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请问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第1张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

  "郡望"有一个现在人们不大熟悉,但在隋唐中世纪时期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

  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时期,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郡望有2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是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一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祠堂是什么意思解释

祠堂是什么意思解释,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其中祠堂在很多地方一直都有保留下来,但是很多的年轻朋友,对祠堂可能不是很了解,下面一起来看看祠堂是什么意思的解释吧。

祠堂是什么意思解释1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 — 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

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也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现状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基本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地区,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而南方,如福建、广东、安徽、浙江、江西、广西、湖南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祠堂是什么意思解释2

一、祠堂是什么

祠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延伸和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姓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纪录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与传统,是族人祖先灵瑰之寝堂和后裔祭祀列祖列宗之场所,是举行重大族事活动的议事之地,也是教化后代敬畏人生,规范行为和惩恶扬善的神圣殿堂。

祠堂又称为宗祠、家祠、家庙、祖厝、祖宇、祖庙、宗庙,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尊贤、求神的场所,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根深叶茂,礼敬天地。祠堂成为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在那里,炎黄子孙,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二、祠堂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氏族公社解体之后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在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

祠堂是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把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三、祠堂的建筑特点

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一)祠堂建筑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藏书楼等。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堂堂号:多数祠堂都有堂号。堂号,是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

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等横幅。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

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祠堂是什么意思解释3

祠堂的分类: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

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

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

祠堂按等级制度可分为官庙、公祠和民间祠堂;祠堂按家族人口繁衍又分总祠、支祠、分祠、享堂;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专祠以及特祭祠。

1、家祠:旧时一个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过去家家有家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在厅堂里或家中制有神龛的地方,供奉有曾祖以下的祖宗牌位,一般是不出五服即五代以内的祖先,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

五服以外的先祖、始祖是享受不到家祭的香火的。

2、宗祠:祠堂有宗祠和支祠之分,是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宗祠是每一族的后裔为祭祀一世祖及其去世子孙所建的祠堂,多几个县甚至更大的行政区域供奉一个宗祠;

支祠是一族内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支祠甚至一个村庄都有多个。一个家族,一开始时建有总祠,后来各支派人丁兴旺又各自建有支祠。而且如果修建支祠还要比照宗祠按照一定的规制来修建,祭祀也是一样。

3、女祠:祠堂内一般是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明清时期,在徽州有的宗族兴建了女祠,“专奉女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人是与祠堂无缘的。

纵观全国各地的祠堂都无一例外的禁止女人进入,但棠樾有个专门为女性修建的祠堂——清懿堂,专门供奉鲍氏家族勤俭持家、贞烈守节的女性。

4、专祠:是指为特定的人或神设立的祠宇。古代有大功德于民者。得封神号专立祠庙。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

5、行祠:专祭祀某名人的,立祠处又不是名人故里,遂称行祠。

6、特祭祠:凡大祠堂,都少不了两座附属建筑,一是文昌阁,二是特祭祠。特祭祠是供奉那些香火不续的先人的。

7、长房享堂:顾名思义,长房享堂是在宗祠旁边独立供奉历代长房长孙的享堂。

8、双姓祠:是一个祠堂供奉两个姓氏的祖宗,十分罕见,但是存在。

祠堂的功能:

(一)、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

(二)、祠堂是为族人修谱、文化研究的场所。

(三)、祠堂是宣讲学教礼法、教化族人的课堂。

(四)、祠堂是族人议事、执行家法的场所。

(五)、附设学校,供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

(六)、祠堂是家族的社交场所。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内容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 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将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画在图内,使人对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总祠图,有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圩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向南厅犹五三公所建,后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荐举海鹤公孝义起家,奉主于中厅,专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鹤公好义,又嘉诸子之孝,因赐邑丁公祠匾云。"又如《(湖南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民国37年)《重修祠堂记》,揭示原祠堂因历年既久,岌岌欲坠,乃于嘉庆"五年春,遂倡捐资,鸠工营葺,自携饮食,朝夕督课,其基赴则较前稍上数步,其经制则经十四丈,横八丈,中为正寝,奉始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左偏,奉累代昭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右偏,奉累代穆祖考妣神主居之。前为回廊、为疏楼。推祀祖之意,以祀神,则前之左为文昌帝君祠,前之右为关圣大帝祠。推祖宗之意,以联系姓之欢,则于后建倒厅一,横厅二,以为燕集之处"。将整个祠堂祖先牌位及各厅室位置作了全面介绍。二、论述设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二、祠堂的布局。� 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夫妇)一块。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明清时期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 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雕梁画栋,煞是壮观。歙县棠樾鲍氏因孝悌而闻名乡里,其祠堂位于村口,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赐匾额的七座石牌坊及一座方亭,两旁配植桃花,其优美的环境和雄壮的气氛为民间所罕见。� 三、祠堂的功能。� 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祠堂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家谱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有的家族还规定,每逢朔望,都开祠设祭,祠堂活动比较频繁。�于谱的重要性。

祠堂的意思:同族人共同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建筑。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

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造句

1、十年间,她不但担负起伺候公婆、鞠育幼子的责任,还缴粮纳赋、坐家经营,同时为地方建桥铺路、修葺祠堂,不愧为一个成功的女强人。

2、同样在树荫下乘凉的黄锦荣今天没有去祠堂打牌。

3、聚魁里取名“聚魁”,或许是因为当地族人把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乡贤,集中在此勒碑纪念而起名,村里老辈关于祠堂边曾有石碑集中竖立地一说可以佐证。

4、有没有神仙鬼怪我也不知,只想问问阁下,你家人可有进庙烧香?家中祠堂可供有祖宗牌位?年年敬香烧纸献贡品的又是为了哪般?

5、近日,高淳区桠溪镇石牌村新修的家族宗祠内热闹非凡,高淳周姓后裔代表与来自溧阳、郎溪的周姓后裔代表在此举行祠堂挂匾、家谱发送以及祭袓仪式。

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是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以地域命名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请问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