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清廉的曾国藩,为何眼见弟弟贪污腐败却视而不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一生清廉的曾国藩,为何眼见弟弟贪污腐败却视而不见?,第1张

曾国藩一手创办了湘军,但是湘军在对付太平天国之时牺牲颇多,对于那些牺牲的士兵,曾国藩必须要给一笔抚恤银子,这笔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曾国藩一生清廉,未必能拿得出来,所以当弟弟曾国荃贪污腐败的时候,他就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曾国藩知道朝廷对自己并不信任,自己难免有功高震主之嫌,所以贪污腐败也是一种自保的手段。

一、曾国荃贪污腐败,也是不想亏待出生入死的兄弟

曾国藩创办的湘军以战力彪悍著称,这当然少不了湘军勇往直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光天天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士兵们跟随曾家兄弟,无非是能混口饭吃,家人能够过上好日子,所以在战场上才能做到视死如归。

湘军虽然战功卓著,但是早期对阵太平天国时,还是牺牲了许多兄弟,对于这些死在战场上的士兵,朝廷没有给他们发抚恤金,但是曾家兄弟必须要发,不然根本对不起自己的这些兄弟们,以后也再难在湘军中树立威信,但是以曾家兄弟的家底,想要给每个死去的兄弟发一笔不菲的抚恤亲,就算他们散尽家财恐怕也做不到,钱从何来?曾国藩爱惜名声不愿贪污,那只能曾国荃来做。

二、朝廷对曾国藩并不放心,曾国藩放任弟弟贪污腐败却能起到自保的作用

湘军异军突起,许多人劝曾国藩拥兵自立,曾国藩也确实有自立的资本,所以朝廷根本不放心曾国藩,表面上是处处仰仗曾国藩,暗地里却是处处提防,比如说,清廷特意委派官员驻守长沙,在皖、鄂、扬州、镇江都派重兵驻守,就是提防曾国藩拥兵造反,曾国藩对此也是心目了然,为了让朝廷宽心,曾国藩不得不学古人,放任弟弟贪污腐败,就是以自污来换取自保。

曾国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曾国华在曾国藩的几个兄弟中,为人性格比较急躁,自尊心很强,一心要建立不世之功,还有个缺点就是喜好女色,尽管家中有妻有妾,但仍不知足,爱在外边沾花惹草,——这一点曾国藩多次训斥他,他却不以为然。

清朝咸丰八年(1858)八月,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的带领下,于长江北岸的乌衣、江浦一带打败满族大臣德兴阿负责的江北大营。曾国藩命令李续宾、曾国华督军趁太平军在安徽兵力收缩向东转移的大好时机,进军安徽一带,接连取得太湖、桐城、舒城等大捷,杀敌数千人。

湘军一方面夺取了城池,一方面也趁机掠夺了众多的财物,腰包鼓鼓的,从上到下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有的士兵趁机揣着抢来的银子私自逃回老家,或者拿着钱到外边吃喝玩乐。

李续宾明白这样下去的后果,就严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士兵,曾国华不愿意了,因为他部下的这支湘军大多都是他从家乡湘乡县招募来的,乡里乡亲的,彼此还都沾亲带故。

湘军敢胡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曾国华纵容的。他找到李续宾为几个受处理的湘军士兵讲情,李续宾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忍了下来。

打了几个胜仗后,原本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曾国华有点飘飘然了。他听说庐州城内繁花似锦,知道油水不少,决定不按曾国藩原定的进军安庆的计划,擅自督军进攻庐州。李续宾坚决反对,怕攻打庐州浪费时间。但是,曾国华早就对庐州城里的财富垂涎欲滴,便软磨硬泡,迫使李续宾就范,一起向庐州进军。

庐州当时曾作为安徽的临时省会,这年六月,太平军攻占庐州,安徽巡抚李孟群被杀。攻克庐州,确实也是大功一件,可是事实并没按照曾国华等人设想的那样尽如人意。

当曾国华、李续宾带领的这支军队推进到距离庐州二三百里的金牛镇时,得知前方四十里外有个三河镇,太平军在那里构筑工事,建设了堡垒,储藏有大量粮草。曾国华大喜,想趁机夺取自己军中十分匮乏的补给。正在此时,有人来劝他不要前进,否则将会陷入太平军的重围之中。

李续宾主张改变进军路线,进攻安庆,可是曾国华却不以为然,一心要夺取粮草。

结果,一连几天,湘军进攻三河镇均被太平军击败。可是,曾国华并不气馁,白天指挥军队向敌人发起进攻,晚上依旧喝酒玩乐。

这个时候,太平军方面,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带领十余万军队昼夜兼程,杀到了三河镇,对湘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十几万太平军将七千湘军围在中间,发起了猛烈攻击。

李续宾战败自杀,七千多湘军除极少数逃走外,基本上全被太平军歼灭。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褒之者称其为“千古一完人”,贬之者觉得他嗜好杀戮,给了他“曾剃头”的绰号。不过,说曾国藩在家书里体现了中国式的处世智慧,则是没有争议的。

晚清政治黑暗腐败,官员大肆收取三节两寿礼和各种陋规,无品无级的胥吏则完全靠敲诈勒索为生,曾国藩却立志做一个清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给四个弟弟写信说:如果你们将来做了官,得发誓“除廉俸外,不取一钱”。“廉俸”是基本工资加养廉银,当时官员的基本工资很低,几乎不能养家,为了鼓励官员廉洁从政,雍正创立了养廉银制度,通常为薪水的十倍到百倍,比如总督的养廉银约达两万两。

正因为这笔钱已经足够养家,所以曾国藩嘱咐弟弟们:“等你们将来升了官,廉俸增加了,就得加倍周济亲戚族党,切不可把钱留给儿子。”为何?他自有一番道理:“万一儿子不贤良,钱越多,他越容易为非作歹,玷污家声。”因此,曾国藩让弟弟们发誓,“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曾国藩自己更是把扶助亲朋当成了本能。清代的京官很穷,曾国藩当京官十年,每年都要借钱度日,却仍常接济亲友。道光二十三年,他做了一次四川乡试主考,发了个小财,立即寄了千两银子回家,嘱咐家人要将其中400两用于接济亲族。

他对人宽和,对家人却约束得严。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给四个弟弟写信,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家里有人做官就去欺负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华而恃才傲人,一定要“常存敬畏”。曾国藩之父好管闲事,有时爱替人出头,不免会给人“以势凌人”的印象。因此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劝父亲要做个安静的乡绅,遇事哪怕自家吃亏,也不能仗势欺人。几个月后,曾国藩听说父亲不顾劝阻,又在延揽他人之事,他不好直接批评父亲,便写信给叔父,希望叔父劝阻父亲不要干预公事。

与一般的士大夫看重官位不同,曾国藩懂得进退之道,甚至数次生出远离官场之心。道光二十九年,还在当着京官的曾国藩写信给四个弟弟,说自己现在的工作“无补于国计民生”,很想离职,希望弟弟们赶紧长进,自己好辞官回乡、做些实事。而这一年,距离他创办湘军、成为中兴名臣已经很近了。

曾国藩能有这样朴素的处世作风,和他的出身有关:他是个普通自耕农家庭出身的凤凰男,其祖父考秀才数次不中,其父终其一生也只是个秀才,在官场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能有所成就,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勤奋、敬业,因此他格外惜福,也格外懂得回馈亲族和社会。同时,熟读诗书的曾国藩也有一种圣人情结,他的理想不是做一品大员,而是要做受人尊敬的圣哲。他敬业、清廉、不好女色,乃至善待他人、要求亲友恪守本分,都是出自这样的思想。

“生活就是修行”,当下,朗读古今名人家书的综艺节目异常火爆,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传统而深刻的人文思想。而曾国藩在家书中体现了成熟而厚重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才是真正能流传后世的淳朴家风。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曾国藩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存在危害的人。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众人在知道曾国藩这样做以后也是十分的不理解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当初这个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人们觉得他这个人平时虽然说不喜欢说话,但是做起事情来说却是一点都不含糊,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十分忠厚。

但是国藩对众人解释到以前这个人他们家的家庭条件是挺艰苦的,但是他刚来我这里做事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他就开始用筷子在碗里挑挑捡捡,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十分挑剔而且不知道满足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我担心日后他会因为一些小恩小惠就做出危害他人的事情,所以我就把他给安排走了。

不得不说曾国藩为人的精明,仅仅只是一个别人吃饭时的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却被曾国藩准确地把握住了由此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说是十分的精明的——毕竟这样的举动是一个人长久养成的细微之举,自然而然乃是这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表露,能够反映平时由于他可以伪装而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一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这个人的思虑之深、看人之准确,确实不愧大师之名古今完人之称。即便是时至今日对于曾国藩这种事事留心的性格,以及凡事都能够从细微中看到他人所不能看到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本领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毕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之中他的用处都是不可估量的!

一生清廉的曾国藩,为何眼见弟弟贪污腐败却视而不见?

曾国藩一手创办了湘军,但是湘军在对付太平天国之时牺牲颇多,对于那些牺牲的士兵,曾国藩必须要给一笔抚恤银子,这笔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