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汤和墓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1收藏

有关汤和墓资料,第1张

  汤和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参见)。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名汤和墓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汤和,凤阳人,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末随朱起义,屡建战功,官至信国公,死后封东瓯襄武王。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墓室是一座依山构筑的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物。高3米,宽3石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墓南神道,长225米,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马、羊、狮、武士,雕刻线条流畅粗犷,当代古建筑学家认为,此系明初石刻中的精品。现己划入蚌埠市的龙湖公园。

  公元1395年,明朝著名的开国将领汤和病逝于安徽凤阳。这位军事史上的一代名将,早在幼年时,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好友。他追随朱元璋数十年,在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从而成为明朝开国重臣。汤和病逝后,皇帝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敕葬安徽蚌埠龙湖南岸的曹山南麓。

  今天的汤和墓墓园,庄严肃穆,松风如涛。作为功臣封王者,汤和的墓葬规制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规格。在墓前神道的最南端,立有一座高为635米的神道碑。但令人费解的是,原来刻在石碑上长达数千字的碑文,已被人逐字凿去。究竟是何年何代何人所为,至今仍无定论。业界认为是,碑文的作者方孝儒在建文帝在位时曾任翰林侍讲博士,深得器重。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命他起草登基诏书,他掷笔于地,拒不受命。朱棣用灭九族来威胁他,可他回答说,“虽灭十族,亦不附乱!”结果被杀,除灭九族外,还杀他的学生,以成十族,株连至死者870余人。《明史》本传中明确记载:“永乐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因而当年由方孝儒撰写的碑文也要凿去……而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所为。当时汤和墓周边区域均为凤阳府属地,李自成起义军在这里的破坏活动频繁,而且汤和墓周围的明代墓碑也有类似被凿去碑文的现象。在长达225米的神道尽头,坐落着汤和墓享堂。今天人们看到的享堂大殿,是一座三开间木结构歇山式仿宋建筑。汤和墓为明代墓葬,为何享堂的建筑风格却来自宋代?原来,在1973年文物工作者对汤和墓进行考古发掘之前,这里所有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在多方查询文献资料未果的情况下,考古人员从原享堂遗址清理发掘出了一部分建材残件。经过反复论证,专家认为,元代统治时间较短,加之年年征战,很难形成特有的建筑模式。因而明代初期的建筑形制和构造特点,仍然沿用宋代风格。享堂之南便是汤和墓墓冢。今天,人们从位于享堂内的墓道口下行,便可进入墓室。

  汤和墓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两室。墓室整体凿山而建,在前室拱门两侧,还可见裸露的山体大石。据专家考证,汤和墓墓室在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1973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发掘该墓时,偌大的砖石墓内被捣碎打烂的陶瓷片随处可见,虽然清理出上百件精美文物,但都是一些小件。而令考古专家惊喜不已的是,这么一件大型青花带盖瓷罐竟然完好无损,未被盗走实乃不幸中之万幸。 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罐”青花瓷器可谓是国之瑰宝,是研究元明之际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历史已经远去了数百年。这墓园中的古冢松涛,如今已是蚌埠市的“龙湖八景”之一。

  注:珍贵的元青花双兽耳大罐,又称“僧帽盖钮青花罐”(如图)。高475厘米,口径166厘米。1973年在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明初大将汤和墓出土,是景德镇窑元青花瓷中一件难得的大器。 青花是一种传统的釉下彩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这件埋藏地下650余年完好无损的青花瓷罐,造型浑圆俊秀,纹饰绚丽多姿。侈口直颈,斜肩鼓腹,肩腹交界处置对称双兽耳,下为矮圈足。通体绘有花纹六层。盖子绘莲瓣和金钱纹各一周,颈绘海浪纹,肩部饰连续的仰莲瓣纹,瓣纹中填绘杂宝。肩腹交界处绘二方连续花卉缠枝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以六朵盛开的牡丹大花为中心,枝叶缠绕其间,婉转多姿。下腹绘卷草和仰状莲瓣纹。通体纹饰富丽繁密,层次分明。青花色泽浓艳,釉面肥厚莹润。

朱元璋所杀官员和功臣,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贪污受贿枉法的,这类人最该杀。第二类就是怕功臣造反的,一般是功劳太大,又不服管教且有般般劣绩的功臣;汤和都不在此两类之中。

朱元璋不杀汤和,有深刻的背景,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汤和与朱元璋是安徽凤阳的老乡,史载“与太祖同里闬”,这就可以证明汤和与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交情,而且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从小就是孩子王,因此,朱元璋从小就和汤和是好朋友;

第二,朱元璋在当和尚的时候,就是在汤和的介绍下,才走上反抗元朝的道路上,因此,那时候的汤和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革命的老师和领路人的形象;

第三,汤和在朱元璋初为士兵之际,当时朱元璋是郭子兴的禁卫军,但是那时候身为千夫长的汤和就把自己当作朱元璋的小弟,每天都是一个千夫长跟在一个普通的士兵后面,他们彼此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汤和在那时候就有如此博大的胸襟,也是对朱元璋没有威胁的。

其三,汤和懂得全身而退,也懂得及时让位,把自己所受的奖励全分下去,丝毫没有篡位的想法。朱元璋杀功臣有着严格的标准的,即是否威胁的国家的统治,其实没有杀的不光是汤和,还有一个是耿炳文,他们一个是没有心思去危害到国家的统治,一个是擅长防守的大将,他们都没有能力危害到国家统治;

总而言之,汤和是朱元璋的朋友中,没有被朱元璋杀,活得比较长的。因为他知道急流勇退,主动提出退休,交出兵权,解甲归田,这当然是朱元璋最愿意看到的。汤和晚年回老家凤阳,汤和远离政治中心,安分过日子,才得以保全性命。

熟悉历史的大伙儿都会对朱元璋这个人很是佩服,就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开局一个碗,打下了偌大江山。对于他的佩服之余,我们也会感到心有余悸,感觉他真的是太狠了,大肆的屠戮功臣,开国元勋们简直是十不存一,只剩下了汤和、沐英、耿炳文等寥寥数人。在我看来,汤和不死,有两个原因。

第一,汤和太聪明

汤和,字鼎臣,濠州人,和朱元璋同为凤阳老乡。汤和还是朱元璋加入元末农民起义大军的引荐人,所以,汤和与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是同乡加战友,可谓是感情深厚至极了。

汤和曾有次发酒疯,得罪了朱元璋,他镇守常州的时候喝多了酒,想见朱元璋但没见到,就不满意的道:“我坐镇在这个城池,往右看就往右,往左看就往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这座城都是我权力最大,我要是想拿他投靠敌人,你也没法子。其实汤和没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只是想让朱元璋更尊重他而已。但朱元璋不这么想啊,你这是什么意思?威胁我?

《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汤和、徐达可谓是明军中的第一扛把子和第二扛把子,后来因为酒后失言以及战败的缘故,在大明建立后论功行赏时,二人的差距悬殊。比方是徐达被封为了魏国公,禄五千石,汤和呢?榜上无名,直到第二年才被封为侯爵,侯爵上去才是公爵,而且工资也只有一千五百石。到汤和封公爵的时候都到了立国十一年的时候,朱元璋还特别小心眼的将酒后失言那件事刻在丹书铁券之上。

《明史汤和传》:“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除此之外,汤和无疑是非常了解朱元璋也非常聪明的一个人,《明史》说他:“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卓然非人所能及”。

汤和是诸将之中第一个知道朱元璋心思的人,他主动带头交出兵权,并想着卸甲还乡,跟朱元璋道:“我年纪大了,不行了,让我回家养老吧。”

《明史汤和传》:“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这翻操作让朱元璋龙心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给他一个监工防倭戍海城的肥差,还让自己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娶了汤和的女儿做王妃,使汤和也同徐达一样做了皇亲国戚。

到了汤和晚年的时候更是谨慎,自己在家养了一百多个小妾啥的,每天喝喝酒看看跳舞,日子不要太舒服,也不跟人家谈论国家大事,这就是汤和的聪明之处啊,为什么?因为朱元璋特别忌讳结党营私这种事情,傅友德不就是这样被朱元璋给和谐掉的?

若干年后,汤和患病失声,朱元璋闻讯即日探视。汤和病重,“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汤和死后,皇帝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同样很重要的四个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刘基都是怎么死的?

常遇春是在四十岁的时候班师回朝路上突然暴毙,朱元璋还亲自去参加了常遇春的婚礼,还按照当年宋太宗追悼赵普的规格,来追悼常遇春。这个时候不可能是朱元璋杀常遇春的,因为还是用人之际,不可能自断臂膀。

《明史·常遇春传》中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

徐达则是患病了,在五十四岁之时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还给其三世皆王爵,这份礼不可谓不大。

而李文忠有点不一样,他生病的时候人家医生去给他治病,结果没治好,死,朱元璋怀疑是这个医者下毒了,直接降低其爵位还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出徐达和李文忠死后,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追封,徐达并不是吃烧鹅死的。

而刘伯温之时就是胡惟庸搞得鬼了,《明史·刘基传》中记载: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

《明史》还记载,刘伯温在北京养病,胡惟庸派人来看他,结果吃了药之后肚子里长出了石头来,自此一命呜呼。

可见《明史》中并没有说刘基是朱元璋害死的,反而是胡惟庸下药害死了刘基。还有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很尊敬的,不止一次的说他是自己的张良,每次见到刘伯温不是喊名字,而是尊敬的叫先生。

那朱元璋杀的这些人都是谁呢?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前前后后十四年,牵连到了四万人之多,和朱元璋起兵的淮西勋贵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什么会这样?

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帝王心思,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和他们坐在地上喝着酒骂娘的朱重八了,而是坐在那龙椅之上的帝王。

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换了谁都有点受不了,更别说是朱元璋这种本就心狠手辣的人了。我举几个例子给你们看看啊。

蓝玉每到一个地方就任由自己的士兵骚扰百姓,后来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家奴们简直无法无天,他的部下连朱元璋的话也不听,只听蓝玉一个人的。

胡惟庸,做丞相的时候屡次抢朱元璋的风头,还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冒充皇帝下旨杀了刘伯温。李善长呢?他的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他的权利欲望太强,和胡惟庸勾结,在朱元璋让他退休之后还是不收敛,强行复出,并且私自动用军队,家人欺压百姓。

就这桩桩件件谁受得了?不免做的太过了吧,而其他淮西将士也是,团结在这些人周边想和皇权抗衡?这是干什么?不灭你灭谁?

8057全国馀姚黄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庆曾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鄂垣朱印刻本 一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卷端作《馀姚黄氏家乘族谱》。

8058全国黄钮同宗谱不分卷附松阳母集二卷钮

氏源流考一卷

(民国)钮永建编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北图 华东师大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等地。谱始修於明万历

二十二年。

8059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

(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8060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8061上海金山赞氏族谱

(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国书公司铅印本

二册

北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8062 上海竹冈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宗麟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上海文管

注:初辑於清乾隆十年。

8063上海嘉定练西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黄守恒纂修

民国四年(1915)诚明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上海图 上海嘉定县博 江苏常州市

苏州大学 安徽博(残) 日本 美国

注:清初上衡公始修。

8064上海嘉定黄氏雪谷公支谱十卷

(民国)黄士焕等编辑

民国十二年(1923)江夏雪社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上海文管 广西柳州市图

美国

注:江苏句曲后迁嘉定县。

8065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

(民国)黄土焕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1、3、4卷)

8066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

(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上海文管 美国

8067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炖纂序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材

8068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黄金高 黄宗和主修 梅盛兴编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宜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069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黄承昆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美国

8070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

(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江苏南通市图

8071江苏海门黄氏家乘

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二册)

8072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8073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黄宪民 黄荣锦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常州黄氏留馀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五年黄寅亮。

8074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075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

(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076江苏常州山下前黄黄氏家谱十卷

(民国)黄麟荣 黄森荣主修

民国十五年(1926)黄氏仁德堂木活字本

江麻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黄银南。

8077江苏常州韦墅黄氏家乘□□卷

(民国)黄兆鼎编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3)常州黄氏孝友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八卷)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二十一年黄珍玉

8078江苏无锡梁溪黄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黄令闻等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庆传堂刊本 八册

美国

8079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黄文炽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敬堂刊本

科图

8080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

(清)黄凤来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敬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7、10)

8081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费琳重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源远韦刊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8082江苏无锡梁溪黄氏续修宗谱四十卷

黄镇南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居正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上海图

8083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黄若晟 黄启业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元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8084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袁继唐 毛连玉编

清道光十八年(1838)五桂常活字本 二册

北图

8085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黄章栋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望烟堂治字本 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注:卷一有道光十八年黄圣功重修序。

8086江苏江阴暨阳黄氏宗谱六卷

(清)黄章栋等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8087江苏江阴黄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黄志远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古本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76)黄海道始修,此为四修。

8088江苏江阴月城黄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亮邦 黄省忠等编辑

民国六年(1917)古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86)黄道创修,此为五修。

8089江苏江阴申浦黄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黄良书等修

民国九年(1920)务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8090江苏江阴青暘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8091江苏宜兴乐大桥黄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桢总编 黄炳宣主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一诚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宋崇宁二年黄云始修。

8092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

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美国

8093浙江馀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094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

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科图(残缺三册〕

8095浙江萧山黄氏侑遗录附昭潜录二卷

(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096浙江箫山棣上黄氏家谱三十卷

(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 二十一册

浙江图(存二十五卷)

8097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

刻本 二十一册

上海图

8098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录

一卷搜遣录一卷词翰录四卷偌遗录二卷词翰

续录二卷

(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8099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九卷首一卷

(清)黄中咸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萃涣堂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8100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

录四卷借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

黄伯英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北图

8101浙江萧山黄氏宗谱

(清)黄士 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五柱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8102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黄嘉谷续修

民国十六年(1927)第九洞天彝叙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8103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稿本 九册

天一阁

8104浙江馀姚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立贤 黄宝通等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105浙江馀姚黄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黄钹重续辑

清光绪三年(1877)享伦堂木刻本 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8106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黄豫续修

清光绪六年(1880)永思堂刻本 四册

浙江图

8107浙江馀姚姚江四明黄氏宗谱六卷末一卷

(清)黄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树德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8108浙江馀姚四明黄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黄廷范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树德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注:卷末有清光绪二十三年黄震重修宗谱跋。

8109浙江馀姚四明黄氏家谱四十六卷

(清)黄采风总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第九洞天孝子里

铅印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扉页作《黄氏真宪谱》。宋景定进士黄遇龙

始修。

8110浙江馀姚姚江狮山黄氏宗谱五卷

(民国)黄金声辑录

民国四年(1915)五桂堂钞本

北图(缺卷5)

注:有民国四年黄金声狮山总辑修谱序。

8111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末一卷

黄思楏 黄汝砺等修

民国九年(1920)永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清嘉庆十三年黄静涵始修,此为三修。

8112浙江馀姚黄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廷范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永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8113浙江馀姚竹桥黄氏宗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黄庆曾 郑铖等修辑

民国十五年(1926)重辑享伦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浙江馀姚梨州

文献馆 四川图

注:卷端作《姚江竹桥黄氏宗谱》。元至元二年

黄茂创修,此为六修。

8114浙江馀姚四明黄氏牌宪支墙里家谱十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汝松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六册

北图

8115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6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年(1914)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7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刻本 二册

浙江鄞县档

8118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氏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天一阁

8119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黄廷翰 黄昌岐等重修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卷端作《黄氏重修世系宗谱》。明洪武十九

年十世孙黄元祥始修。

8120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8121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浙江慈溪县档(存二卷)

8122浙江奉化黄氏支谱

民国间木活字印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记事至民国三十七年。

8123浙江象山马坡堀坡黄氏谱一卷

(清)马思容续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钞木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4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

(民国)屠耀台续修

民国十年(192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5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

(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6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7浙江象山象东珠岩黄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畲重修

民国元年(1911)钞本 三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要是说杀开国功臣最猛的皇帝,估计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刘邦同志也不能和他媲美的。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屠刀几乎砍向了每一个开国的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蓝玉等等。

朱元璋杀人不是单单杀一个,而是杀一群、搞连坐的模式。明朝三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每个案子都杀了几万人。老朱杀来、杀去,搞到后来都没人干活了,有好多官员都是戴罪干活,甚至还有“戴枷坐堂”的。

老朱为啥这么热衷于杀开国功臣,又为啥单单留了一个汤和没有杀呢?我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几乎所有的皇帝得到大位之后都会杀开国的功臣,因为这是现实需要,俗话说的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是像老朱这样杀这么彻底的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我认为老朱这么做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夺得的皇位,难免有自卑情绪和“被害妄想症”,所以干起事来刻薄寡恩、毫不留情。

草根出身对皇位更加珍惜,绝对不允许有威胁的势力存在,有时候就过于的刻薄寡恩、防卫过当了。

为了下一代,朱元璋的儿子英年早逝。老朱立了他的孙子当太子吗,应该怕自己死后,孙子镇不住场子,所以屠杀功臣、刻薄寡恩也是为了下一代着想。

朱元璋天生性格多疑、冷血无情,打天下的时候为了皇位还能暂时隐忍,一当上皇帝薄寡恩就立刻暴露出来了。

总之,朱元璋这么做都是为了朱家的天下、朱家的子孙和自己的位子吧。他只是比别人更加迫切、更加彻底一点罢了!

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濠州钟离人,也就是安徽凤阳人,汤和与老朱是同乡,而且两家离得不远。估计小时候认识,或者是发小一类的。

公元1352年,汤和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作战勇敢有功被封为千户。汤和就给朱元璋写信,让他也来投奔郭子兴,此时朱元璋正在皇觉寺。也就是这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当时谋反的信被别人发现了,老朱一想估计也活不成了,索性就投了义军。

朱元璋后来混的风生水起了,把郭子兴的干女儿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这段感情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后期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马皇后出马基本最后还能混个“刀下留人”。

朱元璋在义军里面的江湖斗争失败,带着徐达和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了濠州城,到定远去,队伍不断扩大,最到达到两万多人。汤和随朱元璋攻打大洪山,攻取了滁州,汤和被任命为管军总管

公元1372年,汤和担任右副将军,随徐达北伐。回京后,被封为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

有关汤和墓资料

  汤和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