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刘 满族正黄旗 辽宁黑山一带 满族姓氏
满族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详细的:
[马佳]
拼音---Majia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 纳喇穆占, 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 乌雅福崧, 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 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秦、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 他塔喇谭拜, 他塔喇裕泰, 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 赫舍里定寿, 赫舍里赛冲阿, 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 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 舒穆禄谭泰, 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 库雅喇科齐, 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Shit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 喜塔腊裕泰, 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 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李、麻、骆、仓等氏。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 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叶赫那拉
拼音---Yehonala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拉铭安, 叶赫那拉瑞麟
文献---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 叶赫那拉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慈禧太后即为此姓名人。
叶赫那兰
拼音---Yehonalan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兰常钧
文献---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疑与叶赫那拉同属一姓。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 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 依尔根觉罗穆精阿, 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 那拉德福, 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 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历史---金国女真族姓,金有乌孙讹论者,善于骑射,曾为石垒节度使。据姓氏考略载:金姓,望出河西。河西郡设于战国时代之魏国,其境约在今日山西、□西一带。
您的问题自己一对照很快知道了。
纪姓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建立了纪国。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扩展资料:
作为姓氏的“纪”读音应为Jǐ。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今山东省的青岛市胶南市、西胶州市刘家疃村、济南市章丘市、淄博市小桥家庄、泰安市泰山区东御道 、临沂市、陵县、日照市莒县、枣庄市(东王庄社区等)、滨城区前纪、西纪村、小纪村、邹平县、阳新县、宁阳县、钦州市灵山县、台湾省的台中县、台北市等地,均有纪氏族人分布。
-纪姓
纳姓
纳[纳,读音作nà(ㄋ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大臣哈散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将领哈散纳,怯烈亦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怯烈亦·哈散纳从征王罕有功,成吉思汗大喜,命与同饮班朱尼河之水,且曰:“与我共饮此水者,世为我用!”
其后,怯烈亦·哈散纳管领阿儿浑军,跟从成吉思汗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等城。至元太宗孛儿只斤·贵由时期,仍命其领阿儿浑军,并征集 工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后授予平阳、太原两路达鲁花赤,兼管诸色人匠,后病逝。其后代中有以祖上名字的汉字谐音为姓氏者,单字汉姓为纳氏,亦有为那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纳氏,源于古 族,如今为“ 十三姓”之一,也是 中的大姓。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这五个子嗣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即所谓 “十三姓”。 中的其它姓氏,有许多都是从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来的。
纳氏,主要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长子纳速拉丁,其后裔子孙中有取其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纳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二历史名人:
纳·斯钦巴图:(公元1930~今),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5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中学,是中国蒙古语文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研究学会会员。
从事民族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勤耕耘,桃李满园。
在教学工作中,潜心钻研开拓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取得累累硕果。
1984年撰写的《我爱草原——那里有我的母亲》,获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文学二等奖。1984年散文《乌拉特草原赞》获内蒙古日报社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蒙古语文正字法新说》等,中篇小说集《野人》等。
纳·赛西雅拉图:(公元1933~今),蒙古族,原名丹毕宁布;内蒙古巴林右旗人。著名驾御家、诗人。
1948年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同年加入中国 。
1955~1957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业余研究班学习深造。先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系主任等职。1994年被评为享受 津贴专家。
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1984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出版了《珍贵的礼物》、《第一个早晨》、《纳·赛西雅拉图诗选》、《儿童文学作品选》(四人集)四部诗集。
此外,还发表了一百五十余篇长短诗作和三十余篇散文作品。出版了学术专著《蒙语诗的节奏研究》,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
主编出版了全国蒙文高校统编教材《蒙古文学史》(古近代部分)。主编出版了论文集《蒙古民俗研究》等。先后四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和最高奖—“索龙嘎”奖。
纳赛登:(公元1935~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宗教工作者。
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西马素回村西乌素图召管理组副组长,呼和浩特市郊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1944~1951年在长寿寺当喇嘛,学习经文,参加各项宗教活动,1980~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事管理专院和保护文物古迹工作。
五十年来,他既是农民,又是佛教信徒,多数的时间从事佛寺活动,为了兴旺发达佛教事业,保护蒙古族珍贵文化遗产,在工作上兢兢业业,遵照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按照党的宗教政策。本着承认历史,尊重现实的精神,努力为宗教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纳忠伦:(公元1942~今), ;云南个旧人。著名民族工作者。
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即被分至 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工作。
三十余年来,除当过六年中学教师外,从民族工作队队员做起,较长时期从事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现任云南省人民 宗教事务局局长、第八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宗教学会副会长。
撰有《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的异同》、《云南 教》、《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宗教工作》等文。
纳音太:(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上默特左旗人。著名先进工作者。
内蒙古土左旗水泥厂水泥车间工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1976~1998年在土左旗水泥厂工作。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能够充分发挥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次被评为优秀 员和先进工作者。
他在职工和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公私分明,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纳承宗:(公元1952~今), ,笔名晨钟;云南昆明人。著名书法家。现在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受其父影响,自幼学习书画。曾临习过石鼓文、张迁碑、九成宫等历代书家名帖。国画专攻花鸟,以《芥子园画谱》为学习范本,小有所成。青年时期,尤精于篆刻。初学宗秦汉,追溯秦汉玺印及封泥瓦甓,临刻秦、汉、明、清各流派印章百余方。吸取古人之精华,治印师古而不泥古。
在创作的作品中,刀法苍劲、古掘,既有书法之韵味,又有金石之气息。章法疏密有秩,雄健奇崛,险而不怪。艺术创作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经长期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艺术生涯几十年,辛苦耕耘,不追求名利,注意艺术道德。时刻不忘古训“印人应胸有方正,身无媚骨”。
为提高书法艺术理论,1984年参加了上海青年报举办的篆刻函授学校的学习。1985年在长安书法函授学校继续深造。作品曾多次在省、市一级书画展中展出。1985年被昆明市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1994年篆刻作品《天下为公》、《百团大战》获“全国图书馆系统书画摄影展”佳作奖,该作品于同年9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于1995年7月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图书馆系统书画摄影展作品集》一书中发表。
1998年传略和篆刻作品分别在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纪美术家传》(华人卷)和《世界美术集》(华人卷)收录。1999年,篆刻作品《定国安邦》、《国泰民安》被编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一书,并获“传世艺术大奖”。
2000年3月,传略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亚洲艺坛名流》一书。2000年6月,篆刻《龙腾盛世》、《千禧吉祥》、《黄河子孙》、《舞剑得神》、《儒雅将军》等作品入选人民画报社、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世纪华人艺术展”。荣获铜奖,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纳 森:(公元1961~今),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
察右前旗政法委书记,察右前旗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82年8月~1985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中任教;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委工作;1988年12月~1990年12月任平地泉乡副书记。
1990年12月~1993年12月任呼和乌素乡乡长;1993年12月~1995年12月任三成局乡乡长;1995年12月~1998年11月任黄家村乡书记;1998年12月至今任察右前旗旗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舒姓望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
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他是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讲究自己的礼仪和姓氏。我相信,我们舒姓的后人,不仅会把舒姓壮大,而且,我们舒姓后人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并留下我们的足迹。
舒姓家谱文献
安徽泾县京北舒氏统宗谱不分卷,(明)舒应鸾等修,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旌德东北舒氏宗谱十二卷,(清)舒荣基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舒氏续修族谱不详,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罗汉庄舒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舒氏零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潭台舒氏族谱十四卷,(清)舒懋辅、舒介瑞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湘舒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鹤山鹌城舒氏族谱不分卷,(清)舒良弼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四川屏山舒氏宗谱三卷,(清)舒道观辑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竹坳舒氏支谱二十卷,(清)舒立濬、舒立淇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舒氏顷公通谱十三卷,(清)舒均文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浙江临安廖昌舒氏宗谱,(清)舒世仁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文苑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旌阳舒氏宗谱十二卷,(清)舒荣基、舒昌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壹舒氏三修族谱,(清)舒介骐等纂修,清朝年间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宗谱八卷,(清)舒正槐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宽敞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壹舒氏三修族谱,(清)舒介骐等纂修,清朝年间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京兆舒氏过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庄桥舒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舒厚行修,民国十七(公元1928年)试墨堂铅字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兰溪午塘平阳五湖舒洪宗谱十八卷,(民国)邵升重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平阳五湖舒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存一册)。
舒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增补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舒氏太房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京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品稍差,特大、特厚。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石渚舒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平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舒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寿房己谱不分卷,(民国)舒时勇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舒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编辑本段
舒姓字辈排行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湖南致和后裔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南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北广水舒氏字辈:“忠秀钱仁远发祥庆泽长文明逢盛世继业爽平阳”。
湖北来凤舒氏字辈:“培钧清采煜坊锡泽相耀坤鉴澄东辉里铭淞林照”。
陕西安康舒氏字辈:“盛世光祖德基业兆永昌少幼成家主方又吉四梁”。
江苏灌南舒氏字辈:“国庭德生强林善兆姚征恩浦瑞风洪门”。
江西于都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家传世文章定耀邦”。
江西抚州、赣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安徽黟县舒氏字辈:“立朝尊尧君法天广其仁秉志常公道梦纯乡学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与选克家存忠心”。
安徽肥西舒氏字辈:“益有良善玉持志为岳仁富贵双全兆”。
四川仁寿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现载忠成全美道继绩作良仁盛世奇才会忻逢景荣昌赛洪昭达度孝友焕洪彰”。
四川雅安舒氏字辈:“明学文成登开大齐于永兴国太昌光宗思显朝金泽万代”。
四川大竹舒氏字辈:“大应万仕尚宗继景奇芳忠启仁良国高洪永太昌”。
湖北阳新舒氏字辈:“永修日子崇亨嘉佑善德靖献在忠诚克思全美道计遂作良仁
编辑本段
舒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通用联:
望出京兆;源出春秋:全联典出舒姓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泽;恩信家声:全联典指明·舒泰,官武冈州同知,抚以恩信,民皆悦服。
明经教授;忠孝状元:上联典指南宋奉化人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与张拭、陆九渊、朱熹等理学家都有交往。乾道年间进士,任徽州教授,当时被称为第一教官。后历官平阳知县、宜州通判,死后谥文靖,有《舒文请集》。下联典指明代进贤人舒芬,字国裳,十二岁时能作赋,正德年间状元,官修撰。当时,武宗在佞人江彬的怂恿下,数次微行出宫,纵情游乐,他都上书谏阻;武宗要南巡时,他又与翰林院同僚联名上疏,被罚跪五天,又廷杖三十,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时复官,又因“大礼”案而下狱受廷杖,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哀痛致死。世称“忠孝状元”。他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其精于《周礼》,学者称他为梓溪先生,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
德兴廉吏;元质教官:上联典指明代工部主事舒清,字本直,德兴人。成代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下联典指宋代宜州通判舒瞵,字元质,奉化人。乾道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淳佑中追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工牡丹赋;成钓台诗:上联典指唐·舒元舆,尝作《牡丹赋》,时称其工。下联典指唐·舒杲为国子监,有题钓台诗。
策筹文武;学受紫阳:上联典指宋·舒卞豪隽有文武才,建炎间御金人有功,参岳飞军幕,多所赞画。下联典批宋·舒璘,从张拭、陆九渊、朱熹(紫阳),吕祖谦游,著有《舒文靖集》。
宗祠五言通用联
牡丹音容在;棠棣义气深:上联典指现代戏剧、**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女)(1915-1969),安徽人。历任第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常务理事等。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配音演员,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歌女红牡丹》配音工作,参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拍摄。下联典指东汉名士舒邵,陈留人。与兄长伯膺俱为东汉末年名士。他曾为伯膺复仇杀人,事发后,兄弟兄争死,被誉为义士。
卷帘引瑶玉;灭烛临霜墀:此联为唐代御史中丞、诗人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句联。元舆,东阳人。元和进士。尝为牡丹赋,时称其工。后文宗观牡丹,凭栏诵赋,为之泣下。
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安抗英称果毅;伯雄平准号文襄:上联典指清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舒明安,满洲正白旗人。咸丰间,英军犯天津,随僧格林沁在大沽堵勦,有功。后谥果毅。下联典指清代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字伯雄,满州正白旗人。平定准回二部,劂功甚伟,卒谥文襄。
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1899-1960)自题联。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拚八凑文: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自题联。
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吟杏苑春风,名荣先代;作牡丹佳赋,才冠唐朝:上联典指明代状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授编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事典。
编辑本段
舒姓名人
舒姓历史名人
舒邵:陈留人,东汉末年名士。其兄伯膺的亲友被人所杀,邵为复仇事发,兄弟争死,并得免刑,海内称“义”。
舒元舆:东阳(今属浙江)人,唐代大臣。出身寒微,元和年间举进士。任过监察御史,敢于弹劾奸恶。太和中历迁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为谋除专权的宦臣,事败被杀。其文檄豪健,工书。有《玉筋篆志》。
舒雅:旌德(今属安徽)人,宋代官吏、画家。南唐时举进士,归宋为将作监,真宗时充秘阁校理。善属文,工绘事,有《山海经图》。
舒□: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北宋官吏、词人。治平二年(一零六五年)举进士,试礼部第一。累官知制诰,试御史中丞,权直学士院。以罪斥。后直龙图阁进待制。工小词,思致妍密。后人辑有《舒学士词》。
舒瞵: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学者。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舒邦佐:隆兴府靖安(今属江西)人,南宋官吏、学者。淳熙八年(一一八二年)进士,历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双峰猥稿》。
舒清:江西德兴人,明代廉吏。成化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
舒芬:江西进贤人,明代官吏。正德年间进士第一,官修撰。后母丧归里,哀毁致死。为官负气峻厉,多次直谏遭贬,以至下狱,可称忠孝状元。
舒赫德:满洲正白旗人,舒穆禄氏,清朝大臣。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参赞大臣等职,平定准回二部,厥功甚伟。官至大学士。
舒明:蒙古正黄旗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历理藩部侍郎、绥远城将军兼领归化城都统等官。
舒焘:湖南溆浦人,清代官吏、诗人。官户部郎中,工诗文,有《绿绮轩文钞》等。
舒姓近现代名人
舒新城: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15岁入学溆浦县立高等小学,20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民国6年(1917 年)毕业后,在长沙兑泽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学等校任教务主任。民国10年任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民国12年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研究股主任,推行道尔顿制,并赴上海、武昌、长沙等地讲演,编写《道尔顿制研究集》和《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成为教育界名人。是年11月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民国 13年10月,应吴玉章之邀,赴成都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民国17年,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任《辞海》主编。民国 19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全力主编《辞海》。1957年9月17日晚,毛泽东在上海接见舒新城,勉励他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
老舍:(1899年2 月3日-1966年8 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 《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说为9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章。
舒国治:台湾知名作家。
舒畅:(1987年12 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女演员。
舒淇:原名林立慧。著名女演员。
舒晓琴:女,1956年9月出生,1977年4月入党,1977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法学学士,江西靖安人。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江西省公安厅厅长。
舒高: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中国女诗人,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砚:(1982年6月2日~),浙江桐庐分水县人,女演员。
舒家华:重庆人,国家高级烹饪师,国家级酒店评审员,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重庆南岸区商业联合会厨师分会会长。
舒仁庆:(1959年12月~),安徽黟县人,中共萍乡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舒中雄:湖北省潜江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舒中胜:(1963年~),现任浙江经视新闻部主任、《新闻深呼吸》评论员。
舒远招:(1964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江西龙南全南重修族谱,(明)利时泮初修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清)利和伯、利永贞二修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利百遂、利期百三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利常诸四修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清)利贤赛,利贤右五修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民国)利德芹六修于民国廿三年(公元1933年),(民国)利日鸿、利运祥继修于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年),(现代)阖族七修于1988年。
湖南蓝山利氏族谱,(清)利思义等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现代)利道斌整修,公元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
广东利氏族谱,(清)利佑累志,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河南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修水利氏族谱,(清)利方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奉新靖安利氏族谱,(清)利开友谨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乡)东利氏续修支谱,(清)东森谨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利汉祯、刘毓华撰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油印本。
广西钦州利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博物馆。
广东东莞大沥利氏重修杰滔公支派族谱,(民国)叶兆霖、湘氏编辑,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
广西钦州利氏明学(康长)支谱,(现代)阖族于1988年起纂修,至今仍在编修过程中。
四川南部利氏族谱,(现代)利明根抄编,1992年计算机排印本。
四川资中利氏金汤支派族谱,(现代)阖族编修,1992年计算机排印本。
湖南浏阳县大瑶利氏肇基支派族谱,(现代)利家申、利家多、利志良、利隆德等修,1995年计算机排印本。
四川彭州市利氏重修族谱,(现代)利定国、利定安、利龙富等修,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
广东蕉岭县河南堂利氏族谱,(现代)蕉岭县利氏祠堂理事会编印,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屏东县长治乡利天龙处。
广东惠州市岑坑利氏欣耀支派族谱,(现代)阖族编修,2003年计算机排印本。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荷泗锦湖村-利氏族谱,(现代)利鑫荣,2005年编印本。公开出版。
广东南雄平林利氏大川支派古谱,(现代)利盛生整理,2009年计算机排印本。
典[典、笧、琠,读音作diǎn(ㄉㄧ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少典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君少典氏后裔,属于以先祖国号为氏。
少典氏,传说中的上古第一国君,天字辈,讳烈山氏,又号厉山氏,乃祝融氏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丁亥557年(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因称为少典氏,妣有娇氏之女安登(任姒)。三十岁生长子炎帝神农氏(石年)、三十三岁生次子勖其。
在史籍《史记·少典》中注: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闲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
少典是国号,非人名。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故而在《左传》中说:“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就是说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
少典氏第十一代后裔炎帝神农氏(天字辈)起辈序,其后第一代地字辈→第二代玄字辈→第三代黄字辈→第四代宇字辈→第五代宙字辈→第六代洪字辈→第七代荒字辈→第八代日字辈→第九代月字辈→第十代辈盈字辈。
在少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国号为姓氏者,称少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丝,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典丝,掌丝入面而辫其物,以待兴工之时,颁丝于外内工。”
实际上,典丝专职负责掌管丝的入贡,鉴定丝的质量和等级,并按等级分发给纺织工匠进行丝的加工。典丝之下辖有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后世的北周政权仿周制,朝廷亦设有织丝中士、织组中士,职同典丝,官秩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冬官府。
在典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丝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礼,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礼,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命典礼考时月,定时,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实际上,典礼就是专职负责制定与掌管各种礼仪的官员。到明朝建文时期,明建文帝亦曾仿周制设有典礼,为郡王府的属官之一,负责掌管王府的礼仪制度等。明成祖夺位后废黜。
在典礼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礼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礼氏、李氏、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辫其名物。”
实际上,典瑞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玉瑞、玉器库藏的官员。玉瑞,是郡王的私印、私符。典瑞与后世掌管天子印符之官“符玺郎”职位相当。后世的北周政权时期,典瑞为中士,管制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春官府。隋朝时期,典瑞隶属于郊社署,共有四人。
在典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瑞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书,亦称典书丞、典籍丞、典书令,是西周晚期设置的官位,掌管王朝的经书典籍。
实际上,典书是中央 指派在各王国中的官员,专职负责王国的教令,是垂直管理制度的官吏。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为尚书,后也改为典书,设于各王国中。到唐朝时期,亦设有典书令,并在弘文馆、秘书省、崇文馆、司经局等内,均设有若干人,专职负责掌管各馆、局的四部图书典籍。
在典书、典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书氏、籍氏。
例如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上大夫苟林父,苟林父之孙名伯黡,负责管理晋国的典籍文献。其后代以伯黡的职官为姓氏,形成典氏、籍氏两支族裔。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仪,亦称司会,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实际上,典仪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禁中诸仪式之司会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宾仪、司仪、礼宾。在南北朝时期以及隋朝时期均设有典仪之官。后世的唐朝时期,于门下省设置有“典仪赞者”,负责赞唱之节和殿廷班位,起初官位甚轻,后升为“士”,官秩晋级为从九品。
在典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仪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仪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同,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乐典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辩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
实际上,典同就是一个专职负责调试各种乐器的乐官。周人尚乐,乐为重礼,因而此官非同小可。
在典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同氏、侗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祀,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祀,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城,掌其政令。”
实际上,典祀就是专职负责掌管郊祀之事务。典祀辖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北周时期仿周制,设有典祀中大夫,职同“祠部郎”、“祠部郎中”,官秩正五命(正五品,副部级),属下有小典祀下大夫、上士等属官,隶属于春官府。
在典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祀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命,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命,亦称典等、大司礼,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侯之五等之命。”
五仪,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礼仪,是孤(王)以下的爵位礼仪。五等,就是孤(王)以下的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
关于五等,在奠基《礼记·朝事》中记载:“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实际上,典命就是专职负责掌管任命典礼之事务,以及公孤九命的任命仪式。北周时期仿周制,不过改为“大司礼”。
在典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命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命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室内吏琠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琠,是古人对玉石的一种称谓,凡在一块玉石之中有自然形成的美丽花纹者,皆称为“琠”。
在西周王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属臣的官冠两侧皆有以丝绳垂坠的两块美玉,休息时用其塞住耳朵,又称“充耳”,如同今日的耳塞。
平常上朝时,大夫们“冠配充耳”是一种礼制,诸侯、王公大臣站立堂下,要恭敬仰视君王,不得左右顾盼,若脑袋左右一晃,“充耳”即会以惯性击打自己的耳廓和面颊,以示“自惩”。
“充耳”,是专职玉工用“琠”制作的,亦称制琠。后来发展到王室廷下有专职内吏,“施内典,执琠刑”,就是在朝堂上用玉板惩罚有小过错的臣子,称琠史,名称好听,却是专门受命打臣子们耳光的吏。“琠”是玉做的薄板,脆得很,稍用力就会断裂碎掉,因此“琠刑”属于“薄惩”。
在秦朝时期,朝堂上大臣上奏时有口误说错话、或读错奏本,允许用手中的玉笏轻打自己的手心或面颊,亦称“琠刑”,这样秦始皇就不会怪罪下来了。
在琠人、琠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琠氏,后多简笔为典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衣,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内宫司。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设有典冠之官,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
实际上,典冠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冠冕的官员,为国君的近侍之臣。到秦朝时期,改称为“尚冠”。
在典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冠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衣,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内宫司。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设有典衣之官,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
实际上,典衣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衣服的官员,为国君的近侍之臣。到秦朝时期,改称为“尚衣”。
在典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衣氏、依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典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客,亦称大鸿胪、典属国,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位列九卿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王朝设六卿三孤为九卿。”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而秦朝则以奉常(亦称太常)、郎中令(亦称光禄勋)、卫尉(亦称大司马)、太仆、廷尉(亦称禁尉)、典客(亦称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亦称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为中央 直辖的各机构总称。
实际上,典客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诸侯和其他依属番邦、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相当于今外交部, 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到汉朝时期,汉景帝改称其为“大行令”,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大鸿胪”,王莽篡汉后改称为“典乐”。东汉时期,一直称作“大鸿胪卿”,官位正一品,官秩两千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鸿胪寺卿”,隋朝时期称作“典客暑”,元朝时期称作“宣正院”。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方与礼部合并。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典仓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设有“太子仓令”一官职,隶属于太傅寺管辖,官衙称典仓署,专职掌管全国的仓谷(粮仓),下设有仓令一人,丞二人。
到隋、唐时期,典仓署职责扩大,随员若干,称典仓令、典仓丞、典仓史、典仓徒、典仓士等,不仅管理全国谷藏的出纳,而且还负责管理酿酒以及相关事务。该官职一直到北宋末期方被裁撤。
在太子仓令、典仓令、典仓丞、典仓史、典仓徒、典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化为典氏、仓氏、苍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典农中郎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属国,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
实际上,典属国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涉外番邦、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相当于今外交部, 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到汉朝时期,汉景帝改称其为“大行令”,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大鸿胪”,王莽篡汉后改称为“典乐”。东汉时期,一直称作“大鸿胪卿”,官位正一品,官秩两千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鸿胪寺卿”,隋朝时期称作“典客暑”,元朝时期称作“宣正院”。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方与礼部合并。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汉朝时期官吏典郡书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郡书佐,为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安插在各国、郡之中,为中央王朝分派给各郡国的官员,后为司隶校尉、州刺史的属官,以郡吏递进。
实际上,典郡书佐专职掌管一国、或一郡的所有文书档案。典郡书佐每年一更换,防止各国、郡、州的咨情外泄。
在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典徒、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为单姓典氏。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曹魏、晋时期官吏典厩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厩署,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至两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司衙门。曹魏时期设名为“骅骝署”,两晋时期设名为“龙厩署”,至唐朝时期方直接称为“典厩署”。
实际上,典厩署专职掌管中央王朝的马、牛及其羊、犬、猪、鸡、鸭等杂畜的饲养和给养等事务,隶属于太仆寺。典厩署下置有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以及典徒、厩夫等随员。
在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典徒、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为单姓典氏。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典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事,是隋朝时期设置的官位,于中央 下设各机构中设置。
实际上,典事这一官职的职责,至唐朝时期方清晰化。唐王朝在殿中省的尚乘局、太常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内,以及将作监、少府监、都水监等监内,均设置典事官,属于流外番官。
闲,就是古代对马厩的称谓。
周王朝诸侯的六闲,在史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
隋朝时期的六闲,在史籍《隋书·百官志下》中记载:“殿内省尚乘局置左右六闲:一左右飞黄闲,二左右吉良闲,三左右龙媒闲,四左右騊駼闲,五左右駃騠闲,六左右天苑闲。”
唐朝时期的六闲,在史籍《新唐书·百官志二》中记载:“殿中省……六闲马,以殿中监及尚乘主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闲:一曰飞龙,二曰祥麟,三曰凤苑,四曰鵷鸾,五曰吉良,六曰六羣,亦号六廐……尚乘局……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显然,唐朝殿中省尚乘局的典事,就是负责掌管六闲的饲喂马料(畜粮)的官员。
在典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事氏。
第十九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典氏,出自“ 十三姓之一”的赛典赤·赡思丁家族。
元朝初年,原中亚地区萨珊王朝的执政王族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公元1211~1279年),进入中原后,受元朝 封为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赛典赤”(贵族)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赛典氏,后省改为单姓赛氏、典氏、赤氏、马氏等。
第二十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姓氏,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明朝初期,女真阿典部归附大明王朝,以部落名称汉化谐音“典”为姓氏,称典氏。明朝末期,阿典部归附后金政权,后多冠汉姓为典氏、雷氏、战氏等。
二分布:
今河南省的叶县有典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典 韦:(公元?~197年),豫州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宁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将领。
典韦,世称“古之恶来”。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
早年,典韦的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去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成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抽出匕首向前截杀李永,之后入李府并杀李永之妻,再慢慢溜达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府邻近闹市,此事发生后全城惊慌。其后追捕者虽有数百人,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张邈举义兵时,征典韦为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当时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为奇异,十分宠慕其才能巨力。后来典韦转属夏侯敦,随夏侯敦归属曹操。
典韦善使一对重达八十斤的双戟,他在多次战役中皆斩将有功,被拜为司马。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吕布别置军屯于濮阳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但曹军尚未及时回还,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
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
当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中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这次事件后,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
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后来又迁为校尉。
典韦性格忠诚谨重,对曹操忠心耿耿,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
典韦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
十余日后,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接受贾诩建议,突然造反,奇袭曹操之营。当时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轻骑遁去。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绣手下的兵将们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其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张绣军前后兼至益多,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戟击去,便将张绣军兵十余支矛摧断。
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张绣军兵往前搏斗。典韦便徒手挟着两人击杀之,其余张绣军众不敢近前。典韦复前冲突,又杀数人,然而伤创重发,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
至此,张绣的军兵们方才敢于向前,割取典韦之头,互传而观,覆军就看视其躯骸。
曹操退住舞阴后,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闲人为其举丧,并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
曹操之子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典 满:(生卒年待考),典韦之子;豫州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宁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将领。
典满三国时曹魏猛将典韦之子。曹操念典韦功德,便拜典满为郎中。后曹操又因追思典韦,再拜典满为司马,引为亲近。
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四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阳郡:史料记载,五千多年前,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建立部落联盟,一统天下,并在河南省汝阳县境内的西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结进入肇始阶段。汝阳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
我姓刘 满族正黄旗 辽宁黑山一带 满族姓氏
本文2023-10-23 08:18: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2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