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八旗哪个旗地位最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满族八旗哪个旗地位最高,第1张

清朝八旗中镶黄旗的地位最高,其他依次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都统、佐领

八旗各旗分别设立都统三名,满洲都统、汉军都统、蒙古都统各一名;每个满洲都统下辖参领五名,每个汉军都统下辖参领五名,每个蒙古都统下辖参领两名。

满洲都统共计八名,汉军都统共计八名,蒙古都统共计八名,总计都统二十四名;满洲参领共计四十名,汉军参领共计四十名,蒙古参领共计十六名,总计参领九十六名。

八旗分为外八旗和内八旗。外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内八旗分为内务府属三旗、王公府属五旗。

八旗满洲隶属各旗满洲都统,八旗汉军隶属各旗汉军都统,八旗蒙古隶属各旗蒙古都统。

1、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

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

通晓蒙满文字。清崇德元年(1636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2、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蒙古语:Sengge Rinchen,西里尔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人。

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

3、云丹嘉措

云丹嘉措(1589-1616)四世达赖喇嘛。阿勒坦汗曾孙。三世达赖圆寂时,西藏红教与黄教之间的斗争尚未结束。黄教为了得到蒙古的支持,护法和上师预言三世达赖转世将在蒙古地方出现。

按照他们的预言,遣三世达赖的侍从(索本)来土默特寻访,认定阿勒坦之孙松布尔彻辰楚库古尔台吉之子为转世灵童。四世达赖唯一的蒙古族达赖了得到蒙古的支持。

护法和上师预言三世达赖转世将在蒙古地方出现。按照他们的预言,遣三世达赖的侍从(索本)来土默特寻访,认定阿勒坦之孙松布尔彻辰楚库古尔台吉之子为转世灵童。

4、德楞泰

德楞泰(1749-1809)伍弥特氏,字惇堂,正黄旗蒙古人,清朝名将。乾隆中,以前锋、蓝翎长从征金川、石峰堡、台湾,皆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

德楞泰英勇超伦,战必身先陷阵,名与额勒登保相亚。马蹄冈之战,转败为胜,时称奇绩。既卒,奉诏褒恤,特举是役保障川西数十万生灵,厥功最伟。

在军俘获,必详讯省释,未尝妄杀良民妇女保全甚众,蜀民尤感颂焉。子苏冲阿一品荫生授侍卫。每德楞泰战胜,辄擢其官累迁至盛京副都统。

署黑龙江将军,袭一等侯。孙倭什讷,杭州将军;曾孙希元,吉林将军:并嗣爵。次孙花沙纳,官至吏部尚书。

5、别勒古台

孛儿只斤·别勒古台(Belgutei,1167?—1256), 一作别里古台。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的第五子,成吉思汗异母幼弟。

自幼追随成吉思汗出征,为其兄掌领从马,作战骁勇,任断事官之长。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分封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与克鲁伦河流域。1256年,孛儿只斤·蒙哥大会诸王时尚在,或死于这年。

-苏麻喇姑

-僧格林沁

-云丹嘉措

-德楞泰

-别勒古台

清王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多人认为清代的独特之处无非是八旗制度,而且将八旗认为是一个军事组织。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和省府州县一样也要管理百姓。

八旗,即八色旗,每色旗下有三固山,及俗称的满族旗、蒙古旗、汉军旗。这三种以民族性名称命名的旗(固山),合而为一个单位,即同色旗为同一行政系统。八旗统一的、大的行政事务,以同色旗为单位。如长期存在的分封、统领制,宗室王公各统本色旗下三种固山,分给佐领属人,也是三种固山的佐领同时分拨给予受封的宗室王公领主。

再如,京城住居地、圈地之分拨,同色旗下三种固山在同一区域范围,兵丁训练在同一场地;选秀女,同色旗下的三种固山的备选女子为一个大单位,与其他色旗分先后排序;选取官学生、征用某些官役,也是以每色旗为单位。

由于“旗”这一概念,有三固山共属的旗色、固山这两种含义,所以文献中出现的“每旗”、“一旗”等词,有时指的是每色旗,包括其下的三固山,或其中的两固山,有时又指每固山。

如《上谕旗务议覆》中说:教养兵“每一旗满洲、蒙古、汉军共六百名”,这里的“每一旗”是指同色旗的三个固山。而雍正《大清会典》所谓:护军统领,每旗,满洲、蒙古,总设一员“,则是指同色旗下的满洲固山、蒙古固山,这两固山合设一员。

固山分为三级组织,我们经常在很多文献中看到“都统”、“参领”、“佐领”这些称呼,这三个职务就是固山的三级组织。

同色旗下的三个固山——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每固山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章京)2人,八旗共24固山,共设都统24人、副都统48人。都统初为正一品,乾隆中期改为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

固山下设甲喇,汉文称参领。不同固山,参领数不同。满洲旗、汉军旗,都是下分5个,蒙古旗下分2个,只有镶白蒙古旗3个。每甲喇下,设参领一人,正三品。

甲喇下,是佐领,满文为牛录。每参领下佐领数多寡不已,且有变动。如因人口繁衍而分析,另外增编佐领,新入旗者编为佐领,佐领在参领之间调动,因抬旗、改旗而在旗间调动,等等。入关后的康熙三十几年以前新编、增编情况较多,以后这种情况较少。

另外,雍正朝曾将汉军旗佐领在旗间调动,实行“均齐化”。此后,各旗参领下佐领基本固定。大致是:满洲旗,每参领下16-19个佐领,17个、18个居多;蒙古旗,每参领下11-15个,两红旗较少,每参领下11个,正蓝旗较多,每参领下15个;汉军旗,每参领下8个,也有9个的。每佐领下设佐领1人,正四品;骁骑校1人,正六品。

八旗行政有时以翼为单位,八旗分为两翼。左翼四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四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八旗按隶属关系又分上三旗、下五旗。皇帝领上三旗,宗室王公领下五旗。这是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后才形成的。

八旗行政,在入关后很长时间内并无固定衙署,都统等办理旗务是在家中,自选兵丁帮助其办理文稿等事。所用印信,多次变化。顺治十六年,24个固山的都统各置印信一颗;康熙五十三年,改为八旗左右各翼每翼颁印一颗。雍正元年九月设八旗都统衙门,每色旗一个衙署,同色旗下三固山同一衙署办公,共置一印,由满洲都统掌管。雍正四年,又定每固山都统各给一印。此后每色旗下三固山也逐渐分设办公,成八旗24衙署。

京师八旗各兵营旗人及其家属,都隶于各固山组织,由本固山各级旗务官管理。其最基层的隶属单位是佐领,驻防旗人也是如此。所以《会典》说:“凡隶驻防者,以在京之佐领统焉”。可见旗务官所管理的不仅仅是旗下兵丁,还管理旗人的行政事务。

1949?如果指的清朝,那么应该是康熙年间。

康熙30年(1691)4月,康熙帝亲率文武百官及上三旗官兵,由张家口出边"抚绥"蒙古,派遣兵部尚书马齐前往多伦诺尔安排会盟礼仪。通过这次会盟在喀尔喀蒙古实行内扎萨克蒙古的设旗编佐制。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简单陈述,内蒙古,外蒙古这两个词是两个地理位置名词,外蒙古现对于内蒙古而存在。而内蒙古人和外蒙古人属于一个族群蒙古族的蒙古人。

  蒙古人一般指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在我国称蒙古族,是少数民族,在蒙古国是主体民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蒙古人称卡尔梅克人,布里亚特蒙古和图瓦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蒙古族人口为58139人。

  蒙古国家统计委员会2013年7月15日公布的数据,蒙古族人口约为228万。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2009年数据)。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和杜尔伯特人)等。

  蒙古第一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地理概念

  一般我们所说的蒙古在地理意义上就是指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为东亚内陆高原。东界大兴安岭,西界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山脉,包括蒙古全部,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

  而内外蒙古的分界线就是茫茫大漠戈壁。

  内蒙古和外蒙古的行政概念

  内蒙古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而如今的外蒙古即今日蒙古国和唐努乌梁海地区,1921年宣布脱离中华民国后独立,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改制,国号改为蒙古国。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根据国际条约承认其独立,后因苏联背信弃义民国政府取消其独立地位。

  内蒙古和外蒙古之分的由来分析

  我认为所谓内外蒙古的区分应该始于清代的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之分,但是部落分别和地理形式不大对应。

  内属蒙古,指清代不设世袭札萨克,直接任命官员治理的蒙古各旗,与外藩蒙古相对。内属蒙古各旗以副都统、散秩大臣或总管等为旗长,其下有参领、佐领、骁骑校、护军校、前锋校等官吏。旗长为副都统者,称“副都统旗”;为散秩大臣者,称“散秩大臣旗”;为总管者,称“总管旗”。各旗隶属于将军、都统、驻札大臣或行省,亦归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典属清吏司监管。

  外藩蒙古,指清代以世袭札萨克为旗长的蒙古各旗,与内属蒙古相对。外藩蒙古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又称内札萨克或内蒙古,内札萨克各旗后来成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外札萨克蒙古又称外札萨克,狭义的外札萨克蒙古即外蒙古,包括喀尔喀四部;广义的外札萨克蒙古还包括西套蒙古、科布多所属各札萨克旗及青海、新疆的蒙古部落。

你是指清朝有没有纯蒙古族组成的军队吧?

有的,蒙八旗就是,人数随时间而变动。

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还特地从蒙古科尔沁部抽调牧民组织骑兵部队平叛,由蒙古族名将僧格林沁指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战役全军覆没。

古代官吏的等级。两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清朝九品十八级+未入流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外官:提督、八旗都统、将军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外官: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外官:总兵、八旗副都统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外官:巡抚、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外官: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外官:参将、指挥使、八旗城守尉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外官: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八旗协领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外官: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防守尉、八旗佐领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王府二等护卫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外官:关口守备、守御、防御、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王府三等护卫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宗人府经历、大理太常寺丞、钦天监监判、五官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司正一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典籍、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满洲读祝官、赞礼郎、太仆寺主薄、鸿胪寺满洲鸣赞、国子监丞、通政司经历、知事、兵马司副指挥、各部寺司库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外官:百长、土舍、土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八旗哪个旗地位最高

清朝八旗中镶黄旗的地位最高,其他依次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