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请见:曾氏宗亲网http://wwwzengshinet/Class4html
wwwzaobaocom/chinese/surname/pages/story_zenghtml
上古周朝时候,周宣王将自己的母舅申伯封在“谢”这个地方。申伯受封后在那个筑起了谢城,建立了谢国。后来谢国君主的后代就用地名做姓,世代姓谢。另外一支,是唐朝时北方的鲜卑族人谢偃的后代,相延用谢姓。原来黄帝的后代中有一支迁居在东北鲜卑山区,便得名鲜卑族。
谢姓先人还有如:〔谢安〕晋朝将军,文武双全,他善于弹琴,为人沉着冷静。他胸中计谋万千,深知哲学、兵法、天文、地理,指挥作战神出鬼没,战无不胜。他指挥的“淝水之战”是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谢灵运〕南北朝时的诗人。那时文人喜欢游山玩水,一边吟咏诗歌,产生了山水诗。谢灵运是做山水诗的好手,当时极受赞扬。
姓氏何来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姓氏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郡望堂号
堂号:
威怀堂。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为堂号。
郡望: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姓氏家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南[nan]
姓氏源流
南姓起源有五:
①、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源韵谱》所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遂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②、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③、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④、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⑤、出自他族,满族南姓来自那拉氏;今藏、满、回、蒙古、朝鲜、僳僳等民族均有南姓。
迁徙分布
南姓起源较多,很早便分布中原大地及边远地区,而以陕西、山西为主要聚居区,后逐渐向东、向南扩展。汉唐之间在河南、安徽交界处形成郡姓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在浙江、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陕西、辽宁、湖南、广东、广西以及新疆等地均有南姓分布。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汝南郡 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②、堂号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历史名人
南霁云 (-757),唐将领。顿邱(亦称顿丘、敦丘,今河南浚县西;一说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善骑射,少为舟子,后为张巡将。安禄山反,从巡守睢阿(今河南睢县),既而城中食尽,霁云奉命突围出,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又欲留他,设宴飨之;霁云拔刀断指,不食而去。复冒围入,后城陷被执,贼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与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文学家。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开元二十七年(739)登进士第。至德二载(757)任给事中,奉使吐蕃。后坐事贬崖州,经岳州,贾至有诗赠之。著有《续神异记》,载冥祥灵验故事,今不存。
南 卓,唐学者。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另著有《唐朝纲领图》、《南卓文》等
南企仲,明臣。居益族父,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文选郎、太仆卿。请亟罢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级。复被张凤翔弹劾,削籍。天启时,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
南居益 (-1643),明将领。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进士。天启时,曾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后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代张风翔为工部尚书,不久削籍归乡。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将领南仲;春秋鲁国季氏字臣南遗、南蒯,齐史官南史,晋美女南威;战国韩大臣南公揭,卫大臣南文子;辽状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师仲、南大吉、南居业、南仝,史学家南轩;清大臣南洙源,将领南天祥、南天章等。近当代南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南萍,物理学家南秀华、南京达,电力专家南志远,化工专家南仁植,材料专家南策文,天文学家南仁东,农学家南文元、南都国,植物学家南寅镐,地质学家南延宗,数学家南基洙,医学家南龙哲、南征,经济学家南汉宸、南钟万、南江,企业家南存辉,法学家南英,哲学家南同茂,历史学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学家南俊英,图书馆学家南润根,翻译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编辑家南尚铉、南云瑞,国学大师南怀瑾,古典文学专家南矩容,新闻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见、南翔,诗人南永前,书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画家南恽笙、南海岩,版画家南洪申,表演艺术家南慧云,田径教练员南康荣,航模运动员南雍等。
南姓宗祠通用联
姓启商代;
望出汝南。
指南姓源流和郡望。
谕忠义以啮指;
得璧马而反忧。
上联:唐代顿邱人南霁云,少年时为人操舟。安禄山反叛时,巨野尉张绍起兵,任他为将。后跟从张巡守睢阳,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奉张巡命率精锐骑兵三十突围求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愿出兵,仅用美食招待他。他说:“睢阳的将士已经饿了一个多月,我不忍心一个人吃。”说着,抽出刀来,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阳,城破后被杀。唐宣宗时,与马周、褚遂良、娄师德、张九龄、张柬之、张巡、许远、柳浑等三十七位名臣名将,画图凌烟阁。 下联: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当时晋国的智伯准备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国四匹野马、一块白璧,卫国君臣大都非常喜欢,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卫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无功的赏赐、无由的礼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卫君把他的话告诉给边境。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至边境见卫人有防备而退兵,说:“卫国有贤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预谋”。
铁面御史传名远;
忠勇将军享誉高。
上联:明朝弘治举人南仝,官至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挠,多所平反,论劾不避权贵,豪强敛迹,称为“铁面御史”。下联:南霁云。
王国武臣,具攻战方略;
圣门高弟,得道学渊源。
上联:周朝南仲,周宣王时将领,《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下联:春秋鲁人南宫括,即仲孙闵,以居南宫,故以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讲,事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常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之女。
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
谕忠义以啮指,共仰唐臣。
上联:南文子。下联:南霁云。
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
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南怀瑾撰南姓宗祠联。浙江温州南氏始祖南巘,宣和年间进士,任江苏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南渡,返海来温,见瓯之重石(今乐清磐石镇重石村)山水佳丽,遂乞休隐处,宋高宗敕封为“护驾功臣”。绍兴末年,其子迁到海滨定居,后代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号曰南宅。
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的记载是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说法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姓。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扈」源出
扈(Hù)姓源出有二:1、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2、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扈氏祖宗
有扈氏。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我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迁徙分布
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姓启扈国。——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指扈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馆推棣萼;威振枣阳。——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北宋初安次人扈蒙,字日用,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后周时官右拾遗,并直史馆,当时,他堂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二人共同掌管内外诏令,时称“二扈”。人北宋,扈蒙任史馆修撰,与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又与李叻等人同编《文苑英华》,另著有《鳌山集》。下联典指南宋淮人扈再兴,字叔起,骁勇而有膂力,善于应变。作战时,总是披散着头发,光着膀子,赤着双脚,挥舞着双刀,大声呼喊着冲人敌阵。曾在枣阳大败金兵。官至神劲统制。
学优日历;名重碧鸡。——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指五代末扈蒙事典(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双名将;兄弟两才人。——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下联典指北宋进士扈蒙,安次人。字日用,少以文学名。仕周官至知制诰。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世称“二扈”。
户中千祥聚;邑内百卉妍。——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扈姓“扈”字的析字联。
〖扈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时将军甲第;后周学士人家。——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东汉有车骑将军扈云。下联典指后周学士扈载,北燕人,字仲熙,太祖初年进士,有才名,拜知制诰,迁学士。
〖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为政得民,合属挽留上奏;挥戈入阵,屡收战捷奇功。——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明代知府扈暹,由举人知凤翔府,政务宽简,识大体,以忧去任,郡民诣阙保留,及秩满,又保留之。凡三十余年致仕卒。6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下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
宾姓介绍
一、“宾”字原义:
在中国最古老的像形文字,特别是“甲骨文”中,“宾”字图形像“房顶下,一男一女,男人站着,女人跪着为他服务”。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当时是母系社会,只有女方有固定居所,女方占主导地位,拥有绝对强权。当男女双方互相看中后,女方就会邀请男方到其居所,为他服务,过夫妻生活,繁衍后代。这时的男女双方之间是“互相尊敬、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因此才有“宾,所敬也”(《说文解字》)的意思,也才有“相敬如宾”的成语。而当今有人误解“相敬如宾”,就是指夫妻之间像客人一样,那是对“宾”的曲解。
因此,应该把“宾”字理解为,一、互相尊敬,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如“相敬如宾”;二、特别受人尊敬的人,如“国宾”、“贵宾”;三、“姓”,如“宾圉”、“宾须无”等。
二、宾姓起源:
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王时期(公元前1905-1884年)。
根据《湖南松坡公家谱》记载,在夏朝,宾圉曾任司空,辅助建国,成为夏王功臣。在《夏商野史》(明钟惺著)一书的第七、八、十回有宾圉事迹。由此可以确定,宾氏家族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王时期(公元前1905-1884年)。
史书记载: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成为部族联盟首领。禹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王权。禹死后,其子启继王位。他废除了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开始遭遇伯益的反抗,经过战争,伯益兵败被杀。夏启经过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建立了夏朝。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境内)举行宴会。此即钧台之享。夏王朝建立以后,夏王朝内部的贵族有扈氏反对夏启继位,启动用军队镇压了有扈氏的叛乱,才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夏启死后,子太康继立。由于太康追求奢侈*乐的生活,先发生太康兄弟5人争夺王位的斗争,后出现武观叛乱,使得夏朝统治被削弱。太康死后,子仲康立。仲康死后,子相立。这时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夏朝内部王权之争,夺取了王位。但是不久后羿被东夷族伯明氏寒浞所杀。寒浞杀掉了夏后相。夏后相妻生下少康。
少康于公元前1905-1884年为夏王,在世21年。当时,宾圉原为后羿的旧臣。少康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的统治,恢复了夏朝的政权,并任用后羿旧臣宾圉为夏朝司空。(《夏商野史》第十回《少康王封禅定鼎 季杼捉怪位让弟》记载:却说少康王元年壬午登极,即命崇开为太师,虞公姚思为太傅,戴宁为太保,姒靡为司马。召契之后,相土之孙、昌若之子曹圉为司徒。召羿之四臣于东夷,三死一生,得宾圉,以为司空。)
从最近收集的近百年出土的甲骨文考古资料中,发现殷商晚期武丁时期有一重要贞卜史官,名姓为“宾”。在出土的许多武丁时期的甲骨契刻卜辞上,都有他的贞卜纪录以及签名。
据专家学者考证,“宾”为当时“宾氏族”的首领,入为商朝君主武丁服务,任重要贞卜人的职务,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史官,当时宾氏族有封地名“宾”,首领也曾封有爵位称“子宾”。
鄫[鄫、缯、曾,读音作读céng(ㄘㄥˊ),不可读作zēng(ㄗㄥ)]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少康之后裔鄫子,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出自姒姓,鄫子之后,仕鲁者以国为姓氏。”文献《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鄫,周代国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向城镇鄫城前村与鄫城后村之间。”
顺理曾氏源流如下:
一世黄帝公孙轩辕,二世昌意,三世颛顼,四世鲧,五世禹,六世启,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曲烈)。
一世黄帝,为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国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宝,传感应天枢星而孕。姓公孙,长于姬水,一姓姬,居轩辕之丘,名轩辕,称轩辕氏,于阪泉(今山西解县盐池)三败炎帝神农氏帝榆罔参卢,涿鹿(今山西解县涿泽)败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为天子,号有熊氏,新郑县有黄水、黄沟,故称黄帝。正配西陵氏之女嫘祖氏,生青阳(玄嚣)、昌意。举二十五子。传享年一百岁。逝于首阳山,葬于桥山(今山西襄陵)。
二世昌意,降居于若水,娶蜀山氏女昌濮氏,生颛顼。一说子韩流娶淖子氏女阿女,生颛顼。
三世颛顼,继少昊金天氏位,号高阳氏。一说继自黄帝。史籍《汉书·律历志》中称颛顼传穷蝉、敬康、勾望、桥牛五代而鲧。
四世鲧,字熙,封于西羌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广柔),姜姓,史籍《山海经》中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即鲧,为后为陶唐氏帝尧封崇伯,即嵩伯,居河南嵩山阳城(今河南登封),受命治黄河洪水,以围堵之法九年未成,为摄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于羽山,遣祝融处死。配有莘氏之女女嬉,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纪,于砥山梦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舜赐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于石纽山刳儿坪,配涂山氏之女攸女,一名女娲、女娇、女趫、嘎,受虞舜命继鲧治洪十三年,三过家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划定九州岛,征三苗,虞舜欲禅位,摄政十七年。后虞舜征三苗病逝于苍梧(今湖南宁远),禹让辞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隐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镇),三年丧满,仍为诸侯拥为共主,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号夏后氏。在位五年,会诸侯于涂山,八年,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立威,十年,巡视东方,传公元前2116年秋八月,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六世启,传诞产于石之裂开,故名,又名建,一名余。史籍《竹书纪年》记载,夏后禹禅位伯益,三年丧满,启杀伯益夺位,于阳翟钧台(夏台)会诸侯,建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于甘邑破有扈氏,天下咸朝。登位九年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观君武至西河,十五年武观据西河乱,命彭伯寿征之。启在位二十九年,约当公元前2115~2087年,传位太康。
七世仲康,太康无道,五子争位乱国,辛酉年,为有穷氏后羿放逐阳夏(今河南太康)而死,立弟仲康,返太康都邑斟寻(今河南巩县)。丁卯年冬,失权于后羿。史籍《路史》记载其在位十八年,约当公元前2072~前2055年。
八世相,一名相安,为后羿所立,逼走商邱(今河南商丘),在位八年(壬寅年),寒国妘浞(寒国,今山东潍坊)杀后羿自立,仍号有穷氏,相再走斟灌,二十八年(癸卯年),寒浞子妘浇(过国,今山东掖县),破斟灌,相再走昆吾国帝丘(窦国,今河南濮阳),过浇来围,自杀。臣伯靡出奔有鬲。在位约当公元前2054~前2027年。配有仍氏之女后缗,自墙洞逃出,奔有仍(今山东金乡),遗腹子一少康。
九世少康,相与后缗所生遗腹子,癸卯年生于有仍,长任有仍国牧正,甲子年寒浞、过浇命椒破有仍,出奔有虞(今河南虞城),任庖正,娶有虞伯姚思二女封于纶邑(今河南禹州康城村)。夏遗臣伯靡得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之助,自斟寻、斟灌伐寒浞,壬午年,伯靡杀寒浞,迎立少康于纶邑复国,时年四十岁,“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少康命女艾灭过浇,乃复都阳翟,会诸侯于钧台,后再命长子杼灭寒浞次子戈君妘豷,正式复位,次年,方夷来朝,三年复田稷,十八年迁都于原。在位约当公元前1986~前1967年。封次子烈曲(曲烈)于缯国,传位长子季杼。
缯国一世烈曲(曲烈、曲列),少康所封,一传季杼所封。春秋〈曾子斿鼎〉载:“曾子斿择其吉金,用铸将彝,惠于烈曲。”烈曲天生神异,精勤思考,擅长制作与发明,曾发明用来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罾)、射鸟用绑丝绳的箭(矰)、制作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导族人织出各种图案的丝织品(缯)。
二世炫忠,当夏后槐之世。
三世坤仁,当夏后芒之世。
四世录,当夏后泄之世。
五世浩源,当夏后不降、扃、廑之世。
六世富方,当夏后孔甲之世。
七世焜,当夏后皋、发、履癸(桀)之世。
八世伯基,天下归商汤(太乙)。商卜辞有曾,可证商汤放夏桀后,复封缯国。
九世锐,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鉴,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焕,十八世垠,十九世锦容,二十世洪,二十一世桂茂,二十二世照,二十三世培元,二十四世硅,二十五世允漆,二十六世杞,二十七世燋熹,二十八世埙和,二十九世成锐,三十世一倩,三十一世椿,三十二世炯,三十三世垣,三十四世销,三十五世福波,三十六世时荣,三十七世炳,三十八世均柞,三十九世铃,四十世浤仁,四十一世一松,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镇玉,四十五世浥,四十六世祥槫,四十七世炷,四十八世方瑆,四十九世宇鉴,五十世沛恩,五十一世朴,五十二世世美,五十三世时泰。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以幽王姬宫涅宠褒姒废其女申后及太子宜臼,联合鄫国曾(鄫)伯黎、西夷及犬戎入宗周镐京,于骊山弑王,与诸侯共立宜臼,即位雒邑,是为周平王,至是西周灭亡。
曾伯黎与晋文侯曾为周平王讨伐淮夷、东夷,鄫国与东夷交恶,成为世仇。
国君鄫子娶鲁僖公(前659年-前627年)之女季姬。鄫国与鲁国建立联姻。
周襄王七年(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5年)夏农历6月,鄫子与适鲁僖公之鄫季姬于防商议,为其召,乃决定入朝鲁僖公。
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12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军队的侵凌。
周襄王九年(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3年)农历12月,鲁僖公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国会盟于淮,进据鄫国,以齐国有乱,遂退兵。
周襄王十二年(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0年)夏农历6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于曹国之南,鄫子迟至二日,宋大夫公子子荡建议宋襄公以鄫子祭东夷立威,己酉,宋襄公乃指使邾文公绑架鄫子至东夷人神社次睢之社(今山东临沂,乡人称之为食人社),盖鼻杀之并肢解烹煮作为人牲祭神。鄫与东夷为世仇,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以悦*祠,实从东夷之所甘心也。
五十二世姒世美,鄫子,于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秋七月,因邾国入侵而被戕杀。
五十三世姒时泰,即位后请求鲁国保护。周定王十八年(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农历11月丙申,与鲁国及秦、宋、楚等国于蜀会盟,史称匮盟。周灵王三年(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鲁襄公朝晋国,征得晋悼公同意,将鄫国纳为附庸,冬十月,莒国不服,会同邾国伐鄫,鲁国大夫臧孙纥援鄫入邾,败战于邾国狐骀。
鄫子姒时泰有女嫁为莒国夫人,生一子为鄫子外孙。姒时泰受莒国挟而欲立外孙,世子姒巫为鲁僖公女之子,不服,乃援引鲁国势力相抗。周灵王五年(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姒时泰殁,传位莒国公子,入继鄫子。
鄫国以外孙(异姓己姓)为后,此举不合宗法,史籍《春秋》讥之,视同莒国灭鄫。鄫氏,后皆简邑为曾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缯(曾)氏。
得姓始祖: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即闻名于世的缯。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部。史籍《国语郑语》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便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于公元前567年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右耳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正式有了曾氏。缯(曾)氏族人皆奉太子巫为得姓始祖。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本文2023-10-22 23:2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