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名将有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明朝开国名将有谁?,第1张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徐达: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 左相国,拜大将军。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汤和: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 中山侯。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赵德胜:凤阳人。明开国大将。梁国公。

郑遇春: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左翼元帅。荥阳侯。

顾时: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左副将军。滕国公。

陈德: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左副将军。杞国公。

陈镛: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征南左副将军。

王志: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偏将军。许国公。

王威: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安南卫指挥使。

王琙:凤阳人。明开国大将。清平卫。

唐胜宗: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延安侯。

陆仲亨: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吉安侯。

耿炳文:凤阳人。明开国大将。长兴候。

耿璇: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前军都督佥事。

张龙:凤阳人。明开国大将。凤翔候。

张赫:凤阳人。明开国大将。航海候。

孙兴祖:凤阳人。明代开国大将。追封燕山侯。

丁德兴(132-1366年),因其皮肤黝黑,状貌雄伟,朱元璋称其“黑丁”,授万户。

冯胜(?-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字异。自幼喜谈兵书,讲论兵法,演兵习武,精于骑射。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附朱元璋颇受爱重,曾任右到将军等职。封来国公。

沐英(1345-1392年),字文英,幼年丧父,被朱元璋收为义于,晚年留镇云南,是朱手下要臣。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史称其“长身铁面,智力过人”。跟随朱元璋后屡立奇功,是辅佐朱元璋开国的功勋之一。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人称“常十万”,曾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开国重臣。

蓝玉(?-1393年),为常遇春妻弟。在创建明朝的过程中有很大贡献,曾拜为大将军,封凉国公。后因传功骄纵被杀,并被灭三族,连坐1500人,史称“蓝狱”。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1328年~1398年)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史称明太祖,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立世子朱标为太子,立马氏为皇后,任命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朱元璋称帝以后,又经过了约20年征战,统一了全国。

二月,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自济南攻克东昌;任命李文忠为总兵前往福建。

闰七月,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德州克活捉元参政哈剌马纳;平章李文忠率师攻破福建诸山寨,平息闽地;徐达命都督副使孙兴祖修筑通州城池。

八月,元顺帝携太子北逃上都,征虏大将军徐达攻取元大都,派遣指挥邓日旱赴南京献捷,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等侦逻古北诸隘口;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巡逻古北口擒获元将李德明等39人;朱元璋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千户李荣在古北口擒获元将余佥院送于大将军;开始修建明长城。

十一月,大将军徐达率右丞薛显等人,兵发北平进取山西。

十二月,明军发动太原战役,击溃扩廓帖木儿主力,扩廓帖木儿败走。

洪武二年(1369)正月,副将军常遇春率师占领大同。

三月,置密云卫。

四月,置陕西、山西行省。

五月,大将军徐达,师出萧关,遂下平凉。

七月,征虏副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在北伐时,朱元璋诏领平章李文忠领其众。

八月,元兵攻大同,平章李文忠等将其击败,并且活捉其将脱列伯。

十月,任命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李思齐为江西行省左丞。

同年,朱元璋定内侍官制,编《祖训录》,定诸王封建之制。

同年,倭寇侵略山东沿岸,倭寇之忧从此而起。

洪武三年(1370)正月,置巩昌、平凉两卫;置大同左右两卫;置永平卫;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分道北征。

五月,李文忠占领应昌,获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人等,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数十骑北遁而去。

十一月,朱元璋分封诸王,赐爵功臣;任命曹国公左都督李文忠领大都督府事,頴川侯傅友德、吉安侯陆仲亨、济宁侯顾时、临江侯陈德、六安侯王志、荣阳侯郑遇春、江阴侯吴良、南雄侯赵庸同知都督府事。

同年,杀中书省左丞相杨宪。

同年,定科举法。

同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1370)去世,享年74岁。

洪武四年(1371)正月,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退休,任命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为右丞相。

三月,任命叶大旺为青州卫指挥使,邓哻为指挥同知。

四月,平凉卫指挥秦虎平叛故元降将知院白文显聚众于华亭县作乱。

五月,故元平章洪保保叛杀辽东卫指挥同知刘益。

七月,傅友德攻克成都,平定四川。

八月,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任命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吴泉、冯祥为同知,王德为佥事总辖辽东。

十一月,命青州等卫官军,运送山东粮储给定辽边卫。

十二月,改高邮守御千户所为高邮卫;置扬州卫。

同年,取蜀,亡夏。

洪武五年(1372)四月,廖永忠率军平定广西,

六月,傅友德大败元军,平定甘肃;李文忠率军至阿鲁浑河被北元重兵包围,马中流矢,形势危急,指挥李荣见状,冲入包围圈,把战马让给李文忠,自夺敌马,掩护李文忠突围脱险。此役虽获胜,但战将阵亡颇多,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等均战死。

洪武六年(1373)正月,降右丞相汪广洋为广东行省参政。

三月,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卫国公邓愈为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统诸将校前往山西、北平等处备边。

同年,颁布《昭鉴录》,训诫诸王。颁定《大明律》。

洪武七年(1374)三月,召广东参政汪广洋入为左御史大夫。

七月,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师攻打高州等地,斩杀故元宗王朵朵失里、鲁王及司徒答海俊、平章把剌、知院忽都,擒获鲁王妃蒙哥秃及金印等物。

八月,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师至豊州,分道追击元兵,活捉其官员12人,俘虏其众220人而还。

同年,蓝玉大败北元,遣元顺帝孙北归。

同年,曾编撰元史的高启被处死。

洪武八年(1375)正月,朱元璋诏天下立社学。

二月,太原都卫捕送故元平章、知州等24人至京,流放海南。

五月,命曹国公李文忠为征虏左副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副将军,往山西、北平整率军马。

同年,德庆侯廖永忠被赐死。

同年,刘基去世。

洪武九年(1376年)三月,桂林卫指挥姜旺率兵平叛广西贺州作乱,俘其众千余人。

八月,陕西平凉卫指挥秦虎去世,朱元璋为其写祭文。

九月,命北平、山西都指挥使司,送军龄长的总旗185名赴京录用,安排在金吾等卫所任百户、镇抚。

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命曹国公李文忠往凤阳视察。

同年,惠帝朱允炆出生。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进封中山侯汤和为信国公。

十一月,任命龙骧卫指挥使萧成,为陕西都指挥使;山西都指挥同知王约,为山西都指挥使。

同年,仁宗朱高炽出生

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任命命平凉卫指挥李荣,为陕西都指挥使司事。

二月,命曹国公李文忠往河州、岷州、临洮、巩昌、梅川等处整治城池,督理军务;征西将军沐英率兵至洮州平叛,遂置洮州卫,以指挥聂纬、陈晖等领兵守御。

四月,古北口千户违法,擅役军士8人出境伐木被杀,朱元璋批准处决。

八月,任命西安卫指挥使濮英,为陕西都指挥使。

十一月,任命北平都指挥使郭英,浙江都指挥使王诚、陈桓,陕西都指挥使濮英、萧成,宁川卫指挥佥事高显、虎贲右卫指挥同知何德,府军卫指挥佥事张翼,俱为大都督府佥事。

同年,汪广洋被赐死。

同年,燕王棣到封国北平就王。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被杀,牵连者非常多。随即废止中书省及丞相等官,提高六部职权。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五月,升各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使司布政使为从二品;都督濮英兵至白城,擒获故元平章忽都帖木儿,进至赤斤站之地,擒获故元豳王亦怜真及其部属等人。

八月,倭寇在广东海丰县杀掠吏民,诏命广东都指挥使司率兵讨捕,府军卫指挥同知李原,任广东都指挥使。

十月,任命山西都指挥使周立,为陕西都指挥使。

洪武十四年(1381)十一月,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率师趋云南平乱,击败并生擒梁王将领达里麻,俘其众万计,元梁王自杀。

同年,徐达修筑山海关,行里甲制。

同年,宋濂被流放茂州,死于途中。

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任命平凉侯费聚、汝南侯梅思祖,担任都指挥使司事;蓝玉、沐英攻克大理。

八月,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

同年,设立锦衣卫。

同年,空印案发,株连死者数万。

洪武十六年(1383)六月,改都察院为正三品,设左、右都御史各1人。

十一月,鹰扬卫60多岁军妇失火焚烧军营,按律应鞭打,其子请求代受刑,朱元璋得知称其孝子,母子可免其刑。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曹国公李文忠去世,追封岐阳王。

九月,规定:公侯驸马、文官三品、武官四品以上,凡大朝会及常朝在午门之右门出入,其有宣召奏事的文官四品、武官五品以下,仍由左右掖门出入。

同年,再定科举取士制。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开国大将魏国公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享年53岁。

十月,征虏将军信国公汤和进兵古州平叛。

同年,户部侍郎郭桓案发,涉案人员甚众多,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洪武十九年(1386)正月,任命河南都指挥使徐司马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八月,吏部选取直隶、应天诸府州县的富民子弟,赴京补吏,入选者1460人。

十二月,吉安侯陆仲亨,率指挥李荣、郑祥入云南巨津州平叛,捕获诛杀400余人。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冯胜、傅友德、蓝玉同征纳哈出,并迫其投降,辽东平息

九月,郑国公常茂获罪,朱元璋念其父开平王之功,安置于广西龙州,后在其谪所而死。

洪武廿一年(1388)正月,长兴侯耿炳文,派遣陕西都指挥同知马烨,率西安等卫兵33000人屯戍云南。

四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北征,捕鱼儿海大捷。

八月,命故海西侯纳哈出的儿子察罕袭爵,改封沈阳侯。

十月,任命青州左卫指挥使周兴,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

十二月,进封永昌侯蓝玉,为凉国公。

洪武廿二年(1389)十二月,命定远侯王弼往山西,雄武侯周武往河南,全宁侯孙恪往狭西,俱训练军马听征漠北。

洪武廿三年(1390)五月,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发,坐诛,牵连死者甚众。

同年,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等人被杀,株连功臣及其家属达3万余人,并颁布了《昭示奸党录》。

同年,晋王朱棢、燕王朱棣率师征元。

洪武廿四年(1391)正月,定国子监官品秩员数,祭酒1人从四品,司业1人正六品,监丞1人正八品,典簿1人、博士5人、助教15人从八品,学正10人正九品,学录7人、典籍1人从九品。

同年,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

洪武廿五年(1392)八月,江夏侯周德兴被杀。

同年,皇太子朱标病逝,享年37岁,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廿六年(1393)十月,命退休武官有才干精力未衰者,为都指挥等官。

同年,凉国公蓝玉被杀,此案牵连到13侯、2伯,连坐族诛达1万5千多人,开国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

洪武廿七年(1394)三月,命魏国公徐辉祖、安陆侯吴杰,往浙江训练沿海军士以备倭寇。

八月,命安陆侯吴杰、永定侯张铨等率退休武官,往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官军以备倭寇。

十一月,西平侯沐春、都督何福等率兵平叛越州;颖国公傅友德被杀;定远侯王弼被赐死。

洪武廿八年(1395)正月,朱元璋命周兴为总兵,率领北平二都指挥使司以及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卫,骑兵7000,步兵1万,前往三万卫等处剿捕野人。

八月,任命左都督杨文为总兵官率京卫官军3万人至广西会各处军马,征讨龙州叛乱。

十月,诏令总兵官左都督杨文置龙州军民指挥使司,调驯象卫官军筑城守御。

同年,开国六公爵仅存者冯胜被杀。

洪武廿九年(1396)三月,沈阳卫起火烧毁仓库及军民庐舍。

十二月,都督佥事何福、指挥李荣领兵讨伐永宁州叛乱。

洪武三十年(1397)正月,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总兵官、武定侯郭英为副总兵,往陕西及甘肃选精锐步骑巡西北边境。

同年,颁布《大明律》。

洪武卅一年(1398)二月,晋王朱棢死。

闰五月,朱元璋病逝,葬孝陵。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惠帝。

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简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源于网络分享。。。。。。

你这问题确实比较过份,三国之后名将如云,我估计10000字都贴不下了。

一、商朝:

1、汤(?—前1588年)商朝的创建者(约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商朝君主。姓子,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在鸣条之战一举灭夏。

2、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的左右),庙号母辛,是中国商朝第23位王武丁的60余位妻子之一,名好或姓好(即姓子),妇是一种对亲属的称谓,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武丁在位期间对周边国家、部族进行过一系列的战争,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带兵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经统领13,000人的大军。她的赫赫战功显示,她是商国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

二、西周:

1、吕尚(生卒年份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吕望”。其先祖本是姜姓,虞舜夏朝之际辅佐禹平水土有功,有人被封在吕,有人被封在申,到夏商之时,申、吕两地的后裔,从其封地为氏,故曰吕尚。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也尊称他为“尚父”、“师尚父”。在唐初的武庙,因姜子牙善于用兵,而主祀之为战神。后来多改奉关帝君。姜尚被分封于齐(现今山东),是齐国的始祖。谥号为齐太公。

2、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被称为叔旦。因采邑在周城(相传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附近),简称为周公,是周国始祖,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又被称为鲁周公。《国语》称为周文公,另称周旦。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三、东周

春秋时期

1、孙叔敖,又称蒍敖、蒍艾猎或蒍饶[1],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蔿吕臣之孙,蔿贾之子,因为其子封于寝,而“寝”通“孙”,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于水利兵法均有极大贡献。

2、孙武(约公元前535年 - ?),孙氏,名武,字长卿。出自妫姓或姬姓,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兵圣,著有《孙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今日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3、伍子胥(?-前484年)(胥,音虚,粤音虽),名员(员,音云),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是吴国击败楚国、越国的称霸一时的重要人物。在吴国,伍子胥结交专诸与要离,并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其后又令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阖闾重用伍子胥,并用伍子胥发掘的孙武为元帅,发兵击败楚国,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

4、范蠡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淅川县大石桥乡至寺湾镇间)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战国时期

1、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

2、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将,事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此后,韩、秦两国之兵回国,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乐毅留居齐地5年,接连攻下齐国70余城,皆改为燕国郡县,独莒、即墨两城未攻下。燕惠王立,田单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乐毅畏诛,以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遂亡入赵,被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3、田单,齐国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以“火牛阵”为齐国复国一事闻名于世。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火牛阵”突袭燕营,吓得燕军将士溃不成军,骑劫亦死于乱军之中,然后率兵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打败了燕军,燕军一直溃逃到河上。田单收兵,迎接在莒被拥立的齐襄王入都临淄为齐王,因功被封任为相国,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东掖县)万户。

4、廉颇(生卒年不详),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5、白起(?-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长平之战坑杀赵军投降士兵四十余万,军事强国赵国至此一蹶不振。

6、李牧(?-前22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御匈奴。李牧在边关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加紧训练兵士,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时机成熟后,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匈奴以小股骑兵试探,李牧佯装败北,一触即溃,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十万骑兵,大败而归。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将军桓齮攻赵,赵国派出的将军扈辄不敌败北,桓齮占领了平阳和武城(今磁县西南)。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边防军防守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李牧率军在宜安重创秦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受封为“武安君”。此后,秦国不断的派出军队攻击赵国,均被李牧击退,李牧在赵国声望大振。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而赵王迁由于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易相信了李牧意欲谋反的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7、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之后的将领不是一般的多,帮你写几个名将,自己去详细了解:

四、汉朝

西汉:韩信、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

东汉:马援、班超

五、三国

曹魏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外加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等等。

蜀汉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外加魏延、姜维等等

东吴 周瑜、吕蒙、陆逊、甘宁、陆抗等等

五、隋朝

韦孝宽、贺若弼、韩擒虎、鱼俱罗

六、唐朝

李靖、李勣(徐世勣)、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侯君集、黑齿常之、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诉、高骈

七、宋朝

北宋:潘美、杨业、曹彬、狄青、李纲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一说为刘锜)

八、明朝

徐达、常遇春、蓝玉、王守仁、胡宗宪、戚继光、袁崇焕、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

明朝开国名将有谁?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