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客家人和广东的客家人有什么区别?
江西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同为“河洛郎”,只是迁徙时间上有不同。
客家人源自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不断南迁,几次规模较大的南迁如下:第一次是“五胡乱华”时期,大量北民南迁。第二次是唐代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时期,北民南迁。第三次是宋代靖康之耻时期,北方大量百姓南迁。第四次是蒙古征宋时期,在鄂、皖、赣等在地客家人继续南迁。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的客家人西进运动,从赣闽入川,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客家人入台。第六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因为起义发起者为客家人,导致客家人在起义失败后不少继续南渡到海外。
那么,几次北人南迁中,为何客家人分布在赣南、闽北、粤东区域呢?这和古代交通路网结构有关,古代南北交通要道走向为:河南洛阳——湖北襄阳——湖北荆州——湖北江夏——江西九江——江西南昌——江西赣州——再入闽、入广。这也是几次北民南迁中,江西赣州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入闽、入粤的客家人几乎都得通过赣州中转。
从时间上推测,相对于闽粤,江西赣州应该是最早迎来客家人的地方。从风俗上,闽粤两地更靠近海洋,加上客家人与在地人风俗融合中,各地都略有不同。在江西扎根多年,又深处内地的赣南客家人可能在语言、风俗上略不同于闽粤两地客家人。
我来讲下,首先我了解的可能有失偏颇,仅代表我个人认识,请各位朋友请多包涵
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
江西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赣州、吉安的部分地区,还有宜春的铜鼓,总人口大致800多万。
而广东的客家人多达2100多万人,分布也很广泛,当然主要集中在粤东北等地,以梅州为中心。
赣州为什么有“客家摇篮”之称?那是因为古时交通以水陆为主,而赣州有黄金水道赣江,赣江可贯通长江交通大动脉。而赣州毗邻闽粤,有“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的地理位置。
而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什么会南迁?自然是躲避战乱。千百年,在各个 历史 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乱何其多。大的从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到唐代未期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再到北宋未年的“靖康之耻”。
所以,每一回的战争灾祸,来自北方的客家先祖,大多沿着这样的迁徙路线:先到湖北襄阳――湖北荆州――江西九江――江西赣州。
而江西赣州早在唐代开元四年,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驿道全线竣工。使赣州成为南来北往的大通道。也成就了赣州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江南名州地位。再加之赣州境内丘陵起伏,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自然也吸引了无数南迁的客家先祖在此前来恳荒,繁衍生息。
而客家先祖在赣南落脚后,为什从大规模又南迁到福建和广东?其一:那是在黄巢起义那段时期,因为,南昌、吉安、赣州相断陷落。为避战乱,所以又有大批量客家先祖溯章、贡二江或梅关古驿道跨南岭,入武夷进入粤闽。
其二:随着众多北方迁徙人口南下赣州,人口大量聚集,就会产生个物资紧缺的问题,而这物资恰恰是,每日不可或缺的食盐。而广东、福建地处沿海,不缺盐,且两省也有迁徙人口早在那边安置,于是又有大批量的人,转迁广东与福建。
至于,有人说同是客家人,怎么江西客家人讲的客家话,广东客家人表示听不懂?这是因为赣州客家有老客与新客之分。老客可理解为唐宋时期南迁赣州的客家人;而新客是明清时期,从广东、福建又迁回赣州的客家人。
为什么新客,老客有语言差异?就是因为,新客在广东时进行语言融合。由此看出,在广东为什么客家话会出现地区差异?就是跟广府、潮汕、或雷州话进行了融合有关。由此, 这就可理解赣州的新客表示,可以和广东客家人语言交流的解释了。
当然,客家人都有个很好的特征,民风淳朴,待人客气!很重视教育,因此在广东,客家人走上从政道路的人很多。千百年来,客家人名人辈出,像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要了清廷半条命,其主力还是广西的客家人为主。而且在海外,客家人也声名远播,梅州就是中国的四大侨乡之一。
客家人,勤奋、刚正、坚韧,敢于打拼,让我们来保护客家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今夜“涯系客家人”!
江西与两广客家的几点差别:
一、说话:词性语序相同,但俚语各异,初听不会,久听可通;
二、 情感 :好客尚读相同,但江西客家待客己近中原,广东客家待客渐被港澳和外国同化,广西客家待客近越地和壮地,客家风情正浓;
三、锐性:抱团认亲相同,但江西客家锐性如同多年枪头己被磨圆;广东客家锐性尚存,但渐被广府同化,进入成熟做地主行列,客家锐性减弱;广西新客入桂百年,正有锐利十分之相,抱团争地打拼锐意进取,代表是玉林市上千万客家人,有如新枪锋锐,更象少年长成,拼劲十足,但犯事也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我是赣州的客家。首先要说明的是,赣州客家本身就要两大派系。一个是老客,这些客家比如赣县,南康,于都大部分地方的人说的客家话。这些老客家,口音有点像当今山西陕北方言的语调,和广东大部分客家人说的语调不同,但是实际上是可以懂的。一个是新客,这些客家人包括上犹,兴国,南康小部分地方,乃至吉安泰和,遂川等地,大部分都是清朝初期从广东回迁到江西的,这些客家人的客家话,95%以上是和梅州兴宁,惠州等地相同。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在深圳,和这些地方的客家人都说客家话。
江西客家人是,宁卖祖宗厅,不卖祖宗声。广东客家人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客家不以区域划分,会讲客家话的在一起就是自家人,很亲切,酿豆腐是客家人的最爱,待人童叟无欺,做买卖不短斤少两,开手离砣。自家人帮衬自家人。
阳江有客家人,交流顺畅,防城港有客人,台湾有客人。
江西与广东的客家人没有什么不同,惟一不同的是所谓的老客(主要位于赣州以北)完全不知自己是客家人,不说移民声(客家话),也听不懂,自古以来也不认同是客家人,无围屋,祠堂也和吉水一路相同,语言与客语相差巨大,也不同于赣语,无酿菜,口味酸辣,习俗与客家也不同,主要为唐末黄巢流民围赣州时,随岭南五府节度经略使第四代康公张熙退居赣州北上犹以东吉安以南兴国以西的一片区域,并世居此一地域达千年之久,当然有迁湖南的,也有迁江浙一带的(做官从军或做生意)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年夜饭中午吃,中午过年。客家人是在清末广东土客之争以后迁来赣南的棚民,客家话我们叫移民声,我们说的叫土话(唐时中原官话)虽然也是移民,但一般认为是本地人。
我是江西赣州南康区人,九六年第一次出广东珠海打工,那时是一个不锈钢制品厂,我在抛光打磨这些,虽然特别累,但很开心。
那个厂在珠海圆明新园旁,老板是客家人,里面所有的工人也是客家人,都是广东龙川,在哪里上班有家的感觉,家人们对我特别好,我说话和他们说的客家话基本一样的,我们交流就客家话,不要普通话,虽然我第一次出门,但那些广东龙川的家人们对我像亲兄弟一样,特别温馨,我们说的客家话也一模一样的[赞][赞] ,在遥远的珠海遇见这么多家人一样的兄弟,特别温暖,也感恩我的兄弟们
虽同属客家民系,但两省的客家话已经不能互相沟通了,基本是鸡同鸭讲。我在广东碰上很多江西所谓的客家人,但他们说话我一句听不懂。我们广东本省客家之间口音是有不同,但基本交流是没有问题的,饮食差别就更大了,广东客家不喜吃辣,江西客家爱吃辣。
我是江西赣州客家人,江西客家人和广东客家人有何不同呢我觉得有以下不同:
第一,形成的时间不同, 历史 上客家人经历的五次大迁徙,大多迁移到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客家人先到赣南地区聚集后,其中一部分客家人定居赣南,一部分人则继续往南进入广东,甚至下南洋流向全世界。因此,从时间上来看,赣南地区的客家人略早形成于广东地区的;
第二,风俗习惯的略有不同,虽然同为客家人,但是如今客家人已经分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并且江西和广东同为南方丘陵山地,两省之间的客家人 历史 上受地理环境影响并没有太多交集,生活在各地的客家人,把各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中,因此虽然全世界所有客家人大体上的风俗习惯都十分相似,但是也略有不同;
第三,语言略有不同,散落在全世界的客家人非常庞大,江西和广东的客家人,身处于南方丘陵山地的各自村落,相对闭塞,久而久之,加上和本地原住民的融合,语言上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比如江西赣州的客家人和广州梅州、惠州的客家人,有些词语是相同的,有些词语就不同,并且广东的客家人受广府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前段时间和来自广东惠州的客家人交流就发现有些话双方都能听懂,有些不能听懂。
以上是我总结的江西客家人和广东客家人的不同之处,大家觉得还有哪些不同呢,欢迎补充!
身居赣南的客家人与珠江流域的二广客家人及福建的客家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同为一系。以本人所在当地的“地名志”上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大部分人口来自于福建,广东,及本省区域。也有本地人迁移广东四川等地,当然这些都是很久远的年代根据各家的族谱的记载,祖上从何处迁居此地,在此地繁延了多少代人,居住了多少年代。按族谱里的介绍,没有任何一支客家人是原住民,都是迁居而来的,从本地的地名志上获知最早迁居此地的一支是在北宋时间,也就一千年左右。按地名志上标注的说明,本地人从福建迁来的占了六成左右,从广东迁来的占了二成,从本省邻县迁来的占了二成。所以客家人都是同为一系,只是迁移地的不同,居住的行政区域有别。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赣州风水文化在国内外影响甚广,自古江南交口称誉的三大术数列为首位的就是赣州风水。
江西上犹,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传统的客家文化项目濒临失传。为此,上犹县动员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遗产,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九狮拜象”是上犹独具特色的大型灯彩,上犹县投入巨资,组织民间艺人重新开发、拯救了这一客家文化遗产。
江西兴国县梅窖镇的山水之中,镶嵌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村庄——三僚。它被人们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近几年,一批批省内外游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媒体皆纷至沓来,寻找先人的踪迹和山水的奥秘。
这个拥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为曾、廖两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杨筠松因救世济贫而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灵台地理之事,拜为金紫光禄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黄巢起义,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携带宫廷风水秘笈,从京城逃出,南下辗转至三僚定居。擅长堪舆、天文地理之术的杨筠松发现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于是,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 、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个茅棚定居下来,三僚也因此得名。从此,杨筠松就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内外。
曾、廖两姓子孙也操风水之术世代传承。至明代,曾文 的后裔曾从政,廖王禹的后裔廖均卿同时为明成祖朱棣勘测皇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举世瞩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们两人堪测营建的。曾从政还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乡荣葬。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绍定两位有名的风水术士。
围屋,是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屋内的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血缘性”。维持这种血脉关系的纽带,便是每年定时进行敬宗祭祖活动,故围屋内必设有“祖堂”这一公共建筑。围内实行族长管理制,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他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民国初年以后,便基本上不建了。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杨村乌石村的盘石围(建于明末)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1658年)。从大量围屋年代考察的比较看,一般年代越晚,围攻屋的防御设施越完善,形制也趋统一。现常见的那种四角构筑炮楼的方围屋,便是清代中期时开始流行的。
在江西赣州,生活着一群客家人,你知道在江西的美食有什么特点吗江西跟贵州,湖南,广西一样,都是喜欢吃辣的,都说贵州的辣是酸辣。但是你知道江西的客家人都是吃的什么食物吗?江西的客家人吃的食物都是油腻,咸。不知道好吃不,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江西有啥好吃的美食。
宁都肉丸是江西赣州宁都县的名菜,猪肉丸、鱼肉丸是两大头牌。宁都肉丸贵在一个字韧,入口的劲道让人不由地赞叹。肉丸好吃,是因为做肉丸的时候步步讲究,多少肉配多少红薯粉都得严格把控着,不然肉丸的柔韧度不是恰到好处的。
赣州小炒鱼,是赣南客家菜肴之代表。小炒鱼的特别之处就是它带有一股醋香,与其他地方的炒鱼相比别具一格。小炒鱼的口感是外酥里嫩型的,用料为鲜草鱼,剁成块状和生姜、葱、红椒等一同炒制。去过赣州的胖友应该听说过“赣州三鱼”,这小炒鱼就是其中之一。
四星望月在当地是名菜,毛主席率领着红四军转战到赣南时还特地点名要了这道菜。四星望月就是当地俗称的“兴国粉笼床”,是源自于兴国县的一道客家菜。看似一个小笼,其实这道菜可以粉鱼、粉肉、粉鸡鸭、粉番薯、粉土豆等等,笼周围有四个小菜碟围着,有一种“四星望月”的既视感。
吃过猪肉脯、牛肉脯,鱼脯听说过吗这也是一道赣南的风味名菜,鱼肚裆洗净之后切块腌制,酱油、醋、白糖等调成卤汁。腌好的鱼块下油锅炸成金黄,然后再与卤汁一同下锅,收汁以后撒上葱花蒜泥等出锅即可。
酿菜是客家菜最为普遍的一种,比较著名的有酿苦瓜、酿茄子、酿豆腐,这三者还被称作是“煎酿三宝”。
其实在江西我知道有一道美食是,瓦罐汤,在不是江西本地,小编吃过的还不错的美食就是它啦!
赣南是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其它美食赣南客家美食有
在两广、福建和东南亚一带居住着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这个称呼经常被人们提及,但要问起什么是客家人时,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甚至曾经有人发问,客家人到底是不是少数民族?如果是,为啥没有客家族;如果不是,那客家人的称谓又从何而来,代表了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属于汉族族群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大变动、民族大融合是分不开的。
唐朝乱世的开启·杨贵妃、唐明皇
汉民族最早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后来“五胡乱华”等的影响,开始有大批量的汉人从北往南方迁移。他们经过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着汉水迁移到今天安徽、江苏一代,也有一部分南迁到了江西、湖南等地。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由盛而衰。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连续攻占州县,并且兵峰直指长安。唐王朝统治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了。
唐帝国最后的支柱和屏障便是坐镇江南的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高骈久居扬州,手中掌握着精锐兵马7万多人,而且雄踞江南数省富饶之地。高骈对唐僖宗的命令毫不放在心上,不发一兵一卒堵截黄巢起义军,致使黄巢大军二十多万人,渡过长江淮河,进逼长安。
安史之乱
唐僖宗大怒,罢去了高骈的官职。高骈索性起兵造反,割据江淮。
其后,为争夺江淮之地,唐王朝派出了秦彦降服高骈,地方割据势力代表杨行密、朱温、孙儒等辈纷起,孙儒杀死秦彦割据江淮。此后,便进入了各地方势力反复争夺江淮之地的大混战,史称唐末江淮大战。
唐末江淮大战历时6年,导致了唐王朝最后的支柱和经济来源地丧失,朱温在混战中迅速崛起,最终灭掉了唐朝。
江淮大混战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自西晋以来迁移的大量汉人纷纷逃离,进入相对安宁的江西避难。江西在唐朝时期处于节度使危全讽的控制下,《谭全播传》曾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客家人五次迁徙路线图
当时的两广和福建等地还是蛮荒之地,江西相对开发较早,加之社会环境稳定,距离江淮又近,于是江西成为了迁移者最好的选择之所。
现今有大量的客家人家谱显示祖上由江西迁来就是这个原因,也有不少家谱记载祖辈从南京迁来,也没有错误。因为当时的南京自陈后主亡国之后,便成为了各势力争夺的对象,又处于江淮势力一带,因此南京的住民也有大量迁移到江西的。
客家人祠堂
至于有不少人家家谱记载的从黄巢起义或者安史之乱迁移,就有点不靠谱了。因为,安史之乱当时北人南迁基本上都是迁在江淮、江南一带。而且,黄巢是直驱长安,并没有与江淮的高骈开战,反倒是后面的江淮大混战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出。
因此,在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等地人口大增,在《资治通鉴》记录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的记录中,可以看出陈本刚开始率领的是当地的土著,到起兵第三年时,就有大量的汉族人口加入,证明了此时汉族大量融入汀州的事实。
北宋《元丰九域志》与《宋史·地理志》记载,唐末大量的人口涌入江西,在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的聚居地
由此可以断定,仅江西赣南一带的一个州人口就达到了20多万户。因此,在整个移民区内(赣南、闽西一带)足有上百万人口的移民聚居区。
这上百万人口的移民聚居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客家语言也在这个时候形成。
广东梅州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围龙屋
《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
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滋多。
这段话直接说明了,在赣南、闽西一带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团体。因为江西没有盐,所以这些团队组成军队往来广州等地贩卖私盐。此外这些人还抢劫财物、妇女,甚至和官府对着干。
客家人婚礼习俗
而这个团体就是迁移到赣南一带的客家人。
南宋时期,大量赣南地区的客家人开始往广东迁徙。《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
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
由此可知,客家人形成与北宋,南宋时期开始大规模向外扩散迁移,形成了散布全世界的客家文化。
此外,客家人还经历了清初清军入关屠杀汉人时的大迁徙和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大量客家人从两广冲出,转战中国各省的人口大迁移。在客家人历史上,总共有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
今日广东梅州客家村庄
目前,全球的客家人大约有8000万,其中有5000万人分布在两广、福建、四川等地,约有600万人分布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1500万人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等。
客家人中知名的人士有新加坡的李光耀、李显龙,泰国的他信、英拉,著名歌手张国荣,运动员林丹等。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象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央太平天国失败后,话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梅州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
江西的客家人和广东的客家人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0-23 05:53: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