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必买的十种东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苏州必买的十种东西,第1张

1、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被称为“蟹中之王”,其产地阳澄湖是苏州十大湖泊排行榜中的第三位,阳澄湖湖岸曲折,拥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大闸蟹提供了天然饵料。

2、洞庭碧螺春茶

洞庭碧螺春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碧螺春茶有四绝,分别是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名扬海内外。

3、苏绣

苏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的发源地在江苏吴县,清代时,“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开始被确立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是2021苏州特产排行榜前十名中的第三位。

4、黄天源牌苏州糕团

黄天源牌苏州糕团不仅是苏州当地有名的特产,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知名,尤其是在东南亚,而且黄天源品牌产品已经有了超过200制作历史。

5、太湖叶牌太湖莼菜

太湖莼菜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莼菜食用时口感很特别,它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有沁人心脾的感觉,十分吸引人。

6、采芝图牌苏州糖果

苏州糖果是典型的中式糖果,不仅口味多样,其食材也很讲究,有丰富的松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天然的果料散布在各色糖果之中,制作精致,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

7、津津牌苏州豆腐干

津津牌苏州豆腐干已经有八十多年了,津津牌卤制豆腐在材料和辅料上都选用上等优质的原料,吃起来香甜可口,有姑苏卤菜和苏州蜜饯的特色。

8、苏式糕点

苏式糕点,主要是指苏氏月饼和猪油年糕等等,品种繁多,包括了枣泥麻饼、月饼、巧果、松花饼、盘香饼等等130余种,属于来苏州必吃系列。

9、苏式蜜饯

苏式蜜饯以前是“宫廷食品”,有悠久的历史了,制作精美,味道鲜美,很受游客的喜爱,尤其是苏氏话梅风味。

10、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桃花坞年画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刺绣概述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二、中国刺绣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三、中国刺绣流派

  苏绣:历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采。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饮誉中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在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湘绣荣获金杯奖。

  粤绣: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2、3个世纪的刺绣品而言。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都描述:远在明代,粤绣就用孔雀羽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使粤绣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国内收藏以故宫藏为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实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紬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18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1982年粤绣以《晨曦》、《百鸟朝凤》等作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100多种。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以绣制龙凤软缎被面和传统产品《芙蓉鲤鱼》最为著名。蜀绣的特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绣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摘要:中国四大名绣之苏绣与湘绣,这两种刺绣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美。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不论苏绣还是湘绣,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苏绣绘画的主要是“猫”,表现的是委婉温柔,湘绣绘画的主要是“虎”,表现的是粗狂霸气。下面为您介绍湘绣的历史以及湘绣的特点,湘绣和苏绣的区别。湘绣的历史

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当地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近半个世纪来,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湖北等地发现了不少麻布、锦、绢等丝织品、纺织品,其中不少是绣品。一批又一批埋藏在湖南和昔日楚地领域地底下的光彩夺目的古绣品的出土,对世人进一步认识湘绣源流沿革及其绣艺传统,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湘绣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湖南民间很早就能够刺绣。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湘绣的起源,据资料记载,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明末清初,长沙城内出现了刺绣作坊。辛亥革命后,当地相继开办了各种规模的绣庄。

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湘绣,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皮影戏等皆被收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湘绣城成为全国首家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正式授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湘绣湘绣的特点

湘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曾在巴拿马、芝加哥等世界博览会上获奖。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

湘绣和苏绣的区别是什么

苏绣

1、湘绣艺术性比苏绣强

湘绣的针法多达70余种,湘绣既吸收了传统绘画的优点,又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形象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风格。在构图上,主题突出,虚实结合,大胆利用绣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观。在造型手法上,则在线描的基础上,适当地有些明暗对比变化,以加强物象的质感和主体感。

2、代表作不同

湘绣的代表作是“狮虎”,苏绣的代表作为“猫”,有“苏猫湘虎”之说。狮、虎是湘绣的传统题材,特别以虎更为着名。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湖南刺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_毛针。后来,又由着名匠师余冬姑、余振辉姐妹俩加以不断完善。_毛针的绣法是,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_起。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所绣制的虎毛,刚劲竖立,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

3、湘绣的发源比苏绣早

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湘绣的日用品主要有官服、镜袋、扇套、手帕、荷包、椅披、桌围、被面、枕套、帐帘、神袍、戏装、袈裟、绣衣、绣鞋等。欣赏品有中堂、条屏、屏风等。

不论苏绣还是湘绣,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苏绣绘画的主要是“猫”,表现的是委婉温柔,湘绣绘画的主要是“虎”,表现的是粗狂霸气。在市场上由刺绣制成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手帕,被单,肚兜等等,如果您对刺绣感兴趣,可以选购质量上乘的,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您可以选择霸气表现的湘绣,也可以选择委婉表现的湘绣。

不知道你是想采访这些人,还是想通过这些恩了解民间艺术。

估计是后者吧。

你可以先和这些艺人拉拉家常,然后熟悉了以后,如果人家不是很忙,也愿意回答你的问题的话,你可以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采访(务必结合艺人们的人生经历来进行采访,如干这行多少年了,跟谁学的)

1、这门民间艺术的历史。

2、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

3、这门民间的工作流程和形式

4、这门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影响

5、这门民间艺术的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

如果你的采访回去还要整理成文章的话,你可以采访一些关于这些民间艺术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会使你的稿件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根据你的采访内容,针对这门民间艺术的现状,提出一些保护性意见和措施,或者其他一些合理性建议,会让你找个稿件提高一个层次。

注意可以使用特写的手法,对人物和一些劳动场面进行描述,可以给人留下更加直观、生动的印象。

可以给你一个类似的稿件进行参考。但是注意你要的风格是不同的。

河湟手艺系列报道之四:巧夺天工的宁巴石匠

http://newsqqcom/a/20081222/001079htm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州刺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

1、苏州刺绣

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2、湖南湘绣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3、广东粤绣

粤绣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唐代。广绣是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宝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绣,也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潮绣发源于潮州,流行于今潮汕地区,即汕头、潮州和揭阳。

4、四川蜀绣

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

四大名绣的区别:

起源时期不同,湘绣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粤绣起源于唐朝,由中原移民带入岭南,唐代广东刺绣的工艺水平已非同一般;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特点不同,湘绣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蜀绣针法之多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具有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四大名绣

历史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之前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朝(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

清月山庄

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民国时期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人文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出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时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苏州也是一座充满水影丝光的城市,叠印于河流与丝绸之上。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出产著名的丝绸“织贝”,是一种先染丝,后织成贝壳纹样的锦帛。苏州产的白锦缟带也让北方人惊叹不已。公元前514年,吴国丞相伍子胥将都城苏州有规划地建成许多纵横交错的通道,并充分利用苏州的水,在每一条道路旁又挖掘出一条河流,形成苏州“人家尽枕河” 的水城风貌,有一条锦帆路,至今还在,其实原来还有锦帆河,传说吴王夫差经常乘锦帆花舟携美女畅游此河,锦帆俪影,彩绸飘舞,水影丝光灿烂了苏州的许多岁月。

从三国时代开始,苏州的丝绸生产一直走在前列。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宋代苏州民众已普遍穿着丝绸服饰,丝绸在苏州已不再金贵,而大多数地方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上。

唐宋时,苏州每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罗马。明代苏州已经是江南大都会,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织锦织造机构,苏州都名列其中。清代的苏州织造署在“江南三织造”中更是地位最高,规模也最大。乾隆年间,苏州城内拥有丝织机12000多台,十万余人从事丝绸织造和贸易。明清时期的机户组织“账房”就产生于丝织发达的苏州,他们是左右丝绸生产过程的早期资本家。正是苏州在明清时的繁华,全国的资本和财富往苏州流动,商贾云集,苏州开始了造园之风,后来闻名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诞生于此。

典故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苏州必买的十种东西

1、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清水大闸蟹被称为“蟹中之王”,其产地阳澄湖是苏州十大湖泊排行榜中的第三位,阳澄湖湖岸曲折,拥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