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土的一墓碑,揭开了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门之变另有隐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甘肃出土的一墓碑,揭开了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门之变另有隐情,第1张

一直以来,众人都觉得李世民是千古名君。虽然他弑父杀兄,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从他内心来说,他是不想这么做的,这都是被逼无奈。回看 历史 ,许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将错误归咎在李建成、李元吉的身上,认为是这两人"先撩者贱"。孰不知,这件事情可能另有隐情,李世民或许并非像史书记载的那般"无辜"。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这当然不是空口胡说,而是有根据的。

首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书不仅是记载 历史 、反映 历史 的书籍,它也是胜利者引导舆论,彰显功绩的工具。在《旧唐书》这本书里面,有一大段称赞李世民的话语,里面大篇幅的赞扬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正确性,顺便还描绘了"贞观之治"的盛况。正是里面的这些"彩虹屁",让后人们对李世民颇为称赞。大家都觉得,李世民无辜可怜,受着李元吉等人的欺压,最终小白兔急了咬人,这也能理解。

纵观 历史 ,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能够称王称霸的人,绝不会是单纯的傻白甜。如果哪本书里,提到某个人的时候,都是无数赞扬的话。那么,需要警惕这本书的真实性了。当然,反过来也一样,要是哪本书里对某人说尽了诋毁的话,这也是不正常的。这样看来,《旧唐书》里对李世民、李建成的描述,是有猫腻的。想想看,如果李建成真的一无是处,是个让人厌恶的人,李渊可能立他为太子吗?这肯定不可能,因而,李建成这个人,并不像书中描绘的那般不堪。他之所以会给世人留下这样恶毒的形象,是有人做的手脚。而这个人是谁?不用想都知道,定是李世民了。

或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旧唐书》可是在玄武门之变后300多年,才出现的书籍,李世民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操作这本书。其实,这没什么不可能,他想要影响后世作者的写法,这很简单。他坐上了皇位,史官们就得在他手底下小心翼翼的讨生活。他让这些史官怎么写他的工作日志,这些人就得怎么写,甚至,他还可以让人将他以前的记录全部篡改一遍。后世的作者,要写关于他的故事时,参照的就是这些史官们留下的日志、日记等。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后人的看法就被影响了。

其次,甘肃出土的《常何墓碑》的墓志铭也从侧面证明了李世民的不简单。根据这上面的记载来看,一位叫常何的唐朝将领,参与到了李世民的称王之旅中。这份墓志铭中,先是提到了常何是瓦岗军时发生的事,接着提到了投降后,他跟在李建成身边的事,最后提到了他统领北门禁军一事。他本来是李建成的人,当了禁军以后,他效忠皇帝。从 历史 的记载来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提前收买了禁军,在玄武门做了埋伏,这才成功除掉了李建成等人。但是,常何是李建成的人,除了他以外,肯定还有禁军是李建成的人。既然如此,李世民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将这些人收买了呢?看来,事情有隐情。

这个疑惑,在《常何墓碑》中也能找到答案。

这上面提到了李世民赏赐一事,给常何的就有"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给禁军的有"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从这些赏赐中可见,李世民很舍得在禁军身上下血本。都说不利不起早,他这么做是干嘛呢?不可能是心血来潮想做好事吧?这很明显,李世民在收买人心,他已经有了打算,干一件大事。他这一番行动,不可能了无生息,于是,李元吉觉得不安了,对李建成进言:"托疾不朝,以观形势。"但李建成表示:"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看来,李建成很有自信,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

李建成不担心,一是他觉得禁军忠于皇帝,想收买他们,很难。二是他觉得禁军里面有他的人手,一旦禁军有风吹草动,他能立即知晓。这两点因素,确实能让人安心,可惜他低估了李世民。要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想法,并且肯为想法去付出,那么终究能成事。更何况,有钱可使鬼推磨,在李世民不计血本的诱惑下,这些人怎么抵得住。一位皇子,费尽心思的收买禁军,他目的为何,这不言而喻。李世民这哪里是单纯无辜的小白兔呀,这分明是扮猪吃老虎。

果然,真相都是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明显失真。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弑父杀兄的名头不好听,李世民不想背着这个污点让世人谩骂,他自然就会想些办法来美化自己。所以,史书上的记载,无聊时看着消遣下就行,当不得真。不过,里面蕴涵的道理和智慧,却是值得细品的。

就说李世民收买禁军一事,这是他未雨绸缪的表现。如果他没有早早做好准备,等到李建成对他发难时,他就会成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李建成早早就被李源当成继承人培养,能力肯定是有的,他绝对不像史书记载的那般平庸。他只是被暂时的自信迷了眼,要是他反应过来,察觉到了李世民对他的威胁,就会行动,到时候,李世民就被动了。所以,李世民提前行动,这是正确的。

有人觉得李建成死得很可惜,躲过了乱世夺了皇权。最后却死在了自己亲兄弟的刀下,这个差一点成为皇帝的人简直太悲催了。然而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李世民,也因此背了很久的骂名。很多人觉得他太过冷血,为了权利不择手段。可也正是因为有他的带领唐朝才会如此强大。

不过有人对玄武门之变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很多的困惑。政变不是那么容易操纵的,不光需要兵将还要有同阵营的朝官才能里应外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更何况李建成作为太子有自己的实力,在李世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就没有一丁点的察觉吗?

如果说李世民能够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由于太过突然没有时间反抗。那么之后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和齐王的4000精兵呢?难道就对抗不了李世民?这些人都是饭桶不成?更令人大呼不可思议的是,尉迟恭竟然同时拿来了李建成的人头和李渊的圣旨。双方的是非黑白,已经无法从表面上辨别开。直到甘肃发现的一个碑文,这一切谜题才有了相应的答案。

曾经在甘肃发现了一个藏经洞,里面所存在着大量的史书。可是由于 社会 的动乱,这些重要的资料很多都遗失海外。不过在这其中有个拓写着碑文的资料,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虽然只是一个抄写的版本,但是里面的内容却令很多人惊讶。

当初玄武门之变给李世民做内应,是开国的功臣常何。可是这个人曾经是李建成的部下,由此推断的话岂不是常何叛变了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常何的任务就是守卫宫中的安全。李世民能够堂而皇之地带兵杀入皇宫,的确是买通了这位功臣。

常何最早出身绿林,同当时隋炀帝的暴政有很大的关系。他先是依附着瓦岗军而存在。再后来随着李密投唐,他才会在日后建功立业成为了唐朝初期的功臣。

相关记载当中所描写,李世民先是给予重金贿赂,然后又许给他渴望的权利。双管齐下才让这个李建成曾经的部下,倒戈成为了李世民的人。所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必死无疑,哪怕当时的他们已经有所警惕。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常何能够放李世民带兵入宫,这一点足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为什么说李建成对常何一点也没有怀疑呢?根据相关一些史料上的记载,想当初常何这个人跟着李建成东奔西走四处征讨。在战场上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后背托付给对方,面对这样的人李建成怎么可能怀疑?

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在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常何更加明目张胆地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直接拿起了手中的兵器指挥着侍卫,共同抵抗着东宫和齐王的势力反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个常何,是应该说他慧眼识距懂得识人,早就已经看出李世民是能够当皇帝的那个人。还是说常何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小人,可以为了金钱和权力去背叛自己曾经的主人。

历史 永远都是胜利者的舞台,哪怕他之前的行为再怎样过分。只要他对自己的国家对百姓有一定的贡献,事后人们对他的评说总会好听一些。之后李世民如愿当上了皇帝,常何也算是飞黄腾达。瞬间从一个小小的都尉就变成了威风的大将军。可见封建时代当中的人,最主要的是站好队,这样的话足以让麻雀变凤凰。

李家家谱36个字辈排列:宗若应昌,必有哲人,克勤一德,矩模作程,诵述先贤,启迪后生,维贞与恪,闻与厥章,淑慎臧嘉。

李家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李家家谱其他字辈排列:

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文忠佳士,元华哲昌,若皇斯。

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启佑怀懋德。

四川宜宾:宗仁仕文昌,世才必代荣;清华永富贵,万明定元兴。

六甲李氏:宗受益志兴仁才,楚再荣顺世运长,茂高腾秀锦章崇。

松阳李氏:宗希国世,智秉延浩太,高仲德寿方;显永登如大,有增发承嘉;绍益定起贤,吉昌振瑞毓,作良济朝邦。

魏征是唐朝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李世民和魏征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贤臣。两人默契十足,感情深厚,一直被后世君臣效仿。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得知后痛哭,并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后来,李世民又将亲手写的碑给推到了。

首先,在魏征去世后不久,李承乾竟然谋反了。而且支持他谋反的两个人是太子师杜正伦,还一个是侯君集。而这位太子师杜正伦正是魏征给推荐的。侯君集是怂恿太子谋反的主要人物,魏征对其也是十分欣赏,总是推荐给李世民。结果魏征推荐给李世民的这两个人竟然和太子李承乾一起谋反,让李世民非常生气。古往今来,谋反一直是皇帝们的逆鳞,从某种角度看,魏征也脱不了干系。后来李世民平叛后,诛杀了侯君集等人。但并没有牵连到侯君集和杜正伦的家人。

其次,魏征在世的时候,把很多劝谏书抄了两份,一份给李世民看,另一份给了褚遂良。劝谏书是记录了每次魏征劝谏时都会和李世民发生争吵的过程。李世民不同意的时候,哪怕生气拍桌子,魏征都一直坚持,两人相互争辩,结果魏征胜利。在劝谏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事情的详细经过,甚至连李世民的面部表情都详细记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完全属于李世民的机密了和隐私了。而魏征这么做,完全是属于泄密行为,对李世民没有足够的尊重。李世民非常看中君臣之间的坦诚相待,所以对魏征这种欺君之事非常生气。

李世民将魏征的两条罪名加起来后,下旨推到了魏征的墓碑,意思也就是要收回碑文。

九嵕山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对唐太宗叮嘱后事说:“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穿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与“千古诤臣”魏征共同开创了辉煌无比的“贞观之治”,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君臣佳话。魏征刚去世的时候,唐太宗亲自为魏征书写碑文。这份礼遇在当时的朝廷大臣中是极为少见的,可以称得上是冠绝群臣了。

可是就在魏征去世后几个月,唐太宗下令将自己亲自为诤臣魏征立的墓碑推倒,史称“仆碑毁婚”,为唐太宗自己与魏征这对千古君臣佳话蒙上了阴影,令后世无数人感到遗憾。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他亲自为诤臣魏征立的墓碑呢?

首先,唐太宗之所以重用和容忍曾经是自己死敌的魏征,不仅是因为魏征能够及时指出自己的错误,是最重要的一面“镜子”。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认为魏征的劝谏都是处于为天下考虑,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妄图利用“犯言直谏”来博出位,博人气。

可是在魏征去世几个月后,褚遂良揭发魏征私下里将自己的谏言编撰成集,准备传于后世。这就意味着魏征并不是只为天下的“纯臣”,而也是一个“以直邀宠”的“小人”而已。这意味着唐太宗宽容魏征的基础不存在了,当然会引起愤怒与不满。

其次,魏征去世几个月后,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事泄而被废。经过激烈的斗争和考虑,唐太宗最后决定立第三嫡子晋王李治为新太子。但是李治根基很浅,威望不高,为了能让李治坐稳新太子之位,唐太宗必须对前太子李承乾的势力进行打压。

魏征多次维护李承乾,临终前还出任李承乾的太子太师,太子集团的重要成员侯君集、杜正伦也都得到过魏征的大力推荐,当时朝廷公认魏征是太子李承乾最大的保护伞。唐太宗要打压前太子李承乾的势力,自然也是要对魏征有所动作的。

综合来讲,唐太宗推倒亲自为诤臣魏征所立的墓碑,是出于当时政治环境的考虑,而不是所谓“发泄私怨”。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在未能彻底消灭高句丽之后,下令将魏征的墓碑重新立起来。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唐代君主

—唐代年号

说起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相比大家都都有所了解。

说的是在公元626年的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用箭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当时的皇帝李渊让位给他。

而即位之后的李世民确实是个不错的皇帝,一步步带领大唐走向了盛世。

在后世的 历史 记录中,也多是对李世民的夸赞之词。而与之相对的,李建成则被说的是一文不值。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 李世民曾经派遣过800个亲兵潜入宫中,当时兄弟三人的矛盾可以说已经是剑拔弩张了,但是李世民还是能把800人送入宫中,这一点就很耐人寻味。

所以说,李世民必有内应。

而在上世纪20年代,甘肃出土了一个碑文,这件事情的真相才被慢慢的解开。

在甘肃敦煌的藏经洞中,有一部名叫《常何墓碑》的文书,从这部文书中,发现了李世民宣武门之变的秘密。

常何是河内温县人,是个绿林出身,曾经也参加过反隋的斗争,后来投靠了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他跟着李密投靠了唐朝。李密因为不甘居人之下,最终因为反叛被杀死,而常何则因为劳苦功高被委以重任,跟随太子“讨平河北”。

也就是说,常何曾经是李建成的人。

在唐朝建国以后,常何被任命为了玄武门禁卫军统领,因为常何是李建成的老部下,所以对他十分的信任,但是万万没想到,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曾多次拿着黄金给常何以及玄武门的其他守卫,最多的一次,给的金刀子达到了30枚,这可是一笔巨款。

一方面太子李建成对常何信任有加,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常何已经投靠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就很顺利的把800个亲兵送入了宫中。而在李世民展开行动的时候,也是常何带领士卒把东宫和齐王府的4000名士兵挡在了门外,使得一切进展顺利。

这样看,无论如何李建成是跑不掉的了。就算他从李世民手里逃脱,还有800个士兵等着他过来,一样是插翅难逃。

而在李世民顺利登基成为皇帝后,常何也就因为有功一路高升,成为了左卫大将军。

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早有预谋的,而且不管是时机还是人心,李世民都把握的很好,最终一举功成,顺利登基。

甘肃出土的一墓碑,揭开了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门之变另有隐情

一直以来,众人都觉得李世民是千古名君。虽然他弑父杀兄,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从他内心来说,他是不想这么做的,这都是被逼无奈。回看 历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