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家谱,我爷爷是启字辈,父亲是世字辈,我是德字辈,求族谱和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唐姓家谱,我爷爷是启字辈,父亲是世字辈,我是德字辈,求族谱和起源,第1张

唐氏家族概貌一览:主要源流  

一、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二、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三、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四、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六、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七、源于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八、源于藏族,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 

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6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6%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具体详情可:http://wwwtangshren/xsklaspxsid=64

                                 http://wwwtangshren/xsw1aspxsid=64&id=64&mzy=%CC%C6

唐姓氏源于姬姓。

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

除此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古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姓人口分布情况: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入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入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唐姓起源与早期分布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当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历史上,唐姓也是枝叶繁茂,名入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不少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唐姓的起源,有关文献和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唐姓的起源有两个,有的则认为有六个。所以这里首先对唐姓的起源问题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当今唐姓大致有这样几个来源:

唐姓的最早来源当出自祁姓,也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据《世本》、《史记》《通志·氏志略》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个妻子为陈锋氏之一子,名叫庆都,生子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帝尧,尧是放勋的谥号。帝尧起初被封为唐 侯,于是他在平阳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后来帝尧让位于舜帝。舜帝时,又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到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又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时,改号为豕韦氏。周朝时又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长安),降其爵位为伯。唐国灭亡后,其子孙就以唐为姓氏。由于唐国位于晋地(今山西境内),故史称这一支唐姓为晋地唐氏。这是唐姓最早的一个来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鲁县的刘累后裔封为唐侯,负责对帝尧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其后代子孙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为氏。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实,这一支唐姓与晋地唐姓是一个祖先。

唐姓的第二个来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灭唐国后,把唐公之地转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号称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随州唐城县(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地近于楚国,由于势力微弱,遂成为楚国的属邑。鲁定公五年,楚昭王灭唐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由于这支唐姓位于楚国境内,故史称楚地唐氏。这是唐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除了以上几个来源外,还有几支唐姓来自于少数民族。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邦国中也有姓唐的,如唐丛国。东汉永平年间,唐丛国与白狼国等一百余国,60O多万人臣服于汉朝,并进贡方物。后来蛮夷王唐缯等人率其部落17万人向内地迁移,汉政府给他们颁发金印紫授,赏赐甚厚。

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陇西一带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陇西羌族名将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布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个是今山西太原地区,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另一个地区则在今湖北省随县一带,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个地区在鲁国境内,即今山东省境。第四个地区就是秦国,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早在先秦时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唐荀;楚国有大臣唐狡,大将唐昧,还有与宋玉齐名的著名诗人唐勒。据说唐勒与宋玉等人曾以屈原为师,以赋著名于当时。梁国有唐举,一作唐莒,为当时著名的方士,善于相术。战国时,晋国人唐雎魏国大夫。齐、楚两国伐魏,魏国便求救于秦国,秦国没有答应。在这紧急关头,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动请求到秦国劝说秦王。后经唐雎一番慷慨陈词,秦王感悟,遂发兵救魏。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唐姓

秦汉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姓子孙名人辈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姓后裔也在不断迁移在新的地区定居下来。总的说来,在这六七个世纪里,唐姓后裔的分布范围逐渐有所扩大,在我国南北各地几乎都有唐姓人物的家园。

秦汉三国时期的唐姓名人

秦汉时期,唐姓的分布范围比先秦时期进一步扩大。从现有文献记载看,当时在陕西城固、广东番禺、沛郡(今江苏沛县)、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桂阳(今湖南郴州)、颍川(今河南禹县)等地都有唐姓人物居住。两汉时期见于史籍记载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厉、唐秉、唐都、唐蒙、唐擅、唐公房、唐颂、唐珍、唐羌等。

唐 厉 秦汉之际人,汉朝时曾任左司马,因军功升为东部都尉,封成武侯,为汉中尉。因为讨伐黥布有军功,而被封为斥丘侯,食邑一千户。

唐 秉 字宣明,号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 都 西汉前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汉武帝曾下令征召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以编制《太初历》,当时共有20人与选,其中就有唐都。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他曾经向唐都学习过天文学。

唐 蒙 西汉前期人。汉武帝时,他被任命为郎中将,奉命与司马相如主持修复内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四川等地参加修路者达数万人,凿山通道千余里。从此以后,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西南各地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西汉成帝至王莽时,唐姓的著名人物还有沛郡(今江苏沛县)的唐林、唐尊等人。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唐林在汉哀帝时曾任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后因事被贬为敦煌鱼泽障侯。他们两人都在王莽时任高官,位历公卿,深得王莽器重,唐尊还被封为平化侯。

唐 羌 字伯游,东汉和帝时人,曾任临武县长。以前,南方的交趾郡等七郡每年

要向皇帝进贡龙眼、荔枝等特产。为了保证新鲜,汉政府设置驿马,昼夜不停地由南向北传送,不少人为之死于途中。唐羌为此上书劝谏说:“交趾等七郡贡献龙眼等物,颇相惊动。南方道路恶虫猛兽不绝于路,为此死者不少。龙眼、荔枝二物也未必能延年益寿。”汉和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再让南方贡献龙眼等物。唐羌上书后,即弃官还家,不应征召。

唐 檀 字子产,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年时曾到太学学习,学习过《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等,精通灾异星占之术。汉顺帝永建五年,举孝廉,任一郎中。后来弃官而去,回到家乡,以教书为生,前来学习的学生多达一百余人。东汉时,人们大都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迷信祥瑞。安帝元初七年(120年),豫章郡境内发现灵芝草,太守刘祗想把此事作为祥瑞上报给汉政府。唐檀对他说:“当今外戚权势很盛,阳道微弱,这能算作嘉瑞(吉祥的征兆)吗”刘祗便不再上报了。当时南昌有位妇女一次生了4个孩子,这在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事。太守刘祗又去问唐檀:此事在人事方面会有什么感应唐檀认为京师洛阳当有兵气,肯定会祸起萧墙。后来在四年之后,宦官孙程起兵杀掉皇后的哥哥阎显,另立少帝。当时认为他的占卜结果很灵验。其实这些都是些迷信的说法,不过在当时人们却很相信这一套阴阳占卜术。

唐 珍 字惠伯,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灵帝时,任司空等职,他的弟弟唐衡为中常侍,兄弟二人权势显赫。

两汉时,曾有两位姓唐的女子入居皇宫,成为汉朝皇帝的妃嫔。一位为西汉景帝妃,史称唐姬,后来生子名叫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另一位则是东汉少帝妃,也称唐姬,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其父唐瑁为会稽太守。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后,废少帝为弘农王,另立汉灵帝。不久董卓又毒杀少帝。少帝死后,唐姬回归家乡,其父想让她另嫁人,她誓死也不答应。后来她又被董卓的部将李催所俘获,李催想以她为妻,她坚决不从。汉献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遂下令将她迎回,册拜为弘农王妃。

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因、唐谌、唐咨、唐固、唐彬等人。唐因,字子正,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唐谌,泉陵人。

唐 咨 利城人。曹魏黄初年间,利城郡反叛,杀太守徐箕,众人共推唐咨为主。魏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唐咨遂逃亡至孙吴。他在吴曾任前将军、左将军等职,封侯持节,成为孙吴的高级将领。后被曹魏军队击败,并被生擒,曹魏授其为安远将军。

唐 固 字子正,丹杨人。三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著有《国语》、《公羊》、《谷梁传》注。前来听他讲授的学生常常有数十人之多。孙权为吴王时,拜唐固为议郎,就是孙吴的大臣陆逊、张温、骆统等人,也都拜他为师。黄武四年,为尚书仆射,卒年70余岁。

唐 彬 字儒宗,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人,魏晋之际著名将领。其父唐台,曾任太山太守。史称唐彬有经国大略而不拘小节。他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和游猎,身长八尺,奔走速度很快,而且力量过人。后来才专心学习经史书籍,尤其精通《易经》,曾专门拜师受业,学业大有长进。后来回家讲授,听课的学生常有数百人之多。

曹魏时,唐彬曾任过一些职位较低的小官。西晋武帝时,曾任尚书水部郎、邺县令、弋阳太守等职,颇有政绩。泰始初年,被封为关内侯,后又任广武将军。他积极向晋武帝提出灭吴之策,深受武帝赏识。279年(成宁五年)十一月,晋军大举伐吴,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唐彬与龙骧将军王溶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共二十余万人,接连攻克许多军事重镇,多所擒获。他知道孙吴政权肯定会很快灭亡,所以当军队前进到距孙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便称病迟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将领争功。果然,先到建业者纷纷争夺财物,而后到者又为自己争功。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唐彬这一举动的确高明。孙吴政权灭亡后,我国又进入统一时期。唐彬因为在灭吴战役中有功而受到重赏,被任命为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6000户,赐绢6000匹。朝廷每有什么疑议,他都参预讨论决策,成为当时朝中的重要人物。

后来,居住在北方的鲜卑人常南下攻掠北平。晋政府任命唐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唐彬到北平后,积极训练士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又兴修学校,各方面很有起色。于是鲜卑大莫魔、挝何等两部落派遣子弟到晋朝国都贡献方物。他还派人修复了秦朝时所修长城的关隘,从温城到碣石,长城绵延于山谷之间近三千里。他命令军士分别屯守关隘。从而使烽堠相望,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当地百姓追慕他的功德,为他树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康初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294年),卒于官位,享年六十。晋政府给他家赏赐绢200匹,钱20万,以助其家办理丧事。他的长子唐嗣,后来也官至广陵太守。他的小儿子唐岐,曾任征虏司马等职。

起初,唐彬以东海人阎德为师,跟随他学习。阎德的门徒很多,他认为惟独唐彬有廊庙之才。当唐彬做到高官时,阎德已经去世,于是唐彬为阎德树立了一通石碑,以纪念老师之恩。

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西晋王朝的统一为时甚短。此后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迁移相当频繁。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唐姓子孙也不断迁转于祖国各地,其中主要是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南方迁移。这样一来,唐姓的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当时,唐姓分布地区主要在以下这些地区:如晋昌冥安(今甘肃敦煌)、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富阳(今浙江富阳)、北海平寿(今山东潍坊)、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及今陕西西安等地。这一时期的唐姓人物也很活跃,见于史册的唐姓名人相当不少,仅正史中提到的唐姓人物就不下二十位。

西晋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动乱频仍的时代。当时唐姓人物见于史册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军事见长,因而这时的唐姓将领不少。如后秦时的唐小方,曾任越骑校尉,北魏的唐法乐任武兴镇镇将,南齐时的唐颖任建康城局参军等。当然唐姓也有一些文职官员,如北魏孝明帝时的唐荆宝就任四门博士,曾参议北魏某些朝廷礼仪的制定。

唐 瑶 字昌仁,晋昌冥安(今甘肃敦煌)人,曾任西凉晋昌太守等职。晋隆安四年(400年),他率众推汉人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于是李暠分封官吏,建立了西凉政权,以敦煌为国都(后迁酒泉),建年号为庚子,唐瑶被封为征东将军。421年,西凉政权被北凉所灭,唐瑶的儿子唐和等人又向西逃亡到伊吾一带。

唐 和 字稚起,晋昌冥安人。他的父亲唐瑶为西凉大臣,西凉亡国后,唐和与哥哥唐契带领外甥李宝逃亡到伊吾(今新疆自治区哈密市)一带。他们招集民众二千余家,前往投靠蠕蠕(柔然),柔然以唐契为伊吾王。

二十年后,唐和与唐契遣使与北魏政权通好。他们受到柔然逼迫,于是率领部落迁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柔然派大将阿若率领骑兵进攻唐和,当柔然军队快到白力城时.唐和率领骑兵五百人先攻下高昌城,结果在这次战斗中,唐契与阿若都战死了。唐和收集余众,又投奔前部王国。当时,沮渠安周率兵驻守横截城,唐和率兵攻克横截城,斩杀沮渠安周的侄子沮渠树,后又相继攻克高宁、白力二城,占领了这些军事要地。与此同时,他又派遣使者向北魏报告西域地区的形势,为此多次受到北魏的赏赐。

后来,唐和与前部王车伊洛击败沮渠安周,斩首三百。又奉北魏之命参与讨伐焉耆、波居罗城、龟兹等地,多立军功。又曾奉命镇守焉耆。在北魏讨平西域的过程中,唐和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北魏太武帝隆重接待。北魏文成帝因其有功,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酒泉公。太安年间。(455—459),唐和又出任济州刺史,甚有政绩。后来入朝任内都大官,主管法律,破获疑案甚多,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皇兴年间去世,享年67岁。北魏政府下令赠以征西大将军、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谥号宣。

唐 钦 唐和的儿子,字孟直,为中书学生,袭封其父的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任镇南将军、长安镇副将、陕州刺史等职,后因故降为侯爵。太和二十年(496年)去世。

唐钦死后,其子唐景宣袭封爵位。唐景宣历任后军府长史、中坚将军、东郡太守等职,普泰年间(531年)去世,北魏赠抚军将军、秦州刺史。唐景宣的弟弟唐季弼,东魏武定年间(543—550)任沧州别驾等职。 唐玄达唐契的儿子,性格坚强果断,有其父之风。他的父亲战死后,他与叔父唐和回归北魏,深受北魏的礼遇,被任命为安西将军,封晋昌公。后出外任华州刺史,仍兼将军之职。他曾率军征战各地,屡立军功。延兴三年(473年),因罪被免官。太和十六年(492年),被降为侯爵。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唐崇(字继祖)袭封爵位。唐崇曾任盛乐太守等职,他的弟弟唐兴业,也曾任定阳、阐熙二郡太守。

唐 频 南朝刘宋时巴西郡(今四川绵阳)人。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中江县)人赵广率众起义,攻下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北)等地,当他们率兵攻打涪城(今川绵阳)时,唐频也率领当地人民起兵,积极响应起义。后来,他率军转战各地,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之一。437年,起义失败,唐频不知所终。

唐天宝 南朝刘宋时人。曾为刘宋后废帝刘昱身边的亲信。后废帝荒*无道,搞得人心惶惶。元徽五年(477年),在萧道成谋划下,唐天宝与王敬则等25人发动政变,杀掉刘昱,另立安成王刘仲谋为帝(宋顺帝)。

唐 颖 南朝宋齐时人。南齐永明年间,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局参军。永明十一年(493年),建康莲华寺道人释法智与州民周盘龙等作乱,夜攻城门,射杀唐颖,攻入城内。

唐寓之 本为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后来侨居于桐庐,父祖相传以图墓为业。他于南齐永明年间领导了南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

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刘姓与杜姓、唐姓同源

当年,刘累因屠龙事件于孔甲七年率部分族人逃徙鲁山时,他的主要后裔族人并没有与之随迁,而是“犹守故地”——回到了刘氏族的故地。

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他的封地就在豕韦。后来,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在驱逐出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香港《刘氏总族谱》也记载说:“初累公封豕韦,后旋出奔,而旧君大彭氏复国。”

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今河北唐县)一带继续居住。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公元前18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在刘邑故地顽强地生活了几百年的刘氏族,因不堪夏王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氏,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累后裔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氏族称号。《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

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故地。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于武丁五十五年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这就是《史记集解》引贾逵所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刘氏族的人在商朝时期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从此改刘氏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刘氏改称豕韦氏后,在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

到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陶唐氏后裔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唐——今山西冀城西。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唐氏”条载:刘累之后“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一说,豕韦氏改为唐氏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如《汉书·高祖本纪》颜师古注即说:“殷末,豕韦氏徙国于唐。”

总之,刘姓在商周之际又由豕韦氏演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唐国不放心,便又灭掉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唐氏族迁徙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姓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

由于刘累的这支后裔原来封过唐氏,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唐杜氏。

而另一部分唐国成员并没有同迁到杜城,却从此散在诸侯各国,以唐为氏,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这样,刘姓与今天一部分唐姓和大部分杜姓,又成为同宗共祖的关系。他们共同尊刘姓的血缘始祖尧帝和刘累为始祖。 各地唐氏家族辈分排列湖南永州小江口唐氏后谱:

汝景兴朝一公,柞应声熙显承;

祖恩年久永耀,宗功代远如新;

忠孝光荣先泽,仁厚佑启嗣昆;

清白传家有道,万载乐安升平广东清远唐氏后谱:

伯阳宏闰官,有树开裕宽

祖德昭光远,(缺失)

伯阳赤维宗, 富善尧盛丰

深知福礼厚, 永远秀灵钟四川蓬安唐氏后谱:

祖宗任受付,锋荣仲廷尚

胜正三阳开,世登联科显

仙容金玉来,茂美达前俊

群英冠步台,树立名嘉会

时中诚攀才,(缺失) 安徽淮南唐氏后谱: (堂号为桐叶堂,祖籍山西)

荣家文有伯,元建广朝兴,

安国俊英贤,(缺失) 四川渠县唐氏后谱:

千万克讳永,志彦文世国

君学有奇仕,朝廷正联科

后来续谱:

祖德开维明,宗仁履清芳

依贤冠时盛,安帮定太长湖北孝感唐氏后谱:

正文尚启善,大道开明贤

志学仕洪全,曾崇容思德

友忠玉合先,(缺失) 浏阳青山唐氏后谱: 始祖南浦,号来仪,洪都人(江西南昌)

朝文齐宏启,世运庆昌隆

忠孝昭先德,英才耀祖宗

大道传家国,贤能志向同

显扬徵学士,名望自钦崇 湖南永州零陵唐氏后谱:

思彦世文永,仕明国正开

继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帮

勋树怀风化,光天应赐昌 湖南永州零陵唐氏后谱:

思彦世文永,仕明国正开

继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帮

勋树怀风化,光天应赐昌 湖北黄石唐氏后谱:

齐记光义,美道永昌

相君臣士,帮家之方 安徽宿松唐氏后谱:

良士志应时,道正耀天光

学富功先裕,德崇名自彰

咸怀诒泽大,克念保宗长

继嗣能华国,家声世代昌

来源有二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等。 三、郡望堂号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百年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唐姓家谱1大界石、亮夼、张格庄等3村庄唐姓字辈:德业传来仔,目日守规成,福元先继续,本礼道丛生。2北潘家夼、河东、柳家庄字辈:宗世思之国,明芳永德盛,仁兆佩兰桂,经书云元亭。3界石板桥村唐姓字辈:宗世思之国,明芳永德盛;仁兆培兰贵;经书玉之亭。4东望仙庄唐姓字辈:德玉功茂,寿严福昌,本原承继,万世荣光。 5荣成虎山唐家,散居岳家,唐姓字辈:朝首军孟文,有堂万明希,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唐姓家谱,我爷爷是启字辈,父亲是世字辈,我是德字辈,求族谱和起源

唐氏家族概貌一览:主要源流  一、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二、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