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孟氏的辈分,在名字中的字,是怎么排的?
孔、孟、曾、颜四姓同用的“十字辈”,全国走得通。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孟氏子孙的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
孔: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孟: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颜:道景秉培进承沛昭启裕长思联广临宏发肇鲁蕃绍德传家庆慎中继英贤四维开新宇曜滕光尚远。
曾: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历史沿革:
孟曾颜“通天谱”是一家,所谓一家,指的是孔孟曾颜四家有相同的家谱。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荡、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译文如下: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带着孟子原来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于出殡送葬的人群经常从他家门口走过,所以,九岁的孟柯经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学着孝子号掏大哭,或学吹喇叭,或和小伙伴们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长居此处,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便迁居到邹县城西北的庙户营,当时,庙户营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送往迎来,江湖术士,瞒哄欺人。终日置身于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叫卖吆喝。他的东邻是一家屠户,孟轲常去向他们学习杀猪宰羊。孟母认为此处也不利于孟子的学习成长,于是,又迁到邹县城南门外的学宫旁。当时,这里是孔子的第三代孙孔及(字子思)在此设置的学宫,称“子思书院”,孟子迁到此处后,每天听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他还时常到书院跟子思的弟子们学习读书,演习周代礼仪。孟母把他送入学宫跟随子思的学生们一道读书。由于孟子认真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大儒。可见孟母对其子的教育用心十分良苦。故孟氏后世便以此作为堂号,曰“三迁堂”。
孟姓现在排的辈分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从第五十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辈分是:“德、祖、惟、之、思、克。”但因战乱,辈分并没有被严格地执行使用。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姓
孟姓:
孟氏始祖―――孟轲
一、孟姓来源:
其一出自姬姓,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
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庆父为春秋时鲁庄公的庶兄。庄公
去世,子般即位,他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他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
,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
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
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
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春秋后期孟孙氏、季孙
氏、叔孙氏一起把持鲁国政权,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
氏。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之后,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
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其二亦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
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
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
。从上述起源看,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
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三、孟姓迁徙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这样,孟姓
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
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
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
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
,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
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后,孟姓广泛
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
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
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个
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赖于战国时期的
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
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
两大郡望。
四、历史名人
孟 轲:“亚圣”孟轲,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仅次
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与孟母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有口皆碑,被传为美
谈。传说孟子幼年居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他便开始玩
送葬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靠近集市,因此孟
子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于是又把家迁到了一座学堂附近。孟子被学堂里
的读书声所吸引,常到学堂里学习诗书礼仪。
孟子少年的时候,背诵经籍,孟母常常在一旁织布督学。一次,孟子背诵诗
书的时候突然中断,孟母随即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以此作为警诫。在孟
母的谆谆教诲下,孟子终于成为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聚徒讲学,曾游历齐
、宋、滕、魏等国,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人员达几百人。他曾任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主张并不被采纳,最后失意而归。晚年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写成《孟子
》一书,共七篇。在这部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仁政
”学说,其核心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
良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孟子》和《论语》、《大学》、
《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卒于周赧王二十
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
孟浩然 :一语断仕途的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独具风格。早年他在家乡读书,后曾一度入长安求仕,最
后均失意而归。唐玄宗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中任大乐丞职,他很赏识孟浩然的才
华,私下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府中赋诗唱和,孟浩然于是带上自己刚写的诗稿去见
王维,他们一唱一和,吟诵得十分高兴。碰巧那天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
想回避,急忙躲到了床下。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直说并向唐玄宗叩头请
罪。唐玄宗也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好,只是与他素未谋面,于是叫孟浩然出来
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孟浩然当即拿出新作《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
宗听。当孟浩然念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
:“我没有见到过你主动上书求官出仕,朝廷也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说‘不才
明主弃’呢”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乡一直过着田
园隐居生活。现有传世的《孟浩然诗集》,共存260多首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
新鲜,构思巧妙,成为人们传诵千古的佳作。外族血脉融入史姓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
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
孟光是有名的才女,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隋朝末年,孟姓中涌
现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几位著
名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郊。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而孟
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五代时期,孟
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立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
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戏曲家。到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
,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谁知道孟氏的辈分,在名字中的字,是怎么排的?
本文2023-10-23 10:59: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