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书法欣赏,附其《书法约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宋曹书法欣赏,附其《书法约言》,第1张

一代书法大家,才气与骨气并存,果真是字如其人!摘录部分作品与诸君共赏。

《书法约言》

清初 宋曹

总论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凡运笔有起止,(一笔一字,俱有起止。)有缓急,(缓以会心,急以取势。)有映带,(映带以连脉络。)有回环,(即无往不收之意。)有轻重,(凡转肩过渡用轻,凡画捺蹲驻用重。)有转折,(如用锋向左,必转锋向右,如书转肩,必内方外圆。书一捺必内直外方,须有转折之妙,方不板实。)有虚实,(如指用实而掌用虚,如肘用实而腕用虚,如小书用实处,而大书则用虚,更大则周身皆用虚。)有偏正,(偶用偏锋亦以取势,然正锋不可使其笔偏,方无王伯杂处之弊。)有藏锋有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高于出锋,亦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铁之意方妙。)即无笔时亦可空手作握笔法书空,演习久之自熟。虽行卧皆可以意为之。自此用力到沉著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拟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也。今人患在空竭心力,总不能离本来面目,以言乎神,乌可得乎?古有云: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笔笔摹拟不能脱化,即谓右军习气。)鲁公所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字外之奇,言不能尽。故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余谓学右军者,因无画之迹,亦无画之名矣。

又: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总在执笔有法,运笔得宜。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宜更远,可离三寸。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知把握,亦无定法。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但忌实掌,掌实则不能转动自由,务求笔力从腕中来。笔头令刚劲,手腕令轻便,点画波掠腾跃顿挫,无往不宜。若掌实不得自由,乃成棱角,纵佳亦是露锋,笔机死矣。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常想笔锋在画中,则左右逢源,静燥俱称。学字既成,犹养于心,令无俗气,而藏锋渐熟。藏锋之法,全在握笔勿深,深者,掌实之谓也。譬之足踏马镫,浅则易于出入,执笔亦如之。

楷法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草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先作者为主,后作者为宾,必须主宾相顾,起伏相承,疏取风神,密取苍老。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用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使骨肉停匀,气脉贯通,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满取肥,提取瘦。太瘦则形枯,太肥则质浊。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形质不健,神彩何来?肉多而骨微者谓之墨猪,骨多而肉微者谓之枯藤。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然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无论藏锋出锋,都要章法安好,不可亏其点画,而使气势支离。

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预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书之。若迫于事,拘于时,屈于势,虽钟、王不能佳也。凡书成,宜自观其体势,果能出入古法,再加体会,自然妙生。但拘于小节,畏惧生疑,迷于笔先,惑于腕下,不成书矣。今人作书,如新妇梳妆,极意点缀,终无烈妇态也,何今之不逮古欤?

答客问书法

客谓射陵子曰:“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曰:“非深浅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

曰:“其次谓使,可得闻乎?”曰:“非纵横不乱、牵掣不拘之谓乎。”

曰:“次谓转,可得闻乎?”曰:“非钩镮不乖、盘纡相属之谓乎。”

曰:“次谓用,可得闻乎?”曰:“非一点分向背,一画辨起伏之谓乎。”

曰:“又有淹留劲疾之法,可得闻乎?”曰:“非能速不速,是谓淹留;能留不留,方能劲疾之谓乎?”

曰:“不可使状如算子,大小齐平一等,可得闻乎?”曰:“非分布不可排偶,体势不可倒置,各尽其字之真态之谓乎。”

曰:“又有体用兼收、脱化无我,可得闻乎?”曰:“非要领了然,意先笔后,导之如注,顿之若山,电激龙飞之势,云崩兽骇之奇无所不至之谓乎?”

曰:“又有蹇钝滑突之弊,可得闻乎?”曰:“非以狐疑而故作淹留,以狼藉故称疏脱之谓乎?”

曰:“如巨石当路、枯槎架险,可得闻乎?”曰:“非妍姿不足,体质犹存,有意刚方而终为强项之谓乎。

曰:“如秋蛇缠物、春林落蕊,可得闻乎?”曰:“非骨气相离,专事柔媚,存心纡缓而终为俗胎之谓乎。”

曰:“又有脱易不收,轻锁任意,全无纪律,随手弊生,可得闻乎?”曰:“非失于规矩,流于酬应,挠于世务,染于俗吏之谓乎。”

曰:“善哉言乎,愿请其详。”

曰:“书法之要,先别乎古今。今不逮古者,古人用质而今人用妍,古人务虚而今人务满。质所以违时,妍所以趋俗。虚所以专精,满所以自画也。予弱冠知书,留心越四纪。枕畔与行麓中,尝置诸帖,时时摹仿,倍加思忆,寒暑不移,风雨无间。虽穷愁患难,莫不与诸帖俱。复尝慨汉、晋以逮有唐,诸先正已远,无从起而质问。间有所会,或亦茫然。所谓功力智巧,凛然不敢自许。大约闻之古人云:“运用之方,虽由已出,而规矩所在,必从古人。学规矩则老不如少,思运用则少不如老。”老不如少者,期其可勉,少不如老者,愈老愈精。又要于竿头进步,时得取势取致之妙。非劲利不能取势,非使转不能取致。若果于险绝处复归平正,虽平正时亦能包险绝之趣,而势与致两得之矣。故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从,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客退而书诸绅。

射陵逸史曰:兹篇作问答语,间用《笔阵图》与《书谱》成句,非亵取也,不过假此以为注疏,俾志学之士,一见了然,岂不快欤?

论作字之始

伏羲一画开天,发造化之机,而文字始立。自是有龙书、穗书、云书、鸟书、虫书、龟书、 螺书、蝌蚪书、钟鼎书以至虎爪、蚊脚、虾蟆子,皆取形而作书。古帝启萌,仓颉肇体,嗣有 六书,而书法乃备。史籀从此变而为大篆,李斯又变而为小篆,王次仲又变而为八分,程邈 又变而为隶书,蔡邕又变而为飞白。飞白者,隶书之捷也,隶书又八分之捷也。八分减小 篆之半,小篆又减大篆之半,去古渐远,书体渐真,故六义八体既行于世,而楷法于是乎生矣。

论楷书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 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 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懒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

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诰敕。若论其常,当法锺、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

论行书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真书固尔,行体亦然。盖行书作于后汉刘德升,魏锺繇亦善作行书,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而失势。布置有度,起止便灵;体用不均,性情安托?有攻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攻,神采不变。若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无机智之迹,无驰骋之形。要知强梁非勇,柔弱非和;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体物流行,因时变化;使含蓄以善藏,勿峻削而露巧;若黄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如此作行书,斯得之矣。又有行楷、行草之别,总皆取法右军《禊帖》、怀仁《圣教序》、大令《鄱阳》、《鸭头丸》、《刘道士》、《鹅群》诸帖,而诸家行体次之。

论草书

汉兴有草书。徐锴谓张竝作草,竝草在汉兴之后无疑。迨杜度、崔瑗、崔寔草法始畅。张伯英又从而变之。王逸少力兼众美,会成一家,号为“书圣”。王大令得逸少之遗,每作草,行首之字,往往续前行之末,使血脉贯通,后人称为“一笔书”,自伯英始也。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其后张颠、怀素,皆称“草圣”。颠喜肥,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务使肥瘦得宜、骨肉相间,如印泥、画沙,起伏随势。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草书时用侧锋而神奇出焉。逸少尝云:作草令其笔开,自然劲健,纵心奔放,覆腕转促,悬管聚锋,柔毫外托。左为外拓,右为内伏。内伏有度,始为藏锋。若笔尽墨枯,又须接锋以取兴,无常则也。

然草书贵通畅,下墨易于疾,疾时须令少缓,缓以仿古,疾以出奇,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萦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古人见蛇斗与担夫争道而悟草书,颜鲁公曰:张长史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可见草体无定,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射陵逸史曰: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如企鸟跱,志在飞,猛兽骇,意将驰,无非要生动,要脱化,会得斯旨,当自悟耳。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顺治十八年,他的书法艺术已达纯熟地步。是年书成《草书千字文》,为他的代表作。该书法气势融贯、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确有大河奔涌,一泻千里之势。现宋曹故居内有草书千字文石刻,供人观赏。晚年的宋曹,学与年俱进,而书法更臻精善。除《草书千字文》之外,又撰成理论著作《书法约言》。全著含总论、论草书等七篇,对学书要略,对文字,对楷、行、草各书都有精到的论述。他的书法墨迹在民间流传很广。除盐城之外,两淮、维扬、京口,苏、金陵、杭嘉湖一带,也时有发现。这些墨宝,表现了宋曹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当今日本书法界,有研究宋曹书学的学术群体。他的书法作品在日本、上海、常熟等地博物馆多有收藏。

龙冈地处盐阜平原,古代称“淮夷地”。龙冈这个古老的集镇在秦汉时期就已兴盛,成为盐、铁、鱼、和粮的集散地。宋朝开宝元年,龙冈西郊就建成了弥陀西寺,前后共十三幢房屋。本地闻名的凤凰桥,明代万历县志上已有记载。

龙冈以镇北绵延十五里行似卧龙之沙冈而得名,遂设龙冈镇。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为龙冈市,民国18年为龙冈镇,民国34年又改为龙冈市,民国35年建龙冈区,后改为城区;民国36年恢复龙冈区,1957年划分为杨斌、龙海两个大乡;1958年成立龙冈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为龙冈乡,1984年4月改为龙冈镇,实行以镇代乡,以镇管村的体制。2001年,原盐都区鞍湖镇划入龙冈镇,设龙冈镇鞍湖社区。2010年龙冈镇的丁晏居委会并入盐都区盐龙街道办事处。

龙冈始建于隋唐,是一个千年古镇。行孝一直是龙冈深厚人文底蕴的重要内涵,行走在龙冈,孝感德行的故事俯拾皆是。尤其是孝子坊和白燕赞的故事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明朝时,龙冈安福桥附近有一位生员李建学,家境贫寒,其父亲李元良生病后,他无钱求医问药,就忍痛割股煎汤给父亲喝。父亲死后,他建庐舍守墓,朝夕相守,不出百步,食不嗜味,寝不更衣,守制三年。在此期间,有一治水官员官船行至龙冈东首文庙前过宿,听庙后垛田内时有读书声,又时有哭声,该官员经实地考察和地方官宦的核实,奏明皇上。特于成化八年(1472年)建木质孝子坊于安福桥北。木坊失修后,咸丰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绪三年(1877年)又先后三次重修,并将木质孝子坊改建成砖石结构的三门过街坊,上有“圣旨”、“孝子坊”两道匾额,中门两旁有“孝感动天地御赐牌坊,厚德谱人间世为楷模”的楹联。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人皆敬仰。庄重肃穆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日军侵占龙冈期间被强行拆除,幸有李氏多人不顾生命危险,夺回部分石刻,运至李家墩子埋入地下。已有“孝子坊”石刻匾额出土(匾长155米,宽055米,厚015米)。李氏牌坊树立后,安福桥随之改称坊桥,如今,所在地坊桥是龙冈集镇居委会之一。

“白燕赞”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个朝代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清代著名书法家宋曹为我们留下了“白燕阁”匾,记录了孝子王忱的感人故事。碑文起首“冈门王氏产白燕,盐人异之,王氏子名忱……”说龙冈人王氏家中梁檐上筑着燕子窝,与众不同的是王家的燕子都是白色的,当时盐城人都感到很奇怪。王家母子相依为命。后来,王母丧逝后,其子王忱日夜悲伤啼哭,最后因哀伤过度而亡。王忱发自肺腑的孝心,竟然感念了白燕,它们纷纷自毙殉死于王家庭院。后人特地建白燕阁坊颂扬王忱及白燕。据盐城有关文物资料载:“白燕阁”匾,原为龙冈白燕阁坊上的石额,白色大理石质,卧式,石碑宽168米,高037米,厚006米,文24行,满行6字,计106字,楷书。据说此石碑最初因无人识得,被搁置在龙冈中学食堂内,用来搁放学生粥桶。后石碑被识破“本来面目”后,拓片送给郭沫若,碑文收藏于市博物馆。

孝风悠悠,德行千载

如今,善良的龙冈人继续秉承着古朴的孝慈仁爱之风,弘扬着“慈善龙冈”、“仁爱龙冈”、“和谐龙冈”的新风尚。

“龙墩头”、“白荡口”的传说

在千年古镇盐都区龙冈镇西北,徐庄村境内有一个高墩,名叫“龙墩头”,毗邻的兴福村境内又有一个湖荡,叫做“白荡口”,两处相距不远,高墩地貌恰如湖荡那块地形挖来按放在那里一样,地形地势犬齿吻合,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

相传汉代,在现徐庄村境内,有一个20多户的小村庄,叫做徐毛庄。庄上有这么一户三口之家,家主毛秀才不求闻达诸侯,妻子温柔贤惠,独子聪慧活泼。毛秀才每日与妻子一道男耕女织,教儿子咏诗作对,一家恩爱,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谁知,某年夏日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竟将徐毛庄人畜财物破坏得一塌糊涂,最可怜的是毛秀才,唯一的爱子竟被狂风卷走,下落不明。

毛秀才夫妇自是悲痛欲绝。妻子终日以泪洗面,毛秀才则认定必是恶龙作孽,于是奋笔疾书,一一罗列恶龙罪状,奋笔写下状纸,欲到天庭告状。

左邻右舍获知后,个个担心,假若再次激怒恶龙,岂不是重遭劫难?众人于是苦苦相劝,妻子也唯恐再惹灾祸,偷偷将毛秀才将状纸扔进锅膛,付之一炬。毛秀才尽管愤愤然,终是放弃了告状的念头。

谁知,扔进锅膛的状纸还是被灶王爷看到了。面对恶龙令人发指的行径,灶王爷不禁拍案而起,决定为人间伸张正义。于是,他将状纸直接呈交给了玉皇大帝。玉皇看过状纸后,一样对孽龙作恶勃然大怒,即刻命人查明事情真相后,喝令将作恶多端恶龙斩无赦。那日夜间,顷刻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次日天明,人们果然看见一个血淋淋的龙头落于徐毛庄后,原来恶龙已被斩落凡尘,龙头掉落这里。

虽然自作孽不可恕,但龙子被屠,龙王也是悲痛难抑。龙王亲自盘旋而下,从白荡(今龙冈兴福村境内)衔来土方一块,覆盖龙子。后来,被龙王衔土的地方变成一片荒荡。这里地势低洼,不能种植,生长野生芦苇,每到雨季,茫茫一片,俗称“白荡口”,而覆盖龙头的地方,形成了一处9亩多,高于平地1至3尺不等的土墩,即为“龙墩头”。细细观察,“白荡口”的地貌恰如“龙墩头”挖来覆在那里一般无二。

直到解放前,在徐庄当地还有挖龙骨治疗跌打损伤的说法。人们从龙墩头挖出龙骨,细细研末,用于收敛止血,据说疗效甚高,故而当时民间多有收藏呢。

又传说白荡口西南角有一深渊通地穴,多年一直盛产鲤鱼,后来,几经改造,成了水产养殖基地。

历史上的龙冈人物

裔敬亭(1898~1990) 又名法典,字洁,号敬亭,祖籍盐都区龙冈镇裔家舍(今盐城市果树良种场冈南管理区)人。擅画梅花,人称“梅花老人”。四帧墨梅1926年参加巴拿马赛会获金质奖章。

1913年,考取江苏淮安第九中学,毕业后在戚家庄、北宋庄、时杨庄小学任教员。其时,结识画梅专家夏铁桥先生,随其学画。1925年,考取无锡美专学校国画系。1928年7月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而留校助教,并兼任通汇桥小学校长。1933年冬,去福建参加十九路军主持下的反蒋运动,失败后避居江苏会馆。此后,历任汉口孤儿院副院长,湖北省立钟祥中学美术、国文教员,黄河水利委员会视察员,中央政治大学副教授,中央政治大学农学院文史教授,西康省教育厅、建设厅秘书等职。1944年,与许友裳、张大千、吴作人等名家交往,写诗作画,自成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6年参加“民革”,为四川省雅安县政协委员、书画协会成员。1982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凉山州书画协会会员。

他的画落笔出奇,骨架精妙,刚劲挺拔,功力传神,其作品多次展出,享有较高声誉。1983年,他迁返故里盐城龙冈。1984年4月,被聘任为江苏省文史馆员、政协盐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湖海艺文社顾问和市文联、美协委员。此后,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培养青年画师十多人。

裔老晚年在祖籍龙冈定居一段时间后,到盐城市区居住,先后任市政协一届委员、省文史馆馆员、湖海文艺社顾问等职务。1990年6月13日,裔老病逝于盐城,遵其遗嘱,骨灰分别由龙冈凤凰桥和盐城太平桥地段撒入蟒蛇河内。《盐阜大众版》其后登载挽诗一首,名《挽裔敬亭老画家》,诗曰:

“萍踪万里走天涯,历经风霜志未赊。

千朵冰姿皆铁骨,一生知己是梅花。

有情白发归桑梓,无价清辉映彩霞。

湖海鸣旗悲鹤去,艺坛垂范育新葩。”

对裔老的一生和爱好作了贴切的评价。读后,我不禁潸然泪下。

陈毅在龙冈

盐城是革命老区。在这方红色热土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刘少奇、粟裕、黄克诚等,都先后留下了战斗和生活的足迹。盐城西门龙冈,古称“岗门镇”,曾是叶挺县县政府所在地,陈毅等将帅们同样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遗闻轶事。

1结识“牛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合陇堆圩内人(今盐都区尚庄镇)尹相珠,常从黄海边贩牛到上河堆一带去卖,人称“牛司令”。

1941年农历三月的一天,他贩了4条牛从龙冈经过,因没带路单,被站岗的新四军挡住。按规定,需要找个熟人担保。尹相珠把牛扣牢,就匆匆向龙冈凤凰桥头走去找亲戚担保。正在踌躇之际,只见桥上跑过来几匹高头大马。其中一位军人朝他看了看,顺势收紧缰绳,一把翻身下马,径直走上前就拉住他的手,笑着说:“尹大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噢!”尹相珠吃了一惊。那军人哈哈大笑道:“我们曾在高邮见过面,你不记得了?”尹相珠忙把来人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四大五粗的身材,红润润的面孔,高高的额头:“哦,哦,想起来了,你是陈老弟?!”

这位“陈老弟”不是别人,正是新四军新任代军长陈毅。

陈毅如何认得尹相珠?话得从一年前说起。有一次,陈毅路过高邮被两个伪军拦住,认为陈毅是***的“探子”。正巧,尹相珠贩牛到这一带,看到这个情况连忙上前打圆场,对两个伪军说:“两位老乡,怎么把我的朋友也拦住了。”边说边顺手塞给两个伪军一些钞票。那两个伪军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把陈毅放了。伪军走后,陈毅只说自己“是个蚀了老本的生意人”。尹相珠通了姓名,说:“生意人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

后来,尹相珠外出卖牛,将数头耕牛卖给一家牛行,牛款迟迟要不回。牛主坐尹家催款,尹又去牛行讨债。不料,牛行老板翻脸耍赖,指派手下将尹斥退。尹相珠人地生疏,急得跳脚。当地老百姓深表同情,暗示尹到离牛行不远的大庙找驻军帮忙,并告知军中陈毅司令员肯为民排忧解难。尹抱一线希望,在大庙里见到陈司令员,一看,大喜。原来陈司令员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蚀了老本的生意人”。陈毅哈哈大笑,问明原委,让其在庙旁暂住,等候调查。隔日,陈毅派了两名士兵陪尹讨回了牛款。尹出于感激之情,将部分牛款给陈司令做军费。陈毅打了借条,两人惜别。

不想这次在岗门镇,两人再次萍水相逢。此后,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牛司令”尹相珠也在不断接受陈毅的抗日爱国思想中,参加了***的游击队,还当上了游击队队长。新中国建立后,尹相珠曾到上海找过陈毅,陈毅特地与上海某医院通了电话,为尹治好眼疾。

2拒留墨迹

陈毅及司令部驻扎龙冈期间,住北许家巷(今盐都区龙冈镇许巷村)许厚甫家大院内。

许厚甫乃封建地主,是许家巷11个老爷中的首富,为人势利刻薄,人称“许六老爷”。他虽略通文墨,又兼任年余堆“堆董”,但却冥顽不化。他见陈毅司令员,外表一副文质彬彬,骨子里一身豪气,气度不凡,料定必是***的高官,便耍起了“小聪明”,时时以小利诱惑,陈毅和驻军却皆置之不理,不为所动。

在陈毅离开许巷前夕,许厚甫特地置办了一桌酒席,想请陈毅留下墨宝,以备***取得政权后为自己捞个政治资本。陈毅早已看出许厚甫的不良用心,当场拒绝。只给他留下几本有关土地改革方面的政策书籍。

陈毅走后,许厚甫依然顽固不化,早把陈毅赠送书籍弃之一边。随着解放的深入,许厚甫不仅不做开明绅士,反而想方设法变田卖产,转移藏匿财富。土改时,许厚甫的田产虽所剩已不足一半。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劳动人民的惩治,被翻身农民当着牛押着在地上爬行,逼其交出窝藏的财产。交到最后,许厚甫心虚地连连摆手说:“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丝厘毫忽总没得了”。许厚甫的狼狈滑稽像把翻身农民逗得哈哈大笑。后来,许家巷就有了“六老爷爬牛——丝厘毫忽总没得了”、“六老爷爬牛——身不带来,死不带去”等歇后语,一直流传至今。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与龙冈的历史渊源

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淮河决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奉旨,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差维扬,协助疏浚黄河。孔尚任亲至盐城,布置开挖冈门镇(即今龙冈镇,下同)向东的入海口新官河(今称蟒蛇河,下同)57华里。

这样的说法在《清史稿》卷279列传66之孙在丰篇中也得到印证:孙在丰……康熙九年一甲二名进士……累迁工部侍郎,仍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二十六年,命率郎中鄂素等赴淮、扬濬海口,铸监修下河工部印授之。施工以冈门为最先,次白驹场,次丁溪场,次草堰。上悉从之……在丰监修海口冈门镇、白驹工已毕,丁溪、草堰工俱停。

《龙冈镇志》也有关于孔尚任、孙在丰监修蟒蛇河,疏浚黄河海口的记载。更重要的是,新版《龙冈镇志》编写组的同志在探究蟒蛇河人文风貌的过程中,在孔尚任的《湖海诗存》里,意外得到了一首五律,更为孔尚任到过龙冈增添了佐料。

这首题为《视冈门新河》诗中写到:

“万顷洪荒水,今书入海年。

无穷新版筑,有限死金钱。

岸草经秋长,商船薄暮连。

往来歌禹绩,翻遣泪潸然。”

龙冈史称“千家居”、“冈门镇”,新官河则是蟒蛇河的始称。在这首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五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书生意气的孔尚任监修蟒蛇河时候在龙冈游历、徘徊的情景。

《桃花扇》中贯穿男女主人翁侯方域和李香君感情主线的是一把桃花扇,偏偏龙冈镇以北十五里沙岗上就有“桃园胜景”的美誉。这里春天“桃红梨白”,艳添春色遮不住,皎似一片香雪海,如今这里还成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试想一下,这里的桃林当年是否可有?是否一样带给了孔尚任创作的灵感呢?

千古悠悠蟒蛇河

龙冈志书记载,蟒蛇河于明万历10年(1582年),由包世臣、吴四坤监修疏浚,因河形弯曲似蟒蛇,故得名。而据志书摘录龙冈《张氏宗谱》记载,“新河潮涌”曾经是“龙冈八景”之一。张氏东祠19世张权庵还留下了“潮涌新河亦壮哉,银涛风卷听如雷。凤凰桥上凭高望,仿佛身随万马来。”气势万千的优美诗句。

翻到志书传说故事篇,想不到蟒蛇河与大纵湖竟然源远流长。传说十五里沙岗上,一条蟒蛇日久成精,娶张真人侄女为妻。后因张真人侄女感到蛇精身体始终冰凉因而起疑。张真人获知后,取出照妖镜,显出蟒蛇原形。蟒蛇落荒而逃,向东逃至盐城登瀛桥处,被张真人撵上,用剑刺破蟒蛇眼睛。蟒蛇被迫折回,一路瞎着眼睛仓皇逃遁,身后所过之处留下一条弯弯曲曲大河,是为蟒蛇河。最后,蟒蛇游到大纵湖力竭而亡。

蟒蛇河是大纵湖的主要排水河道,“平湖秋月”曾是“盐城八景”之一,清人高岑《平湖秋月》诗曰“扁舟一棹泛秋湖,月色平铺似图画。红蓼花疏波滚雪,白萍叶细露凝酥。一天星斗凉如洗,两岸人烟泼欲无。最是夜深风浪涌,水晶盘里走龙珠。”亦曾拜读。然而,就像作为龙冈人不知道蟒蛇河的传说和历史,不知道孔尚任的诗作,不知道蟒蛇河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一样。对于不远的大纵湖曾经显得陌生。

印象中,在高中读书时,曾经和同学们走马观花地泛舟湖上过一次,秋意盎然的湖面应该还有我们的欢笑流连。再后来初中同学20年聚会,应一位在大纵湖任主要领导的同学邀请,在国庆夜幕凉风吹拂之下,临湖观色,除了觉得美,更为这位同学建设大纵湖所做的努力由衷地感慨。年初在一次文化产业招商会上,又获得了大纵湖作者刘庆宝赠阅的一本《大纵湖传说》,细细拜读,更对大纵湖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大纵湖又作大湖、太湖,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号称“苏北西子湖”,还是身边的苏北里下河湖荡四星级旅游风景区……想不到大纵湖和蟒蛇河一样,传说故事竟是那样的多,那样的美,那样充满神奇色彩。

从孔尚任的一首诗,一路沿着蟒蛇河溯源而上,聆听潺潺流水细语,采撷奔腾翻卷细浪,抵到一脉相承的大纵湖,一路风景似乎无处不在。心静之处,慢慢收集,心灵深处不禁多了几分深深地感动?

蟒蛇河啊,大纵湖!多少故事多少梦!

龙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胡乔木同志、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故里,是知名书画家裔敬亭、朱红瘦先生的故乡,曾是叶挺县县政府)所在地;境内江苏华都森林公园素有桃园胜境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和全国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区;孔尚任、林则徐、孙在丰等曾在此兴修水利;《柳堡的故事》、《奋飞》、《凤雨同舟》等多部影视剧于此拍摄。

大纵湖的成因有沉湖说和泻湖说二种。

沉湖说称大纵湖原为一座繁华的东景城,因突然地陷而被水淹没。1929年大旱,湖底干涸,曾发现有许多锅灶、城墙砖、铺地砖、瓷瓦罐、坛子等,还见到一根断旗杆、一眼古井,以及城墙和街道的残迹。

泻湖说者考证,大纵湖由泻湖演变而来,初次成陆后为滩涂,曾有人类活动,后因海水入浸沉没,海水东退后,此处因地势低洼,形成湖泊,距今已800多年。

大纵湖虽然地方偏僻。可历史上却出了不少名人,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古射阳县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书檄,亦善诗文。初为汉末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欲召外兵诛宦官,陈琳累谏不听,何进竟败。董卓乘机率兵入洛阳,陈随袁绍伐董卓,并掌管书记。袁绍令他作《为袁绍檄豫州》,指责曹操无德,不可依附。后袁绍败,因陈文雄海内,又为曹操留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建安二十二年(217)病逝,葬于射阳湖畔盐渎境(今流均沟西四里)。明万历年间,盐城县知县杨瑞云有祭墓诗文。

  

  

宋曹

宋曹(1620—1701) 字彬臣,号射陵。书法家,爱国诗人。生于盐城南门(今市城区)。幼年受其父博学好古熏陶,7岁开始研帖临池。  宋曹工诗善书,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南明弘光时,官至中书舍人。清顺治四年(1647)与厉豫等人起兵反清。兵败,身陷囹圄。营释后,宋退隐盐城南门外汤村,闭门养息,会友谈艺,造诣日深。康熙元年(1662)至八年间,朝廷两次征诏,州官推荐,宋隐居不仕。康熙十七(1978)年,朝廷为纂修明史,征诏海内名儒,侍郎严沆和江苏巡抚慕天颜共举应试,宋又以母老年事已高固辞不赴。此后,出游江淮,客扬州、镇江、昆山、苏州、杭州等地,与顾炎武等结为好友。他饱览南北名碑,吮吸精髓,加以融会贯通,终于自成一体,书成《草书千字文》(时有木刻本,旧藏盐城兜率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其后裔又事重镌,复双勾勒石,嵌藏于家祠内)。宋晚年学与岁俱进,书法更臻精善,又撰成论著《书法约言》。全著含总论、论草书等7篇,对学书要略、文字和楷、行、草各书都有精辟论述。  宋曹的墨迹流传很广。淮阴、扬州、镇江、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皆有收藏。当今日本书道界,亦有研究宋曹书法的学术团体。宋亦善诗文,著有《会秋堂诗文集》、《杜诗解》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两江总督于成龙特邀他赴南京纂修《江南通志》。志成后,他坚持不列己名。于甚敬重,称之为“射陵先生”。康熙四十年(1701),病逝家乡。

太湖秋月

大纵湖一名太湖,见《明史河渠志》;又名太湖,见《行水金鉴》,康熙《淮安府志》载太湖灏波称为盐城八景之一,湖在盐城县治西南北宋庄,据乾隆《盐城县志》、康熙《淮安府志》及《天下郡国利病书》皆言湖南北有三十里,东西有十五里。《明史·河渠志》说:方圆六十里,水是汇合高邮、宝应、兴化、泰州诸地来水为湖。  在秋高气爽、金风送暑之际,月夜扁舟,波平如镜,绿杨倒影,红蓼花疏,然后灏波潢漾,安翔徐回,确是最佳幽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湖不在小,有景则灵。大纵湖自有其壮丽的景色,波光云影,汇于一湖,四季而不同。至若春明。湖水清澈,湖田苇青,春风吹拂,碧浪翻滚。夏日炎炎,湖堤杨柳如烟,莺啼蝶舞。接天莲叶,千顷一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艳。待到八月,春华秋实。藕壮菱饱,稻香蟹肥,湖中又是另一番景色:月满平湖,光耀千里,螟烟漠漠,濒露零零。严冬腊月,湖中苇白如雪,游鱼潜底;来自北国的越冬鸟,不时在湖面出现。

可以查,但难度大。有很多网友提供行第、字辈的几个字然后找族谱,可以说99%都是石沉大海。尤其是有一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找到家谱的,这期间字辈有可能是后来起的,和原来的就不一样了,所以按照字辈去找家谱比较困难,还要结合其他资料。

首先应该知道所属姓氏的郡望、堂号,属于哪一支派,再根据这些信息找到对应的祠堂(家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我的相关回答,在此一并附上,供参考:

下面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各类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民间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着他的官服,腰系玉带,手持玉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曹国舅的 传说 故事 ,供大家参考。

一、曹国舅基本介绍

曹国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有关曹国舅的情况,叶慈氏、浦江清、赵景深、周晓薇、白化文、李鼎霞等人先后作了勾勒,班友书在考察黄梅戏《卖花记》的源流时,对曹国舅公案故事作了梳理,视角独到,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二、曹国舅概述

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宋史》因他为慈圣光献皇后之长弟,故称国舅。

曹国舅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修道之处,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答:“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二仙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问:“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钟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授他《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曹国舅 事迹 见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宋史》、《陔余从考》、《历代神仙史》、《神仙通鉴》等记载。

三、曹国舅历史传说

八仙中的曹国舅原型为宋代国舅曹佾,他在宋代就已经被内丹道收编,成为吕洞宾弟子,并在宋金元时期以固定的形象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

历史上的曹国舅曹佾是曹彬之孙而不是内丹道所说的曹彬之子,是一位“寡过善自保”的皇家勋戚。《宋史·曹彬传》指出:“曹佾,字公伯,韩王彬之孙,慈圣光宪皇后弟也。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弈射,喜为诗。”“高丽国献玉带为秋芦 白露 ,纹极精巧,诏后苑工以黄金仿其制为带,赐佾”,“坤成节献寿,特缀宰相班。”并指出他是一位“寡过善自保”者。《宋史·后妃·曹皇后传》载其姐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被立为皇后,宋英宗即位后曹佾曾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年老时曾入宫亲侍太后疾。七十二岁而卒,追封沂王葬于饶阳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有清朝宋凤池有诗为证:乐乡高冢应晴空,何代英雄侯王公,当年哥儿并舞女,红烛翠帐华堂中,一朝捐馆归泉壤,樵夫牧竖卧西风,人生在世如朝露,冥冥长埋天地终。又有诗云:秋色荒凉乐乡东,禾黍油油摇西风,忽见寺边有高冢,传疑传信遍村翁,佥云昔年见古穴,穴门四面石门通,石门重重阴气湿,灯火无光暗淡中,邑侯闻之命掩覆,幽室一闭千年空,茫茫宇宙多遗迹,我欲把酒问鸿濛。据县志记载大曹庄西北二里,有大冢一座,传为国老坟。是曹彬之子曹国舅之父曹玘从灵寿迁来葬于此。另外县志又载曹国舅墓: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一九五八年挖大水池,挖通墓之西耳室。中室为方形,东西耳室长方形,通中室的门框为石条,南北各有东西长方二室,与主室仅一壁之隔,未有出土物,墓砖大着十九斤多,质量极佳。此墓曾记载于乾隆志,百年前曾塌陷,深饶二县官,检查后封闭,那时听说有人进去过。由此可见曹国舅辞官后来到饶阳乐乡,在今大曹庄村定居生活并且重建了乐乡铁鼓寺,曹国舅曹庄生活期间,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开始研究道教还真秘术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留下了诸多传说,至今为人们口口相传。为以后成为八仙之一打下了基础。曹国舅在大曹庄、乐乡长期生活归隐,并且死后葬于乐乡铁鼓寺北600米处,至今遗迹犹存。根据这些履历,明清以来的学者曾指出曹国舅成仙似虚幻不实。《玉芝堂谈荟》卷十七云:“独曹国舅,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曹姓无得仙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四云:“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无曹姓、无得仙者。检宋世惟曹佾为后弟,见重于时,年七十卒,初不云得仙。”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四也指出:“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道山清话》记晏殊乃仙人曹八百托生。所谓曹八百者,岂即其人耶然又非国戚也”等。有鉴于此,浦江清甚至作出如下之猜测:“画工取其贵显美仪度,亦特缀于八仙庆寿班中欤因此起吕洞宾弟子之说。”

不过,只要我们翻检道经,我们就会发现,曹国舅加入八仙乃缘出于内丹道的收编。道经《西山群仙会真记》将曹国舅和陈真君(即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列为吕洞宾弟子;道经《玉溪子丹经指要·混元仙派之图》亦把曹国舅、铁拐李等人列为吕洞宾弟子。南宗大师白玉蟾《咏四仙》即咏及曹国舅、陈七子、何仙姑和韩湘子等四人,这和《西山群仙会真记》可以互相参证。白玉蟾的《咏曹国舅》后来被收入《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中,证明《咏四仙》中的四首诗均是题画诗。这类画像直至明代还很盛行,王直《抑庵文集》中就有《曹国舅赞》。白玉蟾咏曹国舅诗曰:“窃得玉京桃,踏断京华草。白雪满蓑衣,内有金丹宝。”王直赞辞曰:“耽嗜玄虚,脱略声利。采药海隅,炼丹云际。龙藏虎伏,髓绿色。南极东华,允赐长生。”两首诗赞均宣扬内丹道的宗教理念。在内丹道的这种宣传下,有关文献也就认同了曹国舅为吕洞宾弟子之说。比如,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中就指出:“曹国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纯阳而得道。”有关文献甚至举出了曹国舅隐修升仙之遗迹。比如《新议录》引《徐州府志》云:“宋曹国舅,绍圣四年(1097)蝉蜕于县东南五十里玉虚观,更名腾云寺。”《集说诠真》引《江南通志·徐州》“仙释”条也记载了此一内容。《山堂肆考》卷18“雾猪山”条说的更具体:“雾猪山,在徐州萧县东南以下,有雾猪泉,故名。宋人曹国舅隐此山,因蝉骨于此。”但是不知何故,《山堂肆考》卷150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成仙说法:“洞宾度张果老度何仙姑,果老又度曹国舅。”

作为吕洞宾的弟子,曹国舅在宋金时期就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且形象颇为固定。在金代古墓砖雕八仙像中,曹国舅均跻身其间。董明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头挽双鬓,身著蓑衣,披蓑裙,赤臂跣足,满面堆笑,颔蓄长须,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者。其右臂挎着个篮子,双手持一把笊篱。”65H4M102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散发束箍,袍服束带,面目慈祥,仪表端庄,手持笊篱。”曹国舅在两个砖雕画像中均携带着笊篱这一象征性标志(4)。在元明杂剧中,上述象征性标志始终伴随着曹国舅。《岳阳楼》(水仙子)云:“这一个曹国舅是宋朝的眷属。”《城南柳》(水仙子)云:这个是提笊篱不认椒房。”《铁拐李》(二煞)则谓“张四郎曹国舅神通大”。《南极登仙》、《蟠桃会》、《仙官庆会》中的曹国舅均手持“笊篱”;《神仙会》则谓曹国舅手持“千年竹罩”,也即“笊篱”;《长生会》、《群仙祝寿》还在笊篱之外加上了一个“金牌”或“金符”。最为奇特的是,《八仙庆寿》剧尾:“穿关”列出了曹国舅的所有装扮设计:“双髻陀头、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杂彩绦、金牌、笊篱。”不过,自元代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国舅,并“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新的曹国舅扮相。《东游记》中的曹国舅手持玉板,《邯郸记》中的曹国舅则手握象简朝绅,《芥子园画传》中的曹国舅手执拂尘,已经跟当年的形象迥然有别了。

在永乐宫壁画《八仙过海图》和元代吟咏八仙的散曲中,其中曹国舅也有。无名氏(双调·水仙子)云:“玉堂金马一朝臣,翻作昆仑顶上人。腰间不挂黄金印,闲随着吕洞宾,林泉下养性修真。金牌腰中带,笊篱手内存,更不做国戚皇亲。”此曲将曹国舅的身世、师承、修仙和打扮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可以说是对宋元曹国舅形象的总体概括。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相关 文章 :

★ 汉钟离历史传说故事

★ 安丰塘的民间经典传说故事

★ 吕洞宾简介及历史传说

★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 历史上四大贤母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 凤凰山来源的经典传说故事

★ 正宗川菜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 民间经典传说故事大全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汇总5篇

★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盐城十大著名景点如下:

一、大纵湖:属于当地的新十景之一,它整个风景给人的感觉十分的秀丽,它还有着最大的水上乐园,其中值得去的点是湖中属全国最大的芦荡迷宫,游玩下来便能体验到那番独特的水乡风光。

二、水街:它在盐城是最具有历史文化风貌代表性的风景区,地方文化风貌相当明显,整条街道走下来不仅能感受到那些历史,而且街道内也有不少的地方小吃,更重要的是还有着值得欣赏民间绝活和文艺表演。

三、新四军纪念馆:同样在全国属于唯一的地方有什么不去的理由呢它的展馆区分有八个,其中储存的资料等都是相当的完善,很多的建筑也保留着原有的风貌,到如今它也成为了盐城的地标景点之一。

四、中国海盐博物馆:在我国属于非常大型的专题博物馆,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它由获我国建筑最高奖的设计师设计而成,其中包含人工运盐河、海名堤等的点是非常值得去的。

五、陆公祠:这个点很好的展现出了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看上去就是十分的古朴大方,进门口有最早的题字的碑刻,它主要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陆秀夫而设立,还是有极高的游玩价值的。

六、梅花湾:喜欢梅花的朋友们千万别错过这个点,其中还有很多稀有的品种,看着就是让人赏心悦目,非常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此地吸引到了不少的野生动物,所以是一个能体验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

七、永宁寺:距离至今差不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走近看就能感受到它那饱经沧桑的痕迹,在经过不断的重建中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原有的建筑风貌,每年它也是热门的旅游和信徒敬佛的地方。

八、宋曹故居:这个地方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走近整个院子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看着就十分的舒适。而且它也是位于盐城的商业中心,所以附附近也有不少的购物中心,完全能满足你。

九、中华麋鹿园:拥有非常达大的湿地面积,而且还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滩涂型湿地,整个保护区内被列入国家一二级的动物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供31种,可以说是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区。

十、黄海森林公园:森林公园规模之大在江苏罕见,有一定的景观系统。林场及周边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相蔚为壮观,是江苏沿海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沿海生态旅游的重要节点,其开发潜力巨大。

宋曹书法欣赏,附其《书法约言》

一代书法大家,才气与骨气并存,果真是字如其人!摘录部分作品与诸君共赏。 《书法约言》 清初 宋曹 总论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