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主要将领之一王建的后代结局如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秦朝主要将领之一王建的后代结局如何?,第1张

王建是平阳人,儿子王本,孙子王力。王建和他的儿子王贲是秦国剿灭六国的主要将领。孙王李率领秦军在秦二世与项羽作战,战败被俘。至于被杀什么的,太史公司马迁没交待,班固也没去调查。史记项羽本纪年司马迁在秦军交了几个将军,结果是:杀了苏交带走了王。如果你不参与,你会烧伤自己。年,有“王离军降诸侯”之说。

不过,我估计是活不成了,因为项羽的爷爷死在了王建手里。以项羽的性格,杀死王只是为他的祖父项燕报仇。至于王力的孩子,史书上没有说明。然而,在晋代王的家谱中提到,王力有两个儿子,长子和次子王维。王力向项羽投降,王力家族的人纷纷逃跑,否则秦二世和赵高一定会灭了他们。王元逃到临猗,成了琅琊王家的始祖。次子王维逃到山西太原,成为太原王的始祖。

这两个家庭一直默默无闻,直到王元的曾孙王绩出现。王绩曾任昌邑王刘贺的副将。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掉后,他的属下被处死。因为王几次劝刘贺,要免死,但要劳动改造。后来王绩做了益州刺史,汉元帝死了。王绩成名时,与张旺、王尊齐名,被称为“三王”。

他的儿子,王骏,被任命为御史,后来成为总理代表薛_。王绩和王君都是儒家出身,但都没有爵位。然而,王的爷爷和父亲的名字,被命名为富平侯。但当时,在王莽篡位前夕,王冲采取了与王莽划清界限的不合作态度,但他对王莽进行了反抗,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不久就被宫女杀死了。天知道这个侍女是不是杀害王莽的凶手。

王冲死后,他的家人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直到王冲的一个后裔出现在王戎。这个曾经的王家算不了什么。王雄和他的儿子王浑只是地方官员。王睿曾任荆州刺史,后被孙坚以个人恩怨为由杀害。实际上,王家之所以成为士族,是由于和其堂兄王彦的活动。他是三国后期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但他没有什么真正的技能,而且贪财利。他表哥王艳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东晋初期的政治、军事、政治格局都和这个人有很大关系。西晋末年王彦对形势并不乐观,于是想到了“狡兔三窟”来保证琅琊王家的安全。

他安排王导去琅琊王司马睿,执掌东南;王羲之的父亲王匡在北方;而王敦控制着荆州地区的兵权。三大洞天中,只有王匡在北方失败,而王导、王敦在东晋初期全面掌控了军政大权,造成了“王、司马二人天下”的局面。至于太原王家,他们长期保持沉默,直到汉末司徒王云的出现。但王允在杀死董卓后,被董卓的部下抢走了家产,只剩下两个侄子逃脱。他的侄子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很有名。不幸的是,他又站错了队,再次被抢劫和杀害。也就是说,王允的家族基本上结束了。然而,王维的其他后裔在西晋时期开始活跃。这个王氏家族虽然不如东晋同宗的朗歇王氏家族,但也曾经盛极一时。

小秦氏是东昌侯爵府的嫡二**,嫁入顾府把持顾家那么多年,在汴京城里更是有个和善贤良的好名声。明兰不过是汴京城最末流五品小官家的庶女。只不过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也嫁入了顾府。都是顾家的大娘子。小秦氏无论出身、资历还是婆母的身份都大大的压过明兰一头,怎么最后反而输给明兰一个庶出的小丫头?我相信不少看剧的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惑?

明兰年纪小,经历心智未必就比不上小秦氏

明兰虽是小官家庶女,也是从小在大宅院里讨生活的。小娘卫氏是盛家买来平衡林小娘的,并不受主君宠爱,且在明兰8岁那年就难产而亡。明兰一个人在祖母的照料下长大,为了不给祖母找麻烦,明兰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的内敛守拙。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小秦氏没有的。小秦氏年少时,正是东昌侯府鼎盛时期,马球茶会几乎都是她独占鳌头。

只是等她该议婚的年龄,父母双逝,侯府没落。长姐太过缠着姐夫,让她们家女儿都留下善妒的坏名声,没人愿意上门提亲。兄长嫂子为了省一笔嫁妆,把她嫁到顾府。还宽慰她,顾廷煜身体不好,处理了顾廷煜,她的儿子就是将来的侯爷了。所以小秦氏一生只在乎两件事,为自己修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名声,为儿子谋得侯爷之位。单凭经历磨练,小秦氏的心智谋划未必越得过明兰,只不过目标清晰,谋划已久。

但姜还是老的辣,小秦氏的确也多次狠狠的摆了明兰一道。比如康允儿、曼娘,若不是身边的队友靠谱,明兰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小秦氏单打独斗,明兰队友个个靠谱

小秦氏父母早逝,兄妹不和,娘家几乎给不了她扶持。老侯爷虽然偏宠大秦氏,对小秦氏对很冷淡,只能说相敬如宾。顾家四房五房不过是利益勾结才抱团取暖,利来而聚,利去而散。儿子更是没有上进心的。整个过程都只是小秦氏一个人在谋划,在单打独斗。

明兰不一样,父亲嫡母忽略她,却有鼎好的祖母疼她。盛老太太可是勇毅侯嫡女,历经两朝,连朝堂局势她都看得破,凭一人之力撑起盛家,脂粉堆里的英雄。那小秦氏再精明算计,也算计不到她头上。可不就是她一眼看穿康允儿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才帮明兰摆脱康家这个大麻烦吗?

明兰有娘家的支撑,还有丈夫的宠爱。若是哪个大男子主义的,一句男人不管后院琐事的,也够明兰死好几回的。顾廷烨刀山火海拼下来的功名,让明兰小心年纪就获封诰命。大大抬升了明兰在家里的地位。顾廷烨独宠明兰,不贪图美色,的确为明兰省去不少麻烦。一般优秀事业心强的男人,难免估计不到家里,可顾廷烨为了护着明兰,朝都不去上。即便外出,也给明兰留下可靠的屠二爷等人护院。几乎不给小秦氏下手的机会。

小秦氏真正输在朝堂站错队了

很多人想不明白,结尾时为什么顾廷烨突然回来了,小秦氏就烧祠堂自杀?在这场暴乱中,她的确有开角门放叛贼进澄园的恶行。但未必顾廷烨就会要了她的命。顶多分府不再往来。她为什么要自杀?也有人说为了保住儿子顾廷炜。顾廷烨不会杀她,更不可能杀顾廷炜了。

其实保护顾廷炜是真,防的却不是顾廷烨。

小秦氏为了扳倒顾廷烨,联合王家敲登闻鼓告御状。在这过程中却发现太后不喜欢当今官家,更不喜欢顾廷烨。太后想废了官家另立收养在膝下的刘贵妃之子。当今官家那么器重顾廷烨,扳倒他不容易。小秦氏为了儿子的前程,就站在了太后这一边。她们多次通过出宫采买的内官胡同消息。在她们的计划里。顾廷烨身死沙场,禹州势力皆被打压。

只要宫里刘贵妃控制住局面,太后就可以废官家,换天子了。可顾廷烨突然回来了。说明她们之前的情报全是假的。这场政变要失败了。那她这站队太后的人肯定逃不过罪责。她活着必定连累儿子。她若死了,顾廷烨多次护驾有功,必然保的了顾府,也护得住顾廷炜,毕竟他没有参与其中。所以为了儿子,她心甘情愿赴死。

  杜甫的“绝句”赏析:

  赤壁 (唐)杜牧

  [译文]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注释]

  1此诗又见李商隐集。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周瑜大败曹操处,现湖北赤壁西北长江两岸

  2销:销浊。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210)由曹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造,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上居姬妾歌姬,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思想感情: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感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画眉鸟 赏析: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令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三世吉州剌史欧阳琮→四世温州长史欧阳衍→五世博罗县丞欧阳昌→六世欧阳詹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七世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八世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九世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欧阳澥季子)、迁闽县宝历进士欧阳衮(欧阳澥四子)子进士宰相诗人欧阳迥(炯)孙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俱登咸通进士→十世嗣子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十一世欧阳观封梁国公道州判官→十二世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欧阳修。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佑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

  注释

  注释①啭:鸟声婉转。②对高低:时高时低地飞转。③金笼:贵重的鸟笼。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译文:

  千百声的鸟啭,任意回荡著,

  (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

  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

  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越女词 三

  注释 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面。

  ②、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③、佯:假装。

  1.写作背景简介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人”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3.鉴赏要点

  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4.相关资料

  谭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钟云: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之情。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上面的朋友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李白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了一幅如水墨画一样的美景。

  采莲女江南采莲,莲歌飘散,突然在层层绿叶红莲中有客乘舟而来,赶紧转变船辑,躲进密密麻麻的碧波之后,仿佛是因为怕羞而不敢见客一般。

  白云泉 白居易

  译文: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①,“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③,号称“吴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⑤。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山中问答

  李白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竹里馆 王维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听邻家吹笙

  原文: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作者:郎士元郎士元 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译文: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话外音: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题诗后 唐·贾岛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称之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编辑本段]注释: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知音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睡大觉了。

  。

  秋 词 刘禹锡

  鉴赏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秋词(其一)译文及注释

  刘禹锡《秋词》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字词解释:

  [编辑本段]秋词(其一)赏析

秦朝主要将领之一王建的后代结局如何?

王建是平阳人,儿子王本,孙子王力。王建和他的儿子王贲是秦国剿灭六国的主要将领。孙王李率领秦军在秦二世与项羽作战,战败被俘。至于被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