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故居”——奉化溪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蒋氏故居”——奉化溪口,第1张

奉化溪口,位于宁波市区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22公里,沿宁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转弯再行8公里即可到达。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一线风光优美,所以,剡源九曲自古就为 旅游 胜地。

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溪口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特别是西北的雪窦山,名胜古迹众多,为浙东著名 旅游 胜地,汉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莱,陆上天台”来赞美她,可惜的是那次来溪口太过匆忙,没能有时间去雪窦山一游。

溪口因为是蒋介石老家,慕名而来者不绝于道,一年四季都有游客至此。我们开车从宁波一路而来,首先看到的是武岭门。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因为,其一蒋介石祟尚武德;其二“武岭”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进武岭门后的三里老街便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从小生活的故乡。沿街有小洋房。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右边是武岭中学。

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蒋介石祖父斯干、父亲肇聪(即肃寇)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

我们顺着沿江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蒋氏故居”。这里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指蒋介石)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蒋介石父)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西偏房即今报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蒋肃庵死后,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石、蒋瑞青得丰镐房。蒋瑞青分家不久即亡,丰镐房归蒋介石独有。

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中堂为“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

最后我们去参观了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房子就是蒋经国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是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镌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欢迎朋友们点评指导并敬请关注!

安徽定远蒋姓族谱:克宏尔尚允,存思孝其正,大华邦国,长太耀门庭

安徽无为蒋姓辈分:知同则道一、家声其克昌、尚承同世德、切义永怀芳

河南南阳蒋姓族谱:万世永怀,志心德月,敬宗吉昌

江苏沛县蒋姓族谱:均立正贵恒

(一)闽台蒋姓源流亲情

福建蒋姓不是本土固有的姓氏,而是由中原、江苏、浙江、江西等省蒋氏先祖因仕宦奉旨入闽后,子孙因留念江南风光秀色和良好生活环境而留下定居或因各朝代战火天灾所至,蒋氏人避乱或避灾大规模南迁而遂渐移居到福建,千百年来在入闽大地繁衍生息,传宗接代至今,而宝岛台港与福建隔海相望,台湾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很早就有福建人渡海到台港开垦生活,而台湾的蒋氏绝大部分则是由福建迁徙而繁衍的。

据史料记载,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入闽平乱,先后有光州64姓和44姓子弟兵随从,其后在漳州,龙岩等地屯田开发而定居,这些子弟兵中就有蒋氏伯龄的后裔。而据福建各地族谱载,大规模进入福建的蒋姓族人基本上查明,入闽蒋氏中发展,繁衍成族、成宗支的归纳为11支。其中唐朝入闽2支:是33世祖子慎公衍派,是48世祖云阳侯默公之血脉,其子孙主要生活在闽东十几个村落。第二支是高公衍派,是48世祖九江侯稔公之宗支,其子孙主要人仙繁衍后代遍布德化、永春、大田、尤溪等地几十个村落并均有分支,后在闽西、闽北等地也有其后代繁衍。宋朝入闽6支;其中宋枢密直学士兼礼部侍郎堂公之五子渊公,任宋清源郡(今泉州)刺史,自江苏宜兴入闽,其六弟陆公待兄定居仙游东,至今莆仙境内蒋氏均为48世祖#亭侯澄公的宗支;第二支海澄衍派,始祖进公宋朝入闽,今漳州、龙海、南靖、华安、厦门翔安、漳平、几十村落居住地多是其后裔;第三支连城衍派,94世祖十八郎公即山亭侯的宗支,公于宋朝从江苏丹阳经江西入闽,今连城,长汀龙岩都都有其分支,第四支屿头衍派吉公,公于宋末从南京凤阳府八角井迁入长乐三溪莲池,后又迁徙屿头而人口大发,是全省蒋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乡村,约有蒋姓族人8000

多人 ,还不包括迁往福州、连江、闽东、闽北、上海、台湾等地的蒋姓族人:第五支是浦城宗支,92世祖绐公于宋朝从江西广光丰迁入浦城,其后裔广播浦城各村落,绐公是48世祖山亭侯宗支;第六支德义支,公于宋元年间入闽后在福建、浙江辗转后在霞浦、福鼎等地村落繁衍;第七支为凤阳支,始祖范公、旺公由安徽凤阳奉旨入闽仕宦官至福全正千户,范公随侄到泉州择奇树定居,今晋江福全、泉州、厦门、惠安各村落均有蒋氏后裔,人口多达万余人,第八支钟英衍派,翠岗公于元明由漳州迁龙岩许多村落,漳州蒋氏有的则是由福州螺州迁徙而来,至今龙岩蒋姓分布许多村落繁衍成三个宗支。第九支为绍公衍派,公于明太祖时今吾将军,封万户侯于永乐二年奉旨自江苏金陵入闽,其分支只在永泰、闽侯几个村落,繁衍缓慢。

台湾的蒋氏族人更不是本岛上固有的。虽然台湾也有从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其他省市蒋氏人在不同年代迁徙台湾,但是迁往台湾最早,人数最多的公认为福建蒋氏族人。特别是闽南各地的蒋氏族人。

据《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认定台湾姓氏至少有1027个,而相对集中于87个大姓,其中闽南人、客家人最多。占台湾居民人口中的85%是来自福建,而且台湾盛行闽南语。在基隆、台中、台北、南投、云林、桃园几个县市的“大姓”几乎都在87个大姓中,而蒋姓也都有,人数也不少。据有在资料统计台湾蒋姓人口有3300多人,在全岛87个大姓中排行第66位,其他位显赫。蒋姓台湾的源头据台湾史书载为:“系承伯龄,望出蒋乡”。蒋姓族人迁台最早的是明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当时,有位跟随郑成功父子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的在郑氏中任副总的蒋毅庵(蒋毅庵死后葬于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和一位郑成功中的蒋姓部属,定居台湾垦港东西势庄。追随郑成功的蒋姓族人已被认为蒋姓迁徒台湾的始祖。《福建史》记载,台湾的蒋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蒋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学士蒋邕(雍),他是莆田仙游人,在南宋绍兴年间由中原来泉州教书,后来定居下来,成为闽南蒋氏的开山祖。另据《福全蒋氏宗谱》载,泉州地区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有九世祖蒋学文迁居台湾(系君齐公、良材之次子),还有15世蒋彩应家庭迁徒台湾漳化县芝遴保管事厝庄(系五房天应之子),还有四房素斋厅蒋城移居台湾,泉州福全蒋明俊随先祖迁徒台湾桃园。据厦门翔安澳头《蒋氏族谱》载,厦门翔安(原同安)澳头村蒋孟育,福全派下蒋旺后裔,孟育公是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国子监祭酒,南京史部左侍郎,由澳头迁徒金门西山前社。后裔在1958年“823” 炮战后,有1千多蒋氏族人迁入台湾居嘉义、高雄等地。金门至今仍有后裔300多人,另据《同安县志》载,澳头迁台始祖有二人,即蒋士魏迁台北淡水,蒋本大居高雄,他们也成为台湾蒋氏的又一宗支。据莆田蒋姓史料载,在清末民国年间莆田很多人赴台湾经营或开发,其中有不少蒋姓族人,如莆田秀屿区厝村蒋文瑛因仕宦居台北,有蒋亚欣兄弟、蒋九樵、蒋亚绍、蒋金龙等迁台湾,有莆田忠门半岛南部,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蒋氏村落和居点三十处之多,他们都是莆仙始祖渊公、陆公后裔,后来不少人迁徒台湾,所以与台湾蒋氏乃连理之枝。宗门半岛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故乡。据漳州华安县《蒋氏宗谱》载,有蒋宗清《紫林》华安首任长官代县长,1931年调省城任职后带其子女等郡定居台湾。据尤溪族人。另据《闽连族谱》载,也有长汀蒋坊、蒋道训在台湾任官,长汀蒋承龙蒋承为家人均居台北,蒋美兰、蒋美礅等居淡水。据长乐屿头《蒋氏族谱》载民国初期海军总司令蒋拯上蒋后裔蒋铭、蒋秀莹、蒋秀光等居台北,蒋亨灏带部分子女和蒋氏宗亲由上海迁台北蒋开慧、蒋心德也居台北,连江蒋书告蒋启弼等一家也住台北,他们都是屿头吉公子孙,48世祖稔公子后裔。在台湾的蒋姓还有从浙江迁去的蒋中正家族和其他蒋氏族人和江苏沐阳跟随蒋介石赴台的蒋志勇家族。在不同时期,赴台士宦、经商、开发立基创业,千百年来传宗接代,塑成了今日宝岛之繁荣。以上足以证明闽台蒋氏不仅同根共祖,而且一脉亲情。

(二)寻根问祖一脉血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祖国大陆和平盛世,国富民强,到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台湾人民纷纷回大陆寻根认祖,我们蒋氏家人也随之潮流,千方百计绕道香港回乡寻根认祖。福建台湾一水相隔,亲人最多,从台湾回乡寻根探亲最热。这里略举几例。如十八年代起就有在台北的蒋亨灏之妹蒋秀珠带侄儿、侄女回老家长乐屿头寻根认祖时,他们与宗亲们谈及先祖义姑为抚侄儿、侄女回老家长乐屿并没有寻根认祖时,他们与宗亲们谈及先祖义姑为抚侄终老不嫁的美德神话般故事谈及在台北的福州蒋氏族人每年按家乡风俗举办春酒,宴请福州在台北的蒋氏家人足有十桌之多,以此来寄托血脉亲情;有迁徙台湾的蒋拯之孙女蒋秀莹与其夫代表在台湾的弟妹蒋铭、蒋秀榕家人回榕寻根认祖并拜竭祖父蒋拯之墓,并于2006年冬在长乐屿头村领导和宗亲们的支持蒋拯之墓迁回屿头,实现了先祖落叶归根之梦想,并且蒋铭因此将于明年率蒋氏族人组团回乡祭拜;有连江县蒋启弼蒋书诰宗亲在回连江寻根认祖之际,蒋启弼宗亲还捐巨资建宗祠、修族谱、办;如泉州奇树在台湾蒋氏族人组团寻根放祖,成立明星集团董事会捐巨资修宗祠、办学校(明星华侨中学、明星小学),办明星华侨、办工厂为公益事业造福子孙后代,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有晋江市福全蒋明俊等回乡寻根认祖时谈及在台湾桃园县有几千蒋氏宗亲,所以那里有条闻各台湾的“福全街”,后来他不回大陆办,此后他都要带宗亲们回乡探亲;再如惠安、华安两地每年蒋氏宗亲回家乡烧香拜佛之际都来寻根探亲,他们还谈及台湾的竹制蒸笼就是先祖从惠安带过去的手工艺为经营生活之道,至今台湾家家户户用的蒸笼都是莆田传去的,再以浙江为例,2000年蒋以国之子蒋孝严第一次回浙江奉化溪口寻问祖,办十桌酒会了同宗支的蒋姓族人,据宗亲们回忆他个头不高,人很随和,很有礼貌,临走时还到每桌敬酒与每个族人握手道别。终于寻根问祖的蒋孝严随着南来北往的探亲客流,再一次勾起中国人的寻根热,回台后他为闽台两岸三通作出了巨大贡献。台湾蒋氏族人的寻根问祖有力地证明了闽台两岸一脉血缘。

(三)共同信仰验证亲情

据华安《蒋氏宗谱》载,1998年2月台湾嘉义市武当山北极玄天上帝管理委员会罗、赖两先生带领几十名蒋氏乡亲到华安仙都大地寻根认祖,到大地上帝殿进香并与上帝殿碑文校对,说明台湾的玄天上帝信仰和三姓公信仰是由大地传承的。1900年2月28日,台湾蒋氏族亲再次随团又来大地玄天上帝殿进香,并迎接玄天上三尊金身到台湾。据莆田史料记载,莆田忠门半岛南部,在庙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蒋氏村落和居住地三十多处,他们都是莆仙始祖蒋渊公、蒋陆公后裔与台湾有蒋氏乃连理宗支。忠门半岛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之故乡,神话中妈祖林默渊源就在蒋氏居住地琼山,今台湾居民普遍信奉妈祖,并建有宫庙3000座,信徒达1700万之众。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台湾进香的旅游团骆绎不绝,批次和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旅游圣地眉洲岛接待海外内外游客超150万人次。福州闽剧、泉州高甲戏、莆仙戏剧的闽音韵律还不时在阿里山上空唱响。事实证明海峡两岸蒋氏共同文化、共同信仰不难看出闽蒋氏的血缘亲情。

两岸心声期盼统一

自蒋介石1949年12月10日,一行抵达台北,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自此退缩到台湾偏了26年。他到台湾以后,尽量在台湾以后,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灌输“台湾民众根在大陆”的理念。要求台湾学生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中国课本上,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诵;成功地进行了两岸群众都能沟通的“国语”。另外,他在居所宫邸及住馆,要求有类似浙江奉化的景致。他的思想之情异常浓厚。他还坚决反对“台独”,临死前曾想两岸谈判,1975年春节,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中欢迎毛泽东、周恩来访台,与蒋介石重开谈判,造福人民;呼请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局面。据说,陈立夫的这个“意思”是受命于蒋。只惜两个月后,89岁的蒋介石病逝,此事未有“后话”蒋介石病逝后,灵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别野”。“慈湖”在台北南60公里处,蒋介石生前曾常来此小住,并曾指示自己百年后暂厝于此。所谓“暂厝”,意即日后还要送回大陆安葬。不久蒋经国亦病故。1996年7月8日,蒋纬国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现在,两蒋的灵柩由保护着。台湾本土人士称,平心而论,蒋介石对台湾并非没有贡献,和当今的“台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他完完全全认同中国文化,认同自己的故乡,认同自己的根源。他要求返乡安葬,完全可以理解。据台湾-媒体1996年7月25日一篇文章吐露,1993年蒋纬国赴美为宋美龄祝寿时曾谈及蒋介石“入土为安”的彻底解决方案。宋美龄提出她的看法:“若蒋介石能归葬南京紫金山或是南京附近的方山、四明山等昔日蒋钟爱的名山大泽,则她在百年之后亦颇愿意归葬大陆,和她的母亲※桂珍葬在一起。假使蒋介石不能归葬南京紫金山、四明山、方山等地,而能归葬浙江奉化老家,那么她百年之后,愿意和蒋遗骨一起归葬奉化溪口祖祖坟。”这篇文章还说,宋美龄表示,在两任“总统”归葬大陆前提下,她亦愿意“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是炎黄子孙额传统。就算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政治因素的分歧,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的藩篱。加上大陆繁荣昌盛,呈现出巨大商机,已潜移默化地消弥着两岸的分歧和对立,二蒋,不,三蒋(包括蒋纬国),不还有宋美龄百年后,归葬大陆,回归故里,自在情理之中,有何不可呢!正因如此,“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十六达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谊会长陈昭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感慨。

在大陆莆田有个小学生名叫蒋伟凡于2007年2月18日写信给胡锦涛主席,抒发了两岸亲情,讲述了台湾子女们与大陆孩子们的骨肉至亲,大家头顶一片天,共命运,共同珍重“追本溯源”的优良美德。倡议炎黄子孙大联合、大团结成立“海峡青少年联谊会”目前不少台湾青少年来闽过夏令营生活,两岸中学生还在闽举行演讲比赛。连闽台青少年都发出内心的呼声:为振兴中华、富民强国而共同奋斗,携手共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然而台湾陈水扁确不认祖宗,否认根祖在福建,还欣起一股“去蒋化”、“去中华化”的恶浪,宣扬什么“入联公投”等歪门邪论,这一切都遭到台湾人民的痛骂。骂阿扁搞“台独”残害百姓,那是痴心妄想,决不可能得逞的,陈水扁一再想搞台独是与和平统一背道而驰,自取灭亡,并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载入史册。

同根共祖,同一血脉,同一文化,同一信仰,同一心愿,把海峡两岸同胞兄弟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早日实现。

湖南蒋氏

蒋氏之族出自周,周公三子伯龄封于蒋。至九世孙诞,为幽王太子太傅,幽王弑,平王立,而诞子孟仍归蒋。越十代孙蟾移居豫州之弋阳,又五代孙简遂为楚所并,厥后子孙四散。裔孙琬,居湘乡曲静。后唐同光2年(924)仲南公由江西返归曲静,生子三:文辕、文通、文炳,三支分派,散居湘潭、湘阴、湘乡、宁乡、善化、安化、益阳、邵阳、溆浦、武陵、沅陵。长文辕数传至真公,号洞添,生子十,除十无传,长居湘乡之石龙;二居安化之三都;三居溆浦之柳溪;四居邵阳之栎坑,清初又分栎坑、宁乡之团山、新化之税塘;五居安化之常安、归化;六居益阳之鲊埠;七居安化之四都;八居安化之通溪;九居安化之常丰。次文通数传至汝臣,迁湘阴之赤土坎。三子文炳,登宋建隆乡榜,为宁乡令,子孙卜居宁乡之横冈塘,湘潭之筠湖,善化黑石铺,宁乡道林,益阳之志溪、沧溪,武陵之泥湾。清嘉庆10年(1805)六邑合修通谱,光绪34年(1908)再续通谱。嘉庆通派:恭维先泽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锡长,钜望汉中经鼎盛,鸿勋楚宇灿云章,诗书力业登科甲,孝友承家选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辉映冀联芳。

长沙蒋家塅蒋氏

始祖琬公,汉大司马,由江陵迁长沙,支祖万芟公,世居长沙锦绣都蒋家塅。

长沙蒋氏

迁湘始祖虎公,字啸溪,明洪武23年(1390)由江西丰城迁居浏北珠山,四代孙廷宣,由珠山迁苗田,生希量、希衡,希量仍居浏,希衡生志科、志贵、志学,贵裔居浏北上埠岭,学裔居浏西竺家园,志科子惟先、惟景、惟明明末由苗田再迁长沙东屯渡,建祠于马鞍山。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谱,同治3年(1864)二修,1911年三修,2005年大豹公支四修。派式:虎叟均廷希,志惟文启应,士开光大运,朝典尚躬修,孝思本忠敬,敦厚方裕远,家声南楚振。

浏阳忠诚乡蒋家河蒋氏

始迁祖虎公,字啸溪,江西省丰城县人。明洪武年间因宦游迁湘,开基于湘省浏阳县北乡(即忠诚乡)珠山里(即蒋家河)。至1949年,已传24代,约3000余人。宗祠设珠山里黄甲寮。

浏阳向埠岭蒋氏

始迁祖延宣公,明末迁此。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18代。

宁乡道林蒋氏

始迁祖国宝公,元时自宁乡横冈塘迁居本邑道林。子孙分为八房。1922年十修族谱。

湘乡石龙蒋氏

谱称蒋氏居湘乡,始于蜀汉司马琬公,五代之乱,迁徙靡定。后唐同光间仲南公自江西吉安回归琬公故里湘乡曲靖,生文辕、文通、文炳。文辕生应清,应清生伯万,伯万生士龙、士凤、士虎。士凤裔迁安化,士虎裔居湘乡戴家冲、横港、桥头。士龙十传至荣臣公,居湘乡石龙。又三传分为永贤、永芳二宗。永贤公六传而分八房,长房敏忠公,长子廷富居县门南,次子廷贵居黄连;次房海忠公,居蜡树坳;三房祈忠公居黄家岭;四房益忠公居何家巷;五房全忠公居张家冲;六房玺忠公居蒋家湾;七房武忠公居娄底;八房敏忠居唐家湾。永芳公六传分为三房,长彝忠公无嗣,抚曾姓子,居西阳;次利忠公居杨树坡;三仕忠公居伏成。清康熙、乾隆间纂有族谱,嘉庆10年(1805)安化、湘乡、宁乡、益阳、常德等邑合修通谱。咸丰5年(1855)、光绪26年(1900)又续修族谱。旧班:安湘宁益德,祖泽永贤良,孝友敦伦重,光先裕业长。该族名人蒋凝学,字先民,陕西布政使,赠内阁学士。蒋德钧,字少穆,蒋凝学之孙,龙安知府,参与筹设时务学堂。

湘乡沙溪、衡阳梅树里蒋氏

远祖诩公,传六世琬,从父佐公官居零陵,卜居湘乡曲静。又八世至后梁时,北宸由进士官内阁都堂学士,辞爵归里,值长沙马殷兵阻,遂趋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卜宅严庄。又二传至绍禄,后唐同光2年(924)携子仲南、仲山复还湘乡长乐乡崇义里普田冲沙塘落业。仲南三子:长文辕,派衍石龙;次文通未详;三文炳徙宁乡横港。谱以仲南为第一代鼻祖。炳裔十二代高荣,字绳武,行千五郎,明洪武时偕第四子如玠复徙迁上湘荷塘都中倚沙溪小星桥立业。三传思泷居故址;思凤派衍邵阳另修;思凰徙桐梁,复由湘迁衡,居四十二都梅树里。遂有沙溪、梅树之别。清乾隆8年(1743)创修族谱,嘉庆8年(1803)、同治13年(1874)、宣统3年(1911)凡四修。乾隆54年(1789)创建宗祠。班行诗:(自二十五代始)安湘宁益德,祖泽庆贤良,孝政敦伦重,光先裕后长。

湘乡西阳蒋氏

谱以伯龄为一世,七十一世仲南公。八十四世荣臣公,字时举,元贡生,由曲靖徙居石龙。荣臣公九世孙彝忠,抚内侄曾氏为嗣。十一世孙正芳,字湘洲;正茂,字湘台,兄弟复迁西阳。清光绪26年(1900)荣臣公裔合修族谱,而列该支为附录。1942年西阳蒋氏另修族谱,以别于石龙蒋氏。光绪31年(1905)西阳另建宗祠。行派:安湘宁益本隆昌,次序敦崇祖德其,国运文明家庆永,民权发达耀南乡(而不采用嘉庆蒋氏通谱)。

湘潭瓦子坪蒋氏

始迁祖际明公,明初自宁乡道林迁居湘潭筠湖。六世孙海清再迁瓦子坪,为瓦子坪支祖。1927年十修族谱。

醴陵长垅蒋氏

始迁祖友莘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族人分布分布于枫树塘、南田桥。

醴陵白竹岭蒋氏

始迁祖原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族人分布于鹅头。

茶陵蒋氏

始迁祖一贵公,河南汝宁府光州人,明初领苏松归附军调茶陵卫任职,离任后定居上东(今下东乡四联村境),后裔分徙窑里、石井等地。

衡南神山蒋氏

始祖应兴公,元末明初由江西赣州(一说庐陵县)迁衡阳政平乡神山(今属衡南县)。三派分祖旺、祖达两房。祖达公派下四世祖友富公分二、五、六、十摊,友贵公分四、一、七、八摊及禄公房、正公房、考公房。族谱清雍正2年(1724)一修,2000年八修。宗祠始建于康熙间。班行:应正祖友单,士代忠世朝,兴文一廷景,万福允承先,宏才昭时望,芳名扬德光,传家惟笃厚,积善显荣昌。是族后裔蒋永和官至提督。蒋福泽任连州知州。蒋玉轩为湘中名医,著《医学歌括》。蒋璧城为黄花冈烈士。

耒阳蒋氏

始迁祖少一、少二公,明初由江西泰和县茅头岭迁耒北咬柴岭。

“蒋氏故居”——奉化溪口

奉化溪口,位于宁波市区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22公里,沿宁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转弯再行8公里即可到达。溪口以剡溪之水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