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上的哪四个家族,4个姓共用一个“通天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中华历史上的哪四个家族,4个姓共用一个“通天家谱”?,第1张

所有姓氏中,哪个姓的字辈最混乱?哪个姓的字辈又最(几乎都排得起来)呢?中国人是比较讲究辈分的,不管哪个姓氏,都有自己一套规矩,都进行非常具有特色的辈分排序。不过不同的姓氏,排序的规范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来说,姓氏分布地域越广,人数越多的姓氏,管理难度也越大,沟通起来也不容易,排辈分也容易出乱子。

比如我们老家一个老干部姓王,他的老家并不是我们那儿的,但距离我们那里也只是有几十公里,他是从小被送人到了我们那里。他这一宗的王姓不愿意融入我们当地的王姓,也不跟老家的王姓沟通、协调,因为自己很成功,自己就有点特立独行,辈分自己排。

他这一枝王姓人丁兴旺,七个儿子,生息繁衍,很快就有了百十口人,四世同堂。改革开放之后,才跟老家来往,结果闹笑话。自己的孙子叫玉字辈,而老家的侄子也是玉字辈,看看,辈分乱了不是?

像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非常多。因为大姓的人数全国都上亿了,遍布五湖四海,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沟通起来太困难。

大家每天忙忙碌碌,到了春节难得有几天清净日子,走亲访友日程都安排不过来,哪有功夫去归宗认祖。

据我所知,我们这里的张姓、王姓,他们排辈分的沟通范围也就局限于方圆百十里范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地区。尤其是老一代人渐渐老去之后,新一代人不那么在乎这些,对此比较冷漠。辈分的乱,就不可避免了。

哪个姓氏不乱呢?

一般来说,姓氏人数较少的不太乱,但也不是绝对的。

对于那些有文化传承的豪门,名门望族,他们人数无论再多,辈分从来都不会乱的,因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家谱正规,有权威性,大家都非常讲究,也都愿意遵守。

说白了,他们有通用族谱,是四海通用,甚至是全球通用的,哪怕你走到美国、加拿大,也要遵循族谱的规矩。

在我们中华大地,那么多的姓氏,有全球通用家谱的,只有四个姓氏,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

对于这四大姓氏,年轻一点的朋友也许会感到有点陌生,但出生在50年代前后的人,应该非常熟悉,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名人。

这四家的祖先名字如雷贯耳,大名鼎鼎,他们的先辈都是儒家的先师和圣贤,分别是孔子、孟轲、曾参、颜回。

而且这四大家族的家谱在起名、排辈分的时候,用的字也是完全一样的。孔、孟、颜、曾四姓为何使用的号称是“通天家谱”,辈分用字一致,以至于千年不乱?

这只能说他们重视传承,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才让他们的排辈永远都那么规范,不会乱套。

中国从汉朝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王朝,包括元朝和清朝,把儒学当做国学,儒家思想更是处于至高无上的支配地位。

其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后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尊重儒学,感谢孔子给他们提供了驭人之术,甚至亲自到曲阜祭祀过孔子。

有了这样优秀的前辈,子孙也跟着富贵和荣耀,中国历代王朝规定孔子、孟子、颜渊的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专管祀典、祀产。

到了明朝的时候,对名人后代的照顾范围扩大,曾参的后裔曾质粹,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皇帝下诏,曾氏跻身于"翰林院五经博士"之列。

孔孟两大家族的辈分开始规范,应该是从孔子第五十六代开始的,应该归功于皇帝大人,因为孔孟姓氏的辈分还是皇帝老儿赐予的。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孔姓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专门供孔孟家族起名用。

当时的"公"字辈是孔门第58代。因为孔姓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及五十七代孙孔讷也曾在明初先后袭封衍圣公,所以把他们两个名字当中的"希"和"讷"字的偏旁"言"也加上去,放在前面,共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到了清代,因为跟大清皇帝雍正名讳相同(爱新觉罗·胤禛)"胤"改为"衍";"弘"为了避讳乾隆爷的名字"弘历"改为"宏"。

清圣祖康熙帝继位后,为了把满族装扮成正统,在尊孔上也不甘落后,不遗余力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把尊孔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山东曲阜,专程拜谒了孔庙。

在拜访期间,大笔一挥,向孔家后人御赐孔姓"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这下孔氏一下子可有起名的资源了,几个世纪都不会为起名发愁了。

因曾子、颜回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还为孔子的思想的发扬广大做出过突出贡献,也一并被康熙他老人家拥有特权,可以在起名的时候用那20个字。

于是,孔姓从第 61派、 颜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从第64派启用"宏"字辈。此后,孔、孟、颜、曾四姓统一辈字派谱,辈份进入规范,全球范围得到统一。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对儒家思想推崇到了作秀的地步,老人家曾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御赐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朝廷发出红头文件,凡孔、曾、颜、孟家族后裔都必须按大清***御赐的20字取名,不然的话就被开除出本姓,"四姓"家谱从此成为"通天族谱"。

1920年,眼见前面的二十字辈分经过二百多年的轮回,再不更新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北洋政府又批准公布了二十个字为几大家族姓的起名依据:"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但实际上,颜姓并没有使用御赐的字,因为颜家与孔家是表亲关系,这样皇帝另外御赐一套传世字辈。

颜氏自六十一世起为: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除此之外,江南谢姓、钱姓,以及湖南曾姓,后人的排辈也比较正规。

总之,越是名门望族,后代名人越多,对辈分就越讲究,取名的时候就比较规范,不会乱套。

家谱是以字辈来进行排列的。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很多字辈也将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但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这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是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

字辈都是祖辈定下来,一代代传承的,每个姓氏可能都点不一样。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名字里了。久而久之,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

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类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

用对联作字辈也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

下面以孔氏字辈为例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这算得上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字辈来历了,代代都是由皇帝和政府亲自拟定。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吧。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孔令辉就是令字辈。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是祥字辈。著名援藏干部孔繁森是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是庆字辈。

再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_樘)、世宗(朱厚_)、穆宗(朱载_)、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

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宗姓

家谱上的字是个轮回。有家谱的人都知道。以张姓为例,我知道有一族张姓的中间字为“大清万事兴”五个字。是由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想但是这个老祖宗应该也是在清朝的时候才确定的这五个字。)辈分为“大”字的,下一辈就是“清”。而“兴”字辈的下一辈就是“大”,依次循环。说你辈分大的,估计你们一直都在一个区域呢居住,彼此虽说不认识,但是大致都了解。如果一个老祖宗开枝散叶后,子孙分布各地。若干年后,子孙再见面,虽然还是按照家谱排序,但是也没法分清哪个人的备份大了。也许有的人20岁就有了下一代,而有的人40岁才有下一代,这样就相差了一辈人。而按家谱排的辈分,是循环的。就造成了可能都是“大”字辈的人,却隔了一个循环。不知道这么说你明白了没有。如果想确切知道自己是哪一辈的。只能查家谱,嫡系都有记载,例如第多少多少代等等,单靠名字中间的字是不准确的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

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背景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

《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士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孝的第一要义是要听话,而且要和颜悦色(色难),这才算礼数周到。对于君主,要“事君尽礼”(《论语八佾》),才能算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孔孟家谱顺序如下:

1、明初:

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2、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

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

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看实际情况来定了,比如

[ 字辈 ] 一修派语 冥添受胜思 兴伯邦朝自 在大民国正 先有均能致 忠孝流芳远 诗书裕后昆 文章光世泽 淮海振

2那要看你是第几辈了,如果你是A,那往下数6个就可以了

中华历史上的哪四个家族,4个姓共用一个“通天家谱”?

所有姓氏中,哪个姓的字辈最混乱?哪个姓的字辈又最(几乎都排得起来)呢?中国人是比较讲究辈分的,不管哪个姓氏,都有自己一套规矩,都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