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杨氏宗谱主编杨楫是什么人物,有背景资料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鸿山杨氏宗谱主编杨楫是什么人物,有背景资料吗?,第1张

无锡鸿山杨氏,可溯源至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始传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蕃衍至今,已成为历经千年的煌煌大族。不但"枝繁叶茂",名人辈出,而且祠堂屡有兴建,宗谱几经修续。最近,由鸿山杨氏第三十世孙杨天龄先生主持编纂的《鸿山杨氏宗谱寺头分城支文叔公嫡长系春池公系谱传》(以下简称《谱传》)又已告成问世。这是继杨世奎先生编著的《慎终追远》和杨世纯、杨世缄先生主编的《双松百年》两书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关于鸿山杨氏分支的续修谱传。

杨氏裔胄中的名人,大多是在勤奋读书、勇于治世、为社会作贡献中成长起来的。在历代科举考试中,荣登进士之榜者就有明代的杨璿、杨琛、杨文、杨淮、杨僎、杨成、杨应文、杨兆升和清代的杨兆鲁、杨又林、杨廷榕、杨栋、杨永谟、杨花、杨延俊(字菊仙)、杨楷(又名道霖)等16人。中举人者有杨震发、杨潮观、杨揆、杨熙之、杨楫、杨志濂、杨宗瀛、杨寿枬(字味云)等29人。中武举人者有杨宸鏣、杨志成、杨大崧等8人。被朝廷考选为贡生、博学鸿词、博学宏才者则有杨  、杨度汪、杨芳灿、杨铭敦、杨模、杨栻等20多人。此外,虽未经科举取得功名,仅由诸生入仕,但为官清正爱民,政绩卓著,或屡有重大义举、百姓称颂者如杨绍雍、杨德埙、杨春池等,也分别在邑志中或《谱传》中立有传略。

关于《鸿山杨氏宗谱》的主编,应该是上文提到的中举人的杨楫。以上文章是夏刚草先生写的文章节选(见附件)。另外南宋朱熹弟子中也有名为杨楫者,但显然不是家谱主编者。

1920属猴年龄查询表

孙安徽怀宁孙氏宗谱[22卷,首末各1卷]存18册(缺卷1,3-4,14,16,19)[522页]

孙安徽怀宁孙氏宗谱[22卷,首末各1卷]存18册(缺卷1,3-4,14,16,19),1948[14

孙安徽怀宁官庄孙氏宗谱存1册(卷2),1866[140页]

孙安徽怀宁官庄孙氏宗谱存3册(卷3,11,卷末),186-[396页]

孙安徽怀宁官庄孙氏族谱[13卷]存2册(卷1-2),1795[174页]

孙安徽蒙城(孙氏)祖谱2页,1984[1页]

孙安徽潜山孙氏族谱[38卷,首3卷,末2卷]存29册(共缺15卷)[5344页]

孙安徽寿县孙氏支谱[10卷](复本1)10册(817页),1911[817页]

孙安徽寿县孙氏支谱[10卷](复本2)10册[940页]

孙安徽寿县孙氏支谱[6卷]6册(551页),1893[551页]

孙安徽宿县(孙氏)祖谱2页,1984[1页]

孙安徽太平宣池富春孙氏宗谱[10卷]10册[798页]

孙安徽桐城孙氏宗谱15册(1477页),1903[1478页]

孙安徽黟县古筑孙氏家谱[4卷]6册[497页]

孙福建安溪狮渊孙氏宗谱[8卷]存1册(卷1),2001[192页]

孙福建福安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福鼎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福清柳塘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155页),2007[155页]

孙福建古田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晋江塔江乐安孙氏公谱[10卷]存1册(上册),2008[400页]

孙福建屏南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寿宁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厦门柳塘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155页),2007[155页]

孙福建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永泰孙氏族谱9页,1981[6页]

孙福建周宁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广东潮阳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海丰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惠来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揭阳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陆丰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梅县孙氏族谱9页,1981[6页]

孙广东(孙氏)国父世与学养1册(118页),1972[119页]

孙广东(孙氏)国父家世源流考1册(46页),1947[47页]

孙广东(孙氏)国父家世源流考1册(57页),1943[55页]

孙广东孙氏族谱[6卷,首1卷]4册(479页),1938[479页]

孙广东忠埧孙氏族谱节钞及有关文件1册(120页),1941[83页]

孙广东沙边孙氏族谱[4卷]4册(365页),1938[366页]

孙广东不详上袁田孙氏族谱1册(48页),1976[50页]

孙广东不详孙氏族谱(忠埧)1册(57页),1933[60页]

孙广东不详富春龙门孙氏宗谱38册[4231页]

孙河北宁晋宁晋孙氏族谱[4卷]8册(515页),1907[516页]

孙河北原武孙氏族谱1册(200页),2022[200页]

孙河北玉田孙氏家谱稿(复本1)4册(233页),1926[233页]

孙河北玉田孙氏家谱稿4册(241页),1926[241页]

孙河北枣强山东淄川村孙氏家谱1册(740页),2001[738页]

孙河南固始狮渊孙氏宗谱[8卷]存1册(卷1),2001[192页]

孙河南济源孙氏族谱1册(61页),2022[61页]

孙河南洛阳洛阳谷水孙氏族谱(乐安世家)[7章]1册(230页),1995[129页]

孙河南密县孙氏家谱(映雪堂)1册(95页),1993[84页]

孙河南睢县睢州孙都堂孙氏族谱[2卷]2册(493页),2012[493页]

孙河南中牟孙氏族谱1册(200页),2022[200页]

孙湖北崇阳孙氏宗谱[30卷首1卷]存8册(缺多卷)[908页]

孙湖北鄂城孙氏宗谱[各房分谱,首7卷]80册[8787页]

孙湖北黄冈孙氏三修族谱[12卷](谷诒堂)12册(611页)[611页]

孙湖北黄冈孙氏宗谱[各房分谱,首7卷]80册[8753页]

孙湖北黄冈孙氏族谱[12卷]12册[4994页]

孙湖北罗田孙氏宗谱[各房分谱,首7卷]80册[8780页]

孙湖北麻城孙氏宗谱[6卷](金声堂)6册(395页)[395页]

孙湖北麻城孙氏宗谱[8卷]8册(513页)[513页]

孙湖北蕲春孙氏宗谱[系图4卷,世传22卷,首2卷]存24册(缺系图卷2,4,世传卷16,18)[24

孙湖北浠水孙氏三修族谱[12卷](谷诒堂)12册(611页)[611页]

孙湖南长沙孙氏支谱[4卷]4册(377页),1949[378页]

孙湖南长沙孙氏支谱[8卷]8册(702页),1948[703页]

孙湖南沣县孙氏族谱(乐安堂)[22卷]存2册(卷1-3),1842[166页]

孙湖南沣县孙氏族谱(乐安堂)[40卷]存3册(卷1-5),1931[304页]

孙湖南宁乡孙氏支谱[4卷]4册(377页),1949[378页]

孙湖南宁乡孙氏族谱[10卷]存4册(卷1,5,7,9),1922[417页]

孙湖南宁乡孙氏续修支谱存3册(卷中下,卷9),1912[270页]

孙湖南祁阳孙氏续修宗谱1册(285页),2003[149页]

孙湖南祁阳孙氏续修支谱存3册(卷中下,卷9),1912[270页]

孙湖南湘乡孙氏四修族谱1册(100页),1937[100页]

孙湖南湘乡孙氏续修支谱存3册(卷中下,卷9),1912[270页]

孙湖南新化孙氏三修通谱存6册(缺卷2-11),不详[595页]

孙湖南益阳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36卷,首6卷](复本1)41册[3335页]

孙湖南益阳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36卷,首6卷](复本2)41册[4941页]

孙江苏常熟孙氏宗谱10册(528页),1889[529页]

孙江苏常熟孙氏宗谱[10卷首1卷](映雪堂)10册(1590页)[1590页]

孙江苏常熟孙氏宗谱[20卷]20册(961页),1889[961页]

孙江苏丹阳前观孙氏宗谱[8卷]8册(677页),1901[678页]

孙江苏丹阳孙氏宗谱[6卷]6册[439页]

孙江苏丹阳云阳孙氏宗谱[12卷]14册(1314页),1929[1314页]

孙江苏丰县古丰孙氏族谱[4卷]存3册(缺卷1),2007[410页]

孙江苏丰县古丰孙氏族谱存1册(缺卷5),1963[80页]

孙江苏江都孙氏家谱[14卷]14册[1407页]

孙江苏江阴沙洲孙氏宗谱[16卷]16册(1015页),1889[1016页]

孙江苏江阴沙洲孙氏宗谱[18卷]存18册(缺卷4)[1550页]

孙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图咏[7卷]1册(417页),1929[420页]

孙江苏南通新安迁通孙氏家乘[12卷,首1卷]12册(1303页),1927[1304页]

孙江苏武进孙第桥礼嘉桥孙氏宗谱[上下集]2册(845页),2000[846页]

孙江苏武进孙第桥礼嘉桥孙氏宗谱存13册[1401页]

孙江苏武进毘陵孙氏家乘[16卷]20册[1812页]

孙江苏武进毘陵孙氏家乘存19册(卷2-9,11-12)[1721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10册(528页),1889[529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10卷首1卷](映雪堂)10册(1590页)[1458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12卷]12册(936页),1930[936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20卷]20册(961页),1889[961页]

孙江苏锡山孙氏宗谱[10卷首1卷](映雪堂)10册(1590页)[1590页]

孙江苏宜兴荆西孙氏宗谱[13卷,末1卷]12册(414页),1926[415页]

孙江苏宜兴荆西孙氏宗谱[13卷,末1卷]12册(461页),1926[462页]

孙江苏镇江孙氏族谱[4卷]4册(183页),1811[184页]

孙江苏镇江润州孙氏族谱[4卷]4册(261页),1797[262页]

孙江苏镇江润州孙氏重修族谱[6卷]6册(462页),1905[463页]

孙江西抚州双溪孙氏三修宗谱[5卷首1卷]存3册(缺卷首,3-5),1923[371页]

孙江西乐安乐安孙氏大成谱[3卷]3册(946页),2011[946页]

孙江西上饶双溪孙氏三修宗谱[5卷首1卷]存3册(缺卷首,3-5),1923[371页]

孙江西婺源泓塘乐安孙氏支谱[4卷首末各1卷]存1册(卷首),1887[166页]

孙江西婺源湖溪乐安孙氏宗谱[8卷]8册[836页]

孙江西不详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孙氏卷1册(430页),2011[430页]

孙江西不详孙氏宗谱[6卷](金声堂)6册(395页)[395页]

孙江西不详孙氏宗谱[8卷]8册(513页)[513页]

孙山东博山般阳颜山孙氏谱族谱[8篇]1册(548页),2001[548页]

孙山东费县孙氏族谱5册(1816页)[1817页]

孙山东即墨孙氏宗谱2册(107页),1681[108页]

孙山东即墨孙氏谱书[不分卷]1册(34页),1894[34页]

孙山东莱芜封邱孙氏五修族谱[不分卷]存1册(卷1),2004[184页]

孙山东牟平(孙氏)族谱8页,1984[5页]

孙山东牟平[孙氏族谱]6页,1986[3页]

孙山东平度孙氏家乘[4卷]4册(322页),1849[323页]

孙山东青岛[孙氏家谱]2页,1984[1页]

孙山东曲阜岘阳孙氏族谱[18卷,首末各1卷]12册[1116页]

孙山东寿光乐安孙氏寿光北城西孙氏宗谱[不分卷]1册(203页),2007[203页]

孙山东烟台[孙氏家谱]1册(10页),1984[7页]

孙山东烟台[孙氏家谱]1册(12页),1984[6页]

孙山东沂水封邱孙氏五修族谱[不分卷]存1册(卷1),2004[184页]

孙山东章丘般阳孙氏家谱(四支一册)1册(1266页),2004[643页]

孙山东沾化沾化孙氏族谱[上下卷]1册(436页),2009[434页]

孙山东淄博般阳颜山孙氏谱族谱[8篇]1册(548页),2001[548页]

孙山东淄川孙氏族谱1册(271页),1997[272页]

孙山东淄川山东淄川村孙氏家谱1册(740页),2001[738页]

孙山东淄川般阳孙氏家谱(四支一册)1册(1266页),2004[643页]

孙四川会东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四川会理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四川宁南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四川万县孙氏族谱[10卷]存4册(卷1,5,7,9),1922[417页]

孙高雄(孙氏)族谱3页,1982[3页]

孙高雄乐安孙氏迁台祖谱1册(24页),1985[13页]

孙高雄高雄大社孙氏系统图页2,不详[2页]

孙苗栗宁化孙氏族谱1册(48页),1984[26页]

孙孙氏家谱1册(36页),1977[20页]

孙宁化孙氏族谱1册(48页),1984[26页]

孙禾山孙氏族谱1册(56页),1761[39页]

孙台南麻豆镇孙氏族谱9页,1971[11页]

孙孙氏族谱9页,1981[6页]

孙云林孙氏族谱1册(16页),1985[10页]

孙彰化孙氏族谱1册(16页),1985[10页]

孙不详(孙氏)祖谱2页,1984[1页]

孙不详[孙氏家谱]1册(10页),1984[7页]

孙不详[孙氏家谱]2页,1984[1页]

孙不详不详乐安孙氏大成谱[3卷]3册(946页),2011[946页]

孙云南昆明乐安堂云南昆明市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256页),2004[256页]

孙云南巧家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云南宣威乐安堂云南宣威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9页),1997[319页]

孙浙江富阳富春龙门孙氏宗谱38册[4231页]

孙浙江浦江浦阳槁溪孙氏宗谱(十七修)[5卷]5册(1060页),2003[1050页]

孙浙江绍兴天乐孙氏宗谱[20卷]22册[2457页]

孙浙江绍兴会稽孙氏宗谱[24卷]14册[1809页]

孙浙江绍兴绍兴孙氏宗谱[25卷](复本1)16册(2168页)[2168页]

孙浙江绍兴绍兴孙氏宗谱[25卷](复本2)16册(2263页)[2263页]

孙浙江绍兴阳川孙氏宗谱[30卷]10册(634页),1830[634页]

孙浙江绍兴阳川孙氏宗谱[30卷]10册(999页),1830[998页]

孙浙江吴兴孙氏先德传[1卷]1册(16页),清代[17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孙氏宗谱[10卷]10册[1131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孙氏宗谱[4卷]7册(660页),1924[661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湘湖孙氏宗谱[24卷](复本1)存2册(四房行传),1928[215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湘湖孙氏宗谱[24卷](复本2)存22册[2458页]

孙浙江永康(胡氏卢氏马氏孙氏王氏)古山志2册(984页),1997[985页]

孙浙江余姚姚江孙氏世乘[2卷]6册(216页),1807[217页]

孙浙江余姚姚江孙氏世乘存1册,1808[107页]

孙浙江余姚孙氏宗谱[6卷,首1卷]7册(643页),1854[644页]

孙浙江余姚洋溪孙氏宗谱[10卷,首1卷]9册(925页),1940[926页]

孙浙江余姚余姚孙氏宗谱[20卷]8册(580页),1919[581页]

孙浙江诸暨孙氏宗谱[3卷]存2册(缺卷1),2008[786页]

孙浙江诸暨诸暨渔橹孙氏宗谱[3卷]3册(1220页),2008[428页]

孙不详不详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不分卷]1册(863页),1999[861页]

孙不详不详孙氏宗谱世系源流[不分卷]1册(431页),1996[429页]

孙不详不详赤石岗孙氏家谱绵延表1页,不详[3页]

孙不详不详阳川孙氏宗谱[18卷]12册(896页),1791[897页]

王浙江永康(胡氏卢氏马氏孙氏王氏)古山志2册(984页),1997[985页]

张河北玉田孙氏家谱稿(复本2)4册(234页),1926[234页]

桕村孙氏家乘[124页]

甬北孙氏宗谱[345页]

蛟川淸水桥孙氏宗谱[532页]

鄞东韩岭孙氏宗谱[465页]

四明章溪孙氏宗谱[871页]

鄞县北渡孙氏宗谱[1445页]

港口孙氏宗谱[147页]

萧王孙氏宗谱[1153页]

孙氏宗谱清孙朝珍纂修木活字本崇明崇明孙氏33页

华溪孙氏家乘 不详木活字本永康永康孙氏96页

古虞孙氏宗谱清孙朝土等纂修木活字本上虞忠烈堂175页

翠峰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绍兴永萃堂181页

钱塘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义乌义乌孙氏193页

石孙氏宗谱清孙最良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197页

暨阳平溪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暨阳敦睦堂218页

阳川孙氏宗谱 不详刻本绍兴绍兴孙氏313页

鄞邑甬北乐安孙氏宗谱孙馨蓥纂修木活字本鄞县裕彦堂463页

孙氏族谱清孙振矪等纂修木活字本巴陵乐安堂538页

屏山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会稽敦伦堂566页

暨阳孙氏宗谱清孙一贯纂修木活字本暨阳彝叙堂573页

屏峰山孙氏宗谱清孙华泰等纂修木活字本会稽敦伦堂774页

阳川孙氏宗谱清孙循诚增修据清道光10年1830本铅印绍兴敦彝堂1249页

阳川孙氏宗谱清孙循诚增修木活字本绍兴敦彝堂1290页

孙氏续修族谱清孙诗宝等纂修木活字本辰州文献堂1343页

洋溪孙氏家乘清孙嘉善重修木活字本馀姚永思堂1461页

阳川孙氏宗谱清孙俊渭续修刻本绍兴绍兴孙氏1532页

翠峰孙氏宗谱清孙立瘅等纂修木活字本绍兴永萃堂1631页

石孙氏宗谱清孙望初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1645页

斜河孙氏宗谱孙春荣主修木活字本江阴世德堂1702页

斜河孙氏宗谱清孙双喜主修木活字本江阴世德堂1729页

馀姚兰风孙氏宗谱孙子荣主修木活字本馀姚叙堂2113页

暨阳石孙氏宗谱清孙荣光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2223页

华溪孙氏家乘清孙成章等纂修木活字本永康永康孙氏3163页

暨阳石孙氏宗谱孙吉人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3163页

会稽孙氏宗谱清孙镜清总纂木活字本会稽垂裕堂3490页

金华中柔孙氏重修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金华金华孙氏3938页

绍兴孙氏宗谱孙臔声主修木活字本绍兴垂裕堂4285页

孙氏家乘:不分卷:[上海](清)孙廷鐆纂修版本:清雍正元年(1723) 稿本居地:上海

定海孙谦堂孙氏宗谱_ 十二卷,首一卷孙璧山纂修21年(1932) 木活字本

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不分卷()孙炳奎九年(1920)浙江杭州

菱湖孙氏续支谱(清)孙鸣鹤等纂光绪29年[1903]浙江吴兴

孙氏家乘不分卷不分卷孙锦光绪间山西代州

孙氏族谱六卷首一卷六卷首一卷(清)孙松龄清宣统元年(1909)山西小兴州侨居河北蠡县

孙氏宗谱图咏七卷七卷()孙汇沣(1929)江苏南通

解梁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八卷首一卷()孙殿枫二十五年(1936)山西解梁

玉田县孙家□孙氏家谱不分卷不分卷()孙焕仑十五年(1926)河北玉田

开沙孙氏宗谱四卷四卷(清)孙家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江苏镇江

楚沩孙氏四修支谱四卷孙益悉纂修38年[1949]湖北黄冈

孙氏宗谱四卷四卷()孙汉槎等二年(1913)江苏毗陵

孙氏家乘六卷六卷()孙振麟二(1939)浙江平湖

阳川孙氏宗谱三十卷三十卷(清)孙循诚十六年(1927)浙江绍兴

孙氏族谱孙鸿等纂修8年[1919]山东济宁

韶山孙氏谱记十一卷十一卷(清)孙廷瑞等纂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湘潭

孙氏支谱八卷孙乃禧等纂37年[1948]湖南长沙

孙氏宗谱四卷首二卷四卷首二卷()孙远骐九年(1920)安徽太湖

前观孙氏宗谱六卷六卷(清)孙长福等清光绪三年(1877)江苏丹阳

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十卷十卷()孙清源等十一年(1922)江苏句容

黄墅桥孙氏家乘六卷六卷(清)孙裕松等清同治八年(1869)江苏毗陵

孙氏族谱五卷孙远阶主光绪33年[1907]湖南靖州

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三十二卷()孙荫十一年(1922)安徽桐城

孙氏宗谱十二卷十二卷()薛景渲十九年(1930)安徽休宁

荆西孙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孙锁麟十五年(1926)江苏宜兴

乐安孙氏宗谱十卷十卷()孙贻谋等(1929)福建浦城

余姚兰风孙氏宗谱二十卷二十卷()孙子荣等二十一年(1932)浙江余姚

孙氏族谱十一卷孙氏修间[1912-1949]湖南常德

义乌孙氏宗谱十卷十卷(清)孙耀宗等清宣统三年(1911)浙江义乌

葛巷孙氏宗谱十六卷十六卷()孙十一年(1922)江苏毗陵

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十六卷()孙氏合族十年(1921)江苏毗陵

古筑孙氏家谱四卷四卷(清)孙氏嘉庆十七年(1812)安徽黟县

孙氏三修支谱十二卷孙裕衡等修23年(1934)

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十二卷首一卷()孙汇澧等十六年(1927)江苏南通

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二十四卷()孙志儒等三十年(1941)江苏阳羡

绍兴孙氏宗谱二十五卷二十五卷()孙秉彝十三年(1924)浙江绍兴

孙氏六修族谱二十三卷卷末一卷孙锺等辑纂25年(1936)湖南长沙

孙氏宗谱二十八卷二十八卷()孙毓芝三年(1914)江苏溧阳

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三十六卷卷首五卷孙颜翼等修37年[1948]湖南益阳

新安孙氏宗谱五卷清孙毓华纂修抄本清

浙江余姚洋溪孙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孙宝林监版信息

孙氏世乘清孙兆熙等纂修刻本馀姚馀姚孙氏

孙氏家乘 不详木活字本出版地不详

以上就是与1920属猴年龄查询表相关内容,是关于家谱的分享。看完属猴10月27号几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文学总集。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家族便成为一个基础且核心的单位,家族文学也在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中起到重要的联结作用,将文人个体与社团、流派等沟通起来。《四库全书总目》中仅著录了37种家集,而据《清代家集叙录》最新统计,唐五代及以前有家集16种,宋元时期46种,明代193种,清代则多达1244种(见徐雁平《清代家集叙录·前言》),足见有清一代家族文学之盛。

家集所收录的作品可能容括家族数十代,也可能仅有两三代。家集的编纂者多是家族后辈或与其关系密切者,他们对家族历代作品加以采摘选录,为家族内部成员——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是合乎礼法的家族一员——提供发声的舞台,一族的诗文词曲在家集中遥相唱和、交融共鸣。一个家族若是有较为丰富的文学著述并且有能力将之汇辑刊行,那它多半是有“诗书传家”的文学传统,而许多为世人所熟知的清代文学世家,如江苏叶氏、沈氏,还有以科名闻世的

番禺商

氏等,都辑有自己的家集。在今天看来,这些家集和私家园林、藏书楼等一样,已经成为文学世家的重要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文学、文化意义。家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它的生成、形态、特点与价值,更是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清代家集虽是收录一家艺文,但它的编纂并不像流水线生产那样总依照一个模板,单纯按时序选录家族历代的诗文佳作,而是有各种不同形式。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相当于传授应试技巧,如高密单氏的《高密单氏世业》、番禺商氏的《商衍瀛商衍鎏同怀兄弟会试墨卷》、钱塘吴氏的《吴氏朱卷汇存》等;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更能体现家族积淀,如江都汪氏的《江都汪氏丛书》、临海洪氏的《传经堂丛书》等;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典型者如阳湖董氏的《栘华馆骈体文》等;至于那些族中闺秀多有才艺的,便纂成专门的女性家集,在清代也形成了一时风气,如泰州仲氏的《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阳湖张氏的《阳湖张氏四女集》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变得多样。

与编纂形式不同相应,给家集命名也并不总是一个套路。据上引文献可见,家集的名字中一般包含姓氏、籍贯、书斋名、编纂特色等诸多要素。其中,姓氏是家集命名的一个关键,以“姓氏+家集”或“姓氏+文体”等形式来命名家集,也比较能直接体现家集的内涵,如《二王家集》《郝氏遗书》《庄氏诗存》等。在此之外,籍贯可以体现一族的世代渊源,并与同姓的其他家族作区分,故往往缀于姓氏之前,如《金陵陈氏家集》《毗陵伍氏合集》等;书斋名、园林名则将几世代的人置于家族内的某一特定空间,赋予它特殊意义,不同时空的人于此相逢,更显风雅传家的特点;至于“遗芳”“花萼”“世馨”等关键词用于命名,则更是直接体现了对家族文学传衍的自豪与希冀……家集的命名跟人的起名一样,一是要有美好的寓意,二是要能彰显独特之处,家集的面貌与家族文学的特色,在这些名字中得以体现。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是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整理者在选材、定例、命名时都会有自己的考虑,目的不同,其所呈现的家集面貌也就不会是千人一面。可以说,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除形态丰富外,清代家集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是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据统计,《清代家集叙录》所收录的1244种家集遍及直隶、山东、江苏等19省,其中江苏家集最多,

有406种,约占33%;浙江次之,有316种,约占25%。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10%,但其地区的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数,可见分布的不均。

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可以明显看出,在文风盛行的江南地区,家集的数量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其二是清代家集序跋中的乡邦观念。如何才能在家集中体现出家族的特色、家学的形成与衍变?一方面要通过编次、分类与选目,另一方面则需依靠家集前后的序跋。除了家族内部成员在序跋中交代整理家集的意图、家集的编纂特色以及追述家族的生活状态外,家集的整理者往往还会积极邀请一乡先正与四方名公,来为自己的家集题序作跋,题写者有时会在序跋中将一族的文学成就拓展至一乡的文学传统。

如桐乡毕氏的《桐乡毕氏遗著》中有无锡顾鸣凤的跋:

嘉兴一郡,于浙西故号明区。国初以来,一时如陆清献、张杨园、朱竹垞诸伟人,莫不笃生斯土。名臣硕学,彪炳东南,洵乎山川钟毓、地灵而人杰欤?

在顾氏的叙述中,毕氏家族之所以名世,得源于乡郡之风气。嘉兴一地,纵向来看,有先贤伟人,远绍于前;横向来看,有名臣硕学,唱和宴游。这并非个例,相似者还有如桐城马氏,“岂惟一家之美?实足征一邑文学之盛”(朱为弼序,见《桐城马氏诗钞》);毗陵周氏,“毗陵山水清淑,历古魁硕项背相望,渊云萃于闾巷,顾陆耀于简编,几于户贮琳琅,市陈铅椠。艺林朱绂,卓有传人;芬苑青葙,衍为家学”(田步蟾序,见《毗陵周氏家集》);会稽陶氏,“吾越固多风雅之士”(姚大源序,见《天伦乐事》)等等。通过追溯地域文学传统,进而延展至家族内部文学传衍,可以说是家集序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叙述策略。通过这种叙述,家族文学的传衍这一“小传统”与地域文学发展的“大传统”呈现出交集的态势。

其三是地方风气或地域流派对家集文本产生的影响。家集并非“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桐城、武阳

(武进、阳湖)为其中代表。清代桐城一县先后有18种家集编刊,武阳则有25种。从桐城和武阳的家集中可以看到,同一地域流派

(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由此,地方诗文总集与家集产生了重要联系,家集或许影响到地方集的编纂,并与之共同参与建构地域文学的风貌,咸丰年间刊刻的《桐旧集》最能体现此点。《桐旧集》所收录的是桐城一乡的诗作,根据姓氏列卷辑录,一地之内,跨越家族,共录桐城84姓作者诗作,与该地18种家集相辉映,如《桐城方氏诗辑》《桐城马氏诗抄》与《桐城姚氏诗抄》等,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视角共同展现了桐城诗学的全景。

家集的地域特点不只反映在与地方集的相互影响中。有些地域流派内部的批点与过录,会保留在家集中,如《武进张氏家集》所收张惠言《茗柯文》中,多处录有恽敬的朱笔批语、圈点;同派人的作品也可能被纳入到家集之中,如张氏家族另一部家集《宛邻书屋丛书》收录《词选》一书,辑有恽敬、李兆洛、丁履恒、黄景仁等人之作。将这些家族外部成员的作品纳入家集的举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使得家集的实际范畴也有所扩展。这些文学流派中的交流行为,也影响到家族内部的学习与仿效。

“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方式,在清代主要表现为地方性文学总集的编纂和地方性诗话的叙写”(见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从清代家集的文学研究价值中,似可看到书写地域文学传统的另一种可能:家学传衍与地域流派乃至地域文学发展的交融递嬗。

单就数据来看,家集在清代获得了“大发展、大繁荣”,但它也难逃书厄,尤其是战乱,对其造成了严重损失。“庚申之变,粤匪东下,大江南北,几无一块干净土”(周镜序,见《瘦红吟草》),这种情形下,最可能发生的便是生平著述尽皆散失。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在此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那些图景或如“青灯伴子”,追忆幼年受教,文字清简,却深情款款,体现出书香世家对于教育子女的重视:“先君子十五志学,昼课不足,继之以夜,一灯盈盈,惟姑母手针黹以伴焉”(仲振奎序,见《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或如“闺中唱和”,清代闺秀与丈夫的文艺生活、闺房乐趣,跃然纸上:“闺阁中唱遂歌咏,叠相师友,不减梁孟”(姚棻序,见《清香阁诗钞》);

又或如“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藉以一窥家族成员的生活,还细致地表现了家族内外的文学交流活动。

这些与家庭群体、家族生活相关的回忆,就像是泛黄的老旧照片,平时静静躺在家集的角落,不被人在意。但当人们偶尔想起,指尖滑过文字,思绪便随之一起进入家族文学的世界,内心也会感到一股暖意,那是对温暖家庭的向往,也是对家族文学一脉相承的感动。家集可以如此生动地向世人展现书香世家内部的文学互动及世代传承,这些故事倘若由正史等史料讲述,恐怕便少了许多趣味。

然而,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许多家族更面临着山雨欲来的危机,阳湖张氏便是其中代表。阳湖张氏有五种家集,除前文所涉外,《阳湖张氏四女集》与《棣华馆诗课》二种均集中收录了张门才女的创作,但是它们却留存了两个不同时期下的社会与家族情景。前者纂成时,时局尚且稳定,张氏一家也未遇多少险阻;而后者辑成时,张惠言、张琦相继过世,家族成员除需考虑生计问题外,还几番流徙,先后寄寓山东馆陶、湖北武昌等地。即使在艰难之中,张家仍旧承续原有的文学创作传统:“于是一庭之内,既损米盐井臼之劳,又无膏粱文绣之好,遂日以读书为事,相与切义理,陶泽性情,陈说古今,研求食物,凡读书、作诗文书画、治女工,皆有定程。”(张曜孙序,见《棣华馆诗课》)寥寥数语间,张氏家族平日读书、唱和等风雅诸事跃于纸上。可惜的是,当时太平军已攻至湖南,不久武昌便被太平军攻占,棣华馆中的读书与写作,也就成为暴风雨前难得的平静。可以说,《阳湖张氏四女集》与《棣华馆诗课》,见证了清帝国的日渐衰败。

徐雁平就其已查阅的1006种清代家集进行了年代统计,单就刻本而言,顺康雍年间

(92年)有33种,乾嘉年间

(85年)95种,道光至同治三朝

(54年)160种,光绪朝

(34年)173种,宣统朝

(3年)9种,民国

(38年)55种。咸同之际的太平天国之乱,对当时的文化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伤,人们可由保存在家集中的文字,如《棣华馆诗课》等,管窥书香之家的起落变化,还能够通过这一时期的家集序跋,了解到家集的损毁,以及家族成员于乱世间颠沛流离、安身立命的境况。

然而,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却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悼遗书之灰烬,惧先业之颠坠”(俞樾序,见《邱氏家集》),“诚恐嗣后鲜知珍重,更叹靡沉”(金际泰序,见《志远堂金氏家集诗略》),因此大家纷纷搜集残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想来也无人料及,战乱所带来的“未雨绸缪”,竟推促了家集的涌现。

因此,清代家集的史料价值不只是停留在文献层面,家族之内的文学交流、与外的唱和交游、女性的生活状态、幼童的读书受教与社会的平静、动荡等,如此种种,深入到了社会与文化研究的领域,为我们了解、研究清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

清代家集数量较前代迅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时代风气、争先标榜家族成就等等。它或许还和当时家谱修纂的盛行有关。家谱与家集,可以看作是家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堂”与“室”:同样能体现一族文学之传衍,家谱重在梳理世系、述清源流,部分附录家族艺文;而家集序中虽也涉及姓氏渊源等,但侧重点在于家族的文学创作,其不仅能反映出家族的世代谱系与文学成就,还可向世人展现家族内外的文学交游网络。因此,借家族世系与家谱艺文来研究一族的文学传衍,可以“登堂”;而细读家集诗文、词赋,则能“入室”。

《清代家集叙录》所收的1244种清代家集,是历经数次兵燹后的残余,那么有清一代的家集究竟有多少种,实在难以估计。《清代家集丛刊》《续编》先后影印出版清代家集362种,已占可考清代家集总数的29%,但对于整个清代时期的家集著述而言,恐怕也仅仅是“沧海一粟”。然而,也只有通过现存的这些家集,才能了解家族文学的传衍概貌,因此对于当下而言,研究家集的生成、内涵、价值、流传等各方面,才能更好、更清晰地揭示出清代家族的整体面貌与文学传承。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

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

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

鸿山杨氏宗谱主编杨楫是什么人物,有背景资料吗?

无锡鸿山杨氏,可溯源至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始传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蕃衍至今,已成为历经千年的煌煌大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