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贤迎驾图》是哪个时期的绘画作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望贤迎驾图》是哪个时期的绘画作品,第1张

望贤迎驾图 南宋 绢本设色

该图描述的是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图中宝盖下的李隆基白发黄袍,老态龙钟,李亨(肃宗)黑须朱袍陪同接见民众百姓,场面浩大人物众多而不乱,人物动态、神情刻划细致生动。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树石的画法近似李唐。

此幅图轴,据清人茹棻、永瑆考订系描写唐安史之乱后,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唐肃宗李亨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四川归来的李隆基的故事。图中宝盖下李隆基白发黄袍,老态龙钟,正在接见向他叩谒的父老;另一宝盖下的李亨黑须朱袍,陪同接见众多百姓。全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动态和神情,都刻画得细致生动,恰到好处,连声声吠叫的黑犬和持捧吆喝的人,也成了突出主题点晴之笔。

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树石的画法近似李唐,虽无款识,但从其笔墨风貌看,高于南宋画院名家。又据近人高霖灿考证,认为此图是画汉高祖刘邦立国以后迎其父亲到新丰的故事,此图应称《新丰图》。有关此图的考证前后有此二说,并引于此。右裱边上方附有永瑆书[宋画望贤迎驾图]题签和题记各一。曾经清成亲王永瑆和韩秦华收藏。

成亲王书法个人作品

  《诒晋斋书》,共五卷。嘉庆九年(1804 )奉圣旨摹勒,长沙陈伯玉、元和袁治刻。此帖专刻永瑆一人之书。首卷为御制文四种。后四卷以临古为主,共十九种。此刻因摹勒出自名手,永瑆亦摹古功深,故颇为可观。

  《寿石斋藏帖》,四卷。嘉庆十年(1805 )昆山孙铨撰集,陈景川刻。孙氏曾汇刻清代七十四家书,亦名《寿石斋藏帖》,本文所指藏帖则专刻其所藏永瑆一人之书,共六十余则。[1]

  《诒晋斋巾箱帖》,十六卷,嘉庆十二年(1807 )金匮钱泳摹勒四卷,名“巾箱帖”;嘉庆十六年( 1811 )增刻四卷,名“集锦帖”;嘉庆十七年(1812 )续增刻“藏帖”及“藏真帖”各四卷,后三种皆元和袁治摹勒。以其均为小册,故统谓“巾箱帖”,皆永瑆书。除“集锦帖”十四种临古、自书各半外,其它皆以临古为主。

  《诒晋斋巾箱续帖》,四卷,嘉庆十三年(1808 ),共刻永瑆书十七种,临古与自书各半。平江贝墉摹勒。

  《话雨楼法帖》,八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 )华阳卓秉怡撰集,金陵周玉堂等摹勒。此帖八十一种,皆永瑆书,临古、自书各半。此刻出自双钩,故精美在诸刻之上。

  《快霁楼法帖》,四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 )华阳卓秉怡摹勒,皆永瑆书,共十八种,卷帙虽少,精美不让前帖。

  《诒晋斋法书》,十六卷,嘉庆二十四年(1819 )金匮钱泳摹勒,共刻永瑆书六十二种。临古与自书各半。永瑆以书名于时,钱泳又工于摹勒,故此帖刻成后,海内风行,翻版者众。

  另《抢冲斋石刻》,嘉庆二十五年(1820 ),共十二卷,以赵孟頫、董其昌二家墨迹为主,后二卷为成亲王永瑆所书。《雍睦堂法书帖》中也有成亲王法书册。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收入成亲王永瑆的楷书作品《临欧阳询楷书轴》,十二行共二百四十六字,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刊于《文物 ·书法丛刊》。评者谓其虽是临欧阳询,实“貌合神离”,因掺入了赵孟頫的娟秀与俊逸,更显得“温文尔雅,循规蹈矩。”其《楷书立轴》,四行共七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评者谓此书堪为成亲王的楷书代表作,尤能得欧阳询法,“笔力遒劲瘦硬,出规入矩,洒落超然,笔墨蕴籍”,“笔致流丽,书体典雅,古韵浓郁,又有新意,功力深刻。”《中国书法今鉴·碑帖印谱》中收入了成亲王小楷《群仙赋》, 1971年台湾文化图书公司出版。《成亲王临化度寺碑墨迹》,1916年刻。收入《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的永瑆行书作品有《题画菊扇面诗轴》,为七言律诗,五行共五十九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评者谓其:“清疏灵秀”,章法上体现了“行楷间出的节奏”。其中的楷法“笔画瘦硬挺峭,行距疏朗,终不离欧阳询和赵孟頫的影响。”《秋日坐雨得友人书诗轴》,为五言诗一首,五行共六十二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评者谓此书章法仍体现着行楷相间的风格,“出现二、三个正楷字后,接着三、五个行书字,加之墨色的协调,行款的齐整、疏朗,给人以灵秀、温润的美感。”《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还收入了其行书《赠张良臣诗轴》,为七言绝句一首,四行共二十八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

  另外,1971年台湾文化图书公司出版了《成亲王书归去来辞》,1986年巴蜀书社出版了《成亲王书竹枝词》。《近代碑帖大观》还收入了《成亲王书多心经》,《楹联墨迹大观》收入了成亲王的《楷书七言联》“青李来禽书旨邃,荔枝卢橘赋才多”。

  位置与规模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绕福海而修。总面积达350公顷。

  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1860年10月6日—18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编辑本段]建造情况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历代建筑对兴建圆明园的影响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建造的实施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编辑本段]园林结构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万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沈傲君在结婚的时候,很不希望自己的老公曝光。无论是向记者发放的结婚照还是嘱咐各个媒体,都没有自己老公的正面照片。而参加她婚礼的文隽在博客中却爆料“他的身材不高,而且酷似潘长江”,现在有人找到了他老公的照片,果然与潘长江很相似。

针对网上传言说沈傲君老公是“川岛芳子的后代”,甚至说沈傲君外籍老公是“满独势力”,沈傲君通过媒体正式澄清:“我奉劝一些纸媒和网络媒体,如果你们不断转载这样的话,不断在这种题材上渲染,甚至提供平台让有些人泼脏水的话,这样的行为终有一天会得到惩罚付出代价。我先生确实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是乾隆爷的皇子永瑆的后代,这都是有家谱可查的。”沈傲君的爱子已经4个多月了,姓爱新觉罗,暂名“瑞宏”,随沈傲君入籍中国。

《望贤迎驾图》是哪个时期的绘画作品

望贤迎驾图 南宋 绢本设色该图描述的是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图中宝盖下的李隆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