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头的地理名词:石狮市地名
以坐落于“杆山”之前而得名,因“前”与“头”方言同义,故取名“杆头”。因“杆”与“官”谐音,杆山又称为官山,“官山”以此成为杆头的雅称。如施氏家谱即称为《官山浔海施氏家谱》,村中小学曾命名为“官山小学”。
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铺递志》。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一带被划为界外,永宁卫城城墙被拆毁,城石搬运至竿头,修建“竿头寨”。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关隘志》记载:“竿头寨,在十九都。周一百七十丈四尺,基广一丈一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一。”竿头寨寨门取名“永靖门”(寨门石刻现为石狮市博物馆收藏)。后来,竿头寨逐渐废弃。现寨城不复存在,但是“竿头寨”、“寨城脚”等地名仍流传至今。
杆头与坑东毗邻,因坑东古称“古东”,故杆头亦称“古西”。2003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曾在宝盖镇许坑后山坡上清理发掘一座明代古墓葬。墓碑镌刻“古西”。据台湾《古西蔡氏家谱》记载,杆头古称“古西”,蔡氏聚居于“西宅口”(这一角落地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年间,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古西蔡氏陆续移居台湾。为保持与祖家的血脉亲情,迁台蔡氏沿用“古西”地名,作为家族灯号,成为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
施耐庵纪念馆,是以缅怀一代文学巨匠,弘扬水浒文化的纪念馆,也是凸显“施氏宗祠”遗 存、文物、史料的博物馆。“施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88),由施氏族人发起并捐宅基改建的祭祀祠堂。咸丰二年(1852年),后数度修葺,遂成前后穿堂三进。其祭祀活动一直延续1946年秋,祠宇屡遭战火损坏,一时难以修复。1992年,国家文物局下拨专款,抢救修复。原貌得以再现。馆内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穿堂三进,共十九间,前院配东西厢房,后院配有东西碑廊。本馆共五个展览厅,展览的内容,以施耐庵相关遗迹、遗存为本,以施耐庵一生为脉。是经过长期广泛深入地征集,使沉埋于土和流散于民间的文物史料得以展示。各展厅采取脉络化的艺术个性展览手段,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载体。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施耐庵和《水浒》研究的重要基地。 位于江苏省大丰县白驹镇花家垛岛的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是依仿清代“施氏宗祠”原样、以展出文物史料为主要内容来纪念古典文学巨匠施耐庵先生的专题人文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风格独异,古色古香,前后三进,以偏殿、半亭环绕相连。当年“施氏宗祠”的中厅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后厅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化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 施耐庵纪念馆馆藏丰富、史料详实,有费孝通、启功、冯其庸、峻青、陈立夫、武中奇等名人的题词和各种名人字画1400余件;有各种《水浒》版本100余种;有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施氏家谱”。在陈列厅内展出《施氏长门谱》、《故处士施公让墓志》、《施让地照》、《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史料,将为你解开数百年的“施耐庵之谜”。 施耐庵纪念馆地理环境优美,花家垛岛四面环水,芦苇茂密,颇具水泊梁山的意境。丰富的馆藏、特殊的品牌和优美的环境,使纪念馆成为人们进行《水浒》文化、施耐庵研究的重要基地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旅游的圣地。作为独特品牌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苏中古范公堤上的标志性文化名胜。在纪念馆你可以一饱观赏之眼福,可以阅知许多精彩的故事,更可以看到一幅集《水浒》研究、旅游观光“水浒公园”的立体画卷。
按我记忆和理解宜是:承国开家,崇忠尚厚……………… 共四句十六个字(辈)。据幼时印象(家父告知),此辈分当初由白果树湾(现被水库淹没)施姓与桥湾(现王家桥村)施姓先祖共同拟定的。可惜记不全,但愿能够抢救!
根据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族谱记载,莆田市湄洲镇后巷村施姓祖籍是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今福建省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族谱记载第九世(施怀购公,班辈“怀”字辈)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今湄洲镇后巷村)。
施厝村地名历史:
地名含义
施厝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12个小组姓施,只有一个小组姓麦,故当时以施氏占多数命名——施厝,厝有屋的含义,施厝是施氏居住的地方之地名含义。
历史沿革
施氏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入居施厝,繁衍播迁。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归梅东乡。全国解放后,称青龙乡施厝村,后为仙境乡施厝村,1958年后称超先公社中青管区,1960年后称南埔人民公社施厝大队,后又改为肖厝区南埔乡施厝村委会,再改为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民委员会,简称施厝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施厝村位于南埔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的通港路旁,东面和南面均与福建炼油厂相邻,西接天竺村委会,北接仑头村委会,村委会下辖施厝、蔡宅2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
施厝村子孙传衍分居海内外概况:
(1)在施厝村居住的现有人口约四千九百多人。
(2)公元一九八0年前移居莆田笏石镇,现有人口约五百六十多人。
(3)第九世分居莆田湄州岛后巷村,现有人口约六百多人。
(4)公元一九三五年前分居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现有人口约三百八十多人。
(5)第三世长房移迁浙江省平阳县桥头村,现有人口估计约有一千多人。
(6)旅居海外人数,据查:马来西亚约三百多人、印尼约十八人、台湾约二百零八人。
在过去七百多年间施厝派下在海内外人口约有八千左右人。
昭穆排序
施厝村历代辈系昭穆排序:
[伯耀兆起; 功乾于师;怀尚侯子;元建序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广博经书; 弘扬科技;信羲富贵;仁孝祥和;兴帮光祖;盛世荣基;]
从始祖伯清公的“伯”字辈到如今(2011年)的“家”字辈,共传承了二十四代。
家族堂号:临濮堂
家族派系:浔海衍派
中新社泉州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三本记载三百多年前施琅胞弟被郑成功所杀的族谱,近日惊现福建南安石井。这使多年来流传的有关施显被杀的不少版本,终于找到见诸文字的佐证而有了定论。
此间出版的《海峡都市报》二十一日报道,这三册族谱名为《浔海施氏家谱》,是宣纸手抄线装本,记叙年份从一五四一年至一九四八年共四百零七年。
获得该书的赵守林介绍,这三册族谱不仅记叙完整,而且编制体系规范,记叙年代从施氏自河南固原入闽一世祖“评事台”起,“由于施显仅有遗孤之子,族谱里传承记载脉络清晰,记载的许多内容为首次发现,很珍贵”。
赵守林说,施显族谱翔实记载施显被杀之谜。族谱叙述,辛卯年(公元一六五一年)间,施琅亲兵曾德因犯法逃入郑成功帐下,不久被郑提为亲随。施琅在金门闻知后,千方百计抓回曾德,并不顾郑成功警告,把曾德杀掉。同年农历五月廿日,施琅一家逃往晋江安平;七月初八,郑成功把施琅胞弟施显抓获并杀掉。
施琅纪念馆董事会秘书长、施琅研究专家施青刚告诉记者,经过认定,“浔江”又称“浔海”,是施氏一支族亲,即施琅直系分支。该分支首次修谱为康熙二十八年(一六九0年),修毕于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九年)。施显族谱修于一九四九年,其中记叙融合了首次修谱的内容。
据载,施显是清初爱国将领施琅将军的胞弟,少年同施琅上私塾,后兄弟两人弃文从武,是郑成功得力部将之一,传说力大如牛,参加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并屡立战功,人称“飞将军”。他被郑成功杀时仅三十六岁。(完)
施肩吾是唐代的。
个人简介: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人。他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作品: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杆头的地理名词:石狮市地名
本文2023-10-23 03:23: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