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丰臣秀吉吧
丰臣秀吉,日本征服亚洲运动的开创者,也是日本脱离中华文化第一人。
日本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是个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难自不必说,大批旧贵族也在战乱中纷纷丧生,新兴武士“国众”崛起,全日本分为六十六国大名。
其中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18岁即位,却顽劣不堪,终日胡作非为,眼见得祖上的江山就要毁在他的手里,有忠心家臣实在看不下去,竟自杀以谏,织田信长突然来了个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幡然悔悟,从新做人,一变而为励精图治的英主。
1567年,织田信长吞并美浓国,仿周文王歧山起兵故事,建造岐阜城,以示一统天下之雄心,就此开始了统一日本大业。
织田信长大军使用葡萄牙火枪,锐利无比,在统一战争中所向披靡。1568年,织田信长大军占领京都,从此挟天皇而令诸侯。1573年,织田信长废黜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室町幕府亡。1575年,织田信长与武田胜赖作战,武田氏的骑兵骁勇,闻名全日本,但在织田信长的火枪之下溃不成军。
秀吉者,出身贫寒,八岁时丧父,随母改嫁,做了拖油瓶,连姓都没有。因少年时生活太过贫苦,身体瘦弱,被人送了个“猴”的称号。
秀吉不甘心如此贫苦一生,一无所有的他在二十岁时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兼并战争的洪流中,在织田信长的部下做一小卒,结果就此发达,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江山。
秀吉以其在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聪明能干很快崭露头角,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护,1573年,更被织田信长封给大片领地,跻身于大名之列。此后,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屡立下杰出战功。
1582年,秀吉出征被围,织田信长率部来救。途中在京都本能寺安营休息,平时受欺压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变,将织田信长突然包围于寺中,变起突然,织田信长毫无防备,既无援兵,又不甘被家臣俘虏,最后干脆自焚了事。一代豪杰就此陨灭。
秀吉得知,迅速回军,讨伐叛军,很快击败明智军,将叛臣杀死。
此时织田信长的统一大业刚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国,织田已得半壁江山,余下的未竟之业是由秀吉完成的。秀吉杀死明智光秀后,便以信长继承人自居,引起信长部将反抗。秀吉接连镇压了信长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后继续统一日本的战争,终于1587年基本统一全国。
1583年,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以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成为日本第二大城市。
秀吉以统一有功,向天皇求“征夷大将军”之位,但天皇的大臣们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坚决反对,秀吉只好降格以求,求“关白”之位,又被群臣斥为非分之想,天皇却慑于秀吉之威,不顾群臣反对,封其为关白,又赐以丰臣之姓。秀吉一直为他的出身所困扰,后来还编造了其母服侍过天皇的传言,暗示他可能是天皇之后。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
可能是因为丰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不象日本社会中上层那样对中华文化奉若神明,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
丰臣秀吉决心抛弃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将中国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鲜,最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这是此后数百年来日本征服亚洲思想的发端。
1592年,丰臣秀吉亲率十八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迅速占领朝鲜大半,国王出逃,向宗主国明帝国求援。
此时的丰臣秀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他很快要到大明国的宁波府居住,因为那里离印度较近,便于他指挥征服印度的战争,还命其子丰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围一百县,迁都北京,让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2年,明大将李如松率四万明军进入朝鲜,与日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所率日军激战,收复汉城。丰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长等留驻朝鲜南端。日本与明和谈,但因立场差距太大,和谈破裂。
1597年,丰臣秀吉再派水陆军十四万进入朝鲜,决心与明帝国见个高低。
明军在大将邢玠老将邓子龙的率领下,大破日军。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破产。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国内骂声一片,那些本来就看不起他的贵族大臣们更是群情汹涌,丰臣秀吉病倒不起,终于1598年8月18日气病而死。日军也被迫完全撤离朝鲜。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族顿时衰落,织田信长手下大名德川家康趁势崛起,1600年,就是勇士米哈依统一罗马尼亚那一年,德川家康在关原大战中获胜,一举成为全国霸主,1603年,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开始了德川氏对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统治。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却努力奋斗,建立了统一日本的丰功伟业,困于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却在事业的高峰错误地发动了对明战争,这场战争最终成为对他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族衰,他也因此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如果说日本战国统一是一块饼,则织田信长是种稻子的人,丰臣是做饼的人,而德川是这块饼的享有者。
在信长生前,两人是信长统一日本信念的坚定支持者,是信长的左膀右臂,然而信长死后,两人都希望可以成为统一日本的后继者,而表现出来的是两人在对信长继承人拥护上的对立。经过小牧山,长久手之后的作战,双方都无法战胜对方,最终在德川的让步下达成了和解。
最终丰臣统一了日本,临死前希望德川在内的五大老可以辅佐自己的幼子,隐忍一生的德川发现自己有生之年有贯彻自己理想的可能。首先他利用武将派和文吏派的斗争清除了相当一部分异己势力,最终找到借口逼死丰臣家残余,并建立了幕府统治。
天正六年(1579)三月,明智光秀讨伐叛臣波多野家,为了劝降波多野家,明智光秀将自己的母亲为人质,波多野家感其诚恳愿意投降,明智光秀劝波多野投降,但是,织田信长段然拒绝了波多野家的投降,最后,愤怒的波多野军杀害了明智光秀的母亲,也许就是在这时光秀对信长有了不满。
天正十年(1580)三月,织田信长在利用天皇敕令情况下,逼本愿寺向自己请和,并放下武器成为皇家的祈愿寺,无奈的本愿寺家终于同意了信长的条件,结束了石山会战,由于明智光秀在与本愿寺和丹波的战功第一,他得到丹波二十九万石的领地和龟山城。
天正十二年(1582)明智光秀担任了织田家御食奉行之职,不久,前往京都的织田信长在途中停留于明智光秀处,光秀立即设宴招待信长,谁知信长食用的鱼已经坏掉,被信长食出,不知情的光秀立刻遭到信长的责骂,拒说当时信长对他“以杖击其头”,这使明智光秀在众人面前非常难堪,之后,愤怒的信长命光秀离开自己的领地,去支援正在西国与毛利家作战的羽柴秀吉,并听羽柴秀吉的指挥,然后,织田信长带领百余人的卫队气冲冲的离开前往不远的本能寺夜宿。
就在织田信长走后不久,明智光秀率领约千人的军队出发,当他路过本能寺时,光秀突然下士兵们下达了“敌在本能寺”的命令,向本能寺里的信长发起进攻,最后,织田信长被杀,明智光秀立即进军京都,京都守备信长的长子织田信忠率部在京都妙觉寺转入二条御所与明智光秀奋战,不久,信忠自知不敌,切腹而死。
进入京都的明智光秀马上发文天下,号召各大名响应自己,可是没有成功,就在这时从西国赶回的羽柴秀吉率领三万的大军发起对光秀的讨伐,明智光秀率部一万六千余人迎战柴羽秀吉于山崎,最后,明智光秀战败,当光秀逃至阪本城附近的山路时,被当地的农民杀死。其短命的政权被人称为“三日天下”。
丰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 Toyotomi Hideyoshi)(1536-1598)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为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明史》里称作平秀吉。
丰臣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贫农之子。最初叫木下藤吉郎。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
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人。父亲木下弥又卫门曾是信长父亲信秀的铁炮足轻。因在一场战斗中受伤致残,无法再上战场而回家务农,但不久就因伤重去世。无法生活的母亲带着七岁的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给同村的男人竹阿弥。生下了弟弟秀长与妹妹阿旭。继父竹阿弥性情粗暴,又因为秀吉生来瘦小,常被人称为猴崽子,因此对秀吉非常厌恶,叱骂之余还经常拳脚相加。秀吉为了不与令人讨厌的竹阿弥相处,经常到村外的光明寺住宿。
十五岁时,在又被竹阿弥打了一顿后,秀吉终于忍无可忍,拿了一贯钱后离家出走,过起了流浪的生活。为了生计,秀吉先是在尾张与邻近倒卖些针线、布棉等小商品。当时正处于战国最混乱的时期,各地大名、土豪有的互相征战掠夺,有的与寺社力量勾搭成奸,大发不义之财。秀吉在流浪中深刻感受到这种乱世带来的灾难,一种强烈的想结束这种混乱的社会志向在心中牢牢的树立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秀吉被今川义元所属的远江国土豪松下加兵卫征召去了,作了其 随身小姓。加兵卫对秀吉非常照顾,令秀吉非常感激,但是今川军营中充斥的腐朽风气却让秀吉说不出的厌恶。
1554年,受在织田家出仕的一个童年的玩伴的劝说,秀吉来到织田家,作了信长的小姓,迈出了一生重要的一步,当时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冬天为主上信长暖草鞋。信长很喜欢这个长的象个猴子,但机灵乖巧的侍从,开玩笑的称秀吉“猿”。在信长这样的人物身边侍奉,秀吉的才能逐渐受到主人的重视。一次,清州城的一段城墙倒塌,织田家的许多家臣都没有办法修复,信长同意了秀吉的请求,让他去试试。秀吉详细了解了任务后,将整个工程分为十段,一起动工,一天之内就修好了城墙。还有一次,秀吉被委派管理冬天烧的柴木,通过仔细观察和精确计算,他得出结论,只用平日烧的三分之一的柴木就足够了,这大大减轻了领民的负担。经过这样的几次杰出表现,信长对秀吉的能力非常赏识,遂提拔他为正式的武士,让他作了织田家的家臣。不久,秀吉结婚了,新娘是织田家臣浅野又右卫门的养女祢祢(后来的北政所,战国三夫人之一),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1564年,信长进攻美浓时,秀吉再次一鸣惊人,在首席家老柴田胜家等重臣都没能完成下,他短时间内筑成墨俣城,确立了自己在织田家的地位。在这次任务中,秀吉充分发挥了他智谋、交涉、胆识等诸多过人之处。圆满的完成任务。信长也开始将其视为得力部下,
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开始上洛后,秀吉与佐久间信盛、丹羽长秀共同担当了进攻南近江六角家的任务,信长进入京都后,又与明智光秀、村井贞胜一起担任了京都奉行,主管畿内行政。
1570年,秀吉又担任了出使毛利家的任务。
1570年4月,信长进攻越前的朝仓家时,亲家北近江的浅井 长政突然违背与织田家的婚姻关系,与朝仓家联合夹击。在形势极为危急时,秀吉与德川家康主动担任了殿后的重任,保护信长撤退(金ヶ崎殿后)。对秀吉来说,并不只是完成这个任务,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信长带有感激的空前信赖。以信长的性格,这种仇怎能不报。同年6月28日,信长卷土重来,率织田军(二万三千)、德川军(六千)与浅井军(八千)、朝仓军(一万)激战于姊川,在这场合战中,秀吉率领着织田军七队中的一队苦战,最终织田、德川方取得胜利。但这并没有消灭朝、浅两家,因为信长此时正受到四面八方的包围战,直到三年后,才灭掉两家。这期间,秀吉担任了进攻浅井家的总大将。因此浅井灭亡后,信长把北近江三郡的领地就封赏给了秀吉。
1573年,秀吉也在此时改名为羽柴秀吉(羽柴秀吉,取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姓中各一字),修长滨城为居城,开始以新的身份出现。之后改木下姓为羽柴之后依命令进攻中国地方,征服播磨国、但马国、因幡国,使备前国和美作国的宇喜多氏服属,并与毛利辉元作战。
以后,秀吉依次参加了进攻将军足利义昭(1573。7)、镇压伊势一向一揆(15739~10)、歼灭伊势长岛一向一揆(15747~9)、长篠合战(1575521)、越前一向一揆进攻(15758)、围攻石山本愿寺(15764~5)、进攻纪伊杂贺、根来(15772~3)等战斗。
1576年,秀吉被信长任命为主管中国地方的毛利家的攻略。从此直到信长去世,秀吉都在这条战线上作战。在这期间,秀吉还有几次助战。1577年8月,秀吉奉命援助与上杉谦信缠斗的柴田胜家。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秀吉与这位从出仕起就与自己敌对的织田家首席老臣发生争执。秀吉一怒之下率部返回长滨城,这直接的结果是胜家在手取川的大败。秀吉的行为令信长非常愤怒。但是并没有得到处罚,同年10月,参加了对叛将松永久秀的讨伐。10月21日,秀吉被黑田孝高迎进播磨姬路城,开始了西边的战事。28日全域支配播磨。然后进攻但马,一连攻下山口、岩中、竹田城,降伏山名家。11月28日,攻陷播磨最西端的上月城,交给尼子家复兴力量尼子胜久和山中鹿之介把守。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军锋。
1578年元旦,秀吉赶回安土城,参加织田家的新年茶会。2月,播磨趁秀吉不在三木城主别所长治谋反,与毛利家联合进攻上月城。23日,秀吉紧急赶回姬路城应付。在毛利辉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和别所长治、宇喜多直家的几个兵团的进攻下,秀吉抵挡不住,向信长求援。信长派信雄、信孝、一益、光秀、长秀、藤孝、信盛等率兵援助,战况得到好转。6月,秀吉上京,亲自聆听了信长的指示。在信长的授意下,秀吉放弃上月城,全力进攻三木城。不久,上月城落,尼子胜久、山中鹿之介被毛利家杀死。可三木城却久久不能攻下。10月,播磨东面的荒木村重又谋反,并扣押了前来调停的黑田孝高,与毛利、别所联合,三面夹击秀吉。在这种不利条件下,秀吉沉着应战,次年9月,笼络成功备前的宇喜多直家,1580年1月,攻下三木城。6月,平定了播磨。同时,弟弟秀长也平定了但马,构筑成以播磨、但马为基础的战线,开始与毛利家的作战。
1581年6月,秀吉进攻因幡鸟取城,他先派人在城内以高价买米,然后再围城。并派重兵拦截毛利家的运粮部队。仅一个月,鸟取城就成了地狱,树皮、草根都被吃光,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 剧。城主吉川经家以切腹落城的代价换取了全城士兵的性命。(饿杀鸟取)
1582年5月,秀吉进攻备中清水宗治的高松城,他根据地形的特点,十九天内筑成长28公里、高7米的水堤,将高松城淹入水中,不久清水宗治也以切腹的代价落城。(水淹高松)
1582年,本能寺事变爆发了,信长被部下明智光秀袭击,自刃于京都本能寺。秀吉感到一生中最大的机会来到了,他敏锐的抓住了关键,立刻与正面敌人毛利家讲和,然后连夜行军赶回大坂城,在其他人都为保住领地的心态下,与丹羽长秀、池田恒兴联合,树起讨伐明智光秀的大旗。仅用十几天就将光秀大败于山崎,取得了主动。在随后的关于继承权的“清州会议”上,秀吉因其功绩在清州城重臣会议上占据了主导权,并于贱岳之战击败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和织田信孝,使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于小牧·长久手之战与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雄战和,成为织田信长的实际继承者。
1583年,秀吉在贱之岳击败柴田胜家,逼死织田信孝。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阪城。
1584年,降伏织田信雄与织田家老盟友德川家康,篡取了织田家的基业。
1585年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政权。先后经过纪州征伐、四国征伐和九州征伐,征服了西日本全境。1590年远征关东,包围小田原城并击败北条氏,使陆奥国的伊达政宗等东北诸大名皆归服,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合。
1592年出兵朝鲜(文禄之役),遭到朝鲜各地义勇军和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的激烈抵抗,同时明朝也向朝鲜派出了援军,于是休战。不久后谈判破裂,1597年再度出兵朝鲜(庆长之役)。丰臣秀吉1598年9月18日(庆长三年八月十八日)于伏见城逝世。
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为缤纷的时代,关於该时期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也非常多。以致很多不怎么喜爱历史的人,也对该段时期的历史人物较为熟悉。在日本战国末期,有三位杰出的大名,为日本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三人被称为“日本战国三英杰”,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而在这三人中,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而德川家康却跟我国历史上的司马懿一样,虽最终得了天下,却都不受所在国的喜爱。在日本,如果将对方比作德川家康,对方会非常不开心。织田信长死於本能寺之变,以致其统一大业未成;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最终实现了日本的统一。然而,丰臣氏的江山却国祚不长,在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就谋夺了丰臣氏的天下。那么,为何丰臣秀吉不在有生之年将德川家康除掉呢?
丰臣秀吉是很清楚德川家康对丰臣氏的威胁的,故在丰臣秀吉灭掉关东后北条氏的不久,即将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尾张一带移封到关东地区。其初衷无非就是出于对德川家康的不信任,把这个祸害迁的离自己远远的,以便在自己领地的周围安插亲信的势力。但是,这却是一个重大的失策。其时的关东之地虽还较为落后,但关东平原却是全日本最大、最为肥沃的一块平原。而使德川家康获得了关东八州二百五十多万石的领地,这比丰臣秀吉死后的丰臣家直属领地还略多。
领地的石高代表着实力,大约一万石的领地能供养300名左右的武士,这也是德川德康能夺得天下的原因所在。丰臣秀吉虽对德川家康不信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德川氏的实力,反而经过不恰当的徙封,使德川家康的实力有所加强,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日本的政治制度有关。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多山地、少平原,从而使得日本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日本的地形特征,就使得日本很难成为一个集权的国家。虽说丰臣秀吉统一了全日本,但是这种形式的统一却跟秦始皇平定六国的统一却不一样。
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的统一日本,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日本的状态,仍然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藩的藩主。名义上的“太阁”也好,“征夷大将军”也好,实质上都不过是大名之长而已,而非大名之君。像丰臣秀吉就是通过“质母嫁妹”的方式来换取德川家康臣服的,对其它大名的控制也不过是在名分上迫其臣服而已,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大名割据的状态。
而这种封建制(中国秦朝以后,属集权帝制)的国家,有着多方面的制衡力量。所以,在这种制度下就会比较注重信用,因为违背信用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德川家康既已臣服於丰臣秀吉,只要德川家康没有重大把柄被丰臣秀吉抓住,丰臣秀吉是没有任何名分除掉德川家康的。而这种名分是号令大名、诸侯的道义与法理。在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上,也有许多国王就是违背这种名分而导致国家动乱,贵族们反叛。
如果丰臣秀吉也像刘邦除掉韩信那样的话,那么在日本的这种封建土壤上就会滋生出N个德川家康来,毛利氏、岛津氏、上杉氏、伊达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德川家康。
再则,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有过一次交手,让丰臣秀吉意识到德川家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果丰臣秀吉倾全力平定德川家康的话,丰臣氏也会损失惨重,彼时的丰臣氏将会羸弱不堪,不但有可能丧失“霸主”地位,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大名所消灭。
第三,丰臣秀吉晚年,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大明。试图通过征服大明,而奠定对其他大名的绝对优势。而征明的失败,不但使得丰臣秀吉这一想法得以落空,也极大的削弱了亲丰臣系大名们的实力。却为德川家康赢得关原之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明算什么?丰臣秀吉当时的理想是征服中国,占领印度,称霸亚洲,建立亚洲大帝国。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丰臣秀吉的这种想法有些荒唐。但是在丰臣秀吉看来,这样的目标未必不能达到。甚至可以说,一定能够达到。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丰臣秀吉从一个最底层的浪人开始,一路打拼,到最后实现统一全日本,身任最高统帅(关白),这让他有足够的自信。
从个人经历来看,丰臣秀吉小时候受后父虐待,被撵出大门,后来去给人家担任提鞋的仆人,此后到织田信长家混饭吃,后来成为织田信长东征西讨的一员大将。最后当织田信长被部下谋害后,他利用自己出众的作战能力,和出色的外交手段,取代了织田家族,臣服了德川家族、柴田家族等一众大军阀,最后又征服了四国,统一了日本,成为关白,这简直就是人生奇迹。有这种人生奇迹的人,在他的心中,肯定是觉得天下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因此,征服中国称霸亚洲,那也是能够实现的。
从日本历史来看。日本战国时代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其中各大家族之间杀伐吞并,有多少大名(各大家族之首,相当于中国的诸侯王)雄心勃勃想要统一,最后又败下阵来,不得不切腹自杀。谁也没有实现统一的目标,而丰臣秀吉实现了。他改变了日本的历史,他就如同中国的秦始皇。既然丰臣秀吉觉得他可以改变日本的历史,他当然觉得可以改变朝鲜的、明朝的,乃至亚洲的历史。
第二,从中日交战史来看,丰臣秀吉也有足够的自信。
虽说中日第一次在唐朝初年的交战,日本失败了。但是此后有两次交战,让丰臣秀吉认为,打败明朝并非不可能。
一是元朝忽必烈曾两次进攻日本,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要知道,能够打败世界的成吉思汗家族,竟然都打不赢日本,日本在世界上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二是明朝曾在沿海和日本进行过多年的小规模战争。虽然在以戚继光为首的明朝将领的带领下,战胜了日本。但参与作战的日本人,不过是一些日本浪人,日本商人,差不多相当于海盗,而且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就算这样,也让明朝很伤头皮。丰臣秀吉认为,如果日本举全国之力来和明朝决战,明朝还会是对手吗?
第三,明朝和朝鲜多年不打仗,朝 败,不是久经沙场的日本军队的对手。
当时朝鲜的国王李昖政权,重文轻武,战备松弛,将士多年不知兵,完全缺乏打仗的历练。这一点,丰臣秀吉是看得很清楚的。
明朝的情况,和日本差不多,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中文官集团忙于勾心斗角,边境上建州女真蠢蠢欲动,但是还未发生战争。可以说,一切都处在风雷震动之际。丰臣秀吉认为,只要他振臂一呼,明朝江山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第四,日本最低的目标,至少是可以拿下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谋夺明朝。
就算一时半会儿打不败明朝,一战而获得朝鲜,是一定的。只要日本获得了朝鲜,再把朝鲜这块根据地巩固下来,然后以此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容易的。所以我们看见,当丰臣秀吉带着20万兵力,一个月之类占领朝鲜大部分城市以后,他都迫不及待地想迁都到朝鲜了。他想以朝鲜为根据地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丰臣秀吉实在是小看了明朝版图究竟有多大,其经济实力究竟有多雄厚,其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强大。丰臣秀吉对这些,基本上没什么概念。以至于明朝只是出动了7万兵力,自带粮食,都打赢了这场战,并且丰臣秀吉的江山,也像秦始皇的江山一样,二世而亡,日本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德川幕府时代。
幼名:六郎、彦四郎、彦六、右京亮、伊予守。斋号:似斋、以平斋、洪圭斋。三品法印。有适以、通朝、贞通、民适的称呼(《稻叶家谱》)。一般都以其入道法号"一铁"称呼。
战争经历
自信长上洛至追放足利将军之前,一铁的战历不断增加:
①永禄12年(1569年)8月,从军攻击伊势大河内城。9月8日,池田恒兴、丹羽长秀和稻叶一铁受命夜袭敌军,但由于守军的顽强抵抗,最后以失败告终(《信长公记》)。
②元龟元年(1570年)5月,往近江进发途中打击一揆众势力(《信长公记》)。
③同年6月,出阵江北。28日的姊川合战(浅井、朝仓攻略),织田信长统领中军在后压阵,左军稻叶一铁,右军氏家卜全、安藤守就、丹羽长秀。美浓三人众作战勇猛,击溃浅井、朝仓联军(《南部文书》、《信长公记》)。
④同年9月,从军出阵南方,与中川重政共守楼岸城池。后又参加比睿山的攻围战(《信长公记》)。
⑤元龟2年(1571年)5月,攻击长岛。和柴田胜家、氏家、安藤一同攻入大田口(《信长公记》)。
⑥元龟3年(1572年),同柴田、佐久间信盛、氏家、安藤攻占交野城(《信长公记》)。
⑦同年7月,与柴田、氏家、安藤一起攻打近江小谷城(浅井攻略)(《信长公记》)。
在信长和将军足利义昭的第一次冲突之后,信长重臣与义昭的近侧交换了誓书,信长方于元龟4年(1573年)4月27日交上誓书,其上为林秀贞、佐久间信盛、柴田胜家、泷川一益和"美浓三人众"的联合署名。可见当时,美浓三人众的力量、三人合力的形势是信长谱代有力部将的"劲敌"。
稻叶、氏家、安藤美浓三人众共同署名的情况在织田军团中出现得相当频繁。同时,在以上的战例中,除了①②④是稻叶离开氏家、安藤的情况下一军而战,其余均为三人并肩作战。不过,三人之中属稻叶一铁的战事更多,战功也更佳,因此三人众中信长最为信赖的就是他。
在织田军中,稻叶一铁又以"顽固者"闻名。姊川激战伊始,浅井军前锋对织田军猛烈攻击,织田军前锋一到四队都被击破。形势危急之际,稻叶一铁从后赶上对浅井军的右侧面发动急攻,解救了织田军前锋的危机。浅井军不敌织田军,败退。同时,德川军神原康政也迂回到朝仓军的右侧面发动急袭。在德川军的勇猛攻击下,朝仓军败退。战后,信长欲将织田方第1功名颁赏给稻叶一铁,没想一铁却说:"大殿(指信长)真是一个盲大将(意指信长好坏不识)。此番战胜完全都是三河殿(德川家康)的功劳,功名应该颁赏给三河殿的将士们。如果一铁受此功勋,那岂不是太可笑了。"其语气之严肃、强硬令信长和在场的其他将士都很吃惊。从此以后,那些自让功劳的人们就被称为"一铁者"。
折叠追放将军后的一铁
元龟元年(1570年)12月2日,在交给妙莲寺的书状中用了「稻叶伊予守一铁」的署名,这是"一铁"这个道号第一次出现在文书中。
嫡子稻叶贞通完全成人之后,一铁开始有意隐居。但是勇猛善战的他依然活跃在战事的第一线:天正元年(1573)7月,从军攻打槙岛。槙岛攻略后,居于北山城的足利将军归降(《信长公记》)。同年8月,从军攻打越前朝仓氏。三人众穷追朝仓义景至平泉寺口(《信长公记》)。
天正2年(1574年)7月,参加长岛战役。这时稻叶离开了氏家和安藤,同柴田胜家一起攻打大鸟居(《信长公记》)。
天正3年(1575年)8月参加对越前一向一揆的歼灭战。越前平定后,与明智光秀、羽柴秀吉共讨加贺,平定能美、江沼郡(《信长公记》)。
天正4年(1576年)5月,赶去突发的石山本愿寺之战,三人众被安排在了第二阵的位置作战(《信长公记》)。
天正5年(1577年)2月,进攻杂贺,8月参加以柴田胜家为主将的加贺攻击战。
天正6年(1578年)6月,出阵播磨,参加神吉城攻城战(《信长公记》、《家忠日记》)。同年11月3日,信长上洛,其子信孝留守安土城,稻叶一铁奉命出阵有冈城。
信长的旗本部将
天正3年(1575年)11月28日,信长将织田家家督之位让于嫡男织田信忠,同时东美浓众归入信忠麾下。
天正8年(1580年),三人众之一的安藤守就父子被追放(安藤守就自加入信长麾下以来,虽出谋划策却未受到重用,因而感到极为不满,企图谋反,但最终失败而遭追放)。至此美浓众的大部分均归属于信忠军团。但是,稻叶和氏家并未因安藤事件而改变在信长直属军团中的地位。在当时信长军团的近江众与西美浓众之中,稻叶和氏家都有着相当高的身份,他们是信长的旗本部将,稻叶受封五万石领地。
天正7年(1579年)冬,将家督与曾根城城主位让于嫡子贞通,自己移居大野郡清水城。这一年稻叶一铁六十五岁。
本能寺之变后的良通
天正10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稻叶一铁居于清水城。得报本能寺之变消息时,二年前被追放的安藤守就父子带领一族五百余人趁机夺回了北方城旧领。受信长所封得到该城一带领地的稻叶一铁大怒,6月6、7日,两军之间发生激战。安藤守就一方败北,安藤父子战死,其一族自杀(《武家事纪》)。
清洲会议后,美浓原属于织田信孝的支配下,稻叶一铁审时度势,领其一族转仕羽柴秀吉,与信孝对立。由此导致天正11年(1583年)4月,信孝军在稻叶一铁领内放火(《太阁记》)。同月,秀吉在贱岳之战中获胜,柴田胜家在越前北之庄城自尽。一个月后,信孝自尽于尾张内海。
贱岳之战后,稻叶一铁与岐阜城主池田恒兴因境界问题发生争执,后在秀吉的调解下和解(《稻叶文书》)。同年11月13日一铁领受秀吉的4万86余贯文之地安居(《稻叶家谱》所收文书)。《天正记》中则记载,稻叶一族归于有美浓"守护"之称的池田恒兴的麾下。
天正12年(1584年),秀吉对付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雄的小牧长久手之战开始,奉秀吉之命,稻叶一铁镇守岩崎山(《稻叶家谱》)。但由于年事已高,以后的战事均未参加。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败于德川家康,大怒,决定开始全力攻击。稻叶一铁谏言容纳德川军,使秀吉未牺牲一兵一将达到了目的。这也是良通最后的活跃(《稻叶家谱》所收文书)。
天正13年(1585年),丰臣秀吉得到关白之职,赐封良通三位法印。
天正14年(1586年)9月2日,受领秀吉所赐美浓西方三所,共计6万447余贯文的知行,开始隐居的生活(《稻叶家谱》所收文书)。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x0d\\x0d\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x0d\\x0d\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x0d\\x0d\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x0d\\x0d\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x0d\\x0d\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x0d\\x0d\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x0d\\x0d\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x0d\\x0d\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德川家宗家家谱
清和天皇——贞纯亲王——源经基——满仲——赖信——赖义——义家——义国——新田义重——得川义季——世良田赖氏——教氏——家时——满义——政义——亲季——有亲——松平亲氏——泰亲——信光=一色宗义之女——亲忠=铃木重胜之女——长亲=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内满成之女——清康=青木贞景之女——广忠=水野忠政之女传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将军安国院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筑山殿源氏(今川义元之妹)1579赐死
继室:旭姬(丰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统:德川家康=户冢忠春之女宝台院西乡——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与藤原达子(浅井长政与织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统:德川秀忠=正室阿江与——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关白鹰司信房之女)
四代严有院家纲
血统:德川家光=青木利长之女宝树院阿乐——家纲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严院浅宫显子(伏见宫贞清亲王之女)
五代常宪院纲吉
血统: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纲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净光院藤原信子(关白鹰司房辅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统:德川家光=冈部重家之女顺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纲重=长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关白近卫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继
血统:德川家宣=胜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继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净琳院八十宫吉子(灵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纪伊藩主赖宣=中川氏——光贞=净圆院阿由利巨势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宽德院真宫理子(伏见宫贞致亲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统: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须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证明院比宫培子(伏见宫邦永亲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统:德川家重=梅溪通条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观院五十宫伦子(闲院宫直仁亲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齐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岩本氏——家齐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广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卫经熙养女,萨摩藩岛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庆
血统:德川家齐=押田胜敏之女香琳院阿乐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乐宫乔子(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
十三代温恭院家定
血统:德川家庆=迹部正贤之女本寿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亲院藤原任子(关白鹰司政熙之女)
继室:澄心院藤原秀子(关白一条忠良之女)
再继室:天璋院源敬子(萨摩藩岛津齐彬之养女,岛津忠刚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统:德川家齐=梶胜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势——纪伊德川齐顺=实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宫亲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庆喜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水户德川赖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赖重=土井氏——松平赖侯=樋口氏——赖丰=汤浅氏——水户德川宗尧=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条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纪=外山氏——齐昭=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登美宫吉子——庆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将军取消,改称公爵
正室:贞肃院藤原美贺子(左大臣一条忠香之养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达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丸山氏——田安德川齐匡=篠崎氏——庆赖=高井氏——家达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当主,1929-1940日本红十字会会长,1903-1933贵族院议长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卫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统:德川家达=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总领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贵族院议长
正室:源正子(岛津忠义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继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恒孝
血统:见德川庆喜血统。水户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须藩主松平义和=平松氏——松平义建=古森氏——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选组的支持者)=会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恒雄(驻美国英国大使,参议院议长)=锅岛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东京银行行长)=徳川家正公爵之女丰子——恒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邮船社长
正室:寺岛幸子(萨摩藩士寺岛宗从伯爵之女,母亲为细川护熙首相的亲姑姑)
嫡子德川家广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绰号秃鼠(猴为后世编造),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事奉织田信长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神号丰国大明神(后因丰臣家灭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编辑本段]经历青年时期 丰臣秀吉出生于 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父亲为一贫困农户(有说法是下级武士),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母亲是大政所。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绰号秃鼠(猴子为后人所说),《绘本太阁记》记载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实际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历3月26日)。
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有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嘉兵卫,城主饭尾连龙部下)的家臣,但离开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领地的时候,分封嘉兵卫远江国久野城1万6千石。此外,也有些关于他和忍者间互动的传说。不管如何,青年时代的秀吉大概是个谋求武士职位的浪人之辈。 信长家臣时期
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轻的身分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深得信长疼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 战国无双中的秀吉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为织田家的足轻组头(足轻是临时征集的农民兵,组头相当于小队长),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据说战后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家的养女宁宁(另译成弥弥)许配给他,这位宁宁**后来在秀吉的贤内助,在丰臣政权中影响颇大,人称“北政所”。1564年与浅野长胜的养女弥弥结婚。在《武功夜话》记载,秀吉曾在墨俣河上的冲积三角洲上以一个晚上筑起一座城砦作为进攻美浓国的安八郡,并击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队。藤吉郎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书中有秀吉的记载)。1570年信长准备进攻朝仓义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秀吉负责殿后,保护信长和家康安全撤离(金崎之战)。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秀吉被封为近江国今滨城城主,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并改木下姓为羽柴(羽柴,取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军,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胜家和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从信长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秀吉与他们战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别所被捕,切腹自尽;荒木逃离,全家被信长诛杀。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干杀し),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 本能寺之变 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发动背叛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是为本能寺之变,信长焚毁本能寺,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于二条御所战败后切腹自尽。当时丰臣秀吉正亲自率兵包围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条件是守将清水宗治自尽,秀吉率兵在五日内“强行军”约200公里返京,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在新**《石川五右卫门》中对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义,在**中本能寺之变变成了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密谋,展示了羽柴秀吉的野心。当然这部**可以说并不是基于事实的,纯属特技展现类**。 统一日本时期
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 信长之野望13中的秀吉吉。隔年,双方决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胜家与妻子阿市自杀,此外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战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坂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
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秀吉其后撤兵,改为攻击美浓国织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双方谈和,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和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为人质。
1585年,秀吉派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保有了土佐一国。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国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成政不战而降。1586年秀吉将其妹旭姬嫁与德川家康,并为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身边成为人质,德川家康此后臣从秀吉。1585年秀吉被公家的近卫前久收养,就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政权。
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请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使义久投降,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1588年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
1587年,禁止基督教。基督教是于1549年随天主教传教士沙勿略传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后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经到达十五万人,可以说是一百个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基督徒,可见基督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1587年,丰臣秀吉却发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丰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诸侯)将领地捐献给教会,再度出现类似一向宗信徒暴动的局势。在禁令中的第一条提到“大日本是神国”。这表示日本开始吸收欧洲的文明,已经不在印度与汉字文化圈的圈子里。有人说,这是最早的“脱亚论”。
1589年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去领土的处分。秀吉率20万大军向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下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
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前关白的尊称)。1591年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原因不明。 征伐朝鲜及晚年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
1592年丰臣秀吉率兵20万征伐朝鲜兵员为西日本诸大名为主。
出征兵力:
日军分九军:
军团军团长兵力第一军小西行长一万一八人第二军加藤清正二万二千人第三军黑田长政一万二千人第四军岛津义弘一万四千五百人第五军福岛正则二万五千人第六军小早川隆景一万五千人第七军毛利辉元三万人第八军宇喜多秀家一万一千人第九军羽柴秀胜一万一千人 其中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20万,水军9000人,战舰700余艘,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正式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
战争过程:
战争初期,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马上向明朝求救。丰臣秀吉于5月攻占汉城后便研议要迁都北京,将北京周围10“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领地,甚至命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
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明军(4万余人)和朝鲜三道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反击下,日军攻势遇阻。
终于在1593年日军因遭逢损失(亦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光复平壤,日军第一军损失惨重,据《日本战史》记载,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兵力一万八千七百人,平壤之战结束后三月二十日在首尔集结清点人数为六千五百二十人),丰臣秀吉遂与明朝和谈。
其时日方代表小西行长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业谋略,伪造秀吉降表与明朝议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无赖,就称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复双方边贸易。双方于是缔结和约,日军就此暂退釜山。日本称这次入侵朝鲜的战争为文禄之役(朝鲜征伐),朝鲜称为壬辰倭祸、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将其归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1595年,丰臣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将秀次赐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长康等人。赐死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舆论流传着“杀生关白”(丰臣秀次的绰号)过去所发生的乱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赖作为家中的继承人,秀吉决定处死有关人士。
数年后,亦即文禄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欢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议和使来日,秀吉宴飨之。然宣读国书,始知议和实为册封,大明欲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方觉受骗,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并欲杀明朝使节,为旁人劝止,于是下令驱逐明朝使节。[1]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日军盘据釜山,再进逼汉阳。然而明朝援军(约8万,由麻贵为总兵再次入朝作战)明军加入战斗行列后,日军攻势再度受阻,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史称“庆长之役”。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于战役中逝世,死于伏见城,享年62岁。死前他亦已托付前田利家监视德川家康及辅佐丰臣秀赖。而入侵朝鲜半岛的日军在接获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渐撤军,可是这场战役日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而日本与朝鲜的关系,到1607年才恢复正常。(日本称两次侵略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两次卫国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和 丁酉再乱;而明朝则称其为抗倭援朝战争,是为万历三大征 之一)
丰臣秀吉法名为国泰祐松院殿灵山俊龙大居士,自他死后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丰国神社,包括在滋贺县长滨市、大阪府大阪市、爱知县名古屋市等(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丰国神社,改为东照神宫,到明治时代才续渐恢复)。 政绩
大阪城他的经贸政策多承传自织田信长,发展南蛮贸易,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铸造货币等办法规范经济;以太阁检地和刀狩等政策用来确立税制,彻底地兵农分离,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编辑本段]家纹 五七の桐纹 五七の桐纹
介绍一下丰臣秀吉吧
本文2023-10-23 08:55: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