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人生、家庭,详细一些
李鸿章(1823年-1901年),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父亲
李文安:和曾国藩童年状元,刑部司法官。
兄弟:
大哥:李翰章, 女儿:李经萱,嫁曾国藩女儿曾纪芬之子聂其煐。 三弟:李蕴章,追随李瀚章,办理军饷,税务厘金,后以残废之,身居家不出。 四弟:李鹤章,同治三年,捐赠黄马褂,授甘肃甘凉道。 其子: 李经义:官至云贵总督。 李经馥:娶曾氏系曾国藩次子曾纪泽之女。其子李国芝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业家 盛宣怀孙女盛毓菊花。 五弟:李凤章,李家首富。儿子李经翊,孙李国洵,曾孙女李家英, 六弟:李昭庆,雷擢至记名盐运使。 长子:李经榘,候选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赏给一品封典,1895年诰授光禄大夫,娶 郭氏系首任英国公式郭嵩焘之女。 次子:李经叙,上海制造局会办,金陵制造局总办,1897年随驻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参赞 住驻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物。 其子李国源娶皖系军阀、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长女 段式萱。
后代:
儿子: 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刘氏姐妹,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 李经述:诗人,三品参赞官。 李经迈:出事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侄女张氏。 李经溥 女儿: 李经璹:嫁张佩纶系同治进士。其孙女就是张爱玲。
儿子: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李经述:诗人,三品参赞官。李经迈: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
李经溥
女儿:李鸿章最宠爱的女儿嫁给了清流名臣张佩纶,张的孙女就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无子嗣未生育而卒
他的3个儿子都从事外交。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是职业外交官,在他死后出任驻欧洲的大使,;次子李经述韬光养晦准备接李鸿章的班;庶出的三子李经迈曾任钦差出使奥国。子孙中还有驻日、驻英、驻美、驻奥、驻比、驻秘鲁、驻墨西哥、驻缅甸的公使一大堆。
李鸿章的子孙后代在建筑业和商业很有成就。
李鸿章的旁系子孙都是各个行业中的翘楚,著名建筑学家李道增就是出自李鸿章的四弟李鹤章一脉,算起来应该是第五代后裔了。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道增一开始并不是报考的建筑系,而是学的机电专业,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投到了建筑大家梁思成的门下,1953年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了,并于1988年成为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李道增凭借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就,于1999年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为我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建筑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要提起李鸿章最有钱的后裔,那就非李家昶兄弟三人莫属了,他们是李昭庆的四世孙,他们在海外经商,各个身家不低。
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曙兄弟三人早年由于家境凋零,很早就不得不外出寻找出路,李家昶和李家景两人很早就离开父母来到香港打拼,兄弟二人初到香港之时人生地不熟,随身携的钱也剩不下几个了。
为了生存,他们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起早贪黑、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他们在香港创建了织布厂,后来又到印尼发展。
但由于那里排华严重,没有办法他们又远赴非洲,在尼日利亚,兄弟两人陆续开办了纺织、印染、钢铁等多家企业。
李家曙没有和哥哥们一起前往香港,而是选择了只身去了新加坡发展,同两个哥哥一样的是他同样靠着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从身无分文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为了新加坡著名的商业巨子。
李氏三兄弟在海外打拼数十年,如今都已是富翁,他们名下的企业涉及纺织、银行、矿产、钢铁等多个领域,被人誉为李氏家族的“三艘航母”,也是李鸿章后代当中从事商业的最成功者。
家风:
李鸿章作为实权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忠臣、重臣、权臣、名臣。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人有视之为“当世三杰”“中国俾斯麦”者。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毁誉参半,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李鸿章家教甚严、堪称典范。其后代子孙名人辈出、百花齐放,固然与他们自身的拼搏奋斗分不开,但家族沿袭下来的“公直、和睦、勤俭”和“屡败屡战”的家风,也是他们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法宝。
李鸿章家族除了有像李道增这样的学术大佬,还不乏很多有实力的后代。现在就来聊聊李家那三个亿万富翁,他们都是李鸿章六弟的第四代孙,如今定居在国外,虽然手握亿万家产,但他们从不宣扬自己家族历史和高贵出身。
李氏后裔已经遍布海内外,当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相信李鸿章也能含笑九泉了。
李鸿章在大陆有后人还有一位商业大咖是李家曙:
他于1927年出生,毕业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一毕业他就想创业,但是创业这条道路是非常蜿蜒曲折的,初期时候的他什么杂活都干过,去内地的时候只带了母亲给他的一个金戒指。
他在香港和新加坡都干过,在银行业、纺织业、采矿业都曾涉猎过,甚至还跑到原始森林里去采钨铁矿,反正就是什么挣钱他就去做什么,可以说非常有经商头脑。
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闯出一片大天地,终于成为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大富豪,他的海外创业史还被调侃是中国华人闯荡世界的典范。
李鸿章的孙子,对于李鸿章来说,知道他是清末的风云人物,所以很多人想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他,所以李鸿章的家世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据史书记载,李鸿章的孙子最出名的是李国杰,所以这里我们就详细说说李国杰。
李鸿章的后代
作为朝臣,李鸿章尽最大努力照顾自己的兄弟和同族,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淮军的后勤或者洋务也是亲戚放心,这样才能保证李鸿章嫡系的生存。
李鸿章
就在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长子李景书在哀悼中去世。只有李鸿章的小儿子李景迈承担了李家的权力。李鸿章对小儿子很是宠爱,于是李景迈被李鸿章的余政府任命为奥匈大臣兼右侍郎民政。李景迈是最理解父亲的人,所以他曾经替父亲申诉,深深后悔自己错怪了别人,信任了朝廷。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字的时候非常沮丧,只有他的长孙李国杰稍微缓解了一下他的情绪。很有名气,和军阀段、等人交了好朋友。他在北洋时期和民初身居高位,长期掌握轮船招商局。为人豪爽,与杜、交往密切,曾帮助等仁人志士抗日。蒋介石上台后,由于洋务运动和满清遗风,李国杰与蒋介石关系不好,没有看透政治大局。日本侵华后不久,他就被蒋介石策动军统暗杀了。
随着李国杰的去世和日军的侵华,李鸿章的曾孙辈逐渐没落,或隐姓埋名,或学而优则仕,大多居住在上海或安徽合肥。在近代中国,李鸿章的后人多为道士、神仙。
君子之恩,三子而斩。这句古老的谚语在李鸿章的后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应验。从李鸿章开始,他们不再有贵族的骄傲,靠自己的学历和学识为自己而活。
李鸿章
张孙子
李鸿章的名字广为人知,但我们对他的后代却知之甚少。在李鸿章的众多后人中,他的长孙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李国杰。
李景书,李国杰李鸿章的长子,是李景书的儿子。因为他的父亲李景书在李鸿章死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继承了他祖父的侯爵职位,所以他被称为公爵。李国杰不仅在清政府,而且在北洋政府都身居高位,直到国民政府时期被军方枪决。
因为李鸿章的影响,李国杰在清政府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一直是多位高官,这是李鸿章的关系的影响。到了北洋政府时期,政府里很多高级官员都是他们祖父的老学生,所以在北洋政府时期,李国杰也担任参赞。
到了国民政府时期,李国杰的地位开始不稳,因为他祖父的关系已经逐渐失去效力,国民政府也开始重视其船商,导致双方矛盾巨大,于是开始与这家公司的两面竞争。
李鸿章
最后,国民政府发现了李国杰的腐败证明,于是开始向法院起诉。然而,李国杰使用的手段导致该案长期拖延,直到两年后才宣判。判决后,由于段的在场,蒋介石不得不释放。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李国杰留在了上海。这些老人想开一个维护会议。据说李国杰想当总统,所以军事特务在上海暗杀了他。不过这个罪名是否属实,目前还没有考证。
李鸿章的孙女
李鸿章是清末清朝的重要官员。作为政府官员,他做了很多生意,帮助中国建立了最早的重工业。在同一时间
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是现代人研究的重点。到目前为止,
至于李鸿章的女儿,也有一定的记述,只知道他有三个女儿,当时都嫁给了官员,但没有一个过得幸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孙女,只知道他的一个孙子叫李国杰,民国时期被国民党暗杀。
据传,著名作家张爱玲与李鸿章有很大关系。张爱玲确实和李鸿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从这里看,张爱玲其实是李鸿章的曾孙女。
李鸿章
有一本
其他方面,对李鸿章孙女的研究很少,主要是因为她们不是知名的历史人物,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所以在研究中很少提及。如果你想了解李鸿章的孙女,不妨看看这本书。
李鸿章的人生、家庭,详细一些
本文2023-10-22 20:14: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