“大理”,都阳苴咩城,改元“文德”,逐杨氏邪臣,除苛令。以董伽罗为相国,封高氏为兵侯,分治成纪、巨桥等地。封爨判为巴甸侯。祠秀山神,加思三十七部,于是远近归心。
张澍[清]《姓氏寻源》
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
《云南通志》
段思平者,其先武威姑藏人,汉太尉段颖之后,云南段氏由姑藏而来。
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序
族之有谱,凡以教亲睦,察远近,别真伪,备遗忘也。每世必修,一节之长必录,一行之善必书。谱之为义大矣哉!稽滇志所载,蒙诏僭制,不知汉大。段氏虽相沿割据,然求经籍,受册封,颇知礼义。有宋徽宗政和七年段公正严,遣使入贡,诏封为大理国王。迄今大理、剑川,段氏子孙繁衍,其兴衰源委,必有谱牒可稽。但两地遥隔,无从咨询,姑以俟后人之详察耳。我高祖龙生公,移居他郎(即墨江),因屡遭兵火,家乘无传。祖本珍公,所为深长太息也。祖自幼乐施好善不倦,而家贫无资,遂以簿书糊口,及顶吏进京,考职候补经历,旋以年耄,累征不就。吾父光裕公,性至孝,祖母陈氏病,割股救焉。历事继祖母三人,不异所生,其事吾祖也。每岁终以十金寿。左右就养无方,务得其欢心而后已。雍正壬子,夷逆之变,奉上宪委,往定南里招安,不避艰险,辛苦备尝,为所全活者万余家。平定后,经营家政,光大门庭,俾浩兄弟文成武就,入校庠而食廪禄,列铨选而贡朝廷。皆其积善成德栉风沐雨之遗也。故列世谱详注于后,而昭穆井然。公议十字派附录于此(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他日子孙览谱,睹昭穆井然,遵派而论,不失式相好、勿相尤,笃一本之亲,广九族之爱,继往开来,于以拔巍科,掇高第,又其僭德之光,久而自发者乎。失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我祖宗代有盛德,宜享其隆。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此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无疑者。但须贵而能下,富而好仁。仲叔季弟分多润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负段氏忠厚传家之遗愿,而有以答吾祖宗之灵于在天矣。
嘉庆二十年乙亥长至日手重修后裔明浩沐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
大理国第一世皇帝,名段思平,其子段思英,孙子段思聪等等,父子名字中都为“思”字。这并不是“段思”氏,而是北方鲜卑族姓名中的习俗。由此,有些学者以此证实:大理段氏来源于甘肃武威的说法是正确的。 因为,甘肃武威在公元前后一两百年,确有这样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段氏先祖久居于此,所以也有这样的习惯,同样段干木的一些后代,也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中原汉人的学者,搞不清这种关系,以为是“段干氏”。所以把段氏分成了段干氏和段氏,实际上都是段氏,只是说,有些段氏迁居在西北方,慢慢地受此习俗的影响。从历史资料上看,那时段氏实际向西迁移。
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数传北周之段永,再数传唐之段俭魏。而始祖段延是武威人。
也有人认为,大理段氏先祖,虽然来自武威,但是不是武威汉族,而是鲜卑段氏,先迁武威,然后徙云南。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段氏的取名:
父子以重名制为主,连名制为辅,绝异于汉族的避讳。这些是北方鲜卑族的习俗。
1重名制:姓名三个字,第二个字祖,父,子,都一样。比如“段正淳,段正严,段正兴”,“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
2连名制:父亲姓名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姓名第二个字。比如“段思廉,段廉义”
来看看这接连五个皇帝“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前三个是重名,后三个是连名,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倒名。如果是汉族,一个朝代接连五个皇帝的名字,是绝对不允许如此重复的。
国号“大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段思平生于喜州,喜州即大厘城,将“厘”字改为了“理”字,“大理”,即是“大治”。“大”字就如同先前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无二。
第二、与南诏后期曾用过的“大礼”有承袭关系。
“南诏酋龙立,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新唐书·南诏传》
“大理国与唐史礼、理字异。”范成大[南宋]《桂海虞衡志》
“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元史·地理志》
大理政权被蒙古灭后,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
对照《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读者又知道他们多少事迹呢?
庙号 帝号/谥好 皇帝名 在位时间 年号(选最主要一个)
太祖 神圣文武帝 段思平 937-944 文德
文经帝 段思英 944-945 文经
圣慈文武帝 段思良 945-951 至治
至道广慈帝 段思聪 951-968 明德
应道帝 段素顺 968-985 明正
昭明帝 段素英 985-1009 广明
宣肃帝 段素廉 1009-1022 明启
秉义帝 段素隆 1022-1026 明通
圣德帝 段素真 1026-1041 正始
天明帝 段素兴 1041-1044 天明
兴宗 孝德帝 段思廉 1044-1076 保安
上德帝 段廉义 1076-1080 上德
广安帝 杨义贞 1080-1081 德安
上明帝 段寿辉 1081 上明
保定帝 段正明 1081-1094 保定
大中帝 高升泰 1094-1096 上治
中宗 文安帝 段正淳 1096-1108 天授
宪宗 宣仁帝 段正严 1108-1147 日新
景宗 正康帝 段正兴 1148-1172 永贞
宣宗 功极帝 段智兴 1172-1200 元亨
享天帝 段智廉 1200-1205 凤历
神宗 天开帝 段智祥 1205-1238 天开
孝义帝 段祥兴 1238-1251 道隆
天定贤王 段兴智 1251-1254 天定
第三部分、大理段氏系
图例:
红色代表大理国皇帝
蓝色代表先当皇帝后出家为僧
绿色代表元朝的大理总管
段保隆
┣━━━━━━━━━━━━━━━━━━━━━━━━━━━━┓
段思平 段思良
│ ┣━━━━━━━━━━━━┓
段思英 段思聪 段子标
│ │
段 段素顺
│ │
段 段素英
│ ┣━━━━┓
段智恩 段素廉 段
│ ┣━━━━┓
段思廉 段素隆 段
┣━━━┳━━━┓ │
段廉义 段 段 段素真
│ ┣━━━┓ │
段寿辉 段正明 段正淳 段
│ │
段正严 段素兴
│
段正兴
│
段智兴
┣━━━┓
段智廉 段智祥
┣━━━━━━━━━━━━━━━┓
段祥兴 段福就
┣━━━┳━━━━━━━━┓
段兴智 段实 段忠
┣━━━━━┓
段庆 段正
│
段隆
┣━━━┳━━━┳━━━┳━━━━━━━━┓
段俊 段义 段光 段功 段真
┣━━━━━┓
段宝 段世
│
段明
┣━━━┓
段苴仁 段苴义
注:
1段思平: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任通海节度使。同年联合滇东三十七蛮部,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封开国功臣董伽罗为清平官、高方为岳侯。“思平,蒙清平官忠国六世孙,布燮保隆之子。”《云南志略》
2段思英:在位一年,就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废除,在大理崇圣寺出家为僧,成为大理首位出家的皇帝。而崇圣寺,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从此成为大理皇家寺院。段思良自立为帝。“思英性暴戾,居丧*戏无度,多变易文德年制度。”《滇史》
3段思良:段思平弟,本是开国功臣。段思平死后不久,逼侄逊位。从此,大理帝位继承在思平、思良两支系间更替。其实他们兄弟俩,与北宋开国时期惊人的相似!“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滇史》
4段思聪:段思良子。在位期间,高氏成为宰相家族。
5段素隆:段素廉侄。不乐为帝,禅位为僧。
6段素真:段素隆侄。不乐为帝,禅位为僧。
7段素兴:段素真孙。“素兴在位,荒*日甚”,被相国高氏废掉。
8段思廉:段思平曾孙段智恩之子,颇有人望,是时,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帝位转回段思平子孙一系,如同南宋高宗以后帝位又还给了太祖子孙。高氏以此拥立之功,日盛,封高智升为鄯阐侯。不乐为帝,禅位为僧。
9段廉义:段思廉子。熙宁八年,被杨义贞所杀。《天龙八部》中段延庆就是他的太子。但是历史上并无段延庆其人。
10杨义贞:杨允贤子。1063年,杨允贤叛乱,高智升出兵灭之。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国君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后被高升泰所杀。
11段寿辉:段廉义侄。高智升子高升泰带兵讨逆,诛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不乐为帝,禅位为僧。
12段正明:段寿辉堂弟。“性谨恪尚俭素”,1094年被被高升泰废黜,出家为僧。大理国结束。《天龙八部》中的保定帝段正明本尘大师就是他。但是他并不如小说中写的那样圣明,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13高升泰:大理相国。高氏世代为大理相国,权倾朝野。1094年,高升泰废黜段正明,建立“大中”国。改元上治。在位二年后病重,因段氏集团还有相当的实力,遗嘱其子高泰明还位于段氏。《天龙八部》中的鄯阐侯高升泰就是他。但是他并不如小说中写的那样是个贤臣,而是一个权臣。“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滇史》
14段正淳:段正明弟。1096年,高升泰死后,高泰明遵照遗嘱,将王位还给段氏,拥立段正淳即位,仍号“大理”,自己为相。史称后理。但是在后理,宰相高家一直把揽朝政,皇帝基本无实权。《天龙八部》中的镇南王段正淳就是他。他并非小说中那样只是个王爷,而是当上了皇帝。他也并非只知寻花问柳,而是努力“中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错的名声。晚年禅位为僧,也并非小说中不得善终。
15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段正淳子。受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晚年出家避位为僧。他就是《天龙八部》中著名的段誉。他勤理政事,爱民用贤,是一个好皇帝。不过最后因为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弄得心烦,也出家了——貌似花痴不应该出家的。“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滇云历年传》
16段正兴:又名“段易长”,段正严子。不乐为帝,禅位为僧。
17段智兴:段正兴子。他就是《射雕英雄传》中著名的南帝段智兴一灯大师。不过历史上,此人并没有出家。并且一点都不圣明,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小国哪能如此折腾?因此国力衰落。“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滇史》
18段智祥:段智廉弟。不乐为帝,禅位为僧。
19段兴智:段祥兴子。末代皇帝,后又当任了7年蒙古大理总管。
20段实:又叫段信苴日。段兴智弟。蒙古大理第二位总管。中统二年,段实入朝忽必烈。“袭总管,赐虎符,领大理、威楚、鄯阐、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自万户以下皆受节制。”《滇史》
21段功:著名的爱情故事“孔雀胆”男主角。因抗击红巾军有功,被梁王许予爱女阿盖郡主。梁王后来又对其起疑,想让阿盖郡主用孔雀胆杀死自己丈夫。阿盖郡主反而告诉了他,并要和他一起逃走,双宿双飞。段功不相信岳父会杀自己,拒绝妻子好意。第二天就被梁王杀死。阿盖郡主绝食殉情。
22段世:段明叔。第十三任,也是最后一任大理总官。“段氏世土,至此而绝”。
23 段苴仁、段苴义兄弟:明朝平定云南后,朱元璋赐名段苴仁为“归仁”,官居雁门卫镇抚;赐名段苴义为“归义”,官居武昌卫镇抚。
戴姓的起源 戴(dài)姓,源出有: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自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戴国被郑国灭掉后,其王族后裔及子民遂以国为姓以纪念故国, 属于以国名得姓;是戴姓重要支系之一。戴国首任受封国君一说为子姓殷商皇族后裔,另一说为姬姓宗族子弟。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
戴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帧N髦艹跄辏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忠酝醺岗趾盼氏,称戴帧:笫酪嘌赜么餍眨并尊戴治戴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
为什么说戴姓是中华第一美姓 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时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为姓。
西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后世代相传,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过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的谥号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戴国于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纪念故国,就相继以原国名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汉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南迁江浙者,东迁山东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戴氏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还有的徙居于今安徽、湖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戴君胃父子自河南固始随从前往,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氏入闽之始。后又有相继迁入今陕西、湖南、江西的。
《元和姓纂》列出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又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载,蕉岭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之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不少戴氏族人移居海外。
中国历史上戴姓名人众多,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与其侄子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皆被立为博士,称“大戴”、“小戴”。他们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平帝时有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遵。东汉初有以解经闻名京师的平舆(今属河南)人戴凭,还有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刚(山东东阳县东北)人戴宏。东晋有学者、雕塑家和画家谯郡饶县(今安徽宿县)人戴逸,其子戴勃、戴J,均善画和雕塑。还有著名隐士戴达。唐代,戴氏有两人任宰相:戴胄,相太宗;戴至德,相高宗。还有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南宋有诗人戴复古。元代有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代有画家戴进。清代最杰出的戴姓人物是思想家、学者戴震。他曾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是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首创对宋儒理学的革命;还有画家戴本孝、戴熙,体仁阁大学士戴衡亨,文学家戴第元,史学家戴名世。近现代有真菌学家戴芳湖,诗人戴望舒等。戴氏人才济济,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较为突出。
戴姓人家郡望在淮同、广陵、清河。
汉、满、瑶、回、蒙古、土家等民族中都有戴姓。戴姓人家常贴对联有:
学礼删文,业擅五经。
峻节山高,逸情霞举。
一、 姓氏起源 代姓来源与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来源有四:
1、 黄帝乃代姓之鼻祖。
2、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代”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 出>>
戴姓的家谱 戴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 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 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 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 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 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 “戴”为氏。 3、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 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代姓与戴姓的联系 两周前我们谈过一个从戴姓上“生”出来的姓氏“岱”,今天我们来说它的另一个兄弟“代”。 “岱”的产地在潮汕,年代较近。而“代”的产地却是中原地区,而且由来已久。因为“戴”、“岱”不作姓氏时潮汕话同音,作姓氏时近音,而“戴”、“代”在潮汕话中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音,从这一点上也可证明其产地不在潮汕。 代(dài,潮音toi3(钗3))姓,在全国约有人口210万,在各姓中排第129位,占全国人口的016%代姓在揭阳有117人(2001),在各姓中排第162位,占揭阳人口的0002%代姓来源有二:1源自姜姓,以国为姓。春秋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国代国(都城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周元王三年(前473),晋国赵襄子兴兵吞并代国,代国灭亡。国人以国为姓,成为代姓。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近代,人们以为“代”是“戴”的白字,将笔画繁复的“戴”改为简单的“代”,成为代姓。 此外,满族也有此姓。 今代姓在全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北京、辽宁、云南、重庆、四种等省市。 代姓的历史名人,清初有满族大臣代善,曾为打下和巩固清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代民间艺人代玉宝(1894~?),辽东满族高粱红唱手,民国初年开始行艺,以说口迎人和段子多取胜,40多岁改唱影,白天唱影,晚上唱二人转。 广东代姓居民主要分布于广州、深圳一带。揭阳代姓主要分布于普宁、惠来一带。
百家姓中是戴还是代 戴姓来源:(1)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宋国戴公死后,宋武公司空继位。其支子(非嫡长子)以王父的谥号“戴”为氏。(2)以国为氏。《左传》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有戴国,隐公十年亡于郑国。其族人以原国名“戴”为氏。
代姓来源:战国时期有代国,被赵国Z子所灭,其后人以原国名“代”为氏。
岱姓来源:据考证,岱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喇沁蒙古博罕岱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罕岱氏,亦称伯罕岱氏、伯汗岱氏、伯汉岱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市)。它源出古突厥阿史那部联盟,部中有一分支氏族,酋长为阿史那・博罕。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阿史那・博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博罕岱氏。“岱”在蒙语中是“特别”、“非常”、“高峰”的意思,特指博罕岱氏这一族悠久、特殊的历史来源。清朝中叶以后,博罕岱氏后裔多在名字前冠以汉姓,如杨氏、庄氏、博氏、岱氏等。
福建戴姓起源 戴姓起源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一带,是中国当代百家姓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戴姓远古祖先为黄帝曾孙帝喾,帝喾生子名契。契为舜帝首领人物,被商族奉为始祖。传至十四代,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帝乙传位商纣王后,进行残酷统治,导致周武王克商。周初分封之时,把宋邑封给反对纣王比较激烈的殷商贵族微子,建立宋国,称为宋公。传至第十一任国君,有功于民,深受万民爱戴,死后被周宣公赐谥曰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子以祖父谥号为戴氏。从此,中华大地,历代均有戴姓子孙。先秦时期,戴氏在其发祥地豫东繁衍生息。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人迁居豫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郡望有谯国郡等地。明朝初年,始迁祖戴固元任常德府武陵县教谕,携眷属迁至常德府石拱桥。其子孙因慕澧水流域零阳山水之秀而迁入慈利县。清代,戴姓部分裔孙转迁桑植县、永定县等地,致使张家界市戴姓后裔现已达到10万多人。
一、商周时期戴姓远祖溯源
戴姓是中国一个古老姓氏,源远流长。据《史记》和国谱研究中心资料综述:戴氏出自子姓,是黄帝子孙。关于子姓由来,有个神秘的传说:黄帝曾孙帝喾是远古“五帝”之一,娶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简狄为次妃。有一次,简狄与几个女子在溪中嬉戏,飞过一只玄鸟(燕子),坠下一枚鸟卵。简狄将鸟卵抓到手里,将其吞下。没过多久,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契长大后,有德有才。舜帝任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舜帝把契封在商邑(今河南省商丘市),赐为子姓,因“子”即“卵”的意思。故《戴氏开源表》载:“戴,本高辛氏之后裔。帝喾次妃有皇吓简狄祈谋。有玄鸟之祥而生契。舜使为司徒,教民有功,赐姓子氏,封于商。历十四世(汤)而伐桀有天下。”尧舜之际,子契不但是军事首领人物,也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后来,商族把契尊为始兴之祖,故有“玄王”之称。约在公元前1600年,经过鸣条之战,契的第14代孙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盘庚继立商王以后,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故被称为殷商。
商朝自第24位国王祖甲时开始出现衰败迹象,至第29位商王帝乙时更加衰微。帝乙有长子子启,因封于微(山西省潞城县),史称微子。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帝乙之妾,地位卑贱。后来,其母被册立为王妃,生少子帝辛。因此,子启虽长,仅为庶子;帝辛虽幼,却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此即商代第30位国王纣。商纣王在位,宠信女人妲己,任用善阿谀的费中和善谗毁的恶来,朝政败坏造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兴炮烙之刑,残害异己。纣王庶兄微子很为王朝担忧,多次进行劝谏,但纣王拒谏饰非。甚至对进谏的少师比干施以酷刑,逼得太师箕子佯狂为奴。微子知道纣王必亡,只得哀叹,离开商宫,退隐林里。不久,周武王联合诸侯兴兵灭商,经牧野(今河南省汲县)大战,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微子闻讯之后,带着商朝宗庙祭器, 上身去见周武王,请求保留商族宗祀。周武王答应微子要求,封纣王之子武庚统率殷商遗民,并派其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领兵驻守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武庚拉拢管叔、蔡叔起兵反周。周公旦平定叛乱之后,见微子在殷民中有威望,又能顺从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宋邑(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分封给他,建立诸侯国宋国,爵位为公,管理商朝遗民,并作《微子之命》以申诫之。宋微子仁慈贤明,深受商朝遗民爱戴。
二、春秋时期戴姓始祖得姓始末
宋国首任国君子启死后,其弟子仲衍继承王位,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微仲。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宋戴公,名叫子>>
戴姓的人到底该写哪个代这两个(代 戴)到底有什么出别? 戴姓的人该写戴,戴姓/代姓有区别,戴姓来源(1)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宋国戴公死后,宋武公司空继位。其支子(非嫡长子)以王父的谥号“戴”为氏。(2)以国为氏。《左传》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有戴国,隐公十年亡于郑国。其族人以原国名“戴”为氏。代姓盯源是战国时期有代国,被赵国Z子所灭,其后人以原国名“代”为氏。
姓戴的在历史上属于哪一种情况 汉族戴姓主要来源有三:子姓宋国宋戴公后裔以谥为姓、子姓(或姬姓?)戴国君民以国为姓、殷朝殷氏宗室(本源上也应该是子姓)改姓戴。
1、出自宋国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纣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以国为姓,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戴国,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的戴国,为子姓或姬姓诸侯国,其国位于现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国君因身为殷商后裔而封国,戴国国土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一带。戴国被郑国灭掉后,其国君以及全国子民遂以国为姓,全体姓戴,世代相传。
3、出自殷朝的子姓,据《鼠璞》所载,武王牧野之战灭亡殷商后,有不少殷宗室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参见
zh /wiki/%E6%88%B4%E5%A7%93
代姓的来源?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高姓的主要分布在全国那些地方.
本文2023-10-23 12:24: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