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河北吕姓家谱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谁知道河北吕姓家谱啊?,第1张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主要是卧雪堂(东汉•袁安),守正堂(袁安),弗过堂(明•袁可立),其余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看,南粤招氏存在四个宗系,还有一部分是未明宗系的,约有80多处招氏聚居村落,37000多人。 广州市白云区横沙村招榖诒堂 约有2800人

广州市芳村区招村招远诒堂(横沙分支) 约有500人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五约招有意堂(横沙分支) 约有80人

广州市白云区沙凤村(凤岗)招留芳堂(横沙分支) 约有163人

湛江市郊官渡镇黎田上、下村招氏(横沙分支) 约有800人

湛江市郊龙头镇水埠村招氏(横沙分支)湛江长房, 约有13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米朗村招氏(黎田分支)湛江三房, 约有25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牛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湛江四房, 约有420人

吴川市覃巴镇大榄埇村招氏(黎田分支) 湛江四房,约有800人

吴川市覃巴镇小榄埇村招氏(大榄埇分支) 约有650人

吴川市覃巴镇那林村招氏(黎田分支)湛江四房, 约有850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灯塔滘眷上、下村招区(黎田分支) 约有420人

湛江市效坡头区南三鸟高 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180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葡萄圹招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290人

吴川市覃巴镇石坑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350人

吴川市覃巴镇下榨油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530人

吴川市覃巴镇那朗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400人

吴川市覃巴镇旭金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1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田头屋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60人

廉江市营仔镇烟墩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500人

遂溪县岭北镇沙新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517人

遂溪县界炮镇老马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240人

遂溪县附城镇营上、营下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300人

遂溪县杨柑镇建炉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460人

遂溪县杨柑镇老学村招氏(建炉分支) 约有350人

遂溪县杨柑镇河南村招氏(建炉分支) 约有100人

广西省合浦县山口镇英罗村委会石乐埠村招氏(建炉分支) 约有60人

遂溪县杨柑镇水秒村招氏(米郎分支) 约有50人

遂溪县杨柑镇八月田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70人

遂溪县杨柑镇吉圹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30人

遂溪县岭北镇田坛、那洁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420人

遂溪县岭北镇城西乡沙泥坡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160人

遂溪县岭北镇城西乡曲圹仔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140人

电白县马踏镇田心村招氏(沙新分支) 约有320人

电白县水东经济开发区新坡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130人

电白县(城)那贞居委会三清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200人

电白县小良镇波罗山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40人

湛江市赤坎区东菊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480人

湛江市麻章区云头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200人

赤坎区洪屋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250人

湛江市效坡头区垌口村招氏(水埠分支) 约有200人

湛江市坡头区反修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80人

徐闻县迈陈镇烧灰村招氏(那林分支) 约有500人

徐闻县迈陈镇新地仔村招氏(那林分支) 约有120人

徐闻县迈陈镇地罗村招氏(那林分支) 约有50人

信宜市金垌镇大木岗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500人

化州市杨梅镇油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140人

广西省钦州市效石灰垌村招氏(石坑分支) 约有100人

广西省钦州市兼古头圹村招氏(黎田分支) 约有70人

广西省合浦县山口镇包子袋村招氏(米朗分支) 约有160人

广西省北流市大伦镇西坑村招氏(大木岗村分支) 约有70人 佛山市张槎镇朗边(上朗)村招永思堂 约有2700人

南海市罗村镇招大(旧招边)村招敦厚堂(上朗分支) 约有12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招大(新招边)村招其训堂(旧招边分支) 约有8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井深村(原井头房)招追远堂(上朗分支) 约有1350人

佛山市张槎镇古灶村(古南)招作述堂(上朗北房分支) 约有1200人

广州市天河区长湴村招世德堂(溶洲井深分支) 约有200人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二约招慎思堂(上朗分支) 约有100人

罗定市附城镇凤凰村招氏(上朗南房分支) 约有1000人

罗定市太平镇石仁塘村招氏(凤凰村分支) 约有800人

罗定市黎少镇三十村招氏(凤凰村分支) 约有1000人

广西省横县陶圩镇陶圩村招氏(招边分支) 约有170人

广西省苍梧县木双镇犂碧村招氏(溶洲井深分支) 约有314人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白沙塘村招仁寿堂(古南分支) 约有400人 佛山市张槎镇朗边(下朗)村招明礼堂(祀仕基祖), 约有1500人

招燕翼堂(南祠、祀仲奇公)、招敦本堂(北祠、祀季奇公) 约有1500人

佛山市澜石镇石湾招维则堂(下朗分支) 约有200人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罗家村招永裕堂(下朗分支) 约有500人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新庄村招氏(罗定分支) 约有20人

(民国时期该村招氏有三、四百人,后多往外谋生)。约有130人

广州市番禺区南沙镇东瓜宇村招氏(下朗分支) 约有130人 增城市新塘镇南安村东头坊招仁让堂 约有600人

(据该村招氏老人说,招浩是在南宋时由湖南省迁来开族的,

过去该村有6所招氏宗祠)

增城市新塘镇新河高地招追远堂(东头坊分支) 约有23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深巷坊招世德堂 约有1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草巷坊招氏 约有40人

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高第村招思晟堂 约有316人

(据该村招氏老人反映,先祖是从傍岗村分支而来,当时为十一世祖)。

西省来宾县寺山圩招氏(高第村分支) 约有120人

佛山市张槎镇古灶村(古北)招贻燕堂 约有58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季华村招务本堂 约有568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贝岗村招绍德堂(季华分支) 约有700人

南海市桂城镇叠滘村招永兆堂 约有100人

南海市澜石镇番村招地招光裕堂、招敬慎堂 约有500人

上述五地招氏,来源于古灶,既有从上朗分支,也有从下朗分支,因世远年湮,牒谱流失,难以具体分清宗系,只好留待后人考证。对招氏的分布状况,限于未作全面调查,只能就目前所知作上述介绍。介据史书记载及招氏老人回忆,招氏的分布决非止此。

例如,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称:“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荔浦、广东之新会、澄海、高要、高明等地皆有分布。”。

下朗招明礼堂家谱称其第四房,在洪秀全起义时全部迁往广西柳州定居,下朗招氏老人反映,现今广西省凭祥市附近有招氏聚居村,当地人说是从山西省到广西省开族的。

横沙招氏老人反映,民国时期有山东省烟台的招氏回横沙,录制招氏大宗祠的建筑图纸,拟在烟台照样兴建祖祠,供当地众多的子孙祭祀。

在南粤大地,招氏的分布也不会限于南海、高凉。据《曲江县志》称,邑诸生招奇佐、举人招以让、岁贡招奎元、招陈谟均为曲江人,据说现今韶关市(原曲江县城)就有不少招氏。又据南海招氏老人反映,东莞市的大汾,顺德市的荷村等均有招氏聚居。至于散居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的就难计其数了。

总之,还有许多招氏聚居的地方未被发现,等待我们去认识。

  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一百三十七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一、姓氏源流

  贾(Jiǎ)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所载,西周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弟”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被封于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区(今山西夏县北),并赏给怀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后世唐、何、杨、温、韩等许多姓氏的始祖。燮继位后,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在周公分封唐叔虞于唐后不久,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为晋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

  2、出自狐偃之后,以邑为氏。据《姓氏考略》和《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称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射字季他,故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上发生了争斗。贾季为避祸便逃亡翟国,其子孙便以贾为姓,称贾氏。

  3、少数民族姓氏或改姓而来。满、彝、苗、土家等族均有此姓,裕固族贾鲁各氏、满族嘉佳氏改姓。

  ★★★得姓始祖:贾公明。据有关资料所载,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王”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之后,得封地于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区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并获赏怀姓九宗。不久,成王的儿子康王即位,叔虞的少子公明亦被当天子的堂兄封于贾(今山西省襄汾西南),为唐国的附庸国,同时公明即号称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国吞并,贾伯公明的后裔遂以国为氏,称为贾氏。贾公明被尊为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并以其为繁衍中心。先秦时期,开始向省外传播,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并有多人为官,使贾姓在河南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还衍生出许多支派。秦汉时期,贾姓族人出现了以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志士,家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姓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姓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国之腑地战火频燃,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姓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姓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姓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进入元明清时代,贾姓人经不断迁徙、发展播迁,甚至移居于海外,使其宗族成为我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如今,贾姓在我国人口较多,虽经多次迁居南方,但仍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尤以山西、河北、四川省为多,上述三省贾姓人口占全国贾姓人口的绝大多数。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历史名人

  贾 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1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文帝时,被推荐为博士,又迁大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他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贾 山: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时著名政论家,为人忠正直率,主张兴礼义,著有《至言》。

  贾 彪:东汉颍川定陵(今河南省舞阳)人,因评论朝政,在“党锢之祸”中被囚禁而死。

  贾 逵:东汉经学家,陕西省咸阳人,一生所著经传训诂及论难百条万言,被后世誉为“通儒”。

  贾 鲂:东汉著名书法家,其所著《苍颉》、《训纂》、《访喜》,即所谓的《三苍》,均为文字学专著,并皆用隶书写成,隶法由此推广。

  贾 逵: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平阳西北)人,东汉初年著名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而且还探究天文学。曾提出了日、月运动的计算方法,并阐明了月球运动不等速原理。

  贾 诩:三国时魏国谋臣,甘肃武威人,善计谋,有“良平之奇”(指张良、陈平)之称。

  贾 充:平阳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东北)人,曹魏、晋时大臣,曾历任大将军司马、廷尉、侍中、尚书令等职,其主持修订了《晋律》。

  贾 渊:南齐襄陵人,曾累官至大司马司使府参军,其广集百姓谱记,专心习业,撰士族要状及人名书,并行于世。

  贾 耽:沧州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宰相,地理学家,曾任鸿胪卿,主持和各族往来朝贡,撰有《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对后世研究中国古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 岛: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唐代诗人,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推敲”的典故就出自其诗局“僧敲月下门”。有《长江集》。

  贾 鲁:河东高平(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大臣、水利专家,顺帝时被召为宋史局官,历任监察御史、工部尚书等职。

  贾思勰:今山东省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曾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实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贾逵:东汉初年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而且深究天文学。在天文方面,提出了在历法计算中应该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阐发月球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贾似道: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人,南宋末年外戚,南宋理宗贾贵妃之弟,淳佑九年(1249年)为京湖安抚制置大使,次年移镇两淮。开庆元年(1259年)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私向忽必烈求和,答应称臣纳币,兵退后诈称大胜。此后专权多年用重法督责武将,推行“公田法”,大量贱价收购土地。度宗时权势更盛,封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洛阳郡:治所相当于今河南洛阳。

  长乐郡:北魏置郡,治所在今河北冀县。

  临汾郡:隋朝置郡,治所相当于今山西临汾。

  2、堂号

  至言堂:汉时贾山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名为“至言”。

  此外,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维则堂”、“孝友堂”、“至安堂”、“绣衣堂”、“半闲堂”等。

谁知道河北吕姓家谱啊?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