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龙的意思?
中国鸟龙,是种驰龙科的有羽毛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义县组,年代为下白垩纪的中巴列姆阶。
在中国鸟龙的标本周围岩石都发现了羽毛的痕迹。这些羽毛痕迹由丝状物所构成,并具有两个特征显示它们是早期的羽毛。第一,数个丝状物聚合成一丛,类似羽毛的结构。第二,一排羽毛聚合成一个羽轴,类似正常鸟类的羽毛结构。然而,中国鸟龙的羽毛并没有现代鸟类羽毛所具有的次要分支与小型羽支,这些特征可形成现代鸟类的分散羽片。
中国鸟龙的发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从地面起飞”理论。而“从树上滑翔”理论则假设鸟类是从树栖恐龙演化而来,这些树栖恐龙从树枝间滑翔移动。另一方面,“从地面起飞”理论则假设鸟类从奔跑恐龙演化而来,这些奔跑恐龙的羽毛具有隔热作用,或是求偶的展示物。然而,四翼恐龙小盗龙的发现,显示原本的鸟类演化理论过度单纯化,不同的近鸟类恐龙同时发展出“从地面起飞”与“从树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拥有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除了羽毛以外,中国鸟龙可以拍打它们的手臂,它们是最早发现拥有类似鸟类肩带的恐龙之一。中国鸟龙也拥有类似鸟类的骨盆与后肢,以及非常长的手臂。
“Dave”(编号NGMC - 91)的羽毛覆盖了整副身体,包含了眼睛前方的头部、颈部、前肢、大腿,尾巴末端则有菱形羽块,类似始祖鸟。
初探税氏起源
古 蜀地,是税氏发祥之祖籍。 据《中华姓氏大典》引《元和姓纂·十二霁》:“盛弘之《荆州纪》云:‘建平(治今重庆市巫山县)信陵县(治今湖北秭归县东)有税氏。'昔蜀王(栾)〔蛮〕君王巴蜀。蜀王见廪君兵疆,结好宴饮,以税氏五十人遗廪君。” 和《路史卷三十·国名纪·杂国上》国名栏内云:“税”国下注“蜀王以税氏五十人遗廪君者”的记载,为税氏在远古时代古蜀地以国名赐姓提供了史料依据。为了能进一步领会该史料中的故事,首先要弄清巴、蜀两字的含义。
巴、蜀二字,其含义各有三:族称、地名、国号。族称,指在今四川、重庆和鄂、湘、黔、滇部分地区范围内古代居住的人类,包括巴、蜀、苴、宾、濮、夷、羌、氐等等多种先民共同体,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直至建立国家。最后,又大部融于华夏族;少部经迁徙演化为今西南少数民族中的某些民族。地名,指今四川盆地,旁接汉中、鄂湘西部,滇黔北部,金沙江以东的大片地方,即《禹贡》中称为梁州,秦汉时巴、蜀、汉中郡及南中各郡所辖范围。汉魏之际逐渐指巴、巴西、巴东郡(即“三巴”)和蜀、广都、犍为郡(即“三蜀”)之地,再其后范围逐渐缩小至今四川盆地、三峡地区。国号,指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大致从今米仓山,沿东河(流经旺苍),至苍溪,过嘉陵江后沿嘉陵江与涪江间至潼南、江津西至泸州一线为界,分别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两个社会群体,线东为古巴国地,线西为古蜀国地。其时代略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相等,下限秦灭巴蜀之年(公元前 316 年)。
据《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 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这就是云巴人的祖先“太 皞 氏”,即伏羲。此记载毕竟是古代流传的神话。另据《世本》云:巴族的祖先是“廪君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据《世本》云:“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出自巫蜒也。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太平环宇记》载,此山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北七十八里)。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 躧 (音洗) 穴屋,掷剑剌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此子,非封爵位之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以土为船(即陶船),雕文画之,而浮于水内,约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 于是 君乎夷城(今湖北恩施)。” 这则记载说 明巴廪 君蛮,其先为五个氏族组成部落联盟,未有君长。至廪君时,巴氏族廪君为君,氏族为贵族,馀四氏降为臣属奴隶。这时已建立了阶级对立的君主制,进入了不成熟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从这则记载中看出可能是巴人自己对古代历史传说的追忆,虽然简单纯朴,但却较为可靠。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随着历史的进步,巴氏族在廪君蛮时代以后,其巴氏族的势力迅速增长,逐渐从今湖北清江流域迁于汉水以西和川东地带。也就是由巴氏族逐步发展成部落、民族,在酋长领导下又不断地征服弱小部落、部落联盟或弱小国后,逐渐成为巴国,并有固定疆域和地盘,作为巴国统治者是廪君,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世代。在商代后期,巴族与蜀族都参加了由武王伐纣的战争。《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时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即 巴 君 在 西周春秋时代均称为子,史籍记为巴子。《左传》云:公元前 703 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今河南邓县)为好”。后巴国一度成为楚国附庸,《左传》又云:公元前 676 年,楚武王“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冬,巴人因之以伐楚”。哀公十八年(公元前 477 年)“巴人伐楚”。终春秋战国之世,巴人与楚国的斗争几乎贯穿了巴国的全部历史。亦有巴与楚结盟,助楚吞灭弱国的记载。胡氏《春秋·文公下》卷十五云周匡王三年(公元前 610 年)九十月间,有“楚人、秦人、巴人灭庸(今湖北竹山县境)”的记载。
睢作为姓氏念suī。
雎姓源头,可以从《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剡子问答》中找到答案。剡子问答记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雎姓来历
雎姓是一个古老而稀少的姓氏,据了解,全国姓雎的人目前不足一万,主要集中居住在扬州、仪征、西安临潼区铁炉塬。另外小金乡东雎嘴、西雎嘴,礼泉县南坊镇,长安县,内蒙丰镇、集宁、察右前旗、后旗,包头,大同,阳高,天镇,张家口等地也分别有几百人到几十人不等。雎姓在百家姓中找不见,但在万家姓中有。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长子少昊管理着东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在管理部落时,以鸟名命官,其中雎鸠氏相当于现在司法部长职责,后来慢慢简化为雎氏。到了周朝以后,诗经中出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名句,春秋战国又出现了唐雎不辱使命。但是雎作为姓,写入史册最早的名人,还是楚国屈原时的雎大夫、明朝洪武年间的监察御史雎稼。
—雎
大皞,应该是大皥,又名太昊、太皞,读作dàhào,是上古帝王的意思。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大皥 ,其神句芒 。” 郑玄注:“ 大皥 , 宓戏氏 。” 陆德明 释文:“皥,亦作昊。”《左传·昭公十七年》:“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一本作“ 大皥 ”。大,通太,太皥,即伏羲氏。
太昊 在位起讫:公元前7569—前7527年。
生卒年:公元前7593—前7527年。
出生地:泰安(今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太昊元年(癸丑,前7568)。
亦作太皞,风姓,号伏戏氏。以木德王,是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牺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牺氏,都陈。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五任帝。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对此,学界已无疑义。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虚也。”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顼,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也就是说,这时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华夏族的“编户”,与华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华、夷的交融和合,东夷的祖先和首领太昊、少昊等也纳入到华夏的古帝序列中。
太昊,又名:大嗥、太嗥(古时大、太,昊、嗥通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前期的主要文献《左传》P112“大嗥,即太睬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嗥亦作吴”(《十三经论》)。之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的世系记载,上起太吴,下至商周,包括了上古史大部分帝王和首领:炎帝、黄帝、少吴等;“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民俗学研究的深入,这些世系将成为信史的组成部分。”(王立:谈《山海经》的人神差异)。而《汉书·律历志》将太吴、少昊列入中国古史最完各的按五德相生顺序编排的帝王系统,为后来的各朝各代封建高层所认可,并遵奉不违。
1太昊——历史上真实人物:东夷先祖
《汉书》“太吴帝宓羲氏,宓者伏”,此后各种典籍、文献中又有:包牺、庖牺、伏戏、宓戏、牺皇、雄皇氏等等同音、同义、近义及通假字。应该说太昊确有其人,先为东夷部落联盟酋长,后与西来东进的伏羲氏东西合璧,融为一体,并称太昊伏羲氏,为华夏文化的共祖。据严文明先生考证:“东夷的祖先有太吴、少昊,而太吴时代应该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东夷文化的探索》);另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古书中的凤鸟即长尾鸟鸡也即皋鸡,太昊(嗥)以皋鸡为图腾”、“凤之象也,燕颔鸡啄,五色各举,出于东方君子国。”(《淮夷史考》)。
这些文史资料告诉我们:太昊是一个生活在东部沿海或海中岛国以鸟为图腾的部落酋长。据历史学家奕丰实教授考证:“太昊和少吴是传说时期东方夷人的较早阶段,太吴部族最初活动于鲁东和苏北地区”。(《太吴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出过多部海岱文化论著的奕丰实教授,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现象:“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最有可能是从苏北地区迁徙而来的。同时,鲁东沂、沭河上游一带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其中一部份也有可能来自苏北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迁徙呢?奕教授推测有两个因素,一是大汶口文化人口增多,势力膨胀而进行的向外扩张(《海岱地区考古研究》)。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处于海岱文化南缘、良渚文化北渐的苏北地区,一直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的交往与联系(奕丰实《良渚文化的北渐》),最终采用了战争形式,导致两败俱伤。二是水患,低洼的苏北加上黄河改道至淮河下游人海,当时还不可能有大规模人力来治理河道,导致大量人口外徙。由此可知,太吴系部族最初活动于鲁东和苏北地区,后来迫于良渚文化的压力和水患,才举族西迁至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而留居原地的太昊系的其他支系(j{口少吴),尽管也创造了较高的文化,因偏居海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渐被西迁中原的人们所淡忘,或因史书文字的疏记,故较少提及;后世一直尊太昊为东方之帝,是与太吴最初居于东方有关。至于说太吴后裔较少,少吴后裔较多,是因为太吴西迁后与中原乃至豫南、鄂北、直达陕甘,溶人并同化于华夏文化有关。这对偏居海隅的少吴部族得以在东方独立地繁衍,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那么他又是如何进入历史,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呢?这就要从伏羲与太昊的并称和太昊的身份论起。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对此,学界已无疑义。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虚也。”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顼,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也就是说,这时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华夏族的“编户”,与华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华、夷的交融和合,东夷的祖先和首领太昊、少昊等也纳入到华夏的古帝序列中。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乃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刘歆与其父刘向俱为西汉学者,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世经》存录于《汉书·律历志下》。在《世经》中,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以黄帝为历代帝王之首的体系,以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战国时阴阳家邹衍按照五行说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此之谓“五德终始说”。《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自此以后,人们都以这种学说作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据。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这个推演顺序到了汉代出现了问题:一是从邹衍所构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叙述的只有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朝四代。而其后直到西汉,人们的古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认为在黄帝之上还有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古圣帝王,三代以前“三皇”、“五帝”依次代立,《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只叙述黄帝以来的四代,未能全部涵盖,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二是邹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革命。而刘歆所处的西汉末年,刘汉皇室政权危机,外戚王莽势力强大,因而有“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禅让说一时兴盛。刘歆与王莽关系至密,任王莽“国师”,是禅让说的主要支持者。为了给王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刘歆提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是先否定汉兴之初依五行相胜说所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成为必然。
那么刘歆为什么要将伏羲与太昊并称呢?
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同时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刘歆据此而推:“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以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帝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东汉班固的《汉书·郊祀志赞》和荀悦的《汉纪·高祖纪》对刘歆创立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的过程均有记述,荀悦言:“及至刘向父子,乃推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昊始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
刘歆从其政治目的出发,将伏羲与太昊相附而并称,推之于古代帝王世系之首,其后班固引之于《汉书》,后世史籍相继采从此说。但是,刘歆此说并非是完全无据的妄说,今天来看,对刘歆的说法应有如下认识:首先,它是当时人们历史意识的表现,随着人们历史意识的丰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排定帝王世系已不足以反映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再向上推溯,重新安排上古帝王世系。其次,如上所述,伏羲传说本始于南方楚地,而太昊是东方夷族的先祖,随着战国、秦汉时民族血脉和文化大交流融汇,伏羲与太昊的传说合流成为可能,司马迁仅以华夏先祖黄帝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不能完全反映当时民族和合、文化融汇的实际情况,而以太昊伏羲为百王之祖,表现了当时民族统一、文化主脉已经形成。其三,刘歆排定的古帝王世系宣扬了“圣王同祖”的思想,将先王古帝同纳于伏羲一系,有利于民族凝聚,文化一统。
1、出自嬴姓
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
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3、源于氐族
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4、源于朝鲜族
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福建长乐东湖西平池氏族谱,(明)吴航、王子正撰修,明永乐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现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旧池村纂修池氏族谱常务理事会。
5、源于满族
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池姓
“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意思是说,黄帝手下的百官都用“云”字命名,军队也以“云”相称。我们都知道,黄帝是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后世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那他为什么要用“云”字来命名百官和军队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代的注释者一般认为,这是因为黄帝在受命为天下共主时,天上出现了“景云之瑞”,所以就用“云”来命名文武百官。如东汉学者应劭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东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对此,比《史记》更早的《左传》中也有相关记载,《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昭子问郯子:“少皞氏以'鸟’作官名,这是什么缘故呢?”郯子说:“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所以我知道。往昔黄帝以'云’纪事,故各部官长都用'云’来命名;炎帝以'火’纪事,故各部官长都用'火’来命名;共工氏以'水’纪事,故各部官长都用'水’来命名;大皞氏以'龙’纪事,故各部官长都用'龙’来命名;我的高祖少皞氏即位的时候,凤鸟刚好飞来,所以以'鸟’纪事,各部官长都用'鸟’来命名,自从颛顼以来,不能记述久远的事,便从近代开始记述,做百姓的官长而用百姓的事来命名,也就不再按过去的情况来处理了。
而少皞氏之所以以“鸟”纪事,是因为在其即位时,出现了凤鸟祥瑞;依此推之,则黄帝以“云”纪事,应该也是因为出现了“景云之瑞”。对于上述记载,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应该说明黄帝氏族是以“云”为部落图腾,炎帝氏族以“火”为图腾,共工氏族以“水”为图腾,大皞氏族以“龙”为图腾,少皞氏族以“鸟”为图腾。
鸟龙的意思?
本文2023-09-21 22:39: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