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我们刘氏家族的来源,祖先是谁,我是客家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我想知道我们刘氏家族的来源,祖先是谁,我是客家人,第1张

客家刘氏的渊源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94世次子刘永95世一支最为兴旺。蜀汉亡后,刘永徙居洛阳。五

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 刘永14世孙刘虬曾住今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刘永24世孙

刘贿,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阳迁江南,又迁今浙江金华。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刘永25世孙)为避黄巢之乱,与兄刘祺、弟刘禋,南下避乱,

兄弟三人失散。刘祺避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其裔创潮安东津、普宁桂花篮派系,分居

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刘禋迁居安城(今江西吉安)。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

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又称唐中代始祖,谱称东派);生四子:天锡、天

瑞、天明、天诚。天锡于唐懿宗时登进士第,官至观察使,罢官后随父避居宁化石壁。刘祥

的孙子刘沐,钦点状元,博学多才,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刘氏的第一部族

谱。

刘祥四世孙刘龙图,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刘任,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任河南转运

使;七世孙刘参常,任官河南怀庆府尹,创建客家刘氏的第一座家庙---汀州刘氏家庙,以祭

祀始祖刘祥;九世孙刘月清(其父刘德洪官授北宋大司马),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孙世(春田)刘诏,南宋高宗时,官虔州判官,敕赐紫金光禄大夫;十三世孙刘贵盛,官授浙江金华府伊;十四世孙刘龙,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刘龙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

  刘开七,字必高,号三郎,宋元之际人,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官任潮州总镇,时率

兵往兴宁岗背平乱,卒于营,墓葬在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岗背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

向。因任职于粤,所以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等处立业,故被尊

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字清淑,生于元初,27岁登进士,任江西省赣州府瑞金县令。在

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墓葬于江西瑞金

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刘龙(广传的爷爷)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

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广传生14子,86孙,360个曾孙,分布江南各地

居住。因裔孙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以便认祖归宗:骏马骑行各出

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

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刘广传与马氏的第四个子刘巨海字良任云南转运使、刺史。

刘氏辽宁北镇满族一支、福建南平一支、江刘楼一支、吉安县富田一支、吉安文陵竹山一支、吉安文废镜湖一支的字辈如下。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的字辈为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2、福建南平一支

福建南平一支的字辈为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

3、江刘楼一支

江刘楼一支的字辈为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安县富田一支的字辈为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陵竹山一支

吉安文陵竹山一支的字辈为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废镜湖一支

吉安文废镜湖一支的字辈为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刘姓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清朝刘墉刘罗锅有家谱的,永字和子字辈是刘墉的第3代,其他别的地方也有他的后代。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扩展资料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

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

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 

参考资料:-刘墉

茶山氏族之刘氏作者:何焕坚

刘氏,为陶唐氏之后。夏朝时,陶唐氏族人有名叫刘累者擅长驯龙的本领,在夏朝第14任帝孔甲时,被封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龙。其子孙在商代为豖韦氏,又更为唐氏;到周代又更为杜氏,其始祖为杜伯。春秋时,杜伯裔孙杜 因在晋国任狱讼的官,称士师,其孙士会因官命氏,称士氏。士会在晋襄公时任大夫,晋襄公死后,士会被派去接在秦国作人质的公子雍回国继位。士会出使秦国后,大臣改立夷臬为国君,至使秦、晋两国交恶,士会便留在秦国,后再反晋国任职。但仍有部分子孙留在秦国,其后便称为刘氏,取其“留”之意,或稽远祖刘累之名别为刘氏。迨至刘源明,被尊为刘氏一始祖,其裔孙有名刘爵南者,战国时在魏国任大夫,秦灭魏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其子孙刘茂清转辗迁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茂清生刘仁,刘仁生刘煓,刘煓生四子:贾、喜、邦、交。其三子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大封同姓宗子,封王者有三十余人,由是刘氏遍天下矣。汉景帝刘启,封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刘胜子刘贞,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受封为涿县陆城亭侯,故其家属遂居于涿县。传至刘备定鼎西蜀,继之蜀为魏所灭,刘备次子刘永随其兄刘禅迁居洛阳。西晋末年,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回四川。(《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蜀世谱》)晋祚播迁,衣冠南渡,刘玄的子孙再迁江南一带。至唐僖宗乾符(875—879)年间,黄巢扰乱中原,刘玄裔孙刘天锡弃官与父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适至宋嘉定年间,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官司于广东潮州,子孙遂居于斯。刘开七子刘广传生十四子,其支派益繁,几遍天下。(《元和胜纂》、兴宁《刘氏族谱》) 增埗沙墩刘氏

开基祖为刘仲平(1254—1320),字公德,号淳园,乃刘巨波之孙,刘登国之子也。原居江西紫溪,宋季遭乱,刘仲平举家迁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增城(实迁龙门县,因龙门于明宏治六年析出为县,见《明史》地理志)龙石圃。宋咸淳年间(1266—1274),刘仲平携二子少七郎来游莞之增埗乡,乐兹风土,遂家焉。其妻与长子季六郎仍居增城。

二世刘庇福(1275—1341)谱称少七郎,字思晋,号爱桐,生二子,长季六郎子孙后徙居新陂(今龙门县新陂);次季八郎名为兴耕,守兹园墓。

三世刘兴耕(1300—1365),字绍庞,谱名季八郎也号安常,生二子,长名震山,次名震海(为四世)。见《宋初世祖淳园刘公墓》、《宋二世祖爱桐刘公墓》、《元三世祖安常刘公墓》、沙墩刘氏《淳园祖守谱》

沙墩刘氏,功名兴盛,清乾隆年间,出进士刘连魁。

刘连魁(生卒不详),字翰先,号星门,弱冠有声庠序,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初为山东日照知县,因不阿权贵,为和坤所妒嫉,不莅任。嘉庆九年(1804),调补福建平和县,上任后,常下到乡间,问民疾苦,移易风俗,教化悍民,任上学勖诸生,任职十年,廉洁自律,讼狱无滞囚,被称为“刘菩萨”。卸任时检验仓谷,多已虎耗,知为前任县令所为,遂设帐授徒,以脯为偿抵,三年才得以归莞。士民遮道远送。世袭海澄的黄家谟等尤心仪之,把刘连魁比作以治理四川名于世的文翁。([民国]《东莞县志》卷六十九�6�1九) 刘黄氏(员头山)

始迁祖为刘宗、刘玉。刘氏原籍濮州雷泽县(今山东菏泽市东北),曾祖某,为武节大夫、团练。靖康兵火,迁金陵,迤逦家于莞西城之栅口。(刘宗《张母刘安人墓碑》、[康熙]《东莞县志》)

刘宗(生卒年未详),以赋中乡举,淳佑三年(1243)特奏进士,官封州司法,秩迪功郎(张二果《东莞县志》),与从弟刘玉退隐员山(今刘黄村),(刘鸿渐《东莞宋八遗民录序》),互相倡和,著有《埙萀偶咏》已佚。

刘玉,字玉真(生卒不详),学士刘继曾之子,宋景年间(1276—1278),熊飞兵败,与从兄刘宗避乱乡曲,入元不仕,自以家世仕宋,不忘故君,酒酣赋诗,一字一泣。其后代派衍石碣刘屋(刘鸿渐《东莞八遗民录序》)。 社吉坊刘氏(茶山刘屋市)

始迁祖刘葆真,原籍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为刘巨海之孙,刘贵成之子。宋景炎年(1276—1278),元兵犯江西袁州。为避兵乱,刘葆真由袁州迁陵江(今韶关南雄市),复由凌江迁宝安(东莞旧称)而至茶山。迨至刘仕清(1510—1547))字国正,号正斋,生五子,长銮,次刘钜(字孔武),三刘锐,四刘 ,五刘铣。其胤祚蕃昌(萧云举《明处士正斋刘公墓表》、[民国]《东莞县志》�6�1金石)。

明末清初,李万荣扰乱茶山后“田土一空,只余虚粮”,人皆苦之,避迁于广西、海南及归善之塘角、增埗等处。(刘文亮《社吉坊刘氏族谱序》)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我想知道我们刘氏家族的来源,祖先是谁,我是客家人

客家刘氏的渊源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94世次子刘永95世一支最为兴旺。蜀汉亡后,刘永徙居洛阳。五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