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老杜指的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词中老杜指的是谁?,第1张

  没有关系。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杜佑出身于京兆杜氏,历任济南参军、剡县县丞、润州司法参军、主客员外郎、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江淮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饶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

  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后又进拜司徒、度支盐铁使,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职致仕,不久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安简。

  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朝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也是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扩展资料:

杜甫的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杜甫的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杜甫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3]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小孩子的生日已经过了,我还没有写出给她的贺诗。为了一个日更任务,竟然无暇写诗了,毕竟才疏识浅,要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才行啊。我经常读老杜的那首《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咱爷俩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呀?你的生日刚好是在高秋天的八九月份里。自从在成都,我把你写进我的诗章里,别人也知道了我有你这个好儿子。

写诗是我们杜家祖传的事业,人们还以为,这只是我们父子间很寻常见的事情。你要努力学习《文选》,做到精通里面的要义;不要像那个古时候的老莱子,六七十岁了还穿着花衣服只会逗父母开心。

为父在老病中开筵庆贺你的十三岁生日,席间坐都不能端正,只能歪斜着身子,慢慢倒酒,细细品饮,倒有点像仙人餐霞那样了。

这是老杜写给他的小儿子杜宗武的。老杜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杜宗文,老二叫杜宗武。老二的小名叫骥子,人比较聪慧。杜甫多次在自己的诗歌里称赞他。像《遣兴》一诗里道: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又如在《忆幼子》中道: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对这个儿子很满意呀,一则舔犊情深,二则知子莫若父。

据传杜宗武在老杜百年后去阮姓功曹处谋差,将自己写的诗呈献给阮功曹,功曹读完送给宗武一柄石斧,并说想让宗武自断一手,不然杜家诗名又将满天下了。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后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七》都有记载。杜宗武之才,可见非凡。可惜无诗作传于后世。窃谓老杜诗圣大名,盖其后矣。

杜甫的远祖杜恕,杜预,是汉晋时的名臣名儒;杜甫的爷爷,杜宗武的太爷杜审言年轻的时候,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但确有诗名,是初唐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老杜的律师就深受其祖父杜审言的影响。老杜才十五岁的时候,作的五律《登兖州城楼》,结构就很严谨。因而老杜叮咛要传承家学,发扬光大,不负祖名。

这首诗前八句就如用口语和儿子谈话一样,明白易懂,而蕴情深厚,于一字一句间融心血在温语里。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文选》

是南朝梁萧统所编写的从先秦到梁朝的诗文总集,里面包含诗词歌赋,共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老杜曾专研并从中深受启发。彩衣轻语出《列女传》,老莱子行年七十,著五色彩衣,以娱双亲。此诚不可学也。

凋瘵筵初秩,有两个解释。一是生日筵席刚刚筹备好;二是在老病之年,开席庆祝小儿子十三岁生日,初秩,十岁,这里是约指。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由于年老多病不能多饮酒,只能一点一点的,小口喝着慢慢斟着,因此杜子美想到了仙人一片一片的吞食云霞的故事。

这首诗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老杜的一丝凄凉,正逢乱世 ,民生艰苦,家人分散,不得回故乡。也是一种离愁啊。老杜的心中也不好受。

读这首诗,可知老杜家风。老杜还有几首示儿诗,白马复制收集到这里供爱好者同学,以窥杜门一斑。

《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又示两儿》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

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老杜的这几首诗用典少些,明白如话,容易读懂。白马尤其喜欢《又示两儿》里面的前四句: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此处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尘世情感呵。

词中老杜指的是谁?

  没有关系。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杜佑出身于京兆杜氏,历任济南参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