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家谱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侯氏家谱辈分,第1张

1、河北侯氏一支:天廷云久书

2、河北南宫:成赐云香庆瑞……

3、湖南湘潭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4、湖南岳阳: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5、湖南张家界:宗德启万世

6、湖南会泽:开堂世明金

7、山东乐陵杨安镇:玉长殿德廷飞

8、山东菏泽:天朴文继广存凯  

扩展资料:

侯氏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侯姓大约有2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侯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8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侯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惨重的损失。陕西为侯姓第一大省,约占侯姓总人口的176%。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浙江,这三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江苏、河北,这五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600余年,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东南江浙两大块侯姓人口聚集地区。

-侯氏

韦氏字辈集锦;;;;;;;;这里进收集了部分韦氏沿用的字辈1、东领常重耀,彭家锦秀荣,尽忠怀(曾中华)宰相,世代有书文。;;;;;; ——广西京东兰的韦氏班辈字谱,堂号:京兆堂2、春秋圆和广,龙凯万家千。;;;;; ——江苏大丰韦氏族谙。3、贾世有余 庆子孙贤。;;;;; ——山东日照韦氏。4、官清民自安,国泰天心顺;;;;; ——四川韦氏,5、神登富连,福支恒产,玉英旗凤;;;;; ——广西融水韦姓家里一直有辈份排下来,现在家谱能记载的太少,全镇虽然百分之八十以上姓韦,但到神之辈后就按村分了, 在太组坟前有一个对子,忘记是什么了,反正三十六代的辈份一直这样排下来的。6、忠孝传家广 纯良继世长;;;;;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付集镇韦庄村,我们村1千多人口几乎全姓韦,我们那儿的家谱里有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淮阳县开封杞县通许县的等等很多,家谱上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发达水迁入河南,具体不详细,我们村有迁到台湾和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7、君久尚郭天,连俊景昌仕,远伯承福印,万寿永成祥。;;;;; ——我是河北迁西县大韦庄人,韦姓在此已经居住12代了,传说从外地迁来,但不祥从山东山西广西什么地方迁来的,希望知情韦姓人指点。8、家世有余 庆自孙贤,;;;;; ——我是韦秀军、山东省莒县中楼镇五楼山前村的,我的祖籍是江苏的,这是我们沿用的字辈,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9、如有国字单天金,庭仕先国长大昌,明远祥开复圣运,得善佐升平代钟,英哲承统全绍定,新名传远久贤杰,嗣兴立盛业宝书,福田克顺守堂弟,深隆诗礼香忠厚,齐家敦孝友。;;;;;;; ——我叫韦圣书,10、丞相灿培振,兴孝忠良节,福禄寿增祥,恭宽信敏惠,繁衍世泽长。;;;;; ——山东曲阜韦氏字辈,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关于排辈分的字就得看你是属于哪一支了,每一支均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具体的你可以问你的父辈。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

陈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他们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每个地方的家族都会有族谱。

扩展资料

田氏最初发源地是今山东省境。自秦国吞并齐国后,田姓最初是向西、北之地迁播。汉初,田氏贵族,曾先后裂地称王,但不久均被灭掉。为了清除各地反叛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属陕西),田氏贵族也就不得不迁入此地。

再后,田氏族人又有迁徙至北平(相当今河北、天津一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间里,田姓的郡望又有信都(今属河北)、范阳(今属河北)、颍川(今属河南)、汝阴(今属安徽)、并州(今属山西)、易州(今属河北)、汾州(今属山西)、兖州(今属山东)等地。

可见,汉至隋唐之际,田姓已基本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宋时,田氏南迁繁衍于今福建、广东等地。据有关资料所载,田希圣为田氏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4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2传至滋茅,徙居福建长丁;

芝英迁广东兴宁。田滋茅子松岗,于宋末迁广东海阳,后徙达埔,为大埔开基始祖。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总之,从历史上看,田姓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田姓

祖籍在山东和山西,家谱主要在山东,河南一带。

梁氏,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

2013年,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梁姓人口排名22位。

梁姓名人有梁红玉、梁启超、梁实秋、梁思成和梁漱溟等。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

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梁姓总人口的146%。

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字辈排行:

1、江西铜湖锦溪梁氏族谱字辈:彦公肇世业嗣绪大显扬贻燕鸿图远传家厚德彰人文济凤美仕学启龙光祖烈冠裳茂孙谋钟鼎芳三元应捷发五桂永腾香宠命逢天锡云_冀昌

2、天津市静海县梁氏字辈:朝学天元春秀继续正大光明

3、河南开封刘店东梁寨村梁氏字辈:纯道方成应远本中玉之昌锡福洪家泽明心广性源文光和有教钦景焕来贤

4、河南元岗梁氏字辈:永振洪万应殿作克中连建广耀生瑞明玉长承魁

5、河南坞西梁氏字辈:敬景节科魁国民其之直士永文浦荣作吉龙元恒

6、河南陕县梁氏字辈:公魁兴学希升祥乃顺安

7、河南伊川梁氏字辈:尚思一三喜,万帮修中正

8、河南新乡梁氏字辈:怀名孟志宝孔学圣贤泽成龙继先德世传宗家兴旺延万通苏锡常联海杭来忠臣永盛长

9、河南卫辉梁氏字辈:清林照埙镜汉桂熙增铭法松然在鉴满柏耀坤铜

10、河南洛宁梁氏字辈:幸有篁林万年青品兼南山苍劲松虚心向上翠挺秀一枝三叶抚育情

11、河南光山梁氏字辈:树德培家本维思世绍之光昭其可大建学庆贤熙

12、河南南阳社旗田庄大梁庄一支字辈:孟方先引_崇道建儒勋师之功可立自为步朝臣尚绍魁光职象嗣景益新膂毓万元秀永定启昌明

13、河南南阳梁氏一支字辈:学文大成业传万

14、河南新安县五头梁村系东鲁一支字辈:应国人克永万守文作大金玉山堂至秉泰和丰士仁义传世道忠孝振家风宪信昭光明学礼书耀宗

-梁姓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夏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

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

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官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

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刑法执行官夏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楚,亦称榎楚,原来是一种刑法工具,为商、周时期所置,周王朝王室称之。

夏楚,实际上就是鞭笞刑法。用木制细棍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夏”,多用来教育学子,即戒夏,后来演变成戒尺;用有刺荆条鞭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楚”,用竹枝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笞”,后来发展成藤刑,至今新加坡还在使用;而皮鞭执行抽打刑法者,就称作“鞭”,成为后来历朝历代主刑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实施抽打刑法者,官称就是称作“夏楚”,俗称另外有许许多多。

在典籍《礼·学记》中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榎也。楚,荆也。”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记载:“不长夏以革。”而在典籍《王博士云》中则更清楚地指出:“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刑。”

在夏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夏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楚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所设置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

太府卿负责掌管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经隋、唐至宋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

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

少府卿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宦官主理。

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夏那日氏,源出党项民族唐兀惕部的一支,在大蒙古汗国灭西夏王朝后融入蒙古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夏氏、唐氏、白氏等。其夏氏在蒙古语中亦称“阿日格”。

⑵明朝时期,原元朝人齐噜台因功被大明朝廷赐汉姓名为夏贵,其后裔子孙遂世代称夏氏至今。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清朝后期冠汉姓为夏氏、黄氏、何氏等。

⑷蒙古族唐古特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夏氏、项氏、唐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扎雅扎喇氏,满语为Jayaja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请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夏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湾省土著民族哈也湾氏,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夏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夏启。

迁徙分布

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夏氏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于中原一带,并向西、向北扩展。

春秋时期,夏征舒的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淄博)大夫。

秦、汉时期,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氏族人迁入。如西汉有夏侯婴为江苏人,夏黄公为浙江人,东汉有夏方为江西人。

夏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浙江夏氏族人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氏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氏族人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氏族人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朝时期,政清民和,夏氏族人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氏族人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则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朝以后,荣载史册的夏氏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人(今江西德安);夏诚,龙阳人(今湖南汉寿);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元朝时期,有著名的画家夏迪等。

明朝时期,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朝初期有山西大槐树夏氏族人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朝时期,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朝末期有闽、粤等地夏氏族人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夏氏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

今夏氏族人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氏人口约占全国夏氏人口的40%左右。

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2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鹤来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廉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凰堂:资料有待补充。

登茅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尊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隆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遵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草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彝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龙耳环堂:资料有待补充。

夏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大臣家风:上联典指夏氏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氏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望并三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隐士夏黄,字少通,鄞人。为避秦朝暴政而匿藏商山中,为“四皓”之一。因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避秦末战乱,与东园、绮里季、甪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七年,从没出过差错。著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梁国授徒: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源溯涂山:此联为夏氏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此联为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2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全联典指明朝画家夏景(公元1388~1470年),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上联典指明朝成化年间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当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3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氏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其姐为宋孝宗的皇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4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公元1900~1986年)撰写的春联。

字辈排行

1夏氏字辈:

夏氏新编通用字辈:“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山东淄博夏氏字辈:“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氏字辈:“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夏氏字辈:“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湖北监利夏氏字辈:“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夏氏字辈:“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氏字辈:“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字辈:

原派:“世成林楚善继佑安善嗣宗祖荫太安思子强友必从文正孝义尚贤良”;

新派:“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徵猷著才奇乐道彰彦修贻教化绍述焕荣章”。

枫田支派:“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光逢世泽德远肇基隆南国家声永熙朝道学崇”。

湖南安化、益阳夏氏字辈:“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

浙江上虞夏氏字辈:“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

浙江温州夏氏字辈:“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

贵州金沙夏氏字辈:“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

贵州盘县夏氏字辈:“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河南开封夏氏字辈:“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云南昭通夏氏字辈:“启登由科国中华朝富荣昌诚进士玉”。

四川乐山夏氏字辈:“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

安徽怀宁夏氏字辈:“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

辽宁沈阳夏氏字辈:“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

广东新会夏氏字辈:“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

江西都昌夏氏字辈:“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夏氏一支字辈:“士良世相国家学纯常正道心明德克绍先绪传经光继儒林志大安邦应广行端保朝恒存为善必成祖佑作福自有天兴”。

夏氏一支字辈:“尚思世磒月秀大国维光”。

夏氏一支字辈:“永星茂成士连祥传”。

夏氏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夏氏一支字辈:“家大发源清敬祖承先德”。

侯氏家谱辈分

1、河北侯氏一支:天廷云久书2、河北南宫:成赐云香庆瑞……3、湖南湘潭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
点击下载
上一篇:张家族谱下一篇:如何做家谱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