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古人的名字说: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的是什么意思啊?/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号渔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称船山先生)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
===
古人字号摭谈
文/阙维杭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来亦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起来,这取字的规矩最初是囿于上层社会的圈子,但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习。
那么,字与名是什么关系呢《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鲍照字明远,陶潜字渊明,白居易字乐天等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的。苏轼,字子瞻,假如我们知道“轼”字的古义是指车子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则系夫子自称,那么凭栏而望称之为“瞻”也就是顺理成词了。他的另一个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苏轼排行第二,加“和”字则含有吉祥意,了解这些字的本义再看表字,含义就明确了。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字裕之,人“好问”而学识“裕之”,这字取得实在妙;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字为“笠翁”,则又可谓以俗字见雅趣了。也有的干脆拆名为字,简便好记,如清代诗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些人喜欢取许多字,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文人中多字的冠军,大概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毛奇龄(一名甡),他一字两生,又字大可、齐於、于、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等,真是随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至于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这号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后因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取“东坡”为号还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苏慕而效之,遂以为号。苏轼的这个号在文坛与民间最为普及,他其他的别号多达三十余个,有以排行、籍贯称的,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职官学名行世的,如: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也有因人格、诗风自称或被人称,以及旨在揄扬胸臆的,如:坡仙、谪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从他的这许多名号也可见出古人取号的广泛与无限制,多号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少的文人还因传闻轶事或佳句而得号,如晚唐温庭筠年轻时参加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这很近于是一种绰号或谑称了。宋代词人张先因有三句写“影”的佳句,被誉称为“张三影”;元末袁凯因咏白燕诗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这些都是以诗名人的例子。以署邸、书斋名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惯例,清代诗人袁枚在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筑随园定居,因号“随园老人”;清代藏书家钱曾的藏书楼名叫“也是园”,他的号就称为“也是翁”。
近代文人多号达数十个的有苏曼殊、姚民哀两位,有人作打油诗戏称他俩:“一人数十百名字,从此阎王捉不来。”提倡白话文以后,也有人开玩笑在报上把名号译成语体,如称丹翁为“通红老头子”,君博为“皇帝赌钱”,令人忍俊不禁。
李经方原配刘氏(1855-1873),继配张氏,侧室何氏、傅氏、陈氏。子:国焘、国熙、国烋。女五人。
李经方不仅有六个中国妻子,还讨得两个外国老婆,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法国妻子生的儿子叫李国焘,曾在英国康桥读书,学成回国。英国妻子生的儿子叫李国烋,小名叫“乔治”。这家伙从小娇生惯养,十几岁就吸食鸦片,吃喝嫖赌;因其不务正业,整天寻花问柳,狂嫖滥赌,还抽大烟,乡人就呼之为“小叫鬼”。1927年北伐军打到上海,国民军声称要对满清遗老实行“共产”。李国烋逼父交出财产。李经方吓得赶紧卖掉房产,乘坐外国邮船逃往大连。
李经方在大连活到了八十岁,在大连也有诸多投资,登瀛阁便有他的股份。根据《李鸿章家族》记载,李经方死前立有遗嘱:“六女国芸,除分授以大连市越后町三十九番地住宅壹所,又伏见台惠比须町、大黑町市房壹处,又沙河口牛家屯永安街市房壹处,以上各项契据均先交其生母陈氏,代为保管。”据此可见,他在大连的财产悉数留给了六女李国芸。可惜的是,这些充满故事的洋楼如今都已经变成了烟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合肥李氏宗谱》对李经方的后嗣情况是这样记载的:
原配夫人安徽庐江刘氏,是官至翰林院编修、四川总督,谥号文壮的刘秉璋之女。生于1855年9月。诰封夫人,1873年7月逝于肺疾,葬合肥东乡。刘氏生女一人,配光绪壬寅科举人、户部福建司员外郎——江苏常熟杨圻。
继配夫人江苏仪征张氏,道光已丑科进士、甘肃布政使、署理陕西巡抚集馨之女。生于1857年7月,诰封夫人,卒葬不详。生女二人。长女配候选知府、安徽庐江潘定谟;次女配候选县丞安徽庐江吴遹昌。
法国夫人海伦嫁经方后未几年在法国病故,生子国焘寄于张氏名下。
夫人何氏,1871年3月生,卒于1917年2月附葬元配刘氏茔内,立有墓碑。生女国华配中书科中书——安徽庐江刘济生。何氏生子一人:国熙。
夫人傅氏,1885年2月初八日生,卒葬不详。
英国夫人嫁经方后随夫来中国生活,后夫故与侄女共同生活,于60年代在英国故世,生子国烋,寄于傅氏名下。
夫人陈氏,生卒年无考,合葬侧室何氏冢内。
夫人李氏,生卒年不详,葬歧旺庄。
经方生子三人:国焘、国熙、国烋。生女一人:国华。
刘姓男宝宝兔年取名解说如下
2023兔年出生姓刘怎么取名:刘天伦、刘瀚拓、刘俊炎、刘云_、刘译琦、刘_烁、刘正元、刘麒瀚、刘泽晏、刘锦瑞、刘志诺、刘任新、刘曜新、刘俊尊、刘博庚、刘颜天、刘_启、刘浩泽、刘博瑞、刘昊麒、刘亦海、刘俊恺、刘曜灏、刘正嘉、刘俊颜、刘宸启、刘晗枝、刘顺海、刘郎天、刘浚唯、刘_向、刘阔梁、刘宽诚、刘宇瀚、刘宽锦、刘安逸、刘郎亚、刘宸帆、刘彦辰、刘迪炎、刘_斌、刘俊恺、刘麒翔、刘麒绍、刘渝诚、刘瀚凯、刘源斌、刘泽渝、刘海灏、刘旭颜、刘曜启、刘博建、刘海华、刘志新、刘雄云、刘渝辰、刘旭道、刘博临、刘瀚东、刘威奇、刘译锦、刘瑾嘉、刘海原、刘博源、刘海晓、刘远奕、刘志启、刘弘耀、刘_琛、刘浩伦、刘曜阳、刘宽南、刘嘉耿、刘亦生、刘_迪、刘翰辰、刘迪灏、刘俊烁、刘辉弘、刘浩建、刘迪裕、刘浩凡、刘海奕、刘彦宏、刘颜庚、刘宽昀、刘伦诚、刘_勋、刘瀚维、刘辉烁、刘伦诺、刘泽辰、刘宸诚、刘弘振、刘晓恺、刘宇奕、刘威云、刘寅梁、刘迪弘、刘恺聚、刘海炎、刘泽嘉、刘浩云、刘寅嘉、刘易亦、刘旭易、刘寅逸、刘颜乔、刘翰瑞、刘峰海、刘庆云、刘浩迅、刘海伦、刘本拓、刘伦凯、刘彦浩、刘弘磊、刘曜志、刘龙吟、刘棕海、刘郎霆、刘贵尊、刘泽易、刘锦宇、刘郎全、刘恺渝、刘恺浩、刘彦亦、刘曜华、刘泽天、刘彦宸、刘寅伟、刘言浩、刘信立、刘彦复、刘牧海、刘瀚旭、刘郎俊、刘_凡、刘浩彦、刘旭乔、刘安彦、刘浩东、刘伦博、刘源晓、刘古嘉、刘源凡、刘祥林、刘谦然、刘云_。
摘自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中文名 王羲之
外文名 Wang Xizhi
别 名 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
国 籍 东晋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称 号
书圣 后世子孙 王献之等
身 高 七尺有余
1人物生平编辑
入木三分
主词条: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4]
袒腹东床
主词条: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王羲之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2个人成就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兰亭序局部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图册资料 [1] [3] [9-12] )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作品列表
书体类别
作品
草书
《十七帖》
《初月帖》
《行穰帖》
《龙保帖》
《上虞帖》
《长风帖》
《贤士帖》
《飞白帖》
《平安帖》(草书)
行书
《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
《兰亭集序》
《平安帖》(行书)
《何如帖》
《奉橘帖》
《孔侍中帖》
《寒切帖》
《远宦帖》
《二谢帖》
《雨后帖》
《秋月帖》
《都下帖》
楷书
《黄庭经》
《乐毅论》
造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作品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3轶事典故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
《兰亭序》
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
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4历史评价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5史籍记载
主词条:晋书·王羲之传
唐房玄龄、李淳风、褚遂良等共同撰写的《晋书·列传·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合传。仔细地阐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练就书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书圣”,王羲之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书法的深深痴迷,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鉴及教育意义。
6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羲之部分家族成员
家庭成员姓名
父亲:王旷
母亲:卫氏
伯父:王导(丞相)
伯父:王敦
五世祖:王览
7后世影响编辑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
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
黄庭经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8墓址编辑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
王羲之墓
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作文1我看过不少经典名著,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最令我有感触、教育意义最深的还属那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因为它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和战胜困难的策略,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以及孙氏的吴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又称“三国鼎立”。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同样也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的英雄品质:曹操的枭,刘备的仁,孙权的杰,关羽的义,周瑜的谋,诸葛亮的智,司马懿的诡等等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了,他精通天文地理,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被誉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为蜀汉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曾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来赞扬他的丰功伟业。其中最经典的、最耳熟能详的故事便是“草船借箭”了,传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前两天诸葛亮一点动静也没有,第三天,诸葛亮利用鲁肃借来船只、士兵和几千个草把子,当装满草把子的船只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让士兵擂鼓呐喊,这天江上大雾弥漫,生性多疑的曹操看不清江上情况,害怕其中有诈,便派六千名弓箭手向船只射箭,射来的箭当然全都“射”到了草船四周的草把子上。当大雾散去、天光放亮时,诸葛亮带领满满几十船的箭只凯旋而归。当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其实诸葛亮常常能合理运用天气的变化来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才是他屡战屡胜的主要因素,也是他知识渊博的体现。
草船借箭的故事让我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解决不了的话,应该学会变通思路,不应该总是墨守陈规。就像故事中的周瑜取箭的方法是“造”,而诸葛亮却用“借”,并且效果更好。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思维格式,不断变通思路,不断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我们的社会才能更进步。同学们,你们说呢?其实三国中,像这样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们不妨也去看看吧!
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作文2说起书籍,对于我而言,那可是最熟悉的朋友了。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书,有童话类的,有科普类的,有文学类的……其中,文学类知识里的《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就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说,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它会使我知道很多,就像孔子所说,学了新的知识后,在多加复习,会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它,以后就能自己在生活中用到了,不是很愉快吗?有和你一样观点的人从其他很远的地方过来和你一起探究、讨论,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他们,也不怪他们,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在《论语》这本书中,讲得就是君子之道、为政以德。因为孔子是一个喜欢平静生活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耐人寻味的,只有好好品味,好好理解,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读了《论语》,让我感悟很深。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理解。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细细地品味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
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作文3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男孩。我看过的名著有很多,这些名著让我们体会文学的精彩,品味人生的甘苦,洞悉历史的原貌,感受世界的神奇。同时,这些名著还给我们人生启迪和教益,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读过的经典名著中给我教益最深且我最喜欢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被主人公海伦·凯勒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激励着……
本书讲的是一名伟大而又可敬的奇女子——海伦·凯勒如何在恩师沙利文的引导下,在亲人的关怀下,在朋友的鼓励下,跨越失聪、失明、失语等生理障碍,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坚韧和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谱写辉煌人生之歌的故事。
我想: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双耳再也不能倾听美妙的声音,或是眼睛再也无法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抑或是失去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语言功能,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然而,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又聋又哑又盲的她,凭着坚韧的意志力和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与命运抗争,与时间赛跑,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顽强的意志力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是多么巨大的一种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和力量,一切苦难和挫折在我们面前,是多么软弱无力、不堪一击。海伦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精神和力量。而现实中的我们,与海伦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因一道难题而退缩,为一件家务而叫苦,这就是真实的我。想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小提琴,就是因为吃不了那份苦,没有咬牙坚持,在学习了两年半之后,我放弃了!我感到无比惭愧。让我们都学习海伦,挑战自我,永不言败,刻苦学习,坚韧顽强,朝着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活出精彩的人生。
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作文4翻阅古今的著作,只有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我。它如一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我的心里。它是谁?它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让我在阅读中感悟自然。
自然,便是万物之根本,万物之自我。自然,并非顺应自然,并非随波逐流。自然,是坚守自我,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大众的行为所动。自然,是天然的人格,是以自己的想法、观念为出发点去做事。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便是这样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他没能匡复汉室,在五丈原抱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在汉弱魏强的情况下,他也在为汉室的复兴做着努力,七次北伐,六出祁山,是他永不轻言放弃、忠于汉室的最好证明。诸葛亮让我们感悟到的自然,是他的忠心与恒心。
关羽,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兵败走麦城。一直,一直,他的心始终伴随在刘备身边。关羽所呈现的自然,是他的信义。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败走华容道,割须弃袍。他曾经多次失败过,但他却没有灰心丧气过,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曹操所展示的自然,是他的自信。
还有黄忠、赵云、姜维、张飞、程普、孙权等人。正是他们的自然,让我深深喜欢上了《三国演义》
慢慢地翻开《三国演义》,细细品读。名著与自然,都离我们很近,很近······
1、宠爱妲己的商纣王建造了酒池肉林
2、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3、隋师至,犹奏伎行乐,纵酒赋诗不裰的陈后主,最是宠爱其妃张丽华及孔、龚二妃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明皇李隆基夺儿媳宠贵妃,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至此由盛转衰,其一生随功过均有,但其晚年给唐朝带来 的巨大灾难是无可弥补的
5、前有大周后娥皇后有小周后的南唐后主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但在政治上是极其失败的。虽然大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 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我们是应该感谢她的,但是在政治上我们实在是···(个人是超喜欢后主的词啊)
6、青楼天子宋徽宗,宫中有可为其处理政事的郑后,又有美人王氏刘氏无数,仍然无法阻挡其流连青楼后与京城名妓李师师传出一代“佳话”,唔,其艺术造就 亦是不低,如后闻名天下的瘦金体
7、顺治帝福临,在董鄂妃死后出家为僧
8、舍不得虞姬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半生基业毁于一旦
9、娶了小乔的短命周瑜
10、爱上貂婵而一身污点的英雄吕布
11、放不下陈圆圆而由英雄变成狗熊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活活断送了大明江山,最后一世英雄沦为了人人唾骂的汉奸
12、终其一生,不愿称帝,只在摄政王前加一虚名——“皇父”的多尔衮,他终其一生都是爱着大玉儿,但是最后却落得掘墓鞭尸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啊
13、古希腊的特洛伊之战,为了美女海伦
我要告诉自己,从今天起为了自己骄傲的活着吧,好好爱自己,没有人会心疼你。
我要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心态面对,因为这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我要告诉自己,永远不要为难自己,比如不吃饭、哭泣、自闭、抑郁,做傻事,这些都是傻瓜才做的事。
我要告诉自己,学会聪明一点,不要老是问周围的人一些很白痴的问题,那真的很无聊。
我要告诉自己,如果不开心了就找个角落或者在被子里哭一下,你不需要别人同情可怜,哭过之后一样可以开心生活。
我要告诉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谁都不欠你,所以你没有道理跟别人随便发脾气,耍性子。
我要告诉自己,你可以失望但不能绝望,你要始终相信,正如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是它一定会来。
我要告诉自己,你不要老是想依赖别人,更不能奢望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毕竟你们谁都不是谁的谁。
我要告诉自己,永远不要轻易对别人许下承诺,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我要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只有回不去的而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我要告诉自己,别人对你好,你要加倍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不好,你还是应该对别人好,因为那说明你还不够好。
我要告诉自己,不管现实有多惨不忍睹你都要固执的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短暂的黑暗而已。
我要告诉自己,不要抓住回忆不放,断了线的风筝,只能让它飞,放过它,更是放过自己。 我要告诉自己,全世界只有一个你,就算没有人懂得欣赏,你也要好好爱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要告诉自己,好好对待陪在你身边的那些人,因为爱情可能只是暂时的但友情是一辈子的。
我要告诉自己,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
我要告诉自己,记得要常常仰望天空,记住仰望天空的时候也要看看脚下。
我要告诉自己,相信你的直觉,不要招惹别人,也不要让别人来招惹你。
我要告诉自己,永远不要跟别人搞暧昧,你玩不起!
我要告诉自己,不要太低调了,有时要强悍一点,被欺负的时候,一定要讨回来! 但是一定不要记恨,小人之见随他们去好了,怜悯会使你高贵。
我要告诉自己,要快乐、要开朗、要坚韧、要温暖,这和性格无关。
我要告诉自己,要自信甚至是自恋一点,时刻提醒自己我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我要告诉自己,永远都要有希望,永远都要向前,无论怎样,世界上总会有另一个自己在为你加油!
那先古人的名字说: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的是什么意思啊?/
本文2023-10-23 02:08: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