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曹操诗歌为例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
一
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风骨大有不同,(2)但刘勰《文心雕龙》既专论"风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对风骨的解释权。奇怪的是,《文心雕龙》非但未许建安文学以"风骨"之名,相反在刘勰的一些批评话语中,建安文学风貌似乎更应被视为"风骨"的反面:
《明诗》篇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3)
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若其述欢宴,愍乱离,敦友朋,笃匹偶,虽篇题杂沓,而同以苏、李诗为源,文采缤纷,而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固其称景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4)我观《文心》效春秋一字褒贬,遣辞极精。"腾踊"、"争趋"、"怜"、"狎"、"述"、"叙"、"任气"、"使才",绝非褒词,且前已云古诗乃"五言之冠冕",亦不得云建安"兼笼前美,作范后世"。刘勰论诗曰:"诗者,持也,持人性情。"建安诸子之"任气"、"使才",显然不合诗之古意,故此段应有微讥建安之意。
《乐府》篇云:"至于魏氏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志不出于〔*〕滔荡,词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案: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本译"气爽"句云:"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5)。"显然不合彦和原意。"宰割辞调",范注云:"《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彦和所讥'宰割辞调',或即指此。"这里显然有批评他们擅改古乐体制之意。又注云"彦和云三祖所为郑曲者,盖讥其辞之不雅耳。"(6)周振甫注"音靡节平"为:"音律浮靡,节奏平庸。"(7)范、周注解甚确。
《通变》篇云:"魏之〔策〕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
不可否认,《文心雕龙》亦有多处褒赞三曹、七子,但大多是偏重才气的、个别的评价,少有对建安文学整体的认同。或谓《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一段为"建安风骨"之注脚。我以为这不过重复《明诗》篇的评价,殊不合与刘勰"风骨"之意。
二
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学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第一种看法,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以黄侃先生为代表。(8)
第二种看法,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9)
第三种看法认为,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10)
第四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11)
第五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表现为骨)。(12)
我认为以宗白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五种观点较为的当。他说:"我认为骨和辞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他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理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13)
为了避免将风骨简单地等同于情感与思想,张海明先生又继续申说其意:"所谓风是文气的一种特殊表现,用现代术语来说,它大致相当于作者的情感倾向。""骨,理当指作品中的思想倾向。"(14)辨析渐趋精密。但我觉得若从刘勰作此篇意图立说,更惬人意。
"风骨"一词,本是当时品藻人物的流行话语。如《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云:"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宋书·武帝纪》云:"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本义大致指人的内在风神。刘勰将之用于诗文评,用流行的新词来申说旧意,是典型的"以复古为通变"的做法。他首先把"风"的意义加以深化: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诗能感化人心,首在起情,所谓"诗可以兴"是也。能起情者谓之风,所以也可谓风是情之基。那么骨又作何解释《说文》云:"骨者,肉之核也。"风之核曰骨。骨是理之基。若稍作引申,实际上刘勰认为"风"和"骨"都根源于人心对于"道"的两种领会:直观(化感)的领会叫做风;理智的领会叫做骨。两者本是主体修养的两个方面,落实为文字内容就叫做情感和思想,而就二者在文章中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又叫做"风力"(感发的力量)和"骨鲠"(逻辑的力量)。
刘勰并不停留于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为文之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作者的情感通于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转,动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体物无遗,必能立意昭然,遣词精确。《神思》篇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非情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是练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勰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有人认为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不宜作为"骨髓峻"的范例,其实刘勰之所以挑选此文,是因为它立意明确、条理显豁、论证充分、语言精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致使群臣为之搁笔,这是理胜于情的例子。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用作风力遒的范例,是因为对大人那种游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向往,因而这篇文章非但没有打消汉武帝好神仙的念头,反而让他"飘飘有凌云之志",这是情胜于理的例子。刘勰举这两个例子旨在凸显风骨之别,而不是说这两篇作品是"风骨"典范。
立"风骨"之义,是针对齐梁文风之"采乏风骨"的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论语·雍也》)刘勰显然以"风骨"为"质"的方面的要求,以"采"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较,质为本,文为末。刘勰作《风骨》篇与《情采》篇对举,然偏重风骨,以矫时弊。
刘勰对"风清骨峻"陈义极高,《宗经》篇中"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或可为之注脚。作家只有"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才能"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所具刚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经典"大义支持下"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强大逻辑力量。
刘勰作《风骨》篇本意是在"宗经"背景下对"质"的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论"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风骨》中所含诗教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建安文学能否与刘勰所谓"风骨"相合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与刘勰风骨论的"宗经"背景不合。
东汉士风的转变滥觞于曹魏,"曹氏集团众人不再追求什么奇节异行的高名,而是重视那
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峨冠博带规行矩步,而是洒脱不拘行为放荡;他们不再重视那些烦琐无用的经学儒术,而是竞相写作抒写胸怀的文学作品了。"(15)在刘勰看来,这种叛逆和放纵带来诸多人格上的弊病。《程器》篇中说:"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脆而躁竞,孔璋偬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食甫啜而无耻。"后来颜之推应和此说,批评范围更广,语词更尖锐。(详见本文第三节)刘、颜的批评可看作正统儒家对建安文人品格的代表性评价。不能想象刘勰会把具有浓厚"宗经"色彩的风骨桂冠加诸人品不足为训的建安诸子。
其二,在刘勰看来,建安文学文胜于质,是齐梁绮丽文风形成的渊薮。刘师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峻、通脱、骋辞、华靡"。(16) "骋辞"、"华靡"均就文采而言。刘勰论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辞采方面的才华:"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指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才略》)"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神思》)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只是都偏重"文"(语言才华)的方面,而风骨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以文害质的倾向正是刘勰所要反对的。
其三,建安文学从根本上是抒情的、感伤的文学,缺乏"骨力",也不以刚健为主要特色。建安文学的特色是"怊怅切情"的五言诗,而所抒之情是非常个人化的、任意放纵的情感,几乎不用理性加以节制。但刘勰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采》)重情乏理,显然不合风骨之义。建安诗人的情感内容大多是"忧生之嗟"(17),其格调是感伤和彷徨的,如同他们笔下的"惊风"和"惊鸿"一样,绝少有凌云壮志的抒发,他们偶尔的慷慨悲歌,骨子里也是迷茫和绝望,绝非什么刚健之风。张师伯伟先生说:"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变。文人诗歌创作开始成为主角,这时的诗人可以说是'感伤诗人',出现的诗也是'感伤的诗'。……所以在理论上,魏晋以前注重的是'言志',对外界的感动就包容于直接的言志之中;而魏晋以下注重的是'感物',由'感物'才进而言志,……"(18)的为确论。但我疑心有些建安诗人甚至无"志"可言--如果把"志"看作一种有坚实信仰支撑的"怀抱"的话,他们大多毕生走在探索"志"的路上。建安文人把旧的准则破坏之后,对未来应如何是没有底的。他们敢于歌哭笑骂,无所不为(所谓"通脱"),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足以安身立命的"志"。所以,即便他们挟着两汉的大气来唱悲歌,多少有些慷慨之气,看起来近于刚健,但在古人,尤其是刘勰这样的正统儒者看来,诗不言"志",还谈什么刚健和风骨呢
三
不但刘勰不称许建安风骨,整个魏晋南北朝直至中唐,建安诸子的人品和文品就不断遭到批评,而其中很多批评内容正是认为他们的为人或为文缺乏"风骨"。
曹丕《典论·论文》云:"应日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致乎杂以嘲戏。"《与吴质书》云:"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复。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曹丕的批评褒贬互见,但从"和而不壮"、"理不胜词"、"未遒"、"体弱"等批评话语的运用上看,所评文人是不足当风骨之体的。
沈约《宋书·臧焘传论》云:"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谢灵运传论》又云:"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沈约认为建安文胜于质,把文学引上"雕虫"一路。正与刘勰见解类同。
颜之推:"然而古今文人,多陷轻薄,……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扇动取毙。"(《颜氏家训·文章》)这是对建安诸子最为苛酷的评价,但在当时似乎并不显得过于极端。
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
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意矣。虽扬马形似,曹刘骨气,潘陆藻丽,文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也。"(《全唐文》卷五二七)
案:此处"骨气"非"风骨"。解说见后。
韩愈《送孟东野序》:"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时,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十九)
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秦汉以前,其气浑然,殆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司马氏以来,规模荡尽。"(《全唐文》卷七四四)
虽然有些批评未免苛刻,也不尽合乎事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建安文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从建安到中唐)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同,而且经常被主流批评家当作浮文靡词的典型加以批评,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风骨含义的反面。
有些学者也许会举出钟嵘《诗品》来证明"建安风骨"的说法古已有之。不错,《诗品》是给予建安文学以较高的评价: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
"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建安风力尽矣。"
"(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但《诗品》对建安文学的态度究竟如何,尚可作细致分析。我以为有三点应该注意:
第一,钟嵘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不能被过高估计,钟嵘也不认为建安文学具有"刚健"或"壮美"的风格。从《诗品》品第看,魏一代诗人处上品者三人:曹植、刘桢、王粲;处中品者三人:曹丕、何晏、应璩;处下品者七人:曹操、曹睿又、曹彪、徐干、阮王、应日易、缪袭。"七子"中孔融、陈琳不入品第。似乎在钟嵘看来,建安诸子的地位并不特殊。尤可注意的是,经常被视作雄浑风格代表的曹操在《诗品》中位列下品,而"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的王粲反列上品。
第二,"建安风力"不等于"建安风骨"。曹旭《诗品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注云:"建安风力:亦称'建安风骨'。指建安时代特有的诗歌精神,即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基调慷慨悲凉、语言俊爽刚健相统一的时代风格。"(19)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以下简称《校释》)注云:"风力即风骨。"(20)我以为二者不能等同。刘勰《风骨》篇"风力"一词凡两见:一是评司马相如《大人赋》"乃其风力遒也";二是篇末赞中"蔚彼风力,严此骨鲠。""风力"偏重于"风",也就是情感方面,将"风力"等同于"风骨"并没有根据。钟嵘是将"风力"作为"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对立面,玄言诗之所以没有"风力",是因为这些诗"皆平典似道德论",缺少情感内容,如"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风力"在这里意义甚明,即"由诗歌的抒情内容所产生的感染力"(21),它是构成钟嵘"滋味说"的要素之一,而与刘勰"风骨"之意不能吻合。
第三,"骨气"亦非"风骨"。曹旭《集注》云:"骨气为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用语。……后用为画论、诗论之术语,与风力、风骨义同。"〖ZW(DY〗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ZW)〗吕德申《校释》云:"骨气:即风骨。"(22)我以为将"骨气"等同于"风骨,则难与"奇高"二字对应。"骨气"一词在中古书画论中更常见。梁武帝《书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说郛》卷第八十七)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审"骨气"之意,应指作者才性、器识熔铸于作品中而产生的内在风神。钟嵘言曹植"骨气奇高",应是着眼于曹植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天才在诗文中的体现,与刘勰"风骨"之意迥异,也与"风力"一词不同。
钟嵘以"风力"、"骨气""辞采"称许建安,而不用风骨一词,只能说明钟嵘与刘勰对风骨以及建安文学的理解上没有根本差异。
四
真正的改变始于陈子昂,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名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伯玉文集》卷一)
自陈子昂以后,建安文学才开始真正与"风骨"相联系,建安乃至魏晋文学才得享大名,成为作家模拟的典范。
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案:恒仁《月山诗话》云:"太白诗:'从自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太白五言,未必突过建安,此特一时夸诩之言耳。……太白又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此语得之。"
范温:"建安诗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壮,其言直至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潜溪诗眼·诗宗建安》)
严羽:
"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辨》)
"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沧浪诗话·诗评》)
元好问: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论诗三十首》其一)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朔建安中。"(《论诗三十首》其二)
陈子昂的评论对建安文学意义甚大,那么他的评论究竟与前代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呢我认为他是在一种新的批评构架下,来改变旧的批评术语(主要是"风骨"和"兴寄")的含义,从而提升了建安文学的价值,进而为唐以后文人寻找了新的文学典范。
首先,陈子昂通过调整批评的参照系,来改变"风骨"的意味。在刘勰那里,批评的价值标准预设是《诗经》,在钟嵘则是《国风》、《楚辞》和《小雅》,对于他们来说,建安还属于近代甚至当代,他们在批评中的"取法"只能是《诗经》、《楚辞》这样被公认的经典。在古老经典的法则规范下,建安文学不仅难以成为新的典范,反而显出了它的流弊。那么"风骨"这个明显具有典范意味的批评范畴,就难以与非典范的建安文学相联系。而陈子昂的这篇小序只是针对晋宋文学的"彩丽竞繁"而发议论,这样,在较低的价值参照系下,汉魏文学的价值就有了被提升的可能性,而"风骨"一词也就随之降下了"神坛",成为大约与"气象"含义相近的范畴(后来严羽提"建安风骨",正是着眼于气象)。陈子昂所高扬的是汉魏诗歌个性中必有时代感觉、华采中又含浑茫古风的文学风貌,既适应了初唐用诗教来反浮靡的时代趋势,又满足了文人喜爱个性鲜明、情致婉转的汉魏风格的审美趣味,所以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风骨"一词才渐渐与诗教相脱离。(23)
其次,陈子昂视汉魏为一体,改变以往将魏、晋等量齐观的批评传统。曹魏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在刘勰看来,建安开了新风,士子们安身立命处与古迥异,从而结束了经学时代,这是为刘勰所不满的。而在四百年后的陈子昂看来,建安却是继承了古义。建安诸子所言之志虽于古人有异,其文章因失去经学背景支持而产生的逻辑力量,但毕竟"音情顿挫","有金石声",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晋宋以来的浮文弱质有天壤之别。因而,陈子昂所言风骨已经扬弃了"骨鲠"(逻辑力量)的方面,而是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以及它的表达力度,基本与钟嵘所言"风力"相当。
最后,陈子昂将"兴寄"与"风骨"并提,风骨的意味随兴寄含义变迁而相应地有所变化。在刘勰那里"比兴"与"风骨"都有宗经意味。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兴"古义随时代变迁而日渐沦亡,"炎汉虽盛,而词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而汉魏文人则"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与此相应的风骨内涵自然应与比兴相称。但陈子昂的"兴寄"概念源于经钟嵘革新后的比兴新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序》)将兴视作"一切好诗都应具备的效果和境界,而比和赋乃是达成此一境界和效果的手段。"(24)陈子昂更是删繁就简,把比兴寄托合为兴寄一词,对"赋"就弃而不论了(齐梁末流的形似之语全是赋体,正该批判)。如果说钟嵘解"兴"为诗必有言外之意的效果和境界,陈子昂则是强调这种效果和境界必须具有深沉的特征,"风骨"是对形成深沉的言外之意的主体条件的要求。陈良运教授曾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际将"风骨"的具体内涵总结为四个方面:俯仰宇宙的哲理思索;出入历史的人生慨叹;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25)这些主体素质构成了文章之"神"(风骨)。原来,陈子昂的"文章道弊"只是说文章成了徒具躯壳的文字,而失去了内在风神。提倡汉魏风骨,就是提倡诗人把主体内在风神(气质、个性、思想、才华与人生体验的混合物)注入到作品中,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感发力量。
质言之,陈子昂所谓"风骨"是针对齐梁形似之语,强调作品中应有主体内在风神以及由之产生的生命感发力量,由此扬弃了刘勰的诗教内容,陈氏的"风骨"意味大致与"气象"相当,(26)经过改造后的"风骨"内涵实际上与人物品藻中的"风骨"本意更为接近。
五
我以为建安文学的特质是才性的自由发挥和情感的浓烈表现,这在当时由于冲破了两汉以来逐渐建立并巩固的儒家人格框架而表现出一种"刚健"的革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文学风格具有刚健的质素。事实上正如很多古代批评家所指出,建安文学或多或少具有因离经叛道而表现出某种颓废品质。建安文学在以后的逐渐被接受,被冠以风骨之名,甚至取代诗经作为一种文学典范,说明文学批评彻底摆脱道德的束缚,具有了完全独立的地位。而"风骨"一词的意义变迁,正是建安文学由抑到扬的接受历程的产物,又是这种接受历程产生变化的标志。正是由于文学接受与范畴变迁的相互缠绕,使得这一问题变得相当复杂。当代学者在"建安风骨"的理解上自然可以不拘于古人的文学批评而自取新意。但假如我们根据建安文学来推求刘勰"风骨"之意,或是通过"风骨"的意义来理解建安文学,只会导致理论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混乱,以致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学界通常的做法是将元范畴与它的衍生范畴进行历史的演绎,希望以此把握它的根本特征。但一个难题是,范畴意义的变迁有时并不按照范畴自身的演进逻辑进行。对于具有创造精神的批评家(如陈子昂)来说,坚持范畴的原意是困难也是不必要的。当他们在使用原有范畴,或从其它领域借用范畴,或是创造新范畴时,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批评意图来调整范畴内涵。这样,我们根据范畴自身的演进方式来理解范畴的意义就变得相当危险。所以,我认为对范畴内涵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批评家自身,他的思想背景、批评意图、以及他所面临的"当代"文学史的真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意逆志"法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而决定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仍然是文学史的深度研究。
第四卷 慈孝·婚恋养生
慈孝
导语
一、先秦篇
(一)姬旦:周公劝礼
(二)姬寤生:凿隧见母
(三)季札:责侄行不义
(四)伍尚:为父赴难
(五)申鸣父:督子尽孝
(六)孔丘:论孝
(七)曾参母:慈母疑子
(八)曾点:“蛮言”遥诫子
(九)曾参:论孝
(十)田完子:代弟之过赴死难
(十一)乐正子春:论孝
(十二)聂政姊:姐弟情深
(十三)孟轲:
1 论慈
2 论孝
(十四)陈翠:爱子何为
(十五)无名氏:为人子之礼
(十六)吕不韦:妙论骨肉情
二、秦汉篇
(一)李斯:临刑悲言亲子情
(二)陆贾:训子
(三)王弘:五月生子非不祥
(四)窦太后:景帝孝母释弟罪
(五)刘安:论慈
(六)顾翱:母嗜雕胡
(七)刘向:诚言劝孝
(八)丁鸿:与弟盛书
(九)延笃:仁孝论
(十)郦炎:遗令书
(十一)仲长统:孝的真义
(十二)穆姜:真情感动前妻子
三、魏晋南北朝篇
(一)曹操:遗命托爱子
(二)刘备:与阿斗遗嘱
(三)诸葛亮:与兄瑾书
(四)王祥:跪前请死
(五)王戎:我辈钟情-
(六)郗鉴:含饭喂侄甥
(七)刘毅:生孝和死孝
(八)孟陋:兄弟
(九)张融:诫子
(十)阎姬:与子宇文护书
(十一)颜之推:
1 兄弟
2 风操
3 后娶
四、隋唐五代篇
宋若莘:事父母
五、宋辽金元篇
(一)述律平:教子李胡
(二)司马光:
1 父
2 母
3 子
4 弟
(三)袁采:《袁氏世范》论慈孝友悌二十二则
(四)叶梦得:保孝行
(五)韩玉:临终遗子书
六、明清篇
(一)徐皇后:《内训》论慈孝三则
(二)姚舜牧:《药言》论慈孝
(三)何伦:孝亲敬长
(四)孙奇逢:真孝不伪
(五)张英:兄弟相处日最长
(六)张廷玉:《澄怀园语》论慈孝二则
(七)唐彪:《人生必读书》论慈孝七则
(八)史典:《愿体集》论慈孝四则
(九)姚延杰:《教孝篇》论慈孝十四则
(十)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十一)白云上:尽孝
(十二)汪辉祖:孝与友
(十三)刘沅:《寻常语》论慈孝四则
(十四)邓淳:崇尚孝悌二十五则
七、近代篇
(一)曾国藩:
1 与父母谈兄弟关系
2 与弟谈兄弟关系
3 与儿子谈慈孝
(二)金子升:《金氏家训》论慈孝
(三)甘树椿:《甘氏家训》论慈孝四则
(四)严复:与四女严顼书
(五)邹岐山:《启后留言》论慈孝十四则
八、现当代篇
(一)何叔衡:给儿子的信
(二)徐特立:致徐禹强
(三)谢觉哉:给子女的信
(四)柳亚子:致无垢
(五)向警予:
1 给二嫂的信(节录)
2 给大嫂的信
(六)吉鸿昌: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
(七)刘伯坚:就义前给兄嫂的遗书(节录)
(八)郁达夫:致郁曼陀
(九)贺锦斋:给弟弟的信
(十)陈潭秋:给哥哥的信
(十一)闻一多:
1 致父母
2 致高孝贞
3 致立鹤、立雕
(十二)丁玲:给蒋祖林的一封信
(十三)巴金:复咺之
(十四)罗瑞卿:给女儿玉华的信
(十五)傅雷:致傅聪书信二封
(十六)朱梅馥:致傅聪
(十七)许晓轩:狱中给哥哥的信
(十八)江竹筠:狱中给亲友的信
……
婚恋养生
一、先秦篇
二、秦汉篇
三、魏晋南北朝篇
四、隋唐五代篇
五、宋辽金元篇
六、明清篇
七、近代篇
八、现当代篇
附录
索引
……
中国传统家训
张英·《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日:“让,德之本也。”
处里闬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
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
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
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知从小处了。
余行年五十馀,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
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忍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家训译文
古人说:“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老子“不敢为天下先”说的是一种谦让与不争;《左传》中也认为谦让是一种德行。
邻里乡亲之间相处常有摩擦,这是很平常的,但如果纵容这种风气,任由其发展滋长,这便是非常不正确的事情。
人行一世,不能罔顾天理良心,是非不分,要懂得谦让。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都是这样的道理。
从古至今,只听说过忍让足以消除灾难,未曾听说忍让给什么人带来了祸患。
想要学会忍让,我们就必须要先从小事开始做起。
我曾在刑部任职,看到过许多骇人听闻的案件,其实都是从很小的事情发展而来的。真正的君子即使对待微小的事情,也总是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在事物处于苗头阶段就加以处理,不会让它往坏的方向发展。
我这一生过来也曾受到过许多小人的恶意对待,而我始终只有一计良策,那就是转变自己的想法和心态。
想想天下间的事,只要我们能受小气就不至于受大气,只要愿意吃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
天下人都爱占便宜,我一个人占有,人们都会怨恨我;我不去占有,就没有人怨恨我。所以一生不去逐利,实际上终身受益。
家训赏析
东汉末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极端自我的名言的曹操, 也曾引用里谚“让礼一寸,得礼一尺”作为政令发布,可见容让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桐城老张家的房基地与邻居产生纠纷,家人致书张英请求撑腰,张英回书七绝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此诗还有另一版本:“纸纸索书只为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杜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达观大度,家人接书醒悟,礼让邻居三尺。邻居见状大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桐城从此留下“六尺巷”的遗迹,供游人感叹称誉。
张英之子张廷玉(1672-1755)历仕三朝,官至大学士,绝不像一般“官二代”或 “富二代”那般不可一世,名声更超过其父,卒后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古代贤臣家教之严、之有效可见一斑!
张英(1638-1708),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市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敬于父母则孝顺《书示仲儿》陈确家训
端庄静慎者,望而知为学人;慢易轻诞者,望而知为草野市并人。汝举止言动,多不循礼,吾甚忧之。况年渐长大,今又成婚,可不诫哉!今更名汝曰翼,字日敬之。
敬于兄弟则友爱,敬于朋友则丽益,敬于僮婢则从令,敬于一切世俗则无辱,敬于言则不妄,敬于事则有成,敬于讲诵则有得,敬于作书临文则法日进。记日:无不敬,尽之也。
能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不是;不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是。故《中庸》言君子,能戒惧而已也;其言小人,无忌惮已也。汝欲为小人也?吾无所复责于汝。将为君子耶?可不于吾言加之意哉!其朝夕省之,毋忽!
译文
庄重、大方、闲雅、小心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学者;冷淡、轻慢、随便、虚妄的人,一看就知道是粗俗鄙陋生意人一类。你的举止言行,大多不遵循礼法,我很担忧你这样。况且你年年逐渐长大,现又结婚,不能不告诫啊!现在把你的名字改成翼,字为敬之。
对兄弟尊敬就友爱,对朋友尊敬就更加紧密,童仆奴婢尊敬主人就是服从命令,对一切风俗习惯敬畏就不受侮辱,对言辞敬畏就不会虚妄,对事情怀敬畏之心就会有所成就,对讲授诵读有所敬畏就会有所得,对写作抄录有所敬畏就技法进步快。记住:什么都要尊敬,就达到最大限度了。
能尊敬别人的人,每时每刻看见的是自己的过失;不尊敬别人的人,每时每刻看到的是自己的正确。凶此《中庸》说有德行的人,能够对自己时时警惕和敬畏,说道德低下的人,没有顾忌害怕。你想成为道德低下的人吗?我就没什么再责备你的了。你将成为有德行的人吗?记得我的言外之意了。一定早晚自省,不要疏忽!
小传
陈确(1604-1677年),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其思想主要是:道无尽,知也无尽。在知行关系上重视行;在人性上,认为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更重要;批判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年少以孝友著称.长大以文学驰名,并精书法,善琴、箫。明亡后,老师刘宗周绝食死,陈确隐居乡里20年,足不出户,潜心著述。著有《大学辨》、《葬书》、《臀高》及诗文集等。其著述很少刊行,一部分借《南雷文集》才得以保存下来。
在这篇家训巾,陈确与儿子讲的是有关人生修养巾的敬的问题。他指出做人,不仅对上敬父母师长,且对下敬兄弟朋友,在言行上也持慎重态度,以敬畏之心去做一切事,将敬的意识渗透到人生的各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彬彬君子。
孝顺父母的句子1、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3、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5、您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您,我感到了世界的温暖。
6、妈妈,不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前总有您慈祥的面容,慈爱的目光。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8、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12、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13、您没有被写进一篇词章,您没有被唱入一首颂歌,但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
14、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15、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9、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20、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21、母亲啊:在悲伤时,您是慰藉;在沮丧时,您是希望;在软弱时,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容的源泉。
22、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妈妈,我爱你。
23、妈妈,我庆幸您是我的妈妈,因为我从来没有像您这样长久的朋友。
2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2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2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2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28、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2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3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3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32、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母亲是我生长的根啊,我是母亲您理想的果。
33、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34、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35、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36、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37、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38、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3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0、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4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4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43、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清代诗人黄仲则诗词名句摘抄大全
年代:清朝
黄仲则简介:
黄仲则(1749~1783)清代诗人。名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黄仲则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祖黄大乐,为高淳校官。父黄之掞,为县学生。黄仲则4岁丧父,十二岁祖父去世,十六岁时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黄仲则自幼依赖母亲屠氏养成,八岁能文,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进县知县王君祖肃,尤奇赏之”。17岁补博士弟子员,于宜兴氿里读书,与汪中友好,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于江阴遇同邑洪亮吉,各为诗歌,人们评价说,黄诗似李白,洪诗学杜甫,因此时称“洪黄”。乾隆三十二年,黄仲则娶赵夫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乾隆四十年(1775),27岁时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乾隆四十三年,受业于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家境日贫,在北京从伶人乞食,粉墨登场,入陕西巡抚毕沅幕府,毕沅替他捐补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仲则35岁,为债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
清代诗人黄仲则诗词名句摘抄大全
1、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黄仲则
2、明灯锦幄珊瑚骨,细马春山翦翦眸。——黄仲则
3、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黄仲则
4、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黄仲则
5、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黄仲则
6、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黄仲则
7、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伤。——黄仲则
8、自古同心终不解,罗浮冢树至今哀。——黄仲则
9、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黄仲则
10、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仲则
11、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黄仲则
12、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黄仲则
1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仲则
14、悲来举目皆行尸,安得古人相抱持。——黄仲则
15、遁拟凿坯因骨傲,吟还带索为愁长。——黄仲则
16、自傲一呕休示客,恐将冰炭置人肠。——黄仲则
17、牵袂几曾终絮语,掩关从此入离忧。——黄仲则
18、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
19、美人骏马俱黄土,多少英雄末路人!——黄仲则
20、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黄仲则
21、且倾燕市飘零酒,坐看边墙紫翠山。——黄仲则
22、谙成野性文焉用,淡到名心气始平。——黄仲则
23、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黄仲则
24、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黄仲则
25、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黄仲则
26、讵有青马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感旧》
27、秋深夜冷谁相怜?知君此时眠未眠。——黄仲则《秋夜曲》
28、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黄仲则《酷相思·春暮》
29、"征鸿归尽书难寄,燕子来时雨易成。——黄仲则《两当轩诗》"
观海则意溢于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现代人的心声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征服畏惧 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 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 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最爱)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帝王家训是中国历代皇族启蒙时期的必修课,绝大部分内容都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刘磊说,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重蹈覆辙。有些帝王的家训是亲自撰写的,像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的《庭训格言》、《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等。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总结了自己的诸多经历之后,写出了流传至今仍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手敕太子文》,这是刘邦临终前谕告太子刘盈的遗嘱,他还告诉太子要读书练字。
刘备从做好帝王的细节入手,给皇室子孙留下了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一代枭雄曹操虽未称帝,但其家训中呈现出的帝王风范光彩夺目,他以法治家训子,对儿子要求严格,重视实践锻炼,教子任贤用法。著有《诸儿令》、《内戒令》、《遗令》。
李世民撰写了论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内容涉及了君体、纳谏、求贤、赏罚等诸多方面,在古代家训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以曹操诗歌为例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
本文2023-10-23 02:45: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