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族族谱,
朱姓家谱
朱姓家谱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
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族谱的内容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2)谱序,(3)目录,(4)凡例,(5)恩荣录,(6)遗像、像赞,(7)五服图,(8)家规家法,(9)宗支世系,(10)谱系本纪,(11)任宦记,(12)家传,(13)祠宇,(14)坟茔,(15)艺文,(16)族产,(17)派语,(18)后跋,(19)领谱字号,(20)杂录等等,共约20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谱序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族谱的保存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领谱家规》
谱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号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编号分给,须当视同至宝。凡有事看谱,务宜洗手焚香,拂拭几席,然后开箱启谱,眼同观看。看毕即数清部数,随贮谱箱。毋得剜补添墨污由秽,并不得传至异姓与异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谱,齐赴宗祠;祭祖行礼毕,宣讲家政,即将谱册验明。倘领谱者精谱不到,即系卖宗鬻祖之人。除家法惩治外,另择贤明者收管。其剜补污秽者,均罚银五两入祠。然验谱牒,须举素行公正者同验,亦毋得作奸贻害,违者公同议罚。今编立“祖泽绵长隆祀典,孙技繁衍振家声”字号,订为十四册。草谱文册,编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号,各房照字号具领收存。谨将字号另列于后,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废,以干罚责。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谱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被抢救出来,为我们今天的寻根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
朱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国家·大兴朱氏家乘五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锡庚撰
河北省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 藏地: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朝坤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文忻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文烈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家谱三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朝栋纂 清道光间刻本三册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澄俭续修 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民国)朱世杰 朱惟恭修 1926年铅印本
上海宝山·罗阳朱氏重修家谱四卷 藏地: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美国 (民国)朱诒彬续修 朱世贤纂 1934年排印本四册
江苏省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嘉龄编 清光绪三年(1877年)钞本四册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新谱稿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朝柱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树滋堂木活字本二册
江苏盱眙·朱氏入支宗谱十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兆藩等修 1929年务本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扬州·朱氏族谱四卷
江苏邗江·邗东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上斌等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靖江资善堂朱氏支谱十卷 藏地:复旦大学 (民国)朱一凤等纂 1941文华斋石印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图书馆 民国初钞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二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 (民国)朱思襄主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泽林等重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江都·维阳都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朱步南等十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十四册
江苏·江都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治卿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六册
江苏·江都朱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承业主修 1920年铅印本十四册
江苏·泰兴朱氏宗谱八十四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清)朱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十二册
江苏南通·崇川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二部) 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民国)朱大淼 朱阳生纂 1917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八册
江苏·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民国)朱祖荣总纂 1920年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月潭汪润朱氏支谱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淑续编 清道光七年(1827年)序刊本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美国 (清)朱淳高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彪林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华锦章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镇江·顺江洲朱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琳朱洪文七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注经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丹徒·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锡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敬岭堂活字本八册 ·
江苏丹徒·朱氏九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永煦修 丁德昌辑 1921年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 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六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二部)民国间木刻本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丹阳·云阳朱氏重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克导修 单景云纂 1919年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丹阳·云阳观东朱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从金 朱之兰经修 1919年在兹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兰东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朱兆荣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宗正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朱鹤皋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凝祉堂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韩枢朱氏续修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裕昌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年)崇道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古歙潭渡朱氏迁常支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鲁堂等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义安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长松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怀淳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景元 朱景昌等修 1920年紫阳堂刻本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二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 (民国)朱润培编 1931年石印本
江苏武进·马鞍墩朱氏宗谱六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光勋 朱有德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绍文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邦英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遗直堂活字本六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文盛修 1944年遗直堂木活字本
江苏武进·硕乔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顺德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敬义堂铅印本八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光耀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彝伦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朱百昭 朱绪曾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存卷2—7、9—12、14)(民国)朱永炳修 朱炳坤纂 1947年诒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四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友仁等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听彝堂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元标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听彝堂活字本
江苏无锡·紫阳朱氏家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京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朱继祖修 朱祖镐辑 1924年听彝堂刊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注书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江苏江阴·池墩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朱晋松修 1947年木刻本十册
江苏宜兴·宜荆朱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朱人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树滋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宜兴·古临津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宣统三年(1911年)怀新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宜兴·七修扮里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民国)朱良英修 1940年白鹿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族谱二十首一卷补刻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大学(清)朱恩沐纂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朱瑛编。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敦伦堂刻本三十二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美国 — (清)朱必荣等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敦伦堂刊本二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七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凤衔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七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必江修 清光绪间追远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 (民国)朱述祖等修 1915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八十册
江苏苏州·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民国钞本一册
江苏常熟·虞山朱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昌风 朱泰云主修 朱绂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惠迪堂刻本十五册
江苏常熟·朱氏先世事实录一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翁,b存邵斋熊等撰民国间徐兆玮钞校本一册
江苏吴县·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荣珍 朱书传等续修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刊本五册
江苏吴县·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熊飞等修 · 清咸丰六年(1856年)钞本二册
江苏沙洲·杨库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民国)朱叙全 沈 清耀等纂 1925年宗德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省
浙江杭州·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十二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4、9—12)(清)朱封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刻本
浙江杭州·武林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朱廷庆原辑 清钞本
浙江余杭·唐楼朱氏家谱藏地: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清)朱执庵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本一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藏地: 日本 清乾隆间写本六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朱鼎武等补辑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锡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富阳·东安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富阳县南津乡南四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刻本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四卷 系图六卷 行传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振麟等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敦伦堂刊本四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七卷 行传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锤朱风标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敦伦堂活字本十八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六卷 行传九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日本美国 (清)朱耀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永等修 清嘉庆三年(1789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妙助等修 1932年木活字本十册
浙江·萧山翔凤村朱氏家谱十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城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大纂 清宣统元年(1909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桃源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萧山县志办公室
浙江宁波·蛟川东管朱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声榜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宁波·镇海朱氏运石浦家乘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传型编 1934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辽亏大连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 浙江余姚黎洲文献馆 美国 (清)朱兰总修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清)朱九畴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本堂铅印本二十册
浙江·余姚朱氏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 (民国)朱元树总修 1931年一本堂活字本
浙江·余姚长丰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志炎 朱志园修 1927年树德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清)朱学 山 朱学 宜等纂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充炽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继述堂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善晋纂 1929年继述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民国)朱久来 徐廷璋等纂 1919年入和堂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四明朱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炳蕃纂 1914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鄞江新安朱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沈济川等纂 1933年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光溪朱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存卷首、卷1—7) (民国)朱远萍纂 1937年木活字本
浙江·慈潘江朱氏宗谱三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凤翔 周毓纂 1928年钞本一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洪文中修 清嘉庆十年(1805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翁有基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丁谦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钞本八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王九维修 1946年钞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马丙书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鲍谦修 1914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朱氏大二四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钞本
浙江象山·朱氏人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民国钞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朱嵩龄朱守葆补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存一册)(清)朱荣修 清咸丰间刻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存卷4) (清)朱建子辑朱德遴重修 清钞本
浙江嘉兴·朱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朱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守葆修 清钞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统宗世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2) (清)朱山音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宁·朱氏花园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辑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载堂刊本七十六册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寿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维行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奕载堂刻本四十册
浙江海宁·花山朱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美国 (清)朱昌颐 马惟阳编 清咸丰七年(1857年)远堂刊、民国间增补印本
浙江海宁·海昌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国兰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册
浙江·海监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骧辑 清道光间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盐·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清)朱元翰修 朱寿均等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监·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世系表一册)民国间钞本
浙江湖州·紫阳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清)朱希孔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诚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士纯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诚敬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彤书增修 朱纶补 清光绪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册
浙江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博物馆 (第三册)(民国)朱景仰 朱思缙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承仁钞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写本二册
浙江长兴·松林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登瀛订 清嘉庆间玉泉堂刊本二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焕祖等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山阴天乐朱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伟轩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沛然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二册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福青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天津市图书馆 河北大学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增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嵩临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光庭 清钞本一册
浙江绍兴·绍县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河北大学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庆等编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渔后村朱氏宗祠草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朱广润辑
浙江绍兴·会稽赏家村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钞本一册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
有关姓氏的趣事有哪些 有人叫醋波涛酱豆腐 中新网2月3日电 综合金陵晚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报道,最近有媒体访中国姓氏,发现“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东、西、南、北、中”、“第五”等,都是姓氏。
金陵晚报近期开展的“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满城尽刮“油盐酱醋茶”旋风。
人世间到底有没有姓“盐”的和姓“酱”的?他们的姓氏又是怎么来的?这是很多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昨天,记者与公安部公民身份查询机构及有关部门联系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国范围内的绝大多数“油盐酱醋茶”都被找到。
油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以上姓氏中,第一姓氏“油”姓在江苏全省共有7个人,其中3个“男油子”、4个“女油子”,年纪最大的“女油子”在苏北灌南,今年69岁,年纪最大的“男油子”在南京,今年43岁(其女儿今年15岁)。
盐
具有重大进展的是该报在持续几天的寻找中,终于从江苏省约8000万人口中找到了13个“盐罐子”,其中五男八女,年纪最大的在苏北睢宁县,是个90岁的老太太,而年纪最小的“盐罐子”则生活在江苏丹阳,是个今年刚满7岁的女童。
酱
其实,根据本次活动开始前的预测,在上述姓氏中,最难找的就是姓“酱”的,但这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居然在其他省份总共找到了14个人,这六男八女分布在云、贵、川、鄂、豫地区,分属汉、苗、侗、白4个民族。仔细一找,竟然找出这么多的“酱”,让人看了瞠目结舌。而更让人吃惊的事情还没完,在“酱”姓人中,湖北省随州市竟然有两个同名同姓者――酱豆腐,一个1983年出生,一个1985年出生,两人出自同一个村,估计“酱豆腐”在当地是道“名小菜”。
醋
在“醋”姓的寻找中,其结果与前期调查的结果相一致,南京河海大学的“醋院科”和南京理工大学的“醋波涛”占据两席,全省再也找不出第三人。看来,除了“酱”,“醋”姓在江苏全省最为金贵了。
茶
继发掘出南京城里的“六朵茶花”后,放眼全省,我们竟然找出男男女女总共107朵“茶花”,并且分布苏南、苏北各地区,据初步了解,多数是云贵地区嫁到江苏来的“茶花女”。
另外,最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也梳理了中华民族姓氏。 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
中国人姓氏中有趣的很多,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找到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朋友,编辑部派了好几个摄影师分头去河南、山东、江苏、山西、云南等地。姓“油”的是位老汉,摄影师请他拿着一桶油拍了一张照片。姓“醋”的是位小伙子,摄影师为他拍了抱着醋坛子的照片后,还同他合了一个影,以纪念找他的艰辛。“盐”姓朋友找的过程很曲折,最终在上海找到一位姓盐的时尚女孩。连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酱”姓朋友,最后也找到了。虽然寻找他们很辛苦,却充分体现了中华姓氏的奇妙。
英国人姓氏的趣闻 英国人姓氏共有8461个, 以下是最多人用的50个
排名 姓氏 使用人数
1 Smith 729 862
2 Jones 578 261
3 Taylor 458 268
4 Williams 411 385
5 Brown 380 443
6 Davies 316 982
7 Evans 231 844
8 Wilson 227 652
9 Thomas 220 228
10 Roberts 219 694
11 Johnson 214 969
12 Lewis 198 193
13 Walker 195 372
14 Robinson 187 889
15 Wood 186 261
16 Thompson 183 266
17 White 181 979
18 Watson 181 296
19 Jackson 173 538
20 Wright 171 438
21 Green 166 423
22 Harris 161 505
23 Cooper 161 076
24 King 160 918
25 Lee 159 502
26 Martin 152 842
27 Clarke 152 502
28 James 151 855
29 Morgan 150 454
30 Hughes 147 802
31 Edwards 147 540
32 Hill 145 723
33 Moore 144 446
34 Clark 140 662
35 Harrison 137 103
36 Scott 134 059
37 Young 131 862
38 Morris 131 499
39 Hall 129 805
40 Ward 125 643
41 Turner 125 278
42 Carter 124 343
43 Phillips 121 845
44 Mitchell 121 734
45 Patel 119 855
46 Adams 116 035
47 Campbell 115 972
48 Anderson 115 333
49 Allen 112 703
50 Cook 111 306
趣闻有哪些 趣闻的类型有很多种,可以介绍你个阅读app看荐。里面有收录了不少趣闻文章,还是挺搞笑的。
中国最有趣的姓是什么? 中国人的姓氏,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化,从原先一种单纯的民族遗传标志,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源流而活跃起来。有些姓氏不但稀奇古怪,而且往往还隐藏着某些有趣的传说,当然,有时带来一些尴尬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我国,大多数姓氏都比较常见,但也有一些姓氏比较古怪,例如有表方向的“东西南北中”;有带数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类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也有类动物的,比如“狼、鸡、猴、狗、蛇……”,甚至还有含“贬义”的,比如“妾、骂、邪、嫖”等。更有甚者,经过某些姓氏爱好者的“评选”,高居榜首的五大古怪姓氏竟然是“死、难、黑、老、毒”!这五大怪性乍听起来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死:据说这是中国倒数第二小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不过自古以来,都非常避讳此一“死”字,谁愿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可是,若已以此为姓,也就没办法了,无非令人产生不吉利的印象。 难:据说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小姓。这个“难”,读去声,据说“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一度改称“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现中国境内的“难”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都姓“难”。这很容易让外界联想到灾难、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但他们却照样活得逍遥自在。 黑:任何文化都崇尚光明正大,黑字往往给人不祥的预感。而这个字作为姓氏,却读作“贺”,只是落到纸上时,较为尴尬。 老:关于老姓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是老姓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萨克达”的满语就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该市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村民大多姓老。从一降生,就要被称为“老X”,即使不太情愿也得这么称呼,“老”字还要跟你一辈子。比如“老同志”、“老**”、“老姑娘”。有位名叫“老艳”的女士就深有感触。 这个姓给她带来了不少尴尬。以前在单位上班,大家见面都好称呼,唯独她不好称呼。老**?不好听。老姑娘?也不好听。干脆叫小老吧,听着总觉得别扭。后来,她在汉口顺道街做起了生意,当上了经理。“老经理”的称呼又来了。刚开始,她觉得自己的姓很特别,名字很好记,就印了大量的名片发给客户。还别说,这个奇怪的名字确实给她带来了不少回头客。可渐渐地麻烦就来了,不少人慕名打来电话,总不好开口。“没见过我的人,总以为我很老,害得我经常在电话里给人家解释。”后来,老艳决定将名片上的姓改成母亲的姓,叫夏艳。这才算消除了尴尬。 毒:这个姓氏据说来源于一个唐朝的故事。唐代有个宰相,名叫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预谋夺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就据“窦”谐音,“赐”其及后代姓“毒”!这个姓,叫起来、听起来都非常吓人。谁愿意和“毒先生”、“毒太太”打交道呢?哪怕这些姓氏的人,再古道热肠,也让陌生人滋生几分畏惧。据说,台湾嘉义县太保市过沟里就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大陆个别省分也有此姓分布。 上述这些姓氏都是自古有之,有“据”可考。还有些姓氏是“半路出家”,来历传奇。 比如有人姓“门”。关于门姓的起源,也有几种传说。一种传说,这个姓是分拆后得来的,以前姓闫,后来兄弟两个分家时,将闫字一分为二,一家姓门,一家姓三。还有一种传说,门家祖先以前姓蔺,后来因为祖上有人得罪了皇帝,“蔺”这个姓氏被皇帝“去头挖心”,剩下的就是个“门”字。当然,这些说法都难>>
历史上有哪些有意思的趣闻轶事 清宫过春节仪式趣闻:福晋抛银元看“摔人”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
福晋格格进宫过年
腊月二十五这天8时,福晋、命妇、格格全体齐聚紫禁城苍震门前。只见总管太监李莲英,也穿上了蟒袍补褂,迎接在苍震门前。各府福晋都是一色大红绣花氅衣,粉红衬衣。格格们个个花枝招展,由李莲英引领至宁寿宫。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格朝见。众格格鱼贯而入,向太后行礼毕,分别侍立太后左右。太后对她们说些吉祥话后,便一一询问年龄、学识,然后退去。第二拨由各府福晋、命妇朝见,皇后、妃子及宫内当差的格格负责招待。太后说:“过新年,大家应当快快乐乐庆祝一番,可不要闲着。我朝家法严谨,女子应该懂得理家之道,首要会做针线活,历来凡是皇上御用的衣履,都是由皇后、贵妃亲自制作。我看各府格格,性喜浮华,不要说娴熟裁剪,就连做针线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总是坐享其成,将来出阁怎么是好?今天就叫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们每人缝一件,限两天交活。”有的福晋一听太后懿旨,吓得汗流浃背,因为她们知道自己闺女针线的本领,有的福晋则希望自己的闺女大显才能。太后叫李莲英传知准备好的衣料,随同针线笸箩,摆在案子上。太后说:“裁完活,可以到台前看戏去,格格们今天只管看戏,二十六、二十七两天限你们做好。可不要慌神。”那些不会做活的格格们,趁太后同福晋们去斗纸牌为乐时,偷偷把衣料交给会裁剪缝纫的姊妹,然后把人家缝好的衣服,摆在案子上装样子。也有不愿弄虚作假的,做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天的工夫活做完了,有的在御花园玩耍,有的去看戏。两天之后,每人将自己所做的衣服交给皇后和贵妃验收,标写姓氏,陈列案上。太后在案前,走马看花似的巡视一番,由皇后、妃子评定,按等级发给赏赐。
北堂姓的花边趣闻 中国姓氏真的很有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也各成姓氏,以东开头的姓氏是东方,以南开头则为南宫,以西开头是西门,而以北开头则是北堂。前三个复姓虽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及。北堂一姓却实在少见。不过,咱宁波就有一位的哥复姓北堂。北堂先生名叫北堂志庆,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 “宁波人当中,我可从未听过这样的姓。”记者打趣地说。北堂志庆告诉记者,其实他的爷爷是河南人,因此他的祖籍按理说是河南。 “我这个姓听起来气魄很大的,只是用宁波话读起来和‘剥糖’一个音,不明白的人还真以为我在剥糖吃呢,哈哈。”北堂先生人如其姓,十分豪爽。他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实在不怎么的,配不上这个有气魄的姓。北堂志庆给儿子取的名字叫克雄, “北堂克雄,你说多有气魄。”北堂先生有些得意地说。北堂先生开出租车已有8年了,也许是北堂这个姓实在少见,这么多年下来,他只碰到过一个姓北堂的客人。大约在3年前的一个冬天,他在火车南站接了一个刚下火车的客人。当客人见到车上的营运证时,顿时乐坏了。 “你也姓北堂?我们是本家啊。”客人高兴地说道。北堂先生一听,赶紧向客人打听情况,什么祖籍啊,家里的亲戚啊,生怕错过了一次认亲的机会。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后,北堂先生还记下了对方的电话,邀请他到家里来做客,顺带查查家谱,看看是不是有亲戚关系。北堂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武侠电视剧迷,武侠大片看了不少。“我曾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有个人叫北堂傲,还是个武林盟主呢,看来这个姓氏的确能跟侠字沾上边啊。”北堂先生笑道。而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北堂先生也十分爱打抱不平,乐于助人。哪位的哥有什么困难,或者路上见到需要帮助的行人,他都可以放下手头上的生意,帮助别人。记者听了北堂先生一些助人的事情,发现还真的像个侠者所为,如果不是离题太远,肯定可以写成精彩的新闻。
收集姓氏的过程感想 最近在搞一个”姓氏百科”微信公众号,发现中国的姓氏是博大精深,原来的姓氏排名,现在的排名,姓氏趣事,历史趣闻,非常非常多,每个姓氏有得姓始祖,有很多种起源,每个姓氏有字辈,有历史名人等等,姓氏分布,建议关注“姓氏百科”微信公众号,回复姓字,会得到详细信息,另外,微社区还经常发些姓氏趣闻和历史趣事
有哪些著名作家的轶闻趣事 车票
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广告
一位商界阔佬对马克吐温说:“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给敝公司做个广告。”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
第二天在马克吐温主办的报纸上登出了如下文字:
一只母苍蝇有两个儿子。她把这两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爱护备至。一天,母子三个飞到某某商业公司的商店里。一只小苍蝇去品尝包装精美的糖果,忽然双翅颤抖落下来,一命呜呼!另一只小苍蝇去吃香肠,不料也一头栽倒,顷刻毙命。母苍蝇痛不欲生,扑到一张苍蝇纸上意欲自杀,尽管大吃大嚼,结果却安然无恙!
阔佬看完广告,气得直翻白眼。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登记
马克吐温有一天来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这位著名的作家于是也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马克 吐温收到一封信这是一位青年人写来的,他想向马克 吐温请教成为大作家的诀窍信中说:听说鱼含大量的磷质,而磷是有利于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鱼吧但不知道你究竟吃的什么鱼,又吃了多少呢 马克 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
席上演讲开始了,琼西・M・得彪滔滔不绝,情感丰富他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马克・吐温演讲。
马克・吐温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琼西・M・得彪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琼西・M・得彪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法国名人波盖取笑美国人历史太短,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当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
两人握过手后,马克・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
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 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 “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 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2017中国十大最罕见姓氏? 天姓
天姓为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古老,分布也较广泛,但是稀少,属于稀有姓氏之一。
姓氏趣闻: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儒家经典,众人论辩经义,十分热烈。石动c最后到场,问一个在场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么?”博士答道:“天姓高。”动c说:“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这是因袭前人的说法,算不上新义。经书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经之文,不须借用旧说。”博士问:“不知哪部经书上讲过天姓?”动c道:“看来先生全不读经,连《孝经》也未见过。天本来姓'也’。先生难道没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岂不是天的姓?”
月姓
月姓源出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姓氏词典》注说,月姓的最早记载见于《博古图》,周代有称为月季的酒杯,又有叫月鲁基的鼎,月就因此演变成了姓。
二、古代有夕月的官职,专门为帝王祭月,他们的后代就姓月了。家谱
三、在云南孟连及沿中缅边境的傣族中,月姓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姓氏。月字在傣族中是长女的意思,傣族女子在未生子女之前的名字构成是“排行+名”,因此,大女儿往往称“月某”,沿用 姓名习惯,月就慢慢成了姓。
星姓
星姓源出比较单一,只有一个渊源:以官为氏。宋代司星官子韦之后有星氏。司星,宋代主管观察天象的官员。史书记载:南阳太守羊续娶济北星重女。
风姓
风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三氏五帝之首的伏羲氏就是风姓。
云姓
云姓起源之一:出自于缙云氏,是黄帝时夏官之后,以官名为姓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他的后代以“缙云”两个字为家族姓氏,传到后来,省缙字简称为云氏,今天简化为云氏。
雪姓
雪姓是一个罕见的姓氏,河南偃师等地有分布。
《姓・九屑》:“《姓纂》:楚熊严次子仲雪之后。”因为楚国公族源于黄帝之后,所以雪姓是黄帝后裔。
《氏族典・五一九》:“《统谱》:雪氏,见《姓苑》。明雪霁:山西人,洪武吴江巡检。”
露姓
露氏在历史上罕见。露姓来源:《史记三皇纪》:姜姓之后有露姓。一说即为潞氏、路氏。历史文献记载:东汉《风俗通义》收,汉代有上党都尉露平。《国语鲁语下》有露睹父。
冰姓
出自姬姓卫康叔,同凌姓。《通志氏族略》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冰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所以“以官为氏”而姓了冰。《周礼》上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雨姓
雨姓,出自氐族。中国古代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风、雨、雷、电都成为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氐族中,风、雨、雷、电都为部落姓氏。
电姓
电罕见姓氏,今河南省有此姓。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霆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电,在古代都与雷联系在一起,为“霆”的代称。《谷梁传》中记载:“震,雷也。电,霆也。”霆鞭、霆杖,亦称电鞭、电杖,是执掌五刑之外常刑的主要惩罚刑法的官吏,最早由商鞅所置,后由秦朝宰相李斯定为秦刑丙等首刑之一,执行者称“霆吏”、“霆人”,其刑法称“霆刑”。“霆鞭、霆杖”二刑实际上界乎于生死之间,要视帝王国君的脸色、心情,施刑者的心态、技巧,受刑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因此会有不同的施刑结果。
以上信息由凡客家谱为您整理呈现!>>
中国人最古怪的姓氏都有哪些? 中国人的姓氏,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化,从原先一种单纯的民族遗传标志,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源流而活跃起来。有些姓氏不但稀奇古怪,而且往往还隐藏着某些有趣的传说,当然,有时带来一些尴尬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我国,大多数姓氏都比较常见,但也有一些姓氏比较古怪,例如有表方向的“东西南北中”;有带数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类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也有类动物的,比如“狼、鸡、猴、狗、蛇……”,甚至还有含“贬义”的,比如“妾、骂、邪、嫖”等。更有甚者,经过某些姓氏爱好者的“评选”,高居榜首的五大古怪姓氏竟然是“死、难、黑、老、毒”!这五大怪性乍听起来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不过这也构成了姓氏文化中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如果细考起来,这些古怪姓氏还大有来历呢!
死:据说这是中国倒数第二小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不过自古以来,都非常避讳此一“死”字,谁愿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可是,若已以此为姓,也就没办法了,无非令人产生不吉利的印象。
难:据说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小姓。这个“难”,读去声,据说“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一度改称“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现中国境内的“难”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都姓“难”。这很容易让外界联想到灾难、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但他们却照样活得逍遥自在。
黑:任何文化都崇尚光明正大,黑字往往给人不祥的预感。而这个字作为姓氏,却读作“贺”,只是落到纸上时,较为尴尬。
老:关于老姓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是老姓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萨克达”的满语就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该市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村民大多姓老。从一降生,就要被称为“老X”,即使不太情愿也得这么称呼,“老”字还要跟你一辈子。比如“老同志”、“老**”、“老姑娘”。有位名叫“老艳”的女士就深有感触。
这个姓给她带来了不少尴尬。以前在单位上班,大家见面都好称呼,唯独她不好称呼。老**?不好听。老姑娘?也不好听。干脆叫小老吧,听着总觉得别扭。后来,她在汉口顺道街做起了生意,当上了经理。“老经理”的称呼又来了。刚开始,她觉得自己的姓很特别,名字很好记,就印了大量的名片发给客户。还别说,这个奇怪的名字确实给她带来了不少回头客。可渐渐地麻烦就来了,不少人慕名打来电话,总不好开口。“没见过我的人,总以为我很老,害得我经常在电话里给人家解释。”后来,老艳决定将名片上的姓改成母亲的姓,叫夏艳。这才算消除了尴尬。
毒:这个姓氏据说来源于一个唐朝的故事。唐代有个宰相,名叫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预谋夺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就据“窦”谐音,“赐”其及后代姓“毒”!这个姓,叫起来、听起来都非常吓人。谁愿意和“毒先生”、“毒太太”打交道呢?哪怕这些姓氏的人,再古道热肠,也让陌生人滋生几分畏惧。据说,台湾嘉义县太保市过沟里就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大陆个别省分也有此姓分布。
上述这些姓氏都是自古有之,有“据”可考。还有些姓氏是“半路出家”,来历传奇。
比如有人姓“门”。关于门姓的起源,也有几种传说。一种传说,这个姓是分拆后得来的,以前姓闫,后来兄弟两个分家时,将闫字一分为二,一家姓门,一家姓三。还有一种传说,门家祖先以前姓蔺,后来因为祖上有人得罪了皇帝,“蔺”这个姓氏被皇帝“>>
朱氏家族族谱,
本文2023-10-23 08:21: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