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苏氏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汤阴苏氏家族,第1张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颋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

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

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派系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

苏建,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海内外现藏苏氏族谱一览表

族谱,包括家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等各种谱集,这些独特中国古文化记载了一姓家族的渊源、繁衍、发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动等内容,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学、民族学、人才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

上海图书馆

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新汇编,民国15年。

醴陵苏氏三修族谱,民国时期。

湘潭苏氏七修族谱,苏玉忠等编,民国17年。

苏氏重修族谱,清代。

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

醴陵苏氏续修族谱,苏运荃辑,光绪26年。

醴北苏氏房谱,同治年。

湘阴苏氏族谱,民国时期。

苏氏族谱,宣统二年。

苏氏族谱,咸丰年。

岩阳苏氏族谱,苏殿文等编,乾隆40年。

太平苏氏族谱,苏晋褫编,民国12年。

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太石两邑十排公修,乾隆28年。

毗陵苏氏宗谱,苏瑞楠等编,光绪23年。

北京图书馆

苏氏重修族谱,苏齐威等编,民国4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清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鄢陵苏氏族谱,苏诚等编,道光9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培成、苏还朴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杰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文生、苏春芳编,光绪18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绍献等编,光绪23年。

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梓材编,民国36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新安苏氏家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武昌苏氏族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眉山三苏博物馆

内江族谱,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孙手抄。

苏氏十修宗谱,苏堂汉序,民国25年重刊。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四川图书馆

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3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文生编,光绪31年。

中山图书馆

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5年。

广东苏氏族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番禺苏氏族谱,苏玉书编,道光24年。

南海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中山大学图书馆

武功书院世谱,苏镜南等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开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河北大学图书馆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湖南图书馆

浏阳苏氏武功五修族谱,苏崇浩编,民国27年。

湖南苏氏次修族谱,同治3年。

苏州图书馆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1年。

常州图书馆

苏氏族谱,聚星堂本,民国37年。

吉林大学图书馆:琴川苏氏支谱,苏錞编,清乾隆年。

上海历史文献所:毗陵苏氏族谱,苏瑞楠编,光绪23年。

宁波档案馆:鄞竹庄苏氏族谱,俞廷兰、胡德芳编,民国8年。

宁波天一阁:同上

象山文管会:昌国苏氏宗谱,苏宗锷编,民国23年。

浙江图书馆:慈溪苏氏族谱,苏时鉴编,光绪7年。

东莞博物馆: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苏氏族谱,苏邦璋编,光绪33年。

南京大学

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8年。

复旦大学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康熙年。

安徽图书馆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辽宁图书馆

同上

中科院历史所

简阳苏氏宗谱,苏梓材三修,民国36年。

福建师大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广西玉林市图书馆

玉林市首张数字化家谱光碟亮相玉林市图书馆-《苏氏家谱》,2008年《苏氏家谱》光碟是由苏荣玟先生编制。[1] 光碟根据《玉林苏氏族谱》编制。

其他

德化县档案馆: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编,民国27年。

武汉图书馆:武昌苏氏宗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上海南汇县苏建侯:黑桥苏氏族谱,苏局仙编,民国26年。

上海浦东新区苏振胡:同上

江苏无锡苏宜诜:叶溪苏氏世系图,1948年。

浙江遂昌苏财:遂昌苏氏宗谱。

河南许昌苏桥苏水池:苏氏家乘,苏瀛滨序,民国20年。

河南许昌苏桥苏成立:同上

江苏常州苏慎:文海堂苏氏谱,光绪丁酉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江阴支谱),民国丁亥年。

江苏常州苏慎:毗陵胡庄苏氏宗谱,民国20年。

江苏无锡苏茂伦:聚星堂苏氏族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无锡苏金玉:同上

江苏无锡苏龙翔:同上

江苏江阴苏锦生:聚星堂苏氏族谱,江阴支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江阴苏锦生:苏氏族谱,似光绪年。

江苏江阴苏仁岐: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民国甲申年。

江苏无锡陈学初: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宣统辛亥年。

安徽黄山苏硕红:苏氏族谱,苏锡贷等修,光绪25年。

广东台山苏又新:苏安吉祖家谱,苏长辅编,民国22年。

广东高要苏财:长利苏氏家谱(作求堂),民国10年石印。

广东广州苏子强(祖籍南海古灶乡):

武功书院世谱,嘉庆戊寅木版本。

苏氏族谱(附武功舆地图)5—10卷已佚,木版本。

南海古灶乡,倡修谱,嘉庆25年蓉峰手录本。

苏汝卿(策)由南雄南逃来历批呈表,手录本。

南海古灶苏敦叙堂谱,民国26年,手录本。

广西藤县苏德堂:

古藤苏氏族谱录(眉山后裔),民国13年。

苏氏族谱(同安苏益后裔)。

山东荣城市东苏家村:苏氏族谱(世系)。

山东济南苏武勇:日照安东卫苏氏家卷十二卷,民国19年,石印。

安徽萧县苏肇平:萧县眉山堂苏氏宗谱,清、民国两种版本。

河南荥阳苏对:荥阳苏氏族谱,四册,民国15年,石印。

吉林长春苏忠民:山东崂山萧旺疃,苏氏族谱,民国17年印。

陕西武功苏振武:苏武以下世系,手录。

上海苏泰祥: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亲汇编,民国15年。

美国家谱学会收藏有:

苏氏族谱·(山西忻县),苏懋章等编,民国22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乾隆元年重刊。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丙如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天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初修宗谱(江西鄱阳),苏兆熊编,道光8年。

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4年。

苏氏大族谱,台湾李应惠主编,1974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编,光绪26年。

苏周连氏族谱,台湾刘炎主编,1965年。

苏氏族谱(河北交河)同治元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苏应霖重修,民国18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乾隆元年。

苏氏族谱,苏文通、苏懋章编,民国22年。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15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美国cong:苏氏族谱,苏元箴等编,同治元年。

日本东大文化:武功书院世谱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光绪26年。

日本东洋文库: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3年。

日本国会图书:同上

台湾现有苏氏族谱目录(部分):

苏氏大族谱,台湾苏茂钦名誉主编,1975年印本。

苏氏族谱:台湾苏光辉编,1980年写本。

湖子苏氏家谱,苏德海编,光绪戊戌年(1898)写本。

苏氏祖谱,苏琨祥编,写本。

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苏软栏编,光绪21年写本。

汐止苏氏族谱,苏字郎序,康熙31年写本。

清溪衡阳苏氏宗谱,苏忠国补填,嘉庆13年修1973年补写。

苏文祯家族谱:写本。

苏氏族谱,苏金璋编,1954年写本。

苏氏族谱,苏定松记,1973年写本。

族谱,1963年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苏家族谱,苏耀灵编,1948年写本。

清溪珍田苏氏族谱,康熙31年写本。

苏氏家谱,苏远智编,写本。

苏氏家谱,苏明燕编,1982年刊本。

苏应元家族谱暨内外子孙名录,苏友荒编,1977年刊本。

苏氏族谱,苏鼎昌编,1972年写本。

苏氏族谱(广东大埔),写本。

苏氏族谱,苏高编,写本。

历代开基始祖,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武功周霞楼家谱,写本。

发展源流

元明清至今苏氏发展源流概况

自宋以来,苏氏家族遍布于祖国各地。明清以后从新安派中分出澄江(今江苏江阴)一派。闽派在同安芦山堂的苏氏子孙又散布于仙游、兴化、泉州、晋江、永春、龙溪、台湾各处。眉山派苏轼子孙繁衍发展,分布于无锡、苏州、宜兴、镇江、扬州等地,成为毗陵派。又有子孙从常州迁居浙江四明、奉化、慈溪等地,成为四明派。此外,有迁于河南许昌、太康、安徽太平、江西九江、瑞昌,湖南浏阳、长沙等地。还有迁居于广东乐昌、南雄、新会、三水、开平、顺德、碧江、番禺、廉江、湛江、高要、新宁、广西玉林、贵港、桂林、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柳州、河池、梧州、藤县、合浦、容县、博白、横县等地,形成广东广西的苏氏家族。以上各派子孙约在百万人以上。

明清以来,通过各种渠道,苏氏家族陆续流入台湾进行开垦。清代在台湾以苏姓命名的村镇有两个,分别在今嘉仪朴子镇和台南安定乡。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努力,分布于台湾的苏氏子孙约有三十万人口。

侨居海外的苏氏子孙,他们身在异域,但都缅怀祖国,缅怀祖先,在当地成立苏氏宗亲会,敦宗睦族,互相团结帮助,每年举行集会,祭祀祖宗。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地,都有苏氏后裔,人数约在四十万人之间。 “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简介

苏姓宗亲遍布世界各地,历来重视敦亲睦族,团结友爱,并在许多国家、地区成立有宗亲联谊组织。

1980年仲春,香港苏氏宗亲会、台北县苏氏宗亲会、菲律宾苏姓侨领、美国三藩市苏氏宗亲会筹组世界苏氏宗亲总会,泰国苏氏宗亲会也赞同。

1981年初,在台南市召开了苏姓宗亲世界恳亲大会,为筹备“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的成立做准备。

1993年,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之武功大厦落成,为解决成立苏姓全球性组织的注册和会址等问题创造了条件。

1994年3月,“世界苏姓宗亲总会”在菲律宾正式成立,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名誉理事长苏世庆先生为“世界苏姓宗亲总会”首任理事长,苏岳章、苏汝谦、苏日里、苏裕夫、苏荣华、苏克福、苏文好任副理事长,秘书长苏浪声。会址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岷里拉拉那街门牌1337号。

会员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1996年第二届大会在泰国,理事长苏岳章。1998年第三届大会在台北,理事长苏荣华。2000年第四届大会在新加坡,理事长苏日里。2004年第五届大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

苏氏宗亲会会旗 苏氏宗亲会会徽 苏氏宗亲会会歌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按《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 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栗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考证:栗姓的原姓为李 安使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临漳县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山东苍山县芦柞乡小卞庄有200多家姓栗的,离老家---栗堡不远,才10里路 听说是道光年间遭难了 被抄家了 灭门之灾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国各地都有 附近乡镇也有不少栗姓同宗 比如长城镇 三合乡,江苏邳县(邳州市)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1)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三家注》等古籍记载,周朝时晋齐往来密切主要是亲缘往来和屏周的战争往来,由此带动经济文化往来,这在当时是重要的治政往来需要万方数据和治政往来的基础齐姜女占据特殊重要地位是肯定的

(2)晋靖侯的后代,受封在栗(今河北架城县地)的后世孙架枝的孙子架书,曾率下路军随同晋主帅谷G克,于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90年)援救鲁国同齐军作战奉之战后,从弈中邱舆击马隆 古代进军,下路军为左路军团,是支援保障军团前面解说到,晋军进入今天的博山秋谷地,根据地形看,必用下军,即左路支援保障军团驻守齐鲁主要通道,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的主要通道,博山城区一带及神头南出青石关到莱芜的交通要道,有架叔的亲族领兵驻守而且沿秋谷到今天淄川城子驻兵扎守,同齐国谈判这样,沿线应该留下架氏后代(贵族将兵亲族)根据实地察勘,沿线确有数量可观的栗氏族群村落分布特别是古关卡的隘口咽喉地带平阔地,都有栗姓族群村落居住地(3)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47年)晋国贵族栗逞(架盈,齐庄公三年)获罪逃跑到齐国晋平公八年,齐庄公暗派亲逞潜回曲沃,齐国随后兵压太行,准备攻晋但是亲逞败露,齐军撤回,亲氏在晋国遭灭族之灾栗氏活着的逃到齐国,所以到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2 年)齐国田,鲍,高,架四大族氏共同平灭崔抒氏,庆氏乱政,原本晋国周宗室栗姓家族成为姜姓齐国的公卿贵族这一史实同时说明,齐国立政不单纯是以姜氏血亲为基础,而是扩展到五姓旺族立政,这比单纯以姬姓宗亲为根基立政的晋国以及周鲁等宗主国进步发展所以,架姓家族迁人齐国,成为贵族宗支,齐国成为晋国公卿贵族的避难求生地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85年),晋公卿范中行遭四公卿(晋知伯与赵韩魏四卿贵族)攻灭分割土地的灾难,两个儿子跑到齐国避难求生就连晋国的国主晋出公,也在内乱中无法在晋国维持统治,在位十七年(公元前453年),要跑到齐国避难求活,可怜死在路上这些史实证明,晋国姬姓宗室分裂败落,难承唐叔虞开业的祖祭迁到齐国来的姬宗大族(周宗亲族),亲氏,范氏(架,范都是姬姓宗支受封邑立氏的周宗族)这些重要宗族,必定要在齐国立宗祀祭祖亲问题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可行途径,立姜氏女母神庙祭,成为亲,范

氏等晋宗亲必行的祖祭方式齐国政权更迭与权力争斗严重,栗,范氏难立足,迁徙国都外,或者南迁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沂源等地带鲁国地域,方便好活因为亲叔将兵散布在这里有栗氏族群居落, 范氏(范中行祖为晋重卿士燮,鲁成公二年为晋都克副将在弃中秋舆,今博山地与齐军作战)也有族群居落,所以沿古宾中出峡谷到今天博山神头地域的开阔地,晋宗族架,范氏族群居落地建母祖祭庙颜(宾)文姜祠成为必然同时利于宣扬齐国地域附近应该有架,范氏的祖莹地)

连姓起源,名人及家谱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我来说两句 浏览评论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连氏属地]

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连氏来历]

连姓是以祖上的名字命名的姓氏。据《左传》记载,是齐大夫连称的后代。相传齐襄公因为违背了对连称与管至父的诺言,两位大夫就谋反作乱,助齐襄公的堂兄公孙无知袭杀了襄公。他们的作法不得人心,过了不久,公孙无知与连称都被大夫雍廪杀死。连称的子孙为了避免诛连,逃往国外,并以连为姓,称连氏。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连姓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惠连的裔孙以其字为姓,称连氏。

  [连氏名望]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双贤连庶、连庠兄弟。相传连庶聪敏、清廉,清澈如水,人们叫他“连底清”。连庠看事透彻,像冰一样透明,处理政事严肃,像冰一样,人们叫他“连底冻”。

  连姓名人,除上述兄弟外,宋代还有广东转运史连南夫,历知连三益;明有江西布政使连均、副都御史连标、按察副史连镛、连继芬等等。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您好。向满族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改成汉姓了。我们是姓金的,以前我老爷爷就是宫里的,属正黄旗,后被慈喜太后一根绳子赐死。慈喜太后叶赫那拉氏:钮祜禄氏(额亦都。)瓜尔佳氏(费英东)。董鄂氏(何合理)富察氏(安费扬古)佟佳氏(扈尔汗)

另外:

马佳氏

索绰罗氏

那拉氏(清初的海西四部,哈达,辉发,叶赫,乌拉,都姓那拉氏,也作纳兰氏)

齐佳氏

乌雅氏

完颜氏(大金皇族的姓氏)

赫舍里氏

西林觉罗氏

郭络罗氏

兆佳氏

魏佳氏

喜塔拉氏

舒穆禄氏

他他拉氏

阿鲁特氏

PS: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族姓氏,和卓氏是回部王族姓氏(现维吾尔族)郭布罗氏是达斡尔族姓氏,故不算作满族姓氏中。

主要的满族姓氏家谱。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圣巴吉人。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

白志文(1903—1986)河北省易县人。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马加:本名白永丰,辽宁省新民县人,曾任辽宁省文联主席。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鲍化南(1876—1926)辽宁省凤城人。清末绿林英雄,后组织国民革命军,从事革命活动。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卞]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等。

[秉] 满族老姓不清。

该姓著名人物有:秉志(1886—1965),开封人,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姓汉字姓“秉”。

[博]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博勒卓克氏、博都哩氏、巴哩氏、富珠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等。

[柏]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柏氏(朝鲜族)等。

[卜] 满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尔尼氏、布尔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卜克图氏(达斡尔族)、布库尔氏(达斡尔族)等。

[布] 满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尔尼氏、布尔察氏、布达喇氏、布希氏等。

[步] 满族老姓包括:布希氏。

C

[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查氏(汉族)等。

[蔡]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乌林答曰蔡。

老姓包括:萨玛喇氏、乌灵阿氏、蔡佳氏、蔡尔佳氏、伊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蔡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蔡运生(1878—1959):萨玛喇氏,黑龙江省双城人,字品山。历任滨江道尹、伪满洲国经济部大臣。解放后,为中国文史馆馆员。

[仓] 满族老姓包括:仓佳氏、萨克达氏等。

[苍]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哈苏哩氏。

该姓著名人物有:林诚(1912—1983)本名苍玉楼,黑龙江省双城人。历任中共哈南地委副书记、松江省委秘书长、鞍山钢铁公司代经理。

[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奥屯曰曹。

老姓包括:索绰络氏、鄂托氏、墨勒哲勒氏、索佳氏、曹佳氏、曹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鄂通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曹氏(汉族、朝鲜族)等。

著名人物有:

曹雪芹(1724—1764)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在贫病交迫之中,历10载艰辛,写下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端木蕻良(1912—2003)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著名作家,历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副部长、市作协副主席。代表作为评剧《罗汉钱》。

[柴] 满族老姓包括:赛密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柴氏(汉族)等。

[常]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常佳氏、觉尔察氏、周延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常宝坤(1922—1951)张家口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自成“常派”,代表作《卖估衣》。

[车] 满族老姓包括:章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车氏(朝鲜族)等。

[陈] 满族老姓包括:费莫氏、陈佳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纳喇氏、萨克达氏、玉克墨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橙气依尔氏(鄂伦春族)、陈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

陈翰章(1913—1940)吉林敦化人。中共党员,历任东北抗日联军师参谋长、师长、第一陆军第三方面军指挥兼中共南满省委委员,在与敌作战时壮烈牺牲。

陈丽华:当今中国第一富婆、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

陈素芝(1931—)沈阳人。工人出身,历任五三厂工段长、厂长,辽宁省副省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陈德霖(1862—1930)北京人。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等人的师傅,号“老夫子”。

[成] 满族老姓包括:董鄂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成连宝(1018—)北京人,著名杂技演员“成氏五兄妹”着的老大。

[程] 满族老姓包括:沙拉氏、成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程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程砚秋(1004—1958)北京人。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创立“程派”艺术,代表作《窦娥冤》。

[迟] 满族老姓包括:迟佳氏、持嘉氏等。

[池] 满族老姓包括:迟佳氏等。

[崇[满族老姓包括:崇吉喇氏等。

[初] 满族老姓包括:绰克秦氏等。

[楚] 满族老姓包括:楚库勒氏、泰楚拉氏、泰楚鲁氏等。

[崔]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户崔咬住、崔完者,以崔为姓。

满族老姓包括:崔穆鲁氏、崔佳氏、崔珠克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崔氏(汉族、朝鲜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崔敏芳(1935—)黑龙江省汤原人。历任航天部8511研究所副所长、沈阳工学院院长。

[葱]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如今不见。

[从]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丛] 满族老姓包括:崇吉喇氏等。

D

[达] 满族老姓包括:文达氏等。

[大]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王族国姓。

老姓包括:戴佳氏(大佳氏)等。

[戴] 满族老姓包括:戴佳氏、戴尔佳、达尔充阿氏、乌苏氏、戴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岱齐特氏(蒙古族)、戴卜罗氏(蒙古族)、戴氏(汉族)等。

[代] 满族老姓包括:达尔充阿氏、戴佳氏等。

[丁]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丁氏(汉族、朝鲜族)等。

[德]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

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德特齐特氏(蒙古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德君如(1852—1925)北京人。金代著名京剧演员,代表剧目《辕门斩子》、《罗成叫关》。

[窦]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

[段]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段氏(汉族)等。

[邓] 满族老姓包括:栋阿氏、栋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德敦氏(达斡尔族)、德都勒氏(达斡尔族)、邓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邓铁梅(1892—1934)辽宁省本溪人,抗日将领,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董]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术虎曰董。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海童千户董贵洞,以董为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

老姓包括:董佳氏、佟佳氏、珠赫勒氏、董鄂氏、栋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董坑氏(赫哲族)、董氏(汉族)等。

[都] 满族老姓包括:图克坦氏、都佳氏、温都氏、都噜氏、都勒氏等。

[杜]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徒单曰杜。

老姓包括:都勒氏、都善氏、额苏哩氏、图克坦氏、都噜氏、都拉尔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达呼哩氏(达斡尔族)、德敦氏(达斡尔族)、德都勒氏(达斡尔族)、杜能肯氏(鄂伦春族)、杜氏(汉族)等。

E

[鄂] 满族老姓包括:西林觉罗氏、董鄂氏、鄂济氏、鄂穆绰氏、鄂谟托氏、戴佳氏、洪鄂氏、蒙鄂索氏、鄂绰罗氏、、鄂岳氏、鄂通氏、格济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翁尼特氏(蒙古族)、阿噜氏(索伦)、鄂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氏(达斡尔族)、鄂尔特氏(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达斡尔族)等。

F

[樊]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范]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富珠理氏、范佳氏、博都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范氏(汉族)等。

[方]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方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方氏(朝鲜族)等。

[房]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房氏(汉族)等。

[费] 满族老姓包括:费莫氏、费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费氏(汉族)等。

[丰] 满族老姓包括:丰佳氏等。

[冯]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富思库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冯氏(汉族)等。

[凤]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额尔敦氏(蒙古族)等。

[福] 满族老姓包括:瑚图哩氏、福塔氏等。

[傅]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傅佳氏、那木都鲁氏、福塔氏、傅锡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鄂尔克特氏(蒙古族)、傅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傅庚辰(1935—)黑龙江省双城人。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将。代表作有《地道战》、《红星照我去战斗》等。

傅惜华(1907—1970)北京人。戏曲、曲艺理论家兼收藏家,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兼图书馆馆长。

路地(1928—)原名傅云生,辽宁省岫岩人。《满族文学》主编。

[富]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巴颜氏、多锦氏、巴雅拉氏、木克得立氏、富义氏、富苏瑚氏、富尔库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付特哈氏(赫哲姓)等。

[付] 满族老姓包括:富尔库鲁氏、傅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付特哈氏(赫哲族)等。

G

[冈] 满族老姓包括:以及加入满族的冈氏(朝鲜族)等。

[刚] 满族老姓包括:以及加入满族的方刚氏(汉族)等。

[改]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等。

[甘] 满族老姓包括:噶努氏、甘佳氏等。

[高]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葛]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明朝嫌真兀狄哈女真酋长哈当阿,以葛为姓。

老姓包括:葛济勒氏、墨尔哲勒氏、果尔吉氏、格佳喇氏,以及葛瓦依尔氏(鄂伦春族)、葛依克勒氏(鄂伦春族)、克依克勒氏(赫哲族)等。

[耿]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耿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耿氏(汉族、朝鲜族)等。

[公]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公鄂哩氏、伊尔根觉罗氏等。

据《龙城旧闻》载,(当地)伊尔根觉罗氏为内大臣、二等男费扬古之后,公姓。

[宫] 满族老姓包括:恭佳氏等。

[巩]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巩氏(汉族)等。

[龚] 满族老姓包括:龚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龚氏(汉族)等。

[贡]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顾]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郭尔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固尔佳氏(锡伯族)、顾氏(汉族)等。

[关]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官佳氏、卦尔察氏、舒穆禄氏、乌苏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尔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赫哲族)、古拉依尔氏(鄂伦春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关向应(1904—1946)辽宁省金州人。党的“六大”团中央书记,长征期间任红二方面军总政委,八路军120师政委,六、七届中央委员。

关山复(1915—)吉林省伊通人。1936年入党,历任太行山东北抗日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委副书记、东北局宣传部长、最高人民检查院副检察长。

关学曾(1922—)北京人。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北京琴书”新曲种,代表曲目《杨八姐游春》、《传家宝》等。

关肃霜(1928—)湖北省荆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关沫南(1919—)吉林省永吉人。现代作家,历任《松花江日报》编委、《北方文学》主编、《民族文学》编委,代表作《炮队大街》。

关牧春(1953—)河北省新乡人,当代著名歌唱家。代表作有《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

关梦觉(1912—)吉林省怀德人。经济学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关平(1966—)山东省平度人。竞走运动员,曾两次打破世界记录。

[官] 满族老姓包括:官佳氏等。

[广] 满族老姓包括:广佳氏等。

[贵] 满族老姓包括:贵车特氏等。

[桂] 满族老姓包括:贵岳哩氏、贵车特氏等。

[郭]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托勒佳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郭尔本氏、萨哈连氏等,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罗特氏(蒙古族)、郭贝尔氏(达斡尔族)、阿噜氏(鄂温克族)、郭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郭维城(1912—)辽宁省义县人,少将。早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时期曾主办《解放日报》,参加台儿庄战役。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铁道运输司令员、铁道部部长等。

[国] 满族老姓包括:郭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罗罗氏(锡伯族)等。

[果]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等。

H

[哈] 满族老姓包括:萨哈尔察氏、哈尔拉氏、哈勒塔喇氏、哈尔察氏、哈思呼哩氏等。

[海]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海拉苏氏、萨克达氏、海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喀尔诺特氏(蒙古族)等。

[韩] 满族老姓包括:哈思呼哩氏、罕扎氏、翰颜氏、韩佳氏、韩尔佳氏、罕吉拉锦氏、金米特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吉喇特氏(蒙古族)、卡格依尔(鄂伦春族)、韩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韩光第(?—1929)字斗瞻,黑龙江省双城人,满洲镶黄旗人,父亲英贵,官佐领。少年颖悟异常,慕古之名将,后为东北镇威军第十七旅中将旅长,以爱国大义激励士卒。1929年,率所部抗击苏军入侵,在扎兰诺尔壮烈牺牲。

[汉]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朝鲜汉氏,满洲正黄旗云骑尉朔世地姓汉氏,世居朝鲜义州。

[杭] 满族老姓包括:杭佳氏等。

[郝]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赫舍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郝氏(汉族)等。

[和] 满族老姓包括:钮祜禄氏等。

[何]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阿里侃曰何。

老姓包括:赫舍理氏、赫舒理氏、洪克罗氏、辉和氏、碧鲁氏、碧鲁勒氏、董鄂氏、阿礼哈氏、赫叶勒氏、浑河纳喇氏、辉罗氏、伊拉里氏、赫宜氏、和脱果特氏、何拉觉氏、碧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克音氏(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达斡尔族)、荷叶尔氏(锡伯族)、柯尔特依尔氏(鄂伦春族)、何氏(汉族、朝鲜族)等。

[赫] 满族老姓包括:赫佳氏、赫叶勒氏、赫舍理氏、赫哲氏、赫书氏、赫锡赫理氏、亨奇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荷叶尔氏(锡伯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赫崇本(1908—1985)辽宁省凤城人。海洋生物学家,历任国家科委海洋组组长、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贺]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赫舍理氏、赫叶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荷叶尔氏(锡伯族)、贺在尔氏(锡伯族)等。

[黑] 满族老姓包括:赫舍理氏等。

[衡]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衡氏(汉族)等。

[洪]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洪鄂氏、洪鄂春氏、洪吉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洪氏(朝鲜族、汉族)等。

[宏] 满族老姓包括:洪佳氏等。

[鸿] 满族老姓包括:宏义氏等。

[侯]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侯佳氏(蒙古族)、侯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侯宝林(1917—2003)北京人。相声大师,代表作有《夜行记》、《关公战秦琼》。

[呼] 满族老姓包括:呼伦觉罗氏等。

[胡]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胡佳氏、库雅拉氏、瑚尔佳氏、瑚逊氏、锡克特哩氏、瑚雅拉氏、胡佳氏、瑚锡喀氏、瑚图氏、瑚鲁氏、瑚德勒氏、瑚尔哈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锡伯族)、瑚尔拉斯氏(达斡尔族)、瑚尔噶氏(锡伯族)、胡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胡絜青(1905—2003)国画家,老舍夫人。

胡可(1921—)山东益都人。当代戏剧家,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代表作《槐树庄》、《战斗里成长》。

胡松华:当代著名歌唱家。代表歌曲《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

[扈]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胡锡哈里氏(锡伯族)等。

[花]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富珠理氏、穆舒氏、博都哩氏等。

[化] 满族老姓不清,大连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华]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赫哲族)、华西哈哩(锡伯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华粹深(1909—1981)戏曲作家,爱新觉罗氏。历任南开大学古典戏曲小说研究室主任兼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代表作为京剧《哀江南》、河北梆子《打金枝》等。

[隗] 满族老姓包括:萨察氏等。

[黄] 满族老姓包括:黄佳氏、伊喇氏、乌雅氏、爱新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纳喇氏、鄂济氏、广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洪鄂罗特氏(蒙古族)、黄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黄显声(1896—1949)辽宁省岫岩人。历任东北军旅长、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东北军骑兵副军长,拥护***,在准备投奔延安时被捕,1949年就义。

黄润甫(?—1916)北京人。近代著名京剧花脸演员,独成“黄派”,代表剧目《逍遥津》。

[惠]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吾鲁曰惠。

老姓包括:辉和氏、珠鲁氏等。

[辉] 满族老姓包括:辉罗氏等。

[霍]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等。

J

[焦]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非宗室)、觉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焦氏(汉族)等。

[解]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老姓包括:乌拉氏等。

[景] 满族老姓包括:精格理氏、景佳氏、胡锡氏。

[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井氏(汉族)等。

[精] 满族老姓包括:精吉氏、精格理氏等。

[靳]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姬]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姬氏(汉族)等。

[吉] 满族老姓包括:吉尔吉氏、吉尔吉瓦尔喀氏、吉噜氏等。

[计] 满族老姓包括:计布出氏、锡玛拉氏、纪佳氏等。

[纪] 满族老姓包括:锡玛拉氏、纪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纪氏(汉族)等。

[觉] 满族老姓包括:觉禅氏等。

[佳] 满族老姓包括:尼马察氏等。

[假]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假氏(汉族)等。

[贾] 满族老姓包括:札思瑚哩氏、嘉佳氏、嘉穆呼氏、嘉布塔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贾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贾作光(1923—)沈阳人。舞蹈艺术家,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分会主席、内蒙古分会名誉主席,蒙古族舞蹈的奠基人。

[金]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末明初火儿阿万户阿哈出本姓古伦,汉字姓金。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都夫失里千户火失贴木,以金为姓。

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金佳氏、精吉氏、精格理氏、索尔济氏、钮祜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金氏(朝鲜族、汉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

载涛 谢谢!

一、姓氏源流 綦(Qí)姓源出有二: 1、出自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有綦氏。 2、出自北魏有复姓綦连氏所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綦连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綦氏。 二、迁徙分布 三、历史名人 綦鍪:南宋人,端平年间官休宁知县,廉洁、公平,深得民心。离开那里后,百姓塑像来祭祀他。 綦崇礼:字叔厚,南宋大臣。高密(今高密县西南)人。后徙到北海(今潍县)。祖父及父亲均中明经 进士。其幼时即颖悟过人,十岁为人作墓志铭。少入太学,甚有文采。重和元年(1118年)任淄县主簿,不 久迁任起居郎、摄给事中。辞翰奇丽,颇为宋高宗宠幸。不久又拜为中书舍人。历任尚书吏部侍郎、兵部侍 郎等职。在职有才干,甚力同列推重。后除翰林学士,在职5年,撰诏命几百篇,文简意明,不虚美饰恶, 代言甚为得体。后因疾退居台州,年60岁卒。赠左朝议大夫。 綦毋潜(691年-756年),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 往,渐有诗名。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落第返乡。开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历宜寿 导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此期间,曾返乡省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 昌),与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张九龄相见,并以诗作唱酬。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其影 响,他萌发了归隐之志,便于当年年底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 淮一带游历,足迹几乎遍及这带的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也多描写风光之作。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义兴郡: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北宋避太宗(原名赵匡义,后改名为光义,即位后又改后炅) 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省宜兴、溧阳,隋废。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 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 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 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汤阴苏氏家族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