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求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关于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求助,第1张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家里没有欠债,生活还是比较宽裕的。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一、曾国藩爷爷如下:

二、简介:

曾玉屏,号星冈,曾国藩之祖父。有三子,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之父。

关于曾玉屏的轶事:

曾家到了曾玉屏这一辈,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努力,家境已渐渐富裕,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曾玉屏不在像祖辈那样辛勤劳动了,他经常骑着骏马到离湘乡不远的湘潭游玩,和一群富家子弟整天吃吃喝喝,挥霍无度。

祖上留下的家产快败光了,曾玉屏却浑然不觉。一次在乡间游玩,曾玉屏忽然听到身后有人窃窃私语:“曾家怎么出了这么个败家儿子,看来曾家要毁到他手里了。”听到此话,曾玉屏突然醒悟,觉得自己荒废了青春,成了败家子,顿时羞愧难当。此后,曾玉屏像换了个人一样,卖掉了骏马,开始开垦荒地,辛勤劳作,这样曾家就有了更多的耕地,家底日渐殷实,曾家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曾玉屏的手里发扬光大了。曾玉屏在劳作的同时,还注意与乡党们搞好关系,并不时接济穷人,渐渐的曾玉屏在曾族的地位慢慢提高。

曾玉屏发家之后,特别重视教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算是曾家第一个读书人。曾玉屏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博取功名,能走上仕途,从而摆脱农民的身份,光宗耀祖。但是曾麒书确不是读书的料,虽然很刻苦努力,但是天不遂人愿,始终考不上,曾玉屏无奈之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曾国藩的身上,曾国藩虽说也不聪明,但是刻苦异常,比他爹要厉害的多,曾麟书考到43岁才考中了秀才,曾国藩在第二年也考中了秀才,并且一次性考过了举人,三次考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

                  作者--云清

曾国藩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也是最高统帅,后人曾称他为“千古完人”。

他开启了“洋务运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代军工厂”,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了第一家大型多功能工业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美称。

曾国藩兄弟五人,作为家里的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

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

曾国藩从小上学,也不是十分聪明,甚至有些笨,有个讲他读书的故事,可以说明他愚笨的程度。

他上学的时候,老师让他回来背书,很简单的一课,他从傍晚时分,一直复习背诵到凌晨也不会。

那晚小偷正好潜伏在他家屋梁上,想等屋主背完书睡觉再行窃,可因曾国藩太笨了,文章诵读了一遍又一遍,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到凌晨时分还是没背下来。

爬在房梁的小偷,听了这么多遍都会背了,等的天亮怒气大发,直接从房梁跳下来,冲着曾国藩从头到尾,把文章背了一遍,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你实在太笨了,而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也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足以成为国学经典和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覆盖了他人生的31岁到57岁这段重要时间。

他经历了四个皇帝:嘉庆(曾10岁)、道光(曾到40岁)、咸丰(曾到51岁)、同治(曾到62岁)。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在嘉庆、成熟在道光、波澜在咸丰、收获在同治。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他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切,和情感表达,随相隔百年的时空,但给人的感觉是那般的亲切和真实,如同在读自己家人所写书信一样。

曾国藩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弟们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对弟弟们的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我们的可取之处,诸如教导弟弟们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家书含盖以下几大观点。

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以保养身体为第一。

为官之道:

曾国藩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与其弟曾国荃频繁书信往来中,也常常教育和警诫其弟如何为官,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等。

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但是曾国藩却做到了。

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弟弟的家书中多次提到,治军之道,一切以制度为本,不准任何人违反制度 ,制度为先、赏罚分明、同时更要爱民,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要上下一心,才能打胜仗。

为人之道: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感染力强,其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

曾国藩不光这样说,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生活中他也做到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

治家之道:

曾国藩治家之道十六字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家书中,他还教给儿子学习方法,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彰显了他严父的形象和浓浓的父爱。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曾国藩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而且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他每天记录日记,反思、觉察、纠正自己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自己这样做,也希望弟弟们和儿女们能够仿效,他的观点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观点对后人,也同样有深刻的教益。

曾国藩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审视自己心灵。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当代家庭教育应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个中深渊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借签。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庸人,即一般的普通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而那些有才的人呢,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容易失败的。

曾国藩是勤劳的好例子,他其实并不聪明,但是却能以“勤”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可以说正是普通人的榜样。而如项羽、李自成等,占尽天时地利,却因为骄傲而败亡。

那么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是怎样告诫大家戒骄去躁的呢?

曾国藩在家书中如此阐述:腊底由九弟处寄到弟信,俱悉一切。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弟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弟弟在腊月底寄到九弟那里的信,我已经看过了。弟弟阅历越来越深,但是信里不免流露出一种骄气。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载福的正道。骄则满,满则倾。凡是动口动笔的时候,厌恶别人低俗,嫌弃别人粗鄙,议论别人短处,指责别人失败,都是骄气的表现。不论所指所议是否正确,即使指责的都很恰当,也是违背天道的。

我们家的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议论别人长短,嘲笑别人鄙俗粗陋,这都不是好现象。贤弟要想戒除子弟的骄气,先要把自己喜欢议论别人短处,讥讽别人失败的习气痛加改正,然后才可叫子弟们事事处处警惕改正。要想戒除“骄”字,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轻易嘲笑别人。要想戒除“惰”字,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晚起。弟弟如果能够谨守星冈公的八字诀和三不信,又记住愚兄的去骄去惰,那么家中子弟自然会一天天变得自觉。

由此看出曾国藩是相当注重戒骄去躁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在晚清的颓废政治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兴第一名臣的原因。故君子注重自我管理,自我克制,所谓慎独慎行,慎始慎终,戒骄戒躁,虚怀若谷是也。

注:

曾玉屏,号星冈,曾国藩之祖父。有三子,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之父。

发人之覆:斥责,讥笑人家的失败(跌倒)

星冈公治家有八个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曾讲到治家的方法,以星冈公为榜样。星冈公治家有八个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家中养鱼、养猪、养竹子、栽种蔬菜四件事,都不要忽视,哪怕在上面投入一些钱财也要做好。一则是继承祖父的家风,二则是希望有一种生机,进入庭院,就有一种兴旺的气象。

这就像我们现在常讲的:清朗的家庭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就连财神也愿意多光顾。

练字,一直以来都是曾国藩所看重的,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字。

在天京城破的前夕,曾也是以练字来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终于等来了九弟大捷的消息。

平时,曾每天临摹字帖一百字,把浮躁的地方加以收敛。

心因为收敛而变得仔细,气因为收敛而变得宁静,不仅对写字有益处,对身体对家庭都有益处。

早是起床早;扫是清扫房屋;考是祭祀祖先;宝是亲族邻居常来常往,祝贺喜事吊唁丧事,慰问病人救助急难。

宝,邻里亲族常走动,让我感触颇深。人的幸福的来源,在于你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孤独有孤独的好处,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孤独久了,就会有一种顾影自怜的荒凉感,在适当的时候,跟亲人、邻居走动走动,会让我们重新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热度。

治家之道,虽只有八字,我却差的太多。

治家八字诀

家中一切,自沅弟去冬归去,规模大备,惟书、蔬、鱼、猪及扫屋、种竹等事,系祖父以来相传家法,无论世界之兴衰,此数事不可不尽心。

凡屋高而天井小者,风难入,日亦难入,必须设法祛散湿气,乃不生病。至嘱至嘱。

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乡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尝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三不信 : 巫 江湖术士 迷信

说起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物。据曾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35岁以前)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他有书不读,常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人的讥笑。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为了便于耕作,曾星冈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后来,星冈公传下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曾国藩的私人藏书楼富厚堂的正厅取名“八本堂”也是因此而来。

据说,有一次,因为宅基地的事情,曾家和湘乡的一位大乡绅闹了场官司。曾星冈因为不识字,只好请秀才帮忙写状子,可耿直的他又不愿意给写状子的秀才打点银子,结果让一位代写状子的秀才给捉弄了一把,有理的事硬让这位老秀才的“妙笔生花”给写成了无理。到了县衙后,曾星冈才知道被人耍了,因为诉状不占理,曾星冈自然败诉。大乡绅胜诉了,更加不可一世,当着曾星冈的面奚落他:“在湘乡还有敢跟本老爷斗的人?我的两个犬子可都是秀才,秀才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垒出来的。连秀才都供不起就想打官司?你真是昏了头!”一番讥讽的话把曾星冈一下子气病在床上半年多。这场失败的官司耗去了曾家五十多两银子,加上被霸占去的宅基地,恐怕得二百两开外,对曾家可不是个小数目。这场官司让曾家元气大伤,曾星冈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这样的窝囊气,他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后代子孙读书识字,在家庙的神位旁张贴一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曾星冈为了几个孙辈能有出息,考取功名,特意花高价从长沙聘请了私塾老手陈雁门做启蒙老师,专教已经到入学年龄的长子曾麟书读书习字。(陈雁门是一名六十二岁的老秀才,手底下出息过两个举人门生。他是名震三湘育人有方的私塾高手。)曾星冈慢慢地喜欢接近读书人,宴请文人雅士,觉得这是很开心的事情,曾家以后也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曾星冈有三个儿子,麟书是长子,次子名叫曾上台,20多岁便夭折了,幼子名叫曾骥云。曾麟书字竹亭,后人尊称他为竹亭公。可是天公不作美,曾麟书天生愚笨,虽然努力读书,但却屡试不第,大半辈子精力都花在了应试上,也没有取得什么可喜的功名。到了取妻生子年龄,仍然是名童生;等到曾国藩哥几个出世,直到入学年龄,曾麟书还是原地踏步,没有一丝出息。曾星冈知道,指望儿子振兴家族比太阳从西边升起来都难,只好把主要精力花在几个孙辈身上。为了避免孙辈们惹上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以身作则,勤俭持家。针对自己少年任性、不求自立而后痛苦自责,历经艰辛才有所成的经历,曾星冈经常对少年就十分懂事的曾国藩说:“人要以懦弱无刚为耻辱,男儿应当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江氏家族,尤其是曾国藩的外祖父江良济对曾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江良济本是湘乡处士(注:未有功名之人),号云峰。江氏迁到湘乡后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来,江良济的祖父积蓄颇多,在当地是个有名的富人。

江良济的父亲江宏辉本是国学生,颇有豪侠气概,加之家业丰厚,因此远村近邻都很敬重江氏一家。比起曾家来,显然要富裕得多。

由于多次科场失意,江良济决心“弃场屋为族之领袖”,于是“轻财好义,家遂中落”。 江良济有着山里人铁一样的性格,“虽然贫困不遏,其志未少损”。

将女儿许给曾家时,他曾对曾麟书寄予厚望,说:“吾人为学,苟能不以外物移其志,不以世不录用向迂其业,但优游渐渍,自能得乎?古人深造之义,吾知汝固能力学者,汝后嗣昌大有成,足以重为吾道之光,勉乎哉!当及她戚之也。”意思是说,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发达不是马上可成的,而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像跑接力赛一样,不能停下来。这就是“深造之义”。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正是在这种环境的薰陶下成长起来的,坚强豁达,深明大义。可以说是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众多优秀品德。 她生长于教养之家,入曾家后勤俭简朴,贤良淑惠。她的娘家人也如其外祖父一样,对曾国藩兄弟的影响不可低估。

江氏与曾麟书结婚四十多年中,先后生有九个子女,除两个女儿夭折外,全家十多口人的衣食都由她一人操持。

偌大的家庭,吃穿等事筹划极不容易,但她把这些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曾麟书也不时为家中人口众多忧郁烦闷,但江氏常以宽广的胸怀温方劝慰。这种贤德性格都得益于娘家时的耳濡目染,早已融入到血脉之中,形成了极为坚强的性格品质。正是由于她的家境相对于曾麟书家来说稍贫一点儿,加上父母,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这使得她在娘家就养成了一种人口众多的大家族的胸怀,并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且将这种思想作风直接带到曾家,给予曾国藩兄弟以直接言传身教,影响极大。

曾麟书一直十分敬佩岳丈,象仰望其父曾玉屏一样,因此,经常携妻儿回外家,除有探望之意外,也有亲近学习的因素。另一原因是曾国藩十岁时,还曾到外祖父门下读书(江良济在家设馆课徒,招收了几百门生)。

据说,江家旁有一水井,一次曾国藩跟外祖母去提水,与表弟相挤,掉进井里,幸被江良济救出。江良济晚年信佛,认为这是江家与曾家的祖德相报,并从外孙掉进井里险些“浸死”二字的谐音预言:外孙将来一定会成为“进士”。这说法固有迷信之处,但与江良济大气、自信、幽默的性格不无关系,你想呀,孩子掉水井差点儿淹死,还不把家人吓个半死?!

这么幽默风趣的一说,岂不是把大家从惊魂未定中释放出来了。这与不小心打破碗碟,有心人一句"岁岁(碎碎)平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国藩的母亲不仅勤奋坚强,更是在不停劳作下锻炼成了强健的体魄。如曾国藩的父亲写信给他时:"每告知宽一曰:'予夫妇强健'。宽四(国潢)、宽六(国华)、宽九(国荃)、厚二(国葆)兄弟也多次来信告诉兄长:“母亲大人身体康健。”

特别是:宽九于咸丰二年(1852)二月二十三日《致长兄》信中说:"黎月翁处寄来细茶三篓,曝笋一篓,若犹未到,必须详查。两样土产,母大人皆亲手经营,颇觉得意……"

既可见江氏勤奋且体健,又可见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种舔犊之情。

可惜江氏未等到见子荣归故里而一笑仙逝。虽然此事为曾家避讳,怕传出有损老母形象,颇有乐极生悲之嫌。但历史总是留有痕迹,还是被有心者发觉。现辑录如下:

时间:咸丰二年六月十二日,这一天有点特别。是日宽一接到圣旨,蒙放江西乡试主考官。

地点:在离京师三千里之遥的湘中荷叶塘。

事件:宽一(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突然逝世了。

简况:当时江氏未满68周岁,且体格强健,无半点疾病。江太夫人也欲去京师儿子处养老。

原因:后来,双峰县的文豪朱尧阶先生在他的《淡禄堂杂著》几首联语中,记载了江太夫人“一笑成仙”的事情。

欲知后事如,请看下回: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十三回      欧阳出书香门第    秉钰奉耕读人家

关于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求助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