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清朝皇室家谱,第1张

清朝皇室家谱:又称《爱新觉罗宗谱》、《清玉牒》。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

清朝皇室家谱分册目录如下:

一、甲册

1-4: 德宗景,穆宗毅,文宗显,宣宗成,仁宗睿,高宗纯,世宗宪,圣祖仁,世祖章,太宗文 皇帝位下 之子孙。

二、乙册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一子贝勒褚英,第二子亲王代善,第三子镇国公阿拜 之子孙。

三、丙册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四子镇国将军汤古代,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第七子亲王阿巴泰,第九子镇国公巴布泰,第十子德格类,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三子辅国公赖慕布,第十四子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亲王多铎,第十六子费扬果 之子孙。

四、丁册

1-5: 显祖宣皇帝位下 第二子贝勒穆尔哈齐,第三子亲王舒尔哈齐,第四子郡王雅尔哈齐,第五子贝勒巴雅喇 之子孙。

5: 玉牒之末:

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肃亲王豪格之第五子温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延信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怀愍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苏努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一子克勤郡王岳托支下奉恩将军兴瑞之第一子全亮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硕托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颖毅亲王萨哈廉之第一子阿达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辅国厚公塔拜之第二子额克亲之第六子额尔济图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岳乐之第十九子务尔占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五子莽古尔泰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子德格类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六子费扬果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一子阿尔通阿第一子舒尔赫宜此支降为觉罗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礼此支降为红带

子[此支宗谱未记载,记载对象为春宜位下福成阿,道光年间黜宗室]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第二子爱度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支下扬桑阿第一子务能义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九子脑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四子巩阿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五子锡翰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八子德玛护此支降为红带子。

五、戊册

1-2: 景祖翼皇帝位下 第一子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第二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第三子多罗宣献郡王斋堪,第五子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之子孙。

2-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一子德世库 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二子刘阐 第一子陆虎臣,第二子玛英格,第三子门图 之子孙。

六、己册

1-5: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三子索长阿 第一子履泰,第二子务泰,第三子绰奇阿注库,第四子龙敦,第五子飞永敦 之子孙。

七、庚册

1-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五子包郎阿 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孙巴图鲁,第三子对秦,第四子郎腾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六子宝实 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纳,第三子阿笃齐,第四子多罗郭齐 之子孙。

索引1-2: 爱新觉罗·常林主编。

付录: 星源吉庆

扩展资料:

清朝皇室家谱历史意义及价值:

1、意义: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2、价值:

(1)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 。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

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 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

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2)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

(3)审美价值。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玉碟(皇族族谱)

-爱新觉罗宗谱

和亲王,清朝世袭亲王。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第五子爱新觉罗•弘昼封亲王,封号和,死后谥号恭,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袭封需递降一级,一共传了七代八位。

爱新觉罗·弘昼(1712年—1770年),清朝宗室大臣,雍正帝第五子,清高宗弘历之弟。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昼进封和硕和亲王,生母纯悫皇贵妃耿氏。

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为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弘昼与皇兄弘历、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乾隆登基之后,弘昼倚着兄长的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

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薨,谥号恭。

历代世系:

直系

1733年—1770年:和恭亲王弘昼,谥号恭

1770年—1772年:和勤亲王永璧,弘昼二子,谥号勤

1772年—1774年:和谨郡王绵伦,永璧长子,降爵为郡王,谥号谨,无嗣

1775年—1817年:和恪郡王绵循,永璧四子,谥号恪

1817年—1832年:贝勒奕亨,绵循三子,降爵为贝勒

1832年—1881年:贝勒衔敏恪贝子载容,奕亨四子,降爵为贝子,1872年加贝勒衔,谥号敏恪

1881年—1898年:奉恩镇国公溥廉,载容长子,降爵为奉恩镇国公

1898年—1937年:奉恩镇国公毓璋,溥廉二子

永瑸支系

1754年—1798年:二等镇国将军永瑸 弘昼四子

1798年—1832年:辅国将军绵命 永瑸二子

1832年—1843年:奉国将军奕俊 绵命一子,无嗣

奕猛支系

1836年—1859年:已革奉国将军奕猛 绵命二子,1859年革爵,无嗣

永瑍支系

1779年—1783年:二等镇国将军永瑍 弘昼六子

1783年—1807年:辅国将军绵僧 永瑍一子

1807年—1859年:奉国将军奕交 绵僧一子,无嗣

奕烈支系

1815年—1851年:奉国将军奕烈 绵僧二子

1852年—1870年:奉恩将军载透 奕烈三子,1870年革爵

永琨支系

1768年—1803年:不入八分辅国公永琨 弘昼七子

1803年—1814年:三等镇国将军绵仲 永琨二子

1814年—1841年:辅国将军奕顺 绵仲一子

1842年—1862年:奉国将军载畴 奕顺一子,1862年革爵

绵令支系

1784年—1797年:三等辅国将军绵令 永琨一子

1797年—1798年:二等奉国将军奕煌 绵令一子,无嗣

绵倬支系

1784年—1787年:三等镇国将军绵倬 永璘五子,无嗣

奕亨支系

1802年—1817年:头等辅国将军奕亨 绵循三子,1817年袭贝勒

奕聪支系

1805年—1836年:三等镇国将军奕聪 绵循四子

1836年—1884年:三等辅国将军载嘉 奕聪一子

奕谨支系

1808年—1826年:三等镇国将军奕谨 绵循六子,无嗣

奕蕊支系

1821年—1839年:奉国将军奕蕊 绵循九子,无嗣

载崇支系

1826年—1876年:一等辅国将军载崇 奕亨五子

1876年—?:奉国将军溥善 载崇一子

?:奉恩将军恒荫 溥善孙,毓厚一子

溥良支系

1886年—1922年:奉国将军溥良 载崇二子

1922年—2005年:奉恩将军启功 溥良曾孙,毓隆孙,恒同一子

溥兴支系

1880年—1907年:奉国将军溥兴 载崇三子

1907年—?:奉恩将军毓嵩 溥兴一子

溥廉支系

1877年—1881年:二等辅国将军溥廉 载容一子,1881年袭奉恩镇国公

溥益支系

1877年—1907年:二等辅国将军溥益 载容三子

1907年—?:奉国将军毓书 溥益一子

?:奉恩将军恒鋆 毓书一子

溥绶支系

1877年—1906年:二等辅国将军溥绶 载容四子

1906年—?:奉国将军毓书 溥绶一子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

孝慈高皇后(1575年—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穆麟德:Monggojeje),叶赫部贝勒杨吉砮(杨吉努)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生母,清朝的第一位皇后。1629年,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合葬在福陵。崇德元年,皇太极为其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经康熙、雍正、乾隆累加谥、改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叶赫那拉氏的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间,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孔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叶赫-佟氏》 叶赫佟氏:原系海西女贞族部落,祖籍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自治镇的叶赫那拉古城,满族人以地为姓,姓叶赫那拉,后冠佟姓。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后,成为麾下的成员,改为满族,隶属镶黄旗,为荡平明末势力作出了贡献。在顺治元年(1644年)4月,顺治皇帝率满族起驾入关,其中,佟姓为从龙入关之首。入关后,佟祖那郎阿及其兄弟又于康熙初年从军,出征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参加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叛乱,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平叛后,奉命返回京城住西山大营,兄弟数人只他一人荣归,其弟英能战死在沙场。 清廷入关后,由于大批满族人从龙入关,对辽东地区实行封禁,使辽沈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域呈现荒城废堡,败瓦颓桓,沃野千里,全无可恃的空虚局面,而沙皇俄国入侵我黑龙江流域日趋猖狂,残害百姓,掠夺财产。康熙皇帝对沙皇的入侵十分关注,从康熙十年到二十五年,三次巡视关外,决心重振肇兴福地。于是把入关平叛后在京城附近的满族八旗兵派驻辽沈各地。其祖那郎阿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奉旨到凤城任城守尉,管辖辽东广大地区。他忠于职守,沿边设卡立哨,巡防查边,兼理中江税务,督查民生,整修交通驿道,处理旗民事务,维护根本重地。 始祖到凤城任职后把在北京和梨树地方的家眷迁移到凤城东部的两山夹一平原的石桥子做为祖居地。为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先和故乡,把此处定名为梨树沟(即如今的凤城市东汤镇石桥村梨树沟)。后来,子孙繁衍生息,移居凤城各地,特别是在东汤、石城、大兴、爱阳、赛马草河大堡和凤城城区有众多族人聚居,在辽宁省的本溪、宽甸、桓仁、岫岩、西丰等各县均分布有多支族人居住,在吉林、黑龙江(齐齐哈尔七台河牡丹江林口勃力)、内蒙古、北京、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北等省都有叶赫那拉佟氏族人。 叶赫那拉 佟氏家族,复姓叶,自十代起,按文明承圣志 才德殿英贤 国本佩宏业 和祥保万年辈字起名,并延续至今。 我叶赫佟氏自那郎阿逝后立为始迁租,到如今已三百余年历史,传世十六代,三万余人。 参考文献:叶赫那拉佟氏 叶赫佟氏与慈禧的一些往事 叶赫后人,佟文家在访问记录中是这样记载的:原来慈禧父母家境贫寒,又身患重病,在慈禧身下生个儿子,因慈禧父母已无力抚养这个新生儿,只好将儿子送人收养,托付给凤城的叶赫那拉氏佟双喜(熙老爷之父)收养。慈禧进宫升太后,此事一直无人敢提,后来“熙老爷”的儿子佟贵清出了人命官司,才不得不逃进宫廷到慈禧身边避难。此事败露后,慈禧瞒人不过,只好在一次接见德国公使普兰德先生时公开了这个秘密。另据佟承惠说:佟明桂(住东新村,1989年78岁时去世)在清朝光绪年间给在北京的佟熙老爷(佟保谱系,九世,佟宁文德之孙,双喜的三子)赶过马拉轿车,对熙老爷历史和人品了如指掌,经常给他们讲熙老爷故事。 熙老爷在京城是五(六)品官员,因为是叶赫氏,与慈禧太后同是吉林叶赫古城,并以地为氏称叶赫氏,所以引起朝廷注意,叫他把家族和个人历史详尽书面报告朝廷。后来慈禧太后委托其弟弟召见佟熙老爷,他们见面后还相互认识,称兄道弟。 退出官职以后,熙老爷携带小妾(是北京九门提都的妹妹)返乡,当时正是“四合堂”(注)兴盛时期,在梨树甸子(如今叫东新村)有大片土地、山场,佟明桂也跟着回来,仍然给他赶花轿车。熙老爷回来就开一家规模挺大的烧锅,如今在烧锅原址仍保留着当年用的水井(见文物),经营很红火,每三天向凤城送一马车酒。熙老爷回乡也是光宗耀祖,不减在京城时的威风,花轿出入,前呼后拥,声望远扬。 熙老爷儿子佟贵清(可能是过继的),他借着父亲的势力当了保长。东新村有一XV姓人家,是当地有名的恶棍,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凡是别人娶媳妇他要先睡一晚上,否则别想安稳过日子。由于民愤太大,做为保长不能不平民怨,他唆使人在一天黑夜躲藏在树林里,寻机杀害这个恶霸。但这个恶棍也有保镖和枪械,当一个保镖回家报信时,他们紧跟追赶,遇见恶棍父亲等人阻拦,情急之下连杀了四口人。 嗣后,虽然熙老爷有一定影响,但县衙门也不敢不追究命案,且盛京已经知晓。在这种情况下,佟贵清向熙老爷小妾下跪,连声叫“小妈”求助。小妾情急之下答应去见北京九门提都的弟弟求情,并与她随行去承德避暑山庄见正在度假的弟弟。会见当天其弟即叫他们马上离开承德(正常情况亲属来会见可以在避暑山庄停留三天)奔赴北京,把佟贵清藏匿在宫内。 这两段都记述叶赫佟氏与慈禧太后关系,仅供考察参考。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为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再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中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叶赫那拉氏孟古是谁妹妹

孟古姐姐(这是她的名字,姐姐不是称谓,只是音译,所以请别误会)是东城那一支的,那林布禄和金台石的妹妹。 “孟古姐姐”,这是她的名字,她的全名叫“叶赫那拉孟古姐姐”。满语里“姐姐”通“哲哲”,音都是一样的,你可以翻译成“孟古姐姐”,也可以翻译成“孟古哲哲”,这个“姐姐”不是称谓,只是她的名字,汉语意思是“银子”。 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号孟古姐姐,也作孟古哲哲或格格(格格满语本意为姐姐),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后母以子贵,封为孝慈高皇后(很巧,徽号的简称和朱元璋妻马皇后是一样的,但中间的字完全不同)。叶赫部[1]人,父海西女真叶赫部部长杨吉砮,兄纳林布禄。 她的堂兄,布斋的女儿就是著名的叶赫老女东哥,所以《太祖秘史》里说孟古和东哥是姐妹还是有一定根据的,不过孟古是东哥的堂姑。 孟古14岁嫁给努尔哈赤,并不是代替东哥,而是早已许下的婚事。据清史稿后妃传和杨吉砮传记载,1582年海西女真的另一部扈伦与建州争夺激烈,杨吉砮看中了崛起的建州和风度翩翩的努尔哈赤,决定把自己的小女儿孟古姐姐许配给他,从而达到政治联姻的目的。而努尔哈赤此时正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双方一拍即合。 当时孟古姐姐只有八岁,努尔哈赤已经是二十四岁的成年人,他问杨吉砮:“你既然要同我缔结姻缘,为什么不把大女儿许配给我呢?”杨吉砮解释道:“我恐怕大女儿不合你的心意。小女儿仪容端庄,举止不凡,把她许配给你,才是真正的佳偶啊。”对努尔哈赤来说,叶赫部的主动联姻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能使他摆脱四面受敌的危险,一心一意统一建州。既然“岳父”杨吉砮这么说了,他也就当即送过聘礼,把亲事定了下来。 六年后,孟古长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的绝色佳人。她的父亲杨吉砮已经在前几年与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军队的战斗中被杀。李成梁设了一个计,叫“市圈计”,就是诱使他进行贸易,入了市之后门都关了,就把杨吉砮杀了。哥哥纳林布禄遵照协约亲自送妹妹到努尔哈赤处成婚。在建州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用最隆重的仪式迎娶了这位妻子。 婚后的孟古“器量宽宏,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口无恶言,耳无妄听,不悦委曲谗佞辈”,(清史稿)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1592年十月,孟古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极”,就是后来改“女真”为“满族”,定国号“大清”的清太宗。 孟古寿命很短,万历三十一年秋天,不到三十岁的她一病不起。此时丈夫的建州女真与兄长的叶赫部陷入敌对中。纳林布禄和建州一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就是以前说继妃衮代时提到九部联军打建州,结果九部联军战败了,他这个头儿就是布斋,被建州的额亦都给杀了。有的书记载说杀了之后,就把叶赫这贝勒一刀劈成两半,一半留在建州,留在努尔哈赤那儿,那一半可以拉回叶赫,所以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临死前,孟古告诉努尔哈赤,她非常想见见母亲,努尔哈赤转告叶赫,谁知哥哥纳林布禄却狠心地拒绝了,孟古姐姐抑郁病故。 死后,努尔哈赤非常悲痛,“不饮酒茹荤者逾月”。为她举行盛大的祭礼,命令4个贴身奴婢殉葬。最初三年,努尔哈赤把她葬在自家院子里,第四年才迁到尼亚满山岗建陵。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八月,努尔哈赤筑辽阳新城并迁都于此,因为不愿让孟古离自己太远,他又在辽阳的杨鲁山为她修建了新的陵园,于天命九年将她和自己的祖父、父亲一起隆重迁葬。天聪三年(公元1629,明崇祯二年),继承父位的皇太极为努尔哈赤修建了福陵,并将生母的灵柩合葬在陵中。崇德元年(公元1636),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后金皇帝,他为母亲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天府圣武皇后”。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叶赫那拉氏在清朝共出了几位皇后 分别是谁

叶赫那拉氏在清朝总共出了三位皇后,她们分别为咸丰帝的慈禧皇后,孝慈高皇后和光绪帝的隆裕皇后。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扩展资料

叶赫那拉氏还有两位皇妃:

惠妃(?—1732年)叶赫那拉氏,叶赫部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尔的儿子,郎中索尔和之女,康熙帝妃嫔。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 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

舒妃(1728—1777),叶赫那拉氏兵部左侍郎永绶之女。乾隆帝嫔妃之一。雍正六年六月初一。乾隆六年初封贵人。十一月封舒嫔,行册封礼。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晋舒妃;十四年四月初五行晋封礼。

叶赫那拉氏

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

中图分类号:K82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1)04-0052-05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而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苏克萨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因此被称为八大姓之一。

现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所以研究及探讨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史,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事业都有很大意义。下面笔者对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不确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1.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2.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二、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二)《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三)《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样,将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四)《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谱》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间,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孔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

清朝皇室家谱

清朝皇室家谱:又称《爱新觉罗宗谱》、《清玉牒》。《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