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第1张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明朝常遇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横,明朝开国名将,出生于1330年安徽。农民起义爆发后,曾投靠于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然后在1355年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常遇春在采石战役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因为早年投身于朱元璋时,自愿请战,并扬言能用十万军队征战 天下 ,所以军中也称他为“常十万”。朱元璋执政期间,常遇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明史中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常遇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的智慧谋略不在徐达之下。在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大破苏州后,再次因功受封,封为鄂国公。1367年,朱元璋继续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进行北伐,仅用3个月平定山东,1368年,在洛水于元军大战,获得大捷,史称塔儿湾大捷。常遇春继续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南和潼关,为朱元璋进军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1369年,常遇春又在上都取得胜利,凯旋而回归,当大军到达柳河川时,常遇春患病,于7月7日,病死军中,享年39,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赐葬于钟山原。并在南京功臣庙中为常遇春塑像祭祀。

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的妻子为蓝氏,和常遇春共育三子一女。常遇春的妻子名叫蓝彩云,弟弟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和常遇春结婚后,蓝玉生下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为常氏,被后人称为元妃。

 常遇春的妻子比常遇春小两岁,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妻子蓝氏为开平王夫人。常遇春妻子去世后,朱元璋 命令 将蓝氏葬于龙山厂,后来改名为常府山。常遇春去世后,长子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跟随父亲常年作战的缘故,常茂也是一员猛将,在 军事 作战方面有很高的技巧和战略,屡战屡胜,当时被称为无敌大将,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孝义永安王。

 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太子少保。有史书记载,常升死于永乐初年。 历史 上,关于常升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从零星的 句子 中推测出,常升早年间跟随父亲出战,因骁勇善战而颇具威名。

 常森是常遇春的第三个儿子,相关书籍没有对他的记载和介绍,至于他的生平历程,无法得知。常遇春去世后,很多地方为了纪念他生平功勋,修建了很多祠堂以此来彰显他显赫的功绩,常遇春后人们为了缅怀她,还修建了常遇春墓,此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马村,现在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大肆篡改明史石锤?福建发现一本明朝太监家谱,内容颠覆史书

导语:作为一个数千年文明从未中断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后代了解历史的途径并不算多,除了口口相传之外,主要是通过文物考证、史书记载来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历史向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这些"胜利者"就能对史书的修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史书修订中对自己进行一些美化调整等小动作。福建曾经发现了一本明朝太监的家谱,这其中的内容却与史书记载大相径庭,证实了清朝确实有大肆篡改明史的行为。

清修明史

如同封建社会历代的最高统治者一样,清朝的皇帝上位之后就把修订前朝史书的事情提上了日程,组织史官对明史重新进行修改与编撰。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清朝对明史的修改近乎百年之久。而且最高统治者对明史的修订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与兴趣,在修订过程中经常性进行检阅与指挥,从大方向到小细节的要求简直是无孔不入、无微不至。

经过前几轮修订的明史可能还在史官的努力下尽可能保留了绝大部分的历史真实,但却经不住清朝几代最高统治者刻意为之的引导与篡改。终于,明朝的历史在清朝的皇帝事无巨细、费尽心机的修订下,真实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明史相关修订工作结束之后,清朝如愿以偿地销毁了大量有关明朝的原始史料。

经过长时间多次修改的明史,具有仔细连贯、用笔简洁、错误较少等优点,其质量与其花费的漫长时间是成正比的。但正如《剑桥中国史》中评价明史的最大缺憾在于刻意地试图销毁大量原始资料,这样偏颇的做法也就导致了失真现象的出现。在福建发现的一本明朝太监家谱中的内容证实了清朝大幅度篡改明史的真相。

《张氏族谱》

家谱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在福建地区有一部对明朝太监张敏的一生有着详细记录的《张氏族谱》,但这本家谱中所记录的内容却与明史中的内容大相径庭。

从明史中我们能看到明宪宗后宫充盈,美女如云,但他眼光比较独特,着迷于一个比他年长17岁的宫女,而且对这位宫女极尽宠爱。这位宫女,也就是万贵妃可谓是心狠手辣,妒忌心极强,为自己的地位权利不惜谋害别的妃嫔,让她们都不得为皇室延绵子嗣,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太监张敏曾用"狸猫换太子"一计策保全了一位皇子,在皇上为子嗣问题一筹莫展之时告诉了他。万贵妃恼怒非常、怀恨在心,张敏怕遭到残忍报复就吞金自杀了。

但根据《张氏族谱》的记载,张敏分明是1485年在皇宫中病死的,这比明史中记载的张敏自杀事件整整晚了十年。而且《同安县志》和《金门县志》中对张敏死因的记载和这本家谱如出一辙。虽然张敏事小,但我们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就是清朝篡改明史的铁证。

结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是哪本史书都不能确保其具有完全的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在读史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历史上有一句话“成王败寇”,败者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夏商周三代,拥有较多记载的只有周朝,夏商的历史大多都是在春秋战国人口中口口相传,一些历史成了野史记载,因此历史有太多让人疑惑的事。

好比《竹书纪年》以及马王堆出土的一些古代竹简,《竹书纪年》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的历史,但上面的记载颇为特异,光是五帝纪,关于尧、舜的禅让就不同,舜是发起兵变取代了尧。

至于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明清两代的历史又有什么偏差呢?首先要分清楚《明史》和《明实录》之间的区别,《明实录》是明朝历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

《明实录》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但由于战乱,残卷下来的只剩下66卷,而且这66卷多数都是穿抄本,穿抄本又是清抄本,因为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为了编写《明史》,就将《明实录》搬进了宫中。

四处收集起来的《明实录》残缺不全,为了能够顺利编写《明史》,又重新抄写了一遍《明实录》,《明史》完成之后,残缺不全的明朝史官编写的《明实录》就被收藏在内阁大库当中。

不过在乾隆四十八年三月,清朝保留下来的明朝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全部焚毁,如今的《明史》以及《明实录》大多数都是由清朝完成,那么大清在编写明朝的历史时,有没有篡改呢?

篡改是存在的,因为康熙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抄本,有非常多的忌讳,比如,“唐玄宗”要写成“唐元宗”,要说《明实录》保持最全的还是日本,1944年日本就根据明代保留的残本编写了《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

这部书的前言就详细的将了日本收藏《明实录》的具体情况,不过除了日本,民间流传的一些家谱也是明朝历史的见证,福建同安县发现了一本《张氏族谱》,这是太监张敏的家谱。

族谱记载张敏在1475年当上了司礼大太监,在残缺的一些《明实录》当中记载他死于1485年,而《明史》却记载在1488年,张敏跟明宪宗之间有过一段对话,这显然不太可能,从上述来讲,《明史》都是按照清抄本《明实录》编写的。

根据康熙、乾隆清抄本的一些忌讳,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

中国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个朝代在取代另外一个朝代后,必然会对前朝历史进行修编,整理出一部史书,这也是为何我国两千多年历史能够详细记录的下来的原因。公元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清军入关还没多久,一名叫做赵继鼎的官员便奏请顺治帝,希望修《明史》。

虽然顺治帝一开始以国家尚未稳定为由并未同意,但随着底下官员的坚持,在三个月后,终于下达了编修《明史》的口谕。这部史书从1645年开始,一直到1739年才最终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编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后世史学家对其的评价也很高。可随着时代的推移,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后,关于《明史》的质疑声越来越多,这又是为何呢?

人们怀疑《明史》真实性的主要是因为,它是由灭掉明朝的清朝所修编的,而在明朝有一部官修史书,叫做《明实录》,虽然二者所记载的事情大概一致,可经过网友们的仔细比对后,还是发现了《明史》的不少疑点。其实,不只是《明实录》,连民间留存下来的一些地方史志资料,都可以揪出《明史》的不少错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古代的历史资料重新进行了整理,除了那些官方修订的史书之外,民间代代流传的家谱也成为了重要资料。在我国福建,有一《张氏族谱》,所记载的祖先张敏生平,与《明史》有所出入,甚至让不少人惊呼,《明史》就是清朝用来抹黑明朝的,就连专家也表示,清朝或许真的篡改了明史?

张敏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大太监,家谱里面记载他是于公元1485年死亡的,而《明史》却记载他是在万贵妃害死纪妃后,张敏因害怕而自杀身亡的,此事是发生在公元1478年,《明史》强行将张敏的死亡时间向前提了10年,这又是和为何?事情要从万贵妃说起,根据记载,万贵妃原是宫中的保姆,他比自己的丈夫明孝宗大了整整17岁,几乎是忘年婚。

明孝宗十分宠爱她,而万贵妃为了掌控好后宫,不惜害死其它妃子所生的孩子。《明史》有载:“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也就是说万贵妃利用各种手段,让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就死在了他们的母亲胎中。不仅如此,万贵妃甚至还将魔爪伸向了年幼的太子朱祐极。

《明史》称朱祐极的夭折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言下之意即太子是被万贵妃害死的,后世史学家常常用此事来诟病明孝宗的无能,连自己喜爱的太子都保护不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却不论万贵妃是否在后宫一手遮天,她受到皇帝宠爱是不错,但是当着皇帝的面杀掉这么多皇子,甚至最后还害死了太子的生母,导致太监张敏因害怕而自杀,整件事情看来是十分离谱的。此外,在《明实录》里面,并没有见到如此记载。

再回到《张氏族谱》所记载的张敏死亡时间,人们不得不怀疑,《明史》强行将张敏之死与万贵妃联系起来,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黑明孝宗,让后人认为他软弱无能,所以构造了这些莫须有的事情。历史学家的存在就是“去伪存真”,所以说,尽管《明史》是一部官修史书,也是“二十四正史”之一,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一定是完全真实的。

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