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高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安徽滁州高氏家谱,第1张

我在安徽各个地方跑了很久 也查了不少资料 比较近的有: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朱巷高家:思明尔礼恒,乾坤金玉书。 (高坤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亮乡: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

安徽阜阳:西其广玉传,新学友承继。忠义怀良信,同力保国志。 (高辉)

安徽阜阳:登林之学修,卫国保城贤

安徽淮南市凤台:向(意)道(凤)传(邦)家(远、树、锡等)久(俊、念、昌、荣、寿、延等),

知(时)勤(华)立业深,山川生俊秀,顺治万年春。(高久东、高时阔

安徽滁州凤阳:士、生、光、大、维、虎、佳、兵

安徽:凤征祥瑞统全安定元乾坤浩月长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宗长、各位来宾:

下午好!

我是甘肃白银市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66年高三毕业,文革使我跳出“农门”的梦想破灭,回乡当过农民、做过生产队会计、打过工、当过民办教师,71年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留校做过校团委书记、校体委副主任、系主任、总支书记、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78年当过全国团十大代表,受到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的接见,07年以教授级退休,现已近古稀之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人的根本是“忠孝两全”。我只所以有今天,得益于祖宗的荫庇,父辈的恩惠。有幅对联说得好:“恶不灭,祖宗有余德,余德尽,恶必灭;德不昌,祖宗有余殃,余殃尽,德必昌。”所以,我始终坚持积善行德,爱国爱家,敬祖睦族,孝顺父母。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孝的故事,以作孝道之风范。我和高山水等几位宗亲于09年编辑了《中华高氏24孝》,发表在家谱网和《渤海藏真》4、5期会刊上,以作高氏的孝道之风范。我的父母年近90相继去世后,我万分悲痛,整天听思念父母的歌曲,一次听刘和刚唱的《父亲》这首歌时,跟着边唱边放声大哭。百事孝为先,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呀!

我的始迁祖高克尊于5百多年前,跟随明朝肃王从山东登州府渤海县圆圆村到甘肃戎边,落户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后裔人口近6万。明末九世祖高秉信创建的高家祠堂,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占祥和高昌礼两位部长都题了祠堂门匾。今天我们甘肃条城高氏家族,我的爷爷高孝友、侄子高子堂、高佑仓、高有为、孙子高健民等祖孙6代就来了十几人参加今天的宗亲大会。衷心感谢高昂会长和志超会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同海内外近千名宗亲相聚联谊的机会!热烈祝贺中华高姓宗亲总会(中华高姓文化研究会)二届二次大会在昆明胜利召开!

各位宗亲!

寻根问祖,天下高姓系渤海。

认祖归宗,四海一脉汇华夏。

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生命之所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才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深。”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和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寻根问祖,姓氏通史细说来龙去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庴人”,当然无“氏”,故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同姓不婚,同氏可婚”。“氏在别贵贱”,“姓则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地望明贵贱”。“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与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代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到1870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由家庭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由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有帝王气,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一门而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家族精神乃中华精神之缩影。在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里,吾人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来盛衰、之死去活来……

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等的发展和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丰富多彩,至今犹存的以姓氏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琳琅满目。高姓是其中之一。高姓杰出人物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文明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帝王者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为人臣者尽忠尽节,鞠躬尽瘁;为文者传道授义,为武者陷阵冲锋。不知有多少高姓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名门望族、书香门弟、将帅之家的功勋美德,名流千古,永芳百世。

“渤海一郡九州望,东西南北有同宗”。在中国历史渊远之长河中,高姓世代繁衍勃发,渤海高氏、渔阳高氏、辽东高氏、河南高氏、晋陵高氏,成为著名的“高姓五望”;高姓有大小王朝政权7 个:第一个是西汉至唐初高句丽政权,共存近800 年,传21 王;第二个是十六国时期北燕高云政权;第三个是北朝时的北齐政权,也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一个王朝,传六代8 主(含自称为帝的高延宗和高绍义),延续28 年,使高姓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天下至尊的地位;第四个是隋末,高开道于618 年在渔阳称燕王,建燕国,历史四年(384--409);第五个是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传三世5王,史称“南平国”,共存57 年;第六个是宋元佑九年大理国高升泰政权,高升泰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还王位给段氏;第七个是公元1115 年,高永昌自称大渤海国皇帝,建元隆基,建大渤海国政权时间不足一年。据初步考证,高姓帝王39 个(含高丽国王21 个和宋三朝听政高皇后)、宰相82 个(含大理国宰相10 个),高姓著名人物仅《古今图书集成·高姓部》自西周至明代列传498 人,《二十五史》传记319 人;高姓人物著作仅《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正史和《四库全书》共收录87 人,凡142 部,合计3407 卷,其他才子佳人、传世佳作和名臣名将、名门望族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探究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秉承中华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氏族精神,发扬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我们要深入探究高姓的祖先及支系的来龙去脉,达到“认祖归宗,昭示后人”之目的;以利于发掘传统高氏文化的优秀部分,弘扬祖宗功勋美德,启迪后代立志创业;以利于秉承健康文明的高氏家庭伦理道德,忠孝美德,诚信为本的人文精神。为此,我从两千年开始研习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现将我研习的一点肤浅体会——《高氏颂——怀祖》借此机会向各位宗亲作一摘要汇报如下:

高氏颂—怀祖

中华高姓,源远流长。追溯远祖,炎黄高阳。

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被生民,泽垂万世。

赫皇元祖,炎帝神农。伯夷烈山,德惠永长。

岳后吕尚,扶周称王。太公姜尚,功著封齐。

始祖高傒,辅桓称霸。王父高邑,以高为氏。

高姓正始,繁衍四海。声威天下,木本水源。

山东发祥,春秋勃发。英贤代出,人文蔚煌。

孔门高柴,传薪四方。渐离义胆,击筑送行。

东汉高洪,渤海始祖。曹魏高柔,位列三公。

北魏高允,五朝名相。北齐高洋,天下至尊。

奠基高欢,神武皇帝。隋唐八相,威震朝纲。

最为出名,高俭士廉。一家三相,世人美谈。

将相高适,诗名北疆。高釴之家,进士五人。

北宋太后,听政九年。南宋临建,五王祠筑。

高家杨家,将帅齐名。元代智耀,文臣楷模。

明相高拱,权重威高。举正承颜,状元位高。

德旸主编,永乐大典。攀龙泰斗,学本程朱。

帝宠士奇,礼部雄文。启翔奇才,四杰八怪。

凤翰非凡,板桥题碑。高鹗则诚,琵琶红楼。

梦旦创编,四角辞海。博士高鲁,天文创始。

总督斌晋,治水闻名。名医斗魁,济贫救民。

举人凌霨,代总摄总。跟孙剑父,一代宗师。

二大中央,执委君宇。国副主席,崇民高岗。

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氏墙固植,清辉雅范。

高姓五望,高氏七邦。帝王国君,三十有九。

公卿宰相,八十有二。名家列传,五六百人。

名著数百,四库全收。书画珍品,流芳百世。

祖宗雄宏,万代兴盛。文武光耀,千古垂名。

各位宗亲,2005年,我又收集资料,查阅书刊,编辑了以炎黄颛顼高阳氏、子牙高傒先祖像开头,以云南大理白族高姓民居、包括移居台湾的6000多户高姓人士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台湾中山堂、高家百姓对谱祭祀祖先的场景结束,精华高氏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的《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百图》,在高氏家谱网和《渤海藏真》第4、5期上发表,在甘肃榆中县青城镇高家祠堂展出。有专家看到说,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的历史长卷。

各位宗亲,为了更好得团结宗亲,凝聚人心,敬祖睦族,光前裕后,传承高姓美德,弘扬高姓文化,繁荣高家,昌盛高姓,必须构建高氏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自古有之,这就是修纂宗族家谱、修建宗族祠堂,这就是建立宗亲会、高研会和高氏网站。

在现当代,海外从1936年06月01日菲律宾烈山五姓联宗总会成立开始,到1956年12月04日台北市高姓宗亲联谊会成立,1964年04月20日基隆市高姓宗亲会成立,1964年10月22日台北市烈山五姓宗亲会于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1972年12月22日泰国高氏宗亲总会成立等等。

大陆从1976年02月14日福建大平宗亲会成立开始,到1996年02月24日福建省“高东溪裔孙联谊会”在石码镇高坑村成立,1997年10月高路加编著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出版,2004年12月23日中华高氏八闽宗亲联谊会成立,2005年 06月19日厦门姓氏源流研究会烈山五姓(吕、卢、高、纪、许)分会于厦门福联大酒店成立等等。

2005年08月11日高有德创立[高氏家园] 网站,接着老来乐汇同高超、高振宇,高洪祥、高建人、高广伟、高名健、高林一帮不为名利只热心于高姓文化研究的年轻人相继创立高氏家谱网和QQ群。

直到2006年11月25日由高明忠、高福舜、高路加、高志超等宗亲在温州创立了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经过2007年12月1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华高研会第二次大会和首届世界高姓联谊大会,中华高研会安徽黄山第三次大会、河南商丘第四次大会、温州龙港换届第五次大会,到这次昆明二届二次大会。还有北京于2010年10月成立的中华高家历史文化研究会,2010年12月26日昆明成立的中国西南高姓宗亲联谊会,2012年4月1日北京成立的北京高元傒祖文化发展中心、华夏高姓文化研究会和高姓简史编辑委员会,还有山东临淄高傒始祖墓文化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成立等等,这些高氏发展平台的搭建,有力地推动了海内外宗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联谊凝聚、成立分会;调查研究、修纂家谱;修建祠堂、拜祖祭祖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国内这些高研会、宗亲会的大部分活动,感悟很深。

各位宗亲,2008年10月25日中华高姓文化研究会第三次黄山大会通过了《中华高姓大通谱》编纂计划。在总会的领导下,2009年2月21日,在广州花都区召开了第一次《中华高氏大通谱》编委会全体会议,此后经过杭州、北京、厦门共四次大通谱编委会会议,在大通谱理事会的支持下,编委们日夜苦战,《中华高氏大通谱总谱》基本完稿。不幸的是出现了分裂, 2011年8月北京高家会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中华高姓宗亲总会也一直在积极热情地编写出版《中华高姓总谱》,直到今天的大会还在积极的搜集各分会提前准备好《总谱》尚未提交的资料。我衷心希望两谱能合二为一,统一出版。

各位宗亲,高岳在北京的会上说,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提出要反思我们高家的文化。春秋时期,高氏执掌国政风火两百年,为什么最后被陈氏夺取了政权?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为什么只延续了28 年,被一个小小的北周所灭,而且好几个皇帝都是短命的?隋末,高开道在渔阳称燕王,建燕国,为什么只历史四年?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为什么只是在夹缝中生存了57 年;公元1115 年,高永昌建大渤海国政权为什么时间不足一年。现在,高姓在政坛上的群星,为什么寥若晨星?究其原因是高家的文化出了问题,“礼崩乐坏”了!我们一定要抱着上对历代祖先负责、下对万代子孙负责的态度,整纪风、整家风、整族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振兴高家,复兴高氏。

各位宗亲,天下高姓是一家,都是出自大中华。我自始至终在做和合统一、团结和谐的促进工作,一贯主张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心胸宽大,大度容人,包容厚德,海纳百川,团结统一,和谐高家,大公无私,正道修谱。

各位宗亲,我们必须明确五点:第一,必须明确成立研究会和宗亲会的宗旨原则、目的任务、运行规则;第二,必须明确家谱的功能、家谱的内容、家谱的体例、家谱的格式;第三,必须明确修谱的目的、修谱的规则、修谱的方法;第四,必须明确总谱版权的持有人;第五,必须明确宗亲捐款使用的财务账目要公开透明。

随着我们宗亲队伍的逐步扩大,我们要积极的在合法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的领导,使我们的宗亲组织世世代代的永远的健康的发展下去。

最后希望我们海内外高氏宗亲爱国爱家,和亲睦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和合力,胜金玉,共同为深入研究高氏文化多出成果,为弘扬中华多做一些实际贡献。

祝宗亲大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宗亲福寿康宁!

谢谢大家!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有一位高氏先祖叫做高柴,泰安东平一带高氏后人为高柴之后,所以他们也采用了孔家一样的字辈。堂号为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于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高柴,(前521年-393年) ,128岁,寿圣,姓高、名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高。春秋末卫国人(一说齐国人)。他有政治才能,20岁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孔子周游列国时,“为卫之士师”,管理(执掌)刑狱。,封共城侯,出生在齐国(新泰市古柴城),学习于鲁国孔子门下(山东省曲阜),做官于鲁国,卫国,教书于陈国(太康,商水,杞县),鲁国(山东省苍山兰陵),楚国(江苏高淳县游子山)。著有〈子羔〉,〈孔子诗论〉等著作。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儒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孟孙氏的“成邑宰”以尊孔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犯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成邑有一民众兄死,拟不按礼穿丧服,听说他为“成邑宰”,便穿丧服,按礼办事。他力父母守丧三年,从未笑过,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他被祭祀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共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共城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共城侯”从祀孔子。

  孔子是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最高统治者尊孔祭孔,自然希望全国的百姓都来实践孔子的理论,按老夫子的道德标准行事。既然愿意做孔子的裔孙,证明他们敬重孔子,会在推行孔子的思想道德伦理方面,行动更加自觉。于是皇帝推波助澜,向孔府子孙排 辈姓名字。

  明朝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向孔府御赐10字:

  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再御赐10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皇帝又御赐10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五字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后来孟轲的后代、颜回的后代、曾参的后代,高柴的后代,也一起跟着孔家排起来,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自然是孟子、颜子、曾子,高柴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时缘故。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十六支宗族,世世代代都能增益他们的美德,从未毁损过他们先人的声誉。他们管理农业生产,总揽各项事务,都处理的非常及时,井然有序,到四方传布“五教”。于是:“父亲威严,母亲慈爱,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国内太平,世代楷模,域外向往”。另:“泰安郡东奉高作明堂。明堂始建于黄帝,五帝于明堂上座。”简呼:高堂。春秋时代齐卿高傒之裔孙汉礼经博士高伯,食采高堂,传呼高堂生。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孔庙,宋大中祥符二年,封莱芜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儒”以先儒配享孔庙东庑。至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龙廷镇玉皇山下“独公墓封树虽微,人人至今犹能指述”。附近村民在每年古历二月十五日高堂生诞辰之日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两千年前的先贤。

在以玉皇山为中心东西向大北岭至两县,南北向北崮山张家洼至老虎岭,纵横各60华里。龙廷镇村民80岁老人赵克俭介绍说:“在我为镇建筑队技术员拆迁大墓以盖**院礼堂时,墓前共有碑五座,其中四至碑所记详址为“高家陵”。在高堂生墓正南方,圣水河畔,有一“宝坛”,是夏朝古人祭祀用地,“夏宝坛”。现今土台高约五米,面积约600余平方米。今人口误:“夏宝蛋”。蛋丸之地,历经五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依然顺天承运,和谐自在。在古东平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的后人们,世代耕作,生生不息,立根于泰山之东平阳。为社稷、为羽化民众,沿海滩成南北向,沿黄河西向陕西、山西部分高姓氏族去四方传布五教”。

春秋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更是高姓祖人,万古流芳。我今悼念祖人赋诗一首:

屈子不平投江去,魂兮归来隐平阳;

求平索衡万世的,礼之天籁贯阴阳。

但愿先祖在天之灵,洞开天目,明察阴阳。

自春秋战国,秦皇称霸。坑灰未冷,天下又乱。我高氏一族,自河北蓟县一万八千余口人,扶老携幼,长途跋涉,沿途井然有序,回迁到古东平阳故乡。受到了古东平阳高氏族人的欢迎和周到按排。

至明初,山西洪洞县高氏一族不断回迁至故乡新泰,同时从安丘回迁的有今高佐一族人。

高林一家,始自我祖高柴(高傒之裔孙)与林放的志同道合,深情厚谊。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城南放城即林放故里。与之东西楼德柴城即高柴故里。两处先贤故里遗迹尚存,民间有口皆碑。汉代所作描绘孔子及孔门先贤的巨型画作《礼殿图》,特为高柴林放绘制了肖像,唐玄宗李隆基追赠林放为清河伯,高柴林放从祀孔子庙廷。

於今云、贵、川柴姓(实为高柴后裔),网上发布 信息,要求回新泰寻根,欲将柴姓复归高姓,期待新泰高氏族人回应。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承袭《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说法,认为早在黄帝时已有高姓。理由是:“考之《春秋传》,高傒乃天子命卿,其得氏在桓公前,非以合诸侯之功而后得氏;傒之前已有高渠弥,高克(更有高阳、高辛氏)为郑大夫,则齐为高氏,其先已仕郑,亦非待侯而赐也”。又按《世本》云:“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穆天子传》有车石高奔戎。则高非自侯赐氏明矣!张澍所引之《世本》,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

我祖高傒昭示后人:乃瞻高氏,祖居平阳,齐称世裔,德戴吾乡。河分支派,源远流长,木有连理,兰征异香,福兆人瑞,庆发吉祥,孝子之间,日月并光,积德悠久,变乎沧桑。

我祖高柴为后人亲选二十字为世字行辈:尚自阳希(傒)继,隆兴兆林祥,化玉成学仁,荣庆德永昌。

从远古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八元、八恺到四方传布“五教”。“五教”实则是华夏礼仪之始端。华夏精神文化传统的星光大道之萌芽。依至高傒裔孙高柴,高堂生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流布、传承,高氏一族默默无闻的奉献,视功名利禄身外物,唯求人类和谐自然美的崇高内心精神世界,为今天我们后人树立了楷模。今代伟人周恩来生前曾说:“我少年时代得山东高亦吾老师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亦吾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周恩来弥留之际,河北高氏后人高振普卫士陪护身边,默默目送了一代伟人的仙逝。是巧合、仰或是天意……?!!落叶归根,归来吧!归来吧!为传布“五教”客死他乡的游魂,归来吧!归来吧!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以玉皇山为中心纵横(3600)三千六百平方华里的“高家陵”,有您们的安息之地!让故乡的高氏后人为您们的归兮,培一抔土,举一柱香,愿您们在天之灵,护佑这一方沃土,护佑您们的子子孙孙,和谐自然幸福安康。

归来吧!归来吧!今代高氏一族四处漂泊的游子、壮士,让我们聚首古平阳——高氏发祥故地——山东省新泰市,互相倾诉衷肠,以谢千百年来的思乡之情。玉皇山下几千年前的祖坟等待您们培一抔土,添上一柱香。归来吧,归来吧,这是远古祖先对后人招唤,更是了却千百年来高氏族人寻根的心愿。玉皇山下,我祖高堂生墓前的圣水河、清清地,静静地流淌着,等待您们的归来,洗一洗身上的万里征尘,喝一口故乡的水。构建和谐的天籁之音,一定会带着高氏族人宽阔的胸怀,依如二千年前迎接回迁的两万族人的古道热肠,迎接四方高氏族人常回家看看。

纵观远古至今,我高氏一门,犹如路旁之小草,山膀之竹花,在自然和谐中生长,并同时也点缀着自然的美丽。

劲草无须疾风扰,沃土根健火欲燎。

来年和风润窗花,江山依然着绿袍。

安徽滁州高氏家谱

我在安徽各个地方跑了很久 也查了不少资料 比较近的有: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朱巷高家:思明尔礼恒,乾坤金玉书。 (高坤安徽省合肥市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