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不只有三俗----《白事会》里的京城四大名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相声不只有三俗----《白事会》里的京城四大名医,第1张

        《白事会》是传统相声之一,以丧事为主题,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马三立、马志明都说过,郭德纲也用过。当中都有一段,说到北京城四大名医,马三立说的是:“你爸爸这一辈子真是为家为业操劳过度,以至他老人家年老气衰,心脏之症痛绝俱裂,经北京著名的医师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施今墨各大名医临床会诊,结果是医药罔效……”。郭德纲和马老的版本稍有不同:“要说你们老爷子不容易啊。这一辈子为家为业操劳,以至年老气衰,心脏之症痛绝俱裂,虽经北京著名的医师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以及西医方世山,各大名医临床会诊,……。”除去少一个杨浩如这点差异,对其他京城四大名医应该是都认同的。

        对于“四大名医”,现在可能连北京人都不太知道了。对这一称号的由来,一般说法是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在北京进行的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任命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金墨、孔伯华、汪逢春四人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也有人说,是因为这四位几乎在同时悬壶应诊,医术高明,患者信服,所以称“四大名医”。总之,他们的名声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家喻户晓,一有什么疑难杂症,人们就会说:找四大名医瞧瞧去呀!

        “四大名医”各有所长:萧龙友擅长治虚劳病;汪逢春长于治湿温病;施金墨擅长于治疗心脏病及其其他内科杂病;孔伯华则以擅治温热病而出名。

          “四大名医”中,萧龙友给孙中山、袁世凯、汪精卫都看过病;孔伯华去过香山双清别墅给主席看过感冒;施金墨给周总理看过病,总理在很多场合介绍施金墨时候都说施先生是他的保健医生。

        萧龙友先生不仅是名中医,也是文史学家以及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画家。解放前有人花钱向病人买萧先生的脉案方书,裱起来当艺术品欣赏。旧时老中医带徒弟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这确实是中医的一个优良传统。

        孔伯华出身于官宦之家,据《孔子世家谱载》:孔伯华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属“大宗户”,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的第二子孔贞宁的后裔。1929年国民政府任命汪精卫为行政院长当年二月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抛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提案,引起公愤。当年3月17日全国中医界在上海抗议集会,孔伯华被选为临时大会主席,并与其他五名代表前往南京请愿。在南京,孔伯华与汪精卫打擂台,分到高烧、咳嗽等六名病人,以中医方法治疗效果相当好,让汪精卫撤销了相关议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中医界把3月17日当做节日庆贺。

          四大名医也都是医德高尚之人。孔伯华当年悬壶应诊时,早上前十个病人往往是免费的,他知道只有穷人才会早早就排队等候看病,而且还为这些病人准备免费的早餐。在担任北平国医学院院长期间,他不辞辛苦,带领学生轮流实习,有时还要管学生的吃住。虽然孔伯华门诊收入颇为可观,但由于他乐善好施,所以他这一生,既无恒产,又无积蓄,逢年过节,还必须向达仁堂、瑞蚨祥、谦祥益几家借债,加以维持。因为医德高尚,施金墨在1959年无偿献出了治胃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气管炎等十大处方。这十大处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丸”、“气管炎丸”,被制成成药,在每年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后来施金墨又陆续地把自己的一些秘方无偿献给国家。

        客观地说,名医如果能得到患者赠匾当然是很荣耀的事,但如果弄得如同书画展览,则不免有炫耀之嫌。这四大名医对赠匾都看的很轻。萧龙友的家门口只用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刻着“萧龙友医寓”五个小字,仅供求医者辨认住址而已。很多被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上乘、装饰优雅,但一块都不往墙上挂,积多了还叫人刨平,变成制作家具的木料。汪逢春的书斋就叫“泊庐”,取淡泊明志之意。他曾经说:“医家之技术如何,病家自有公论,何用自我吹嘘?

        ”四大名医时代并非没有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但大医精诚,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气象,一种抱负!四大名医,何以成其大;今日名医,何以如此多?其中道理不过两个字“精诚”。

       

中国历史上,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传来延续和发展。此次新冠泛滥,中医中药也算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但是毕竟不是求医问药的主流方式和渠道,还好有说相声的记得他们,也有写书的人记录了当年名医的言行与方剂,我们才有回顾名医风采的可能。愿中医事业能发扬光大,愿名医的大医精诚、普及世人的医德和宽厚

姓氏起源

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后。

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学人。

③千家姓;千乘族。

按:春秋时晋国有承盆,后汉有侍中祭酒承宫,宋有威仪节度使承之,明有兖州同知承谷容。今有程砚秋原姓承名麟。

后汉书有承宫传,文如下: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三府更辟皆不应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议论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面显宗勑自整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仪容者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卒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述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承氏郡望在千乘,但有毗陵承氏宗谱存世,毗陵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韩国有承姓。称光州承氏,亦以千乘承氏为本源。

满清皇室的人都姓爱新觉罗或姓肇。当清朝从东北入关,建都北京统治权全中国之后,清皇室的人就有以名为姓,即所谓随名姓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特权思想的表现。在中国,清朝以前,就有一人犯罪株连全家,甚至株连九族的做法。清皇室为了避免其家庭中有某人犯罪而株连其家人,因而产生了随名做姓的做法。这样,父与子、兄与弟因姓氏不同,可防止被株连。但新改的姓必须是中国“百家姓”一书上没有的姓。

历史名人

承淡安,中医学家。原名启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1920年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习,1925年独立行医。1928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研究社,后又在无锡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扩建为中国针灸讲习所。1933年10月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刊物《针灸杂志》。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从中发现了《铜人经 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使这部古典珍籍失而复得。他还被东京针灸高等学校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回国后,他于1936年7月创办针灸疗养院。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先后培养学员3000多人。抗战8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承淡安带病参加教学和管理。1954年,被江苏省人民 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从此,他更加奋发有为、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因积劳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著书立说甚丰。自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伤寒论新注》等15种,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200多万字。1989年,“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讨论会”在其故乡江阴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部省市领导150多人出席大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承忠委 男,1933年4月生,安徽省芜湖县人。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皖南分所所长、研究员、主任医师。被聘为客座教授、研究员、专家、名誉校长、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副理事长、会长、编辑等30余职。大学毕业,从事医、教、研、工作已51载。擅长中医内、妇科和疑难病症,旁通各科。出版著作《临证撷萃》一书获世界优秀成果奖,参编《时方新用》、《中医学》、《临证备要》等18部医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获国际、全国、省优秀论文成果奖37次;参加国际、全国学术大会交流的论文38篇,如《痰证从肝论治》、《红花桃仁煎临床运用》等10余文,分别参加在香港、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交流。1978年安徽省 授予“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88年授予“省优秀学会干部”、1989-1998年被评为“全国名医”、“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人才”、“当代中华杰出名医”等称号。颁有王光英、吴阶平等副委员长和崔月犁、陈敏章等卫生部长们题词的荣誉证书80余册,获金、银、铜奖牌6枚。中央、省、市有关报刊、广播、电视台等20余次采报其业绩。传略已入编《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名医大全》、《世界名人录》等50余部辞书之中。

相声不只有三俗----《白事会》里的京城四大名医

        《白事会》是传统相声之一,以丧事为主题,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马三立、马志明都说过,郭德纲也用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