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庹氏族谱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跪求庹氏族谱的资料,第1张

湖南澧县西燕子山的传说。认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齐国齐悼公时的国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后继续为相,控制齐国政权, 并采取“宫变”,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常手中。 到了田常曾孙田和时,于公元前391年,废黜齐康公,自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诏示天下,承认田和为齐侯(以上参见《辞海》1980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1913页;《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1988年版,岳麓书社/长沙出版社)。到了宋代,田氏后人早已没有王位了,但仍不乏在朝为官之人。 如宋徽宗时, 田和之弟的后人田亮的次子田熙(又说为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孙)就官至四川成都太守。 而田亮的长子田虎,本来袭爵在朝为官,但却干了谋反朝廷之事。其侄儿田良〖田熙之子, 生于宋神宗13年(公元1079年),宋徽宗元年(公元1100年)20岁时, 曾任永定(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都司之职长达10年,后退职入川侍奉母亲〗, 与母亲一起多次规劝,仍不听从。结果谋反失败,田氏一族遭到朝廷追捕抄斩,田虎全家被杀。田良为避杀身之祸,已提前更名为效微, 与母亲及其一家人从四川成都迁至湖南慈利县他原来作过官的地方附近(疑为澧县),并改田姓为庹姓。庹者度也,度虎必败之意。时间当在公元1121年前后(北宋宋徽宗时代,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之时,“靖康之乱”—宋钦宗之前),至今已有880余年了。

以上传说参见《江南庹氏宗谱》(庹名立编,1904年版)。

由此看来,庹姓始于田良,籍于湖南慈利, 是庹姓第一人。

我们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的洛阳、何店、大堰坡三乡镇,京山县以及由湖北随州洛阳东迁至安徽省的郎溪、宁国、宣城三县的庹氏, 原先就遵从此说。并认为庹姓的来历是:

田良更名为庹效微后, 共生四子:国震、国泰、国明、国清。其中国震(生于宋高宗元年,公元1127年)、国泰为庹姓,国明、国清之后人复姓田。国震一门在慈利传代至第十七世,有邦彦公长子庹锦袍,号五常,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到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46岁时,被朝廷派任“河南之阳卫指挥”。(注:卫,明朝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河南之阳:今河南南阳地区。)

庹五常共生三子及收养一螟蛉子(义子),是为庹万清、庹万贤、 庹万栋、庹万洪(义子)。庹五常任河南之阳卫指挥后, 将四子均从湖南慈利迁至随州(北楚随邑),屯田守城,史称“军户”。( 注:军户,平时种田,田由国家分配或指定地方自行开垦,战时则奉命出征打仗。而平时则有二份人守城,八份人种田。)

据《江南庹氏宗谱(卷一)1904年版》记载: 长子庹万清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又迁到“随南西乡庹家畈去了”,即是今大洪山一带。其子孙分布在今大洪山北的随州洪山、长岗、双河等乡镇,后代昌盛。三子庹万栋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则迁到“随邑北乡去了”。(注:此两说今无人证、物证。)而次子庹万贤,则为随南仙山籍庹姓第一世祖。至修谱时(1904年) , 历330年(1574年—1904年),传十五世,存宗仲、宗礼、宗孔、宗国、宗先五公五门。 义子庹万洪亦同为随州洛阳籍一世祖,至修谱时,传十三世,存宗彻公一门。以上是为“宗”字派“老六门”。我们湖北随南仙山方圆六十里以及京山县、安徽省郎溪、宁国、宣城三县之庹姓, 均系“老六门”之后,“派行”相同。

但是,查全国《庹氏族谱》(湖南版),在田良的后人中没有庹五常这个人。庹五常是湖南慈利田虎的后人。

中国的氏族作谱的历史虽然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氏姓完整而系统的撰著体例应该是在欧、苏族谱以后才形成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撰《欧阳氏谱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欧阳氏谱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就其内容和特点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条:

修谱强调“断于可见之世”,这是考虑到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传下去,人员众多,家谱载不胜载,繁复琐碎。所以,对家谱、族谱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详有略。凡是亲的近的应该详记,远的、疏的便要略记。

玄孙后另为一世。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五世为一系。玄孙以后,另为一系。这是按照中国古代礼法五服制度为标准的。

各谱要互见。虽然各谱要记其应该记录的,但各家谱之间应该互相衔接,以反映整个氏姓发展过程。

列出世系图表。世系表表示纵横的关系。欧阳修是用《史记》表的方式表现,以后所修的表则用树枝图的形式表现。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收录前代族谱序言。各谱除修谱人的总序以外,一般都将前代族谱中的序言,逐—收录,以展示族谱修撰的过程和沿革。

绘制先祖图像。版印书籍形成以后,各谱基本都将本族名人的图像刻印出来,以传永久。欧阳氏族谱中,除了欧阳修的像以外,还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欧阳万等人的像。并加像赞,即用几句话(一般为韵语)概括像主生平。

先世考辨。时迁物换,人物繁杂,因此,旧谱中所记时间事件或有错舛,这是必然的。新谱对旧谱记载不准确的时间、地址、人物、事件,应进行考证,以求更加精确。

不收外姓。收养的男子不得入谱,是为了防止逆伦乱宗。即使有也须注明。

表后附传。图表表示纵横关系,但无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谱中,都在图表之后,附写传记,或请名人为之立传。

族表记录。谱中人员,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记录,并且将表彰的文书全文照抄。有当时名人对谱中人物颂扬的诗文,也要照录诗文,并记录作诗文者的姓名、籍贯、职务等。族规族训。这是明文制订的本族子弟必须遵守的家族法规,如勤俭持家,遵法守纪,不偷不抢,励志上进,乐善好施等。违犯族规的,重者不得入谱。

一般来说,族谱一般都是手写的,要想打印族谱有两个办法:

利用高清晰扫描设备,将族谱扫入电脑进行打印。

或者人工输入,进行打印。

在族脉网上输入家谱后可打印完整的家谱壁挂图。

扩展:

现代的家谱打印格式主要有这样两种:电子书名册式和壁挂图式

电子书名册式:如同牒记式,它基本是用文字来表述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字、号、

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等。但除此之外,电子书名册式采用了连线、

和线框来表示父母配偶与子女的关系。为了帮助读者分清辈分以及排名,这种格式的

家谱首先以辈分优先的原则打印家谱,然后在每个家庭里,又以成册排名次序打印子女

成员。

壁挂图式:类似传统的宝塔式,这种格式的主要用途不是讲述成员的细节,而是让读者

能够对整体世系图一幕了然,并可以广泛用于壁挂、供奉、瞻仰陈列的场合。与传统宝塔式所不同的是,由于最新电子排版技术的使用,现在壁挂图格式可以不再受纸张、和家谱成员人数的限制,而是把整个家谱的世系图打印在若干标准大小的纸张上,并通过纸张的编号,最后拼接出完整的总图。最值得一提的是,壁挂图式的家谱为了配偶入谱的需求,

在世系图的最后也配有一个名册表,其中为每个家谱成员标注填写了其配偶信息。

一本《历代柳氏家谱提要》大致包括柳氏源流、郡望堂号、柳氏宗祠、杰出人物、家谱提要等。

二.“家谱提要”收录范围以现存柳氏家谱为主。

三.收录中外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一九四九年之前所修线装柳氏家谱和部分近年来新修家谱,兼及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其中部分单位所藏缩微胶片、扫描件、电脑打印件外,基本上为家谱原件。

四.条目内容为序号、题名、卷数、纂修者、修纂年代、谱籍堂名、版本形态、装订形式、始祖姓名、始迁祖姓名、分祖姓名、支祖姓名、内容简介、谱内名人、收藏单位或个人。

五.排列以编纂年代为序,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出版时间只知朝代年号而不知具体年代者,则排列在某朝代最后。

六.谱籍地仍标以原修谱时地名,而非今之行政地名。

以下是马东盈先生之前已著《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所录者。

《和圣文化书系》总序…………夏庆奉(1)

  《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序…………柳明瑞(3)

  著述旨趣…………马东盈(1)

  前 言…………(1)

展氏家族谱牒

一、清代…………(5)

 001山东兖州《展氏族谱》不分卷…………(5)

 002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3谱籍待考《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4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9)

 005山东肥城《展氏族谱》不分卷…………(14)

二、中华民国…………(18)

 006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18)

 007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23)

 008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27)

 009山东东平《展氏族谱》八卷…………(27)

 010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29)

 011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30)

 012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1)

 013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3)

 014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33)

 015山西永济《展氏族谱》不分卷…………(34)

 016河南郸城《展氏族谱》二卷…………(35)

柳氏家族谱牒

一、明代…………(37)

 017谱籍待考《柳氏宗谱》不分卷…………(37)

二、清代…………(38)

 018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38)

 019谱籍待考《柳氏续谱》不分卷…………(40)

 020浙江景宁《柳氏宗谱》四卷…………(40)

 021谱籍待考《柳氏宗谱》…………(40)

 022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四卷末一卷…………(41)

 023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41)

 024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41)

 025江苏吴江《河东柳氏家乘》不分卷…………(42)

 026江苏吴江《分湖柳氏家谱》十卷…………(42)

 02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3)

 02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43)

 029浙江三门《柳氏宗谱》…………(44)

 030浙江慈溪《慈溪竹江柳氏兴孝录》二十四卷…………(44)

 031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45)

 032山东广饶《柳氏家谱》…………(46)

 033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47)

 034甘肃庄浪《柳氏宗谱》四卷…………(48)

 035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七卷 首一卷末一卷…………(48)

 036广西宾阳《柳氏宗谱》…………(49)

 03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9)

 038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0)

 03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四卷…………(51)

 040江苏吴江《河东家乘》二卷,《续编》二卷…………(51)

 04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52)

 042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53)

 043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53)

 044谱籍待考《柳氏族谱》不分卷…………(54)

 045江苏无锡《金匮甘露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54)

 046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55)

 047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55)

 048浙江青田《柳氏宗谱》…………(56)

 049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56)

 05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八卷…………(56)

 补湖北黄冈《黄冈柳氏续修宗谱》三卷,首二卷…………(56)

 051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二十七卷 首三卷末一卷…………(57)

 052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7)

 053谱籍待考《大园柳氏宗谱》不分卷…………(58)

 054山西沁水《柳氏继志堂家谱》…………(58)

三、中华民国…………(60)

 055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60)

 056江西万载《万载西江柳氏族谱》…………(60)

 057浙江临海《柳氏宗谱》六卷…………(62)

 05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62)

 059浙江台州《滩头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0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64)

 062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64)

 063湖南宁乡《柳氏续修族谱》不分卷…………(64)

 064江苏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65)

 065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65)

 066浙江青田《柳氏宗谱》…………(66)

 06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74)

 068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75)

 069浙江兰溪《柳家柳氏宗谱》四卷…………(79)

 070浙江兰溪《兰溪柳氏宗谱》五卷…………(79)

 071浙江云和《云和司前柳氏宗谱》十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79)

 072浙江兰溪《慈厚柳氏宗谱》四卷…………(80)

 073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82)

 074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83)

 075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六卷…………(86)

 076湖南衡山《柳氏六修族谱》…………(87)

 07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87)

 078山东宁阳《柳氏族谱》…………(88)

 07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五卷…………(93)

 08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三卷…………(94)

 081山东栖霞《柳氏家册》不分类…………(95)

 082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七卷…………(102)

 083湖南临湘《柳姓氏族源流》…………(106)

 084山西代县《柳氏族谱》…………(106)

 085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107)

 086江苏武进《柳氏宗谱》…………(10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09)

 087浙江泰顺《河东郡柳氏族谱》五卷…………(109)

 088福建福州《柳氏族谱》不分卷…………(109)

 089湖北监利《柳氏族谱》…………(110)

 090河南焦作《承恩柳氏宗谱》不分卷…………(110)

 091浙江庆元《庆元下滩柳氏宗谱》一卷…………(112)

 092浙江庆元《柳氏宗谱》一卷…………(113)

 093山东莱芜《柳氏族谱》…………(113)

 094湖南长沙《湘中柳氏八修族谱》…………(114)

 095江西萍乡《湘赣柳氏联谱》…………(114)

 096贵州铜仁《柳氏族谱》…………(130)

 097浙江青田《柳氏宗谱》…………(137)

 098广东汕头潮阳区《洋内柳氏族谱》…………(139)

 099浙江云和《下街柳氏宗谱》一卷…………(146)

 100山东莱芜《深柳堂支谱》…………(146)

 101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147)

 102山西沁水《河东柳氏西文兴环山居家谱》…………(170)

 103山东烟台《胶东柳氏族谱》…………(171)

 104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九卷…………(178)

 105湖北黄梅《柳氏宗谱》…………(178)

附  录

和圣后裔的百年族谱(卞文超 柳 萍 王春娇)…………(189)

柳下惠研究史料的四个意外收获(曹明月)…………(196)

后 记…………马东盈(207)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柳下惠家族文化是以柳下惠为中心,上溯其先祖,下寻其后裔而形成的文化。根据学者的研究,柳下惠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后稷。而柳下惠后裔,文献可考者有展氏、禽氏、柳下氏、柳氏、惠氏等。这些姓氏虽然非常古老,但经过两千七百年的繁衍传承,仍然算不上大姓,就整个华人世界而言,目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前100位,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柳,而柳下的记载应该是最少的。《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是一部关于和圣柳下惠家族文化的专著。由于著者视野所及,本书仅涉及展、柳二姓。由于柳下惠家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繁复,本书难以全面展开,仅对柳下惠家族谱牒予以提要叙录。

二、本书是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大型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柳下惠家族谱牒的收藏与著录予以考述。除了述其谱籍及基本内容外,部分条目附载序跋。著录条目所涉及谱书,以现在仍有传本者为限。仅见于文献记载者,虽美不取。历代家谱既有名家参与其中者,也有普通族众热心成书者,编纂体例、材料取舍乃至语言表达各有高下;历代家谱对于家族历史的记述或记忆,或有不尽符合史实之处。本书不以此为取舍标准。要之,本书所录,反映的是历代家谱纂修过程的真实。

三、本书是著者在撰写《柳下惠家族谱牒研究》一书所使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因占有材料多寡不一,各条目篇幅及体例亦难求一律。引录文献中有些文字表述具有明显的错讹,而又不适宜直接改正者,以“( )”表示删除,以“〔 〕”表示更正或增补。如“其实据”,应当订正为“真凭实据”,则以“(其)〔真〕〔凭〕实据”的形式标出。原文标点多为新加,亦间有视篇幅文意予以分段者。原文为示尊崇而在名号称谓之前空字或提行,概行删略。

四、本书是著者的一家之言,并不意味着著者之外的其他编者必然赞同其中的观点或者证实其中的描述。书中涉及柳下惠家族展氏、柳氏等姓氏及其传人的讨论,仅停留于学术讨论的层面,其篇幅多寡、表述顺序等主要决定于编纂者视野所及的文献史料与学识水平,不具有评论门第高下、区别家族盛衰的特别含义。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1、可以利用电脑中的Word文档完成家谱制作,首先打开word文档,点击工具栏中的“插入”选项并找到“smartart”图标。

2、然后在打开的“smartart”页面选择“组织结构图”,点击确定。

3、即可将标准的组织结构图插入页面中,点击文本处即可输入文字。

4、点击空白处或者原本的文本框,并选择添加项目的按钮,选择需要添加的项目的位置。

5、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后即可生成一个家谱世系图的样式,在其中输入对应的姓名及内容即可。

家谱印刷的成本主要由所采用的纸张和装订方式来决定  采用不同的纸张或者不同的装订方式,家谱的价格差异较大。为了使各位朋友进一步的了解家谱印刷制作的流程,同时也使价格透明化,我们在这里首先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家谱的成本标准(详细请进入业务范围和价格区了解)。目前,主要有三种规格的家谱制作方式,分为古线装、精装和胶装。以下为这几种方式所使用的纸张和装订方式。古线装(四眼订线,封面可采用绫绢、精品纸、彩印纸等)宣纸古线装,仿宣纸古线装。胶版纸以上均可以带函套,但需要另外增加费用。精装(硬壳,外封面可使用彩印纸、胶化纸、精品纸,且可以采用烫金、烫银、击凸、击凹、局部UV等工艺)仿宣纸,胶化纸,铜版纸以上均可以带函套,但需要另外增加费用。胶装(无线,封面可采用印纸、精品纸)仿宣纸双胶纸,铜版纸制作族谱需要准备以下材料:留存好您家族族谱需使用的文字资料或插图,设好族谱的类别,如目录,构思族谱目录每章节基本内容 家谱族谱基本目录内容章节展示指导封面内容 封低内容 族谱名称族谱第二名称(内页第一页如XXX堂页底注:署名+时间)序言(页底注:署名+时间)家规(页底注:署名+时间)族谱概要族谱管理XX简介族人取名则XX人文传承XX起源XX分布XX历程 XX节日传嗣谏言字辈命薄附录:文化及贡献名人简要企业活动遗迹 。

就在高鹤彩“不管不顾”地将《德云社家谱》20版部分公布之后,本以为德云社会很快发布官方版本,等了两天丝毫没有动静,难道这是放假没人上班了不成?

比高鹤彩厚道一点的高鹤鹏则发了视频版,不过他也只发了前面的云字科鹤字科名单不说,画面还贼拉不清晰,看半天能把眼睛看瞎。

好在万能网络上有大神,人家豁出眼睛不要还是把新《德云社家谱》中的十三位云字科演员和四十三位鹤字科演员名单给识别了出来,这是人工非智能肉眼啊,佩服!

我们就来看看云字科和鹤字科的详细名单变化:

一、 云字科退出一人,新入一人

和2016年《德云社家谱》10版相比,云字科只发生了三个变化:

第一, 闫云达退出家谱,这在他自己发布那条摘字退社的声明之后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第二, 张云雷晋升大师兄,以后二奶奶们去张云雷相声演出现场除了荧光棒还可以自带手绢了。

第三, 由于三进三出德云社,2016年家谱中被摘字查看的赵云侠,从原名赵彦飞恢复成艺名再次进入云字科排列,只是已经不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1979年出生的他要排在2013年出生的于云田之下了。

至于一些自媒体乱写的宁云祥回归《德云社家谱》一事则纯属血空,宁云祥一直呆在家谱中,他只是不说相声了而已,并没有被摘过字。

二、 鹤字科退出两人,新入六人

和2016年家谱10版相比,鹤字科变动较大:

第一, 杜鹤来被摘字革除师门,由于之前网络上曾曝光杜鹤来在戴九安团队那里演出时依然使用艺名,而不是使用原名杜继成。这次新家谱一发布,估计以后杜鹤来演出再用此名也会引起争议。

第二, 曹鹤阳递补成为鹤字科老大。

第三, 侯鹤廉去字退社后也被移出了家谱,这位曲艺世家子弟的离去颇为可惜。他是于谦朋友的孩子,京剧坐科出身,一副标准的曲艺世家子弟模样,功夫也是很规整。由于不太适应德云社后台的气氛黯然退社,这回看确定连字也摘了。

第四, 另一位曲艺世家子弟,德云社演员刘献伟的儿子刘鹤龙顶替了侯鹤廉的位置。上次家谱没有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次算是名正言顺了。不过2003年出生的他比张九龄还小得多,这就是世家子弟的人脉力量吗。

第五, 和赵云侠一样保留查看的韩鹤晓解除查看期,重新回到了家谱中,只是位置也成了家谱10版的最后。从他的位置看,他估计很早就得到了郭德纲的原谅,毕竟他兜兜转转一圈后还是回到了德云社的分支队伍里,而且在2016年家谱10版发布当天他就表明了反悔的态度,很真诚也很及时。

第六, 新入鹤字科的张鹤擎和刘鹤安就是张番和刘铨淼,他们在2019年拜师。颇有意思的是,他们俩的艺名都是别人用过的,之前分别是阴鹤擎和皮鹤安。据说郭德纲此意可能也是立下标杆,以后不管谁退出请把名字留下,我还有用。

第七, 新入家谱,排在四十二位的黄鹤飞是一个影视圈的导演,他早在2007年就拜师了,当时是和郭德纲合作拍摄《窦天宝传奇》时结缘。不过他从来不说相声,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拍影视剧,而且和师父一样比较擅长拍烂片。

第八, 鹤字科最后一位则是新加入的邳鹤谙,这位仁兄原名邳俊三,岁数也是三十出头,天津人,能查到的信息是他在天津注册了一家娱乐传媒公司。根据他2017年拜师的时间,我们猜测他应该就是以前的皮鹤安,毕竟发音几乎完全一样,至于之后发生过什么就不知道了。

综上,德云社云字科一进一出保持十三人编制,鹤字科原定只招四十位的徒弟,经过一番两出六进的变化,现在则成了四十三位徒弟。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没有什么变化的地方,那就是艺名王鹤宇的王耀宗在鹤字科名单里依然没出现。当然在家谱10版本里他是出现在口盟徒弟一栏里,联想到过去一年王耀宗没少惹事,还有跳门的争议,如果他这次连口盟徒弟都不是的话也不算太让人意外。

考虑到高鹤鹏的身份,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测九字科和霄字科的名单还没有最终确认和制作出来呢。不管如何,德云社的核心力量云字科和鹤字科的人员基本就这么落定了。

跪求庹氏族谱的资料

湖南澧县西燕子山的传说。认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齐国齐悼公时的国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后继续为相,控制齐国政权, 并采取“宫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